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2年08月07日
臺灣碳權交易所揭牌 總統:持續協助企業面對淨零轉型 把低碳、零碳的挑戰化為新的機會與商機
總統出席「臺灣碳權交易所開幕揭牌典禮」

蔡英文總統今(7)日上午前往高雄出席「臺灣碳權交易所開幕揭牌典禮」時指出,碳權交易所的設置,能讓臺灣跟上國際淨零轉型的潮流、更積極的與他國進行相關合作,同時為企業創造減碳誘因,並帶動整體綠色經濟的良性循環。她也強調,政府會持續協助企業共同面對淨零轉型,把低碳、零碳的挑戰,化為新的機會與商機。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年4月,我們宣布將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經過許多單位努力,今天很高興能與大家共同見證碳權交易所的開幕。

總統指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共識,也是臺灣的目標。「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在今年10月開始施行,加上全球RE100的企業承諾,都一再顯示,減碳不再只是道德倡議,更是臺灣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繼續脫穎而出,所必須面對的貿易議題以及供應鏈要求。

總統表示,近年來,全球各地為了更近一步的推動碳權交易,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和新加坡等地方,都先後成立了碳權交易平台。「臺灣碳權交易所」的設置,相信能讓臺灣跟上國際淨零轉型的潮流,並且更積極的和其他國家的碳交易所,進行國際合作。她也相信,這將是成為協助臺灣達成低碳目標的關鍵助力。

總統進一步表示,建立碳權交易所,將碳權放在交易市場上,進行交易、流通,為企業帶來經濟效果,創造減碳的誘因。這個機制,同時也能促進低碳科技的研發,以及相關綠色人才的培育,帶動整體綠色經濟的良性循環。

總統說,「臺灣碳權交易所」是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以及臺灣證券交易所共同出資成立,總公司設於高雄,而資訊交易中心設在臺北,一起分工營運。

總統提到,在過去的產業分工中,高雄多是發展鋼鐵、石化、造船等大型工業的城市,在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國家打下工業化的基礎,更是創造經濟奇蹟的關鍵。將碳權交易所設在高雄,未來高雄將會在淨零轉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總統認為,一方面,高雄的鋼鐵業及造船業,是離岸風電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淨零排放的推動,將會持續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在經濟部的協助下,高雄本地的大型工業,將會發揮大帶小的功能,帶動臺灣整體製造業進入碳中和的時代,推動產業轉型。在碳權交易所的協助下,高雄也會培育出更多的減碳人才。

總統說明,除了碳權交易所,去年3月,國發會也已經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我們要在「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兩大基礎之上,加速推動能源、產業、生活以及社會等4大轉型,以及12項關鍵戰略計畫。之後,環境資源部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將會陸續上路,逐步完成碳定價及碳交易等相關機制。

總統表示,未來,我們會透過「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交易」以及「國外碳權交易」等機制三管齊下,對應設立三大交易板塊,運用交易平台的力量,共同落實淨零排放的目標,加速淨零轉型的進程。預計整體推動淨零轉型的努力,從2023到2030年,能夠帶動4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創造5.9兆元的產值,並且提供超過55萬個相關的就業機會。

總統強調,淨零轉型是我們最長遠的國家發展計畫之一,也是讓臺灣更走向國際的新契機,我們沒有鬆懈的空間,政府會繼續協助企業共同面對這項挑戰。她也期待,臺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未來能協助企業把低碳、零碳的挑戰,化為新的機會與商機。

隨後,總統和現場貴賓手持「金水壺」將盆栽澆水,象徵攜手減碳,ㄧ同完成揭牌儀式,接著參觀環境設施,進一步瞭解碳交所的業務規劃。

包括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行政院長陳建仁、秘書長李孟諺、發言人林子倫、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經濟部次長林全能、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環保署副署長王雅玢、高雄市長陳其邁、立法委員賴瑞隆、邱志偉、林岱樺及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5月23日
總統出席亞洲綠色成長論壇開幕儀式 揭示政府從產業、資金及人才著手 打造穩健綠色成長路徑
賴清德總統今(23)日上午出席「臺灣綠色成長啟動暨亞洲綠色成長論壇開幕儀式」時表示,今天的論壇見證「綠色成長聯盟」正式啟動,以及「臺灣綠色成長基金」和「清大永續學院」揭牌等三項重大里程碑,象徵政府將從「產業力量、資金動能、人才支柱」著手,為臺灣打造一條穩健的綠色成長路徑,期盼以行動告訴全世界,臺灣不只是參與者,更是貢獻者,我們有決心與技術,讓臺灣和世界邁向更永續、更美好的未來。 總統致詞時,首先歡迎來自日本的貴賓,參與今天的盛會,也感謝在座每位好朋友及所有單位共同支持臺灣,與政府一起努力推動臺灣綠色成長。並表示,「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是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他上任後,在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過去近一年來,集結各方的意見和力量,提出國家減碳新目標及 「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 總統說,在週二的執政周年談話也強調,臺灣將會落實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和全球一起追求永續成長、繁榮發展。今年臺灣正式邁入「排碳有價」的時代,不僅展現我們對環境成本的重新認識,也象徵臺灣的經濟體系,正式與國際碳市場接軌。 總統指出,透過今天論壇我們共同見證三項重大里程碑。第一、「綠色成長聯盟」正式啟動,這個聯盟是環境部邀集國內17家企業及相關部會共同組成,建立起公私協作平台,讓臺灣的減碳行動,有更強大的後盾。未來「綠色成長聯盟」也將與日本「綠色轉型(GX)聯盟」的專家,展開深度對話,臺灣和日本將會以「淨零策略夥伴」關係,展開亞洲綠色成長論壇,攜手邁向淨零轉型。 總統進一步指出,第二、「臺灣綠色成長基金」正式揭牌啟用。環境部將投入100億元資源,以政府帶動的方式,專責投資在淨零永續新興產業,推升經濟綠色成長的新動能。第三、見證「清大永續學院」揭牌,這是全臺灣第一個以永續為核心價值的學院,未來該學院將與政府共同培育綠領人才,推動科技創新與產學合作,開創氣候教育與研究新局的新里程碑。 總統說,這三項里程碑代表我們從「產業力量、資金動能、人才支柱」來著手,為臺灣打造一條穩健的綠色成長路徑。從高碳經濟邁向淨零社會,絕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完整的治理架構、持續性的政策,並且結合產業、學研機構、民眾團體,以及全民的共同努力。 總統強調,未來,政府將繼續透過「臺灣綠色成長基金」、「綠色成長聯盟」,支持具有減碳潛力與產業連結的創新技術,加速碳市場制度與國際接軌,讓臺灣產品走得出去、創造產品綠色成長的價值;政府也會加速努力,透過綠色職能訓練、技職轉型,到大專院校合作、投資人才,讓更多年輕人投入綠領職涯,一起實現臺灣綠色成長的願景。 總統表示,「轉型」雖然聽起來艱鉅,但只要「有信念」、「有策略」、「有資源」、「有團隊」,在全球淨零經濟的競賽中,臺灣一定能奪得先機,揮出減碳創新、綠色成長的好成績,並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與貢獻,一起以行動告訴全世界,臺灣不只是參與者,更是貢獻者,我們有技術、決心、更有企業與民間的力量,能夠開創綠色成長的無限可能,讓臺灣和世界邁向更永續、更美好的未來。 隨後,總統與現場貴賓一起進行「綠色成長聯盟」啟動儀式,及「台灣綠色成長基金」、「國立清華大學永續學院」揭牌儀式。 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鏡清、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環境部長彭啓明、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總務部長柿澤未知、日本GX推進機構理事高田英樹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4月22日
總統接見環團代表 盼與環團攜手努力 促進臺灣永續發展、永續未來、永續幸福
賴清德總統今(22)日上午接見「2025第22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環保團體代表,說明政府推動淨零轉型與韌性社會的決心與對策,並感謝環團夥伴協助政府推動各項政策,讓臺灣在面對轉型挑戰時,也能兼顧環境正義、產業轉型以及社會大眾的福祉。期盼未來密切合作,促進臺灣的永續發展,為臺灣的永續未來、永續幸福攜手努力。 總統致詞時表示,去年蔡英文總統邀請他,一起和各環保團體代表見面交流。當時他承諾新政府上任後,會繼續和環團夥伴一起奮鬥守護國家環境。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在「世界地球日」這天,和大家再次相聚、交換意見。 總統說,現場的各位先進長年以來,為了守護臺灣這塊土地盡心盡力,做出許多重要的貢獻,讓他相當欽佩。他也非常感謝環團夥伴協助政府推動各項政策,希望未來與大家密切合作,促進臺灣的永續發展。 總統指出,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世界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每一年,都可能是最熱的一年;極端氣候不僅僅衝擊民生與產業,也威脅到國家安全和全球穩定。因此,去年他上任後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希望透過跨領域、跨世代、跨主張的多元對話,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也展現出政府推動淨零轉型與韌性社會的決心。 總統進一步指出,在今年1月的會議上,行政團隊已經提出國家減碳的新目標,也就是相較於2005年,臺灣2032年減量32%加減2%以及2035年減量38%加減2%。這個臺灣NDC3.0的Beta版本,是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帶領行政院永續會淨零小組,與各部會、專家學者密集開會、討論的結果。先是檢視各部會「由下而上」提出的自主減碳行動計畫,減碳量仍有不足,於是再「由上而下」,由行政院淨零小組提出六大部門的減碳旗艦計畫,進一步增加減碳量,希望以更有彈性的節奏,邁向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 總統強調,政府有決心,也有目標、有期程、也有編列預算。針對這個新目標積極與各界討論、凝聚共識,包括在上週,環境部已經舉辦兩場社會溝通會議。他也非常感謝許多環團夥伴協助政府制定目標。 總統認為,要穩健邁向2050淨零排放,政府也必須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因此我們要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強化深度節能、再生能源以及儲能技術發展,建構多元且具韌性的能源體系;同時持續加強臺灣因應極端氣候風險的調適機制,提升國家永續發展的韌性。因此行政院已經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從2023年到2026年投入超過4千億元,推動126項具體行動。 總統提到,政府也會透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從國家的層級推動永續教育,增進全民對淨零與調適的共識。讓我們在邁向淨零的路上,不遺漏任何人,落實公正轉型與世代正義。而為了培育企業所需的人才,上個月環境部已經結合全國28所大專院校,共同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積極推動綠領教育,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 總統說,除了他提到的這些政策方向,今天要討論的議題非常多,來自各個團體的建言多數都已經在列管、溝通或執行當中,他會請各部會以積極的態度來處理,待會也歡迎大家踴躍發言。例如,在臺東達仁鄉有著全臺殼斗科物種密度及多樣性最高的地區。這兩年多來經過大家的倡議,透過政府和民間的攜手努力,針對143公頃的核心區域,農業部已經完成接管46公頃,未來將運用國際最新的保育共生地(OECM)機制,與民間共同合作,將珍貴的生態系完整保存下來。 總統也提到,上週環境部發布了濁水溪揚塵治理的成效。長年以來,雲林海邊的鄉親因為揚塵問題,常說當地「吃飯要配沙」。他擔任行政院長時就注意到這問題,政府從2018年開始到2023年,以2期6年整治,投入水利、造林、防災應變等工作,讓濁水溪揚塵事件天數大幅改善92%。去年政府持續推動第3期行動方案。現在「吃飯配沙」這問題已經不存在了,我們解決了百年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展現韌性及調適成效。 總統表示,他說過,臺灣的成功將成為世界進步的動力;而臺灣要落實氣候治理、永續發展,各位先進、好朋友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接下來,政府需要繼續借重大家的專業,與政府群策群力、擬定戰略,在制度內交流、對話,一步一步實現改革,讓臺灣在面對轉型挑戰時,也能夠兼顧環境正義、產業轉型,以及社會大眾的福祉。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環保夥伴的投入和付出,讓我們為臺灣的永續未來、永續幸福,攜手努力。 隨後,總統與環團代表共同聽取環境部長彭啓明簡報「全國NGOs建言溝通平台辦理情形」及「國際趨勢與我國淨零轉型策略」,並接受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代表遞交《全國NGOs環境會議建言書》。接著在聽取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創會理事長何宗勳報告「針對『溝通對話平台』之優化建議」後,與環團代表進行意見交流。 總統裁示時,首先感謝各位先進今天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並期待未來持續透過公私協力,為臺灣的環境治理以及永續發展方向,凝聚更大的共識。對於環保團體提出的建議與執行方案,他要請環境部持續列管、追蹤,也請相關部會持續和大家討論、溝通,有進度就向各環團說明,有困難的部分也請大家一起解決。 總統也提出幾點方向,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第一,持續強化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就是國家安全。我們要積極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從提高能源自主,到強化能源韌性,以確保能源安全,都是政府持續努力的工作。 總統進一步說明,因應美國公布新的關稅政策,對美國提高採購,包括天然氣、石油等國家必要能源,既是接下來臺美雙方關稅談判的重點,也是臺灣強化能源自主、能源韌性的重要環節,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 總統接著指出,第二,核能議題需要凝聚共識。各界對於核能議題有很多的討論。政府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持續穩定供電、開發多元綠能,同時也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方案。行政團隊一貫的立場,就是對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且重申,任何的政策變更都必須滿足核安、核廢、社會共識三個重要的前提,才有可能進行。 總統也提到,第三,持續推動綠能除弊的工作。除了積極執行綠能掃黑肅貪的「靖平專案」以外,行政院也已經成立「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鼓勵業者與民眾對不法情事提出檢舉,檢調單位接獲舉報就立即全力偵辦。 總統強調,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是提高臺灣能源自主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國家重要的政策。因此,我們絕對不容許不肖分子從中牟利,不論哪個黨派、哪個團體,利用國家政策來謀取利益,政府一定會嚴懲、嚴辦,絕不寬貸,讓綠能政策的推動能夠更加順利。 總統說,我們對於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絕對零容忍。面對常見的非法棄置廢棄物惡行,他會責成行政團隊再努力,檢警調環要一起聯合查緝,守護美麗的臺灣。其他大家關注的議題和個案,我們會繼續加強合作,一起找出對策,讓環保工作能夠發揮更大的成效。 今日與會團體代表包括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台灣生態學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關懷生命協會、惜根台灣協會等,以及2025年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得主徐光蓉與釋昭慧。另外,總統府國策顧問施信民、環境部長彭啓明、財政部長莊翠雲、農業部長陳駿季、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內政部次長董建宏、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法務部次長黃世杰、經濟部次長賴建信、文化部次長徐宜君、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怡德、國防部作戰計畫參謀次長室次長連志威及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副秘書長張惇涵等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3年11月22日
副總統盼政府民間跨域合作 讓北回歸線成為永續廊帶並推廣臺灣多元樣貌
蕭美琴副總統今(22)日上午出席「臺灣‧北回歸線之巔/福爾摩沙永續軸帶推動建構論壇」時表示,政府推動許多守護永續生態政策,有賴相關部會和民間協力夥伴跨領域共同努力,促成北回歸線成為永續廊帶,並在國際間推廣臺灣的多元樣貌。期盼國人多加探索臺灣美麗的地景、生態和人文歷史,也讓世界看到臺灣的獨一無二。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國際社會看到臺灣的面向有很多,是一座科技晶片之島,也有在歷史和複雜地緣政治中造就出的韌性。今天論壇的主軸呈現出另一個令人感動的面貌,我們所立足的這座寶島擁有豐富多元的生態與文化,等著大家來發掘和守護,這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副總統感謝今天參與的所有單位,除了政府相關部會,還有許多民間協力夥伴,大家共同促成北回歸線成為永續廊帶,並在國際間推廣臺灣的多元樣貌。並表示,這次論壇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希望透過跨域、跨界、跨議題的激盪與討論,讓永續發展的課題有更多新思維和想法,同時透過大家的關心及努力,讓更多國人重新認識臺灣。 副總統指出,北回歸線不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座標,更是一條能串起世界認識臺灣的路徑。今天論壇的「資源保育與環境管理」、「多元文化與人文美學」、「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全民教育與環境學習」及「身心韌性與健康促進」等五大發展建構方向,不僅大家十分關心,也是政府推動政策的重大目標。 副總統提到,在北回歸線所穿越的國家和地區中,臺灣的生態最多元,這是非常珍貴且獨一無二的。她也分享過去在花蓮服務期間印象深刻的景點,包括分別在豐濱鄉和瑞穗舞鶴台地的兩處北回歸線標誌,以及「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交界紀念碑」,標誌著臺灣因地震挑戰而建構的韌性,也豐富了我們的生命歷程。臺灣有太多美麗的地景面貌、多元生態、人文歷史等待大家進一步認識和探索。我們也歡迎國際友人來到臺灣、認識臺灣,並期盼國人多多探索、珍惜身邊難得的地景和豐富生態。 副總統表示,為了守護永續生態,政府推動許多相應的政策,包含2050淨零轉型、擴大教育投資、健康醫療產業發展、地方創生、AI智慧科技等,透過各領域夥伴共同努力以達成目標。她也再次感謝所有貴賓的參與和促成,透過今天的論壇,從教育、人文、生態、旅遊及永續保育等觀點,讓臺灣人民重新認識臺灣,更讓世界看到臺灣的獨一無二,並祝福活動圓滿順利。 包括內政部次長董建宏、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杜張梅莊Adralriw Abaliusu、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劉宗勇、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代理署長陳貞蓉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11月13日
接見全國工業總會 總統:政府會穩定供電 持續推動綠能發展 並提出對策解決缺工問題 盼共同合作落實低碳工作及因應氣候變遷
賴清德總統今(13)日下午接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肯定工總是全國產業龍頭,也是政府和產業重要溝通橋梁,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並指出,政府追求兩岸和平共榮;在能源政策上,一定會穩定供電,持續推動綠能發展及深度節能;也會提出更完整對策,期解決業界缺工問題。希望工總與政府合作落實低碳工作,共同因應氣候變遷。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年5月他與工總朋友見面,是在潘俊榮理事長當選後第一場理監事聯席會議,今天很高興能與大家進一步交流。工總是全國產業龍頭,也是政府和產業重要溝通橋梁,感謝工總連續17年針對各項議題和政策發表白皮書,工總的建議是政府施政重要參考,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他代表國人表達由衷感激。 總統指出,政府追求兩岸和平共榮。他上任之後,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只要秉持對等與尊嚴的原則,臺灣很樂意與中國進行各項交流合作。 總統提到,他在行政院長任內曾提到,兩岸有共同敵人,也有共同目標。共同敵人就是天災、地變及傳染病;共同目標就是要創造兩岸人民福祉,這個立場從他擔任立法委員、行政院長到現今都未曾改變。他接受國際媒體專訪時也強調,一個安定的中國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臺灣;一個繁榮的臺灣可以帶動進步的中國,兩岸可以互相合作交流。 談及政府能源政策,總統表示,政府一定會穩定供電。目前核三廠二號機進入歲修,此時並未提供核電,但我們的備轉容量約達13%。我們也要持續推動綠能發展,包括太陽能光電、風力、地熱、水力發電等。日前行政院卓榮泰院長提到,臺灣並沒有排除先進核能,只要這項能源技術發展到相當程度,安全沒有疑慮,能夠處理核廢料等問題,大家可以來進行社會溝通。 總統指出,現今工商業界對人力需求殷切,政府也將這項議題列為重要推動事項,近來行政院相關部會將提出更完整對策,期解決目前各界所遇到不同程度的缺工問題,讓臺灣經濟持續發展。 總統表示,為了因應氣候變遷,以及國際社會對低碳制度的要求,他在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經濟部也推動深度節能,協助企業改善生產流程與設備。希望工總朋友與政府合作,一起在臺灣落實低碳工作。 總統指出,為了因應少子女化的問題,他上任後推動「0到6歲國家一起養2.0」政策,今年所編列預算超過1,100億元。有關0到2歲政府托育補助部分,如果是保母帶,第一胎提高補助到1萬3,000元、第二胎1萬4,000元、第三胎1萬5,000元。2到6歲若念公立幼兒園,家長1個月只要負擔1,000元;非營利幼兒園1個月只負擔2,000元;準公共化幼兒園1個月只負擔3,000元,剩下的費用都是由政府補助。期盼工總能研議成立準公共化幼兒園或托嬰中心,讓員工安心上班,不僅可以凝聚員工向心力,更可協助政府落實照顧0到6歲的小朋友。 總統提到,行政院已宣布明年公務人員加薪3%,就是希望能夠做帶頭的作用,至盼企業界特別是工總能夠帶頭幫員工加薪,讓人民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讓國家經濟更進一步發展。 潘俊榮理事長致詞時,首先感謝總統撥冗接見,以及對工總的認同與肯定。並提到,工總成立十大產業專案小組,希望可以促進產業轉型,並與總統所提「五大信賴產業」結合,協助臺灣經濟發展。 潘理事長說,工總相當認同賴總統將產業及經濟訴求排在第一位,以及兩岸穩定是和平的基礎的原則,未來工總也將持續協助政府打拚,希望可以對國家有所貢獻。 隨後,潘理事長向總統呈遞工總2024年白皮書。 訪賓一行由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及經濟部長郭智輝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副秘書長何志偉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3年10月22日
總統參訪林口長庚 鼓勵業界運用ESCO有效節能減碳 持續精進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
賴清德總統今(22)日上午參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節能永續創新成果,肯定長庚醫療體系在節能方面所做的努力與貢獻。並鼓勵各行各業運用「能源技術服務」(ESCO)有效達成節能減碳目的,期盼產業界能學習長庚醫療體系的成功經驗,在節能方面持續精進,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 總統抵達後,首先聽取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簡報「長庚醫療體系節能推動情形與成果」。隨後致詞時表示,長庚醫療體系是全世界最大的醫療集團之一,平時照顧臺灣人民健康,疫情期間更發揮作用,讓臺灣順利度過難關。 總統提到,長庚醫療體系在臨床教學和研究上不斷創新,林口長庚更獲得「國際醫院聯盟」(IHF)頒發「卓越醫院獎」金獎,他要表達恭賀與肯定之意。醫療體系的進步反映出民眾的健康福祉,這項金獎不僅是長庚醫療體系的榮耀,也是臺灣之光,更是全體臺灣人的福氣。他要代表臺灣人民與政府,感謝長庚醫療團隊王瑞慧董事長率領全體同仁,持續投注於提升醫療水準。 總統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評估,邁向淨零轉型最基本的路徑就是節能。為達成2050淨零轉型,各行各業都要節能。在醫療界,長庚體系的表現最好,獲得經濟部「節能標竿獎」金獎的肯定。他要感謝長庚團隊響應政府的號召,期盼全臺公私立醫療院所都能學習長庚醫療體系的經驗,在節能方面持續精進。 總統提到,經濟部積極推動ESCO,期盼臺灣金融保險業的資金,能投注在國家發展政策上,其中一項就是藉由提高設備能源效率或建立節能體系,協助各行各業進行節能。 總統說,稍早聽取簡報,長庚醫療體系投入資金,每年編列預算逐步改善,預計2027年可以完成空調、照明系統及其他老舊設備改善。相信結合ESCO的運用,能有效縮短時程,讓長庚醫療體系在響應政府節能政策上,成為醫界和其他產業的模範。 接著,總統步行至新醫療大樓建地旁,聽取林口長庚未來願景,藉由推動建置「黃金級綠建築」,實踐推動環境永續理念。並至液氧槽區,了解林口長庚如何善用液氧冷能回收,達成空調節能的目的。最後,聽取「長庚醫療體系自主開發節能創新項目暨林口長庚既有節能推動項目報告」,了解長庚醫療體系在節能方面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包括經濟部長郭智輝、衛生福利部次長呂建德、環境部次長葉俊宏、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王瑞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5月20日
總統接受「NTV日本電視台」及「讀賣電視台」專訪內容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NTV日本電視台」《NEWS ZERO》節目主持人櫻井翔先生及「讀賣電視台」上海支局長渡辺容代專訪,總統針對就職周年感想、兩岸關係、中國軍事威脅、臺美關係、臺日關係等議題,回應媒體提問。專訪內容於昨(19)日晚間播出。 總統在專訪中表示,中國企圖改變全球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如果臺灣被侵略,全球供應鏈也會中斷。因此,臺灣會強化國防力量,靠備戰來避戰,達成追求和平的目標。並提到,臺灣發展無人機是基於國家安全與產業需要,並期盼臺日共同合作。總統也重申,中國的威脅是國際問題,希望能尋求美國、日本等民主陣營,共同阻止中國發動戰爭。   專訪問答內容如下: 問:您即將迎來就任總統滿一年的時間,請問此刻的心情如何? 總統:我年輕的時候,立志行醫救人;棄醫從政的時候,立志改變臺灣。去年520宣誓就職總統,我立志壯大國家,時間過得很快,已經過了一年,這過程雖然擔子很重,但我深感榮幸,也滿懷感激國人給我這個機會報效國家,未來雖然一定會再次充滿挑戰,但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團結國人,持續壯大國家,這就是我現在的心情。 問:第二次大戰結束即將屆滿80周年,在這期間,時常會聽到臺灣跟大陸,兩岸即將發生衝突的聲音,總統認為兩岸有可能會發生衝突嗎? 總統:國際社會非常清楚,中國企圖取代美國,改變全球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併吞臺灣只不過是第一步。因此當中國的軍力越來越強盛的時候,自然而然國際社會就會有人擔心兩岸會不會爆發衝突。國際社會一定要全力避免臺海發生衝突,因為代價太大,除了會對臺灣跟中國產生直接的災難,對全球的經濟影響更是重大,預估大概光是戰爭就會產生10兆美元的損失,約占全球GDP 10%。 另外,全球航運有五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與周邊的海域,所以如果臺海發生衝突,包括日本、韓國都會受到重大的影響,因為日本與韓國對外運輸有四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跟周邊海域;從外國運回來的各種能源、礦物等有三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跟周邊海域。如果臺灣被侵略的話,全球的供應鏈也會中斷,因此臺灣海峽一定要避免發生衝突。 臺灣海峽的衝突是可以避免的,我非常感謝日本石破茂首相,還有包括安倍晉三前首相、菅義偉前首相、岸田文雄前首相,以及美國川普總統、拜登前總統,還有G7領袖持續在國際場合強調,臺海和平穩定是世界安全與繁榮的必要元素。當全球民主陣營大家共同合作,把力量堆疊到足夠讓中國的目標達不到,或是讓中國要侵略臺灣的代價太大,它沒有辦法承受,臺海的衝突自然而然就可能避免。 問:誠如剛剛總統所言,如果要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對其他國家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如何才能避免戰爭?臺灣準備採取何種因應措施防止戰爭的發生? 總統:剛剛櫻井翔先生有提到,二次大戰已經快要80周年,我們可以從二次大戰當中得到教訓。第一個教訓是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從二次大戰整個慘烈的狀況,人類應該要記取教訓,一定要追求和平,不能夠輕易地啟動戰爭,否則對人類是一個非常大的災難,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決心守護和平。第二個教訓是我們不能對威權主義者採取姑息主義,因為如果給他們甜頭,威權主義者就會得寸進尺,持續坐大,到最後不僅僅沒有辦法得到和平,反而會導致戰爭。第三項教訓是二次大戰之所以會結束,是因為後來團結起來,二戰才會結束。 臺灣、日本還有印太地區都直接遭受到中國的威脅,我們希望能夠團結合作。臺灣提出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第一、就是我們會強化國防力量,第二、我們會強化經濟韌性,第三、跟民主陣營肩並肩,發揮嚇阻的力量,第四、只要中國對臺灣能以對等尊嚴的態度,臺灣很樂意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追求和平共榮,以以上四個方向達到避免戰爭,達到和平。也就是說,臺灣希望藉由實力來達到和平,靠備戰來避戰,不讓戰爭發生,追求和平的目標。 問:關於無人機的部分,大家都知道臺灣最近積極在研發、開發、引進無人機,請問總統為什麼這個時候必需積極研發及引進新的無人機? 總統: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國家安全的需要,第二是產業發展的需要。因為臺灣、日本及菲律賓同樣在第一島鏈上,我們是民主國家,沒有辦法像中國這樣的極權國家,國防預算可以毫無限制;在這種狀況之下,臺灣、日本及菲律賓等島國,應該要善用本身的科技,發展不對稱和無人載具的國防方式。 特別是從俄烏戰爭當中,我們看到烏克蘭成功善用無人載具保護烏克蘭,阻止俄羅斯毫無限制的入侵。 換句話說,俄烏戰爭已經證明無人機的重要性。所以,發展無人機的第一個目的是基於國家安全需要;第二,是全球已經進入智慧化時代,不管是生成式、代理式或實質式,人工智慧一定會越來越發展,未來汽車及船舶也會發展出無人車、無人艇,也會有無人工廠,甚至無人機未來也可以協助郵政運送,或者Uber、Uber Eats、Foodpanda、農業灌溉、噴灑農藥等也都可以使用無人機。 因此,在未來全面智慧化時代,發展無人載具是必然的,臺灣也是基於產業需要,積極布局無人機及無人載具的發展,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表達臺灣希望與日本在無人載具產業上共同合作,就像半導體產業一樣,日本有原料、設備、科技,臺灣有晶圓製造,兩國可以合作;日本是科技大國、臺灣科技實力也不錯,如果臺日能共同合作,不僅可以捍衛臺海和平穩定及印太安全,也對臺日兩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很有幫助。 問:總統剛剛介紹的無人機大概都包括俄烏戰爭的例子,臺灣跟中國隔了一個臺灣海峽,我們的無人機是要具備有跨海能力的無人機嗎? 總統:臺灣沒有要反攻大陸、沒有要侵略任何一個國家,臺灣的無人機是想保護自己的國家與國土。 問:美國拜登前總統曾明白表示如果臺海有事,美國會防衛臺灣,但是川普總統到現在都沒有明確表示會協防臺灣,總統您認為一旦臺灣有事,美國會協防臺灣嗎?或是臺灣現在有向美國進行說服工作嗎? 總統:拜登前總統及川普總統回答記者的問題,雖然回答內容不一樣,不過拜登政府及川普政府與臺灣的合作是持續加強,並沒有改變。川普總統第一任期比歐巴馬前總統任期時,與臺灣的合作更廣也更深;拜登前總統上任之後,與川普總統第一任期相比,與臺灣的合作也更多;現在川普總統第二任期與臺灣的合作也比拜登前總統更多。臺美合作持續不斷地增強,並沒有因為川普總統與拜登前總統回答記者的話不同,而有任何改變。此外,川普總統政府公開表達,未來美國將把重心從歐洲移到印太,美國國防部長甚至公開表明,美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阻止中國侵略臺灣,維持印太穩定,也能維持世界和平。 臺灣有一句俗話「自助人助」。在臺灣面對中國的威脅要求友盟國家協助臺灣之前,臺灣一定要先做好守護國家的決心及準備,這是臺灣的原則,我們也正朝這個方向努力,先做好守護國家的各項準備。 問:想請教總統有關臺日關係的問題。總統在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時,呼籲給予日本許多協助與關懷。特別是您當年有到仙台去慰問;之後青森與熊本的地震,您也都有表示慰問與關懷。對於未來臺日的交流及發展,總統有什麼樣期待? 總統:我來自臺南,我的選區在臺南。臺南跟日本的淵源非常深厚,臺灣當然也跟日本的淵源很深厚。但是臺南是臺灣22個城市裡,與日本關係最深厚的一個城市。我非常希望,兩位以及你們的團隊有機會能來臺南旅遊。我會介紹臺南的風景,包括日治時期在臺南的建設、臺南的美食以及臺南社會獨有的,還可以看到昭和時代的生活文化。 位在臺南的烏山頭水庫是由來自日本金澤市的八田與一先生自東京帝大畢業後來到臺南,率領團隊所完成的,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現在仍然在使用。這個水庫,再加上總共1萬6千公里長的嘉南大圳,把15萬公頃的嘉南平原變成臺灣的米倉。臺灣才有可能從農業發展累積的力量,進到工商業,一直到今天的科技業。這座水庫仍然供應臺南市科學園區使用。除了臺南市民使用、農業使用、工業使用,連新市科學園區的科技業,以及台積電也在使用。 因此,臺南市民不僅很感謝八田與一,對日本人也非常親善。另外,臺南在2016年2月6日發生大地震,造成重大的傷亡,那是50年來最大的地震。當時我是臺南市長,非常感謝當時的安倍前首相派了5個日本官員,在地震的隔天就來到臺南的地震現場,非常體貼的詢問我們,需要日本政府怎麼樣的協助。他願意依據我們的要求提供協助來幫忙。我當時很感動,日本安倍前首相可以這麼體貼、做到這種程度,而不是公務性質的送東西過來而已,不管你需不需要。反而是來問你需要什麼,他再來提供什麼協助,讓我很感動。所以2011年的日本東北大地震,或者是之後的熊本地震,我率領的臺南市民,自然而然、義不容辭的去表達關懷。 更早,1999年,臺灣中部大地震,日本也是第一個派救援隊到臺灣現場救援的國家;2018年2月6日花蓮發生大地震,安倍前首相還寫毛筆字、拍影片,「臺灣加油」,來鼓勵臺灣人民,全臺灣都很感動。 這麼多年來,臺灣跟日本,因為地震互相幫助,我們的感情已經像家人一般,不僅僅是鄰居,這個是很可貴的。未來,我希望臺灣跟日本能夠像兄弟,臺灣人民跟日本人民能夠像家人一樣,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就是臺灣有事,大家互相關懷、互相幫助,來面對各種挑戰跟困難,也能夠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問:剛才總統的談話中有提到,「臺灣有事、日本有事」。萬一,當中國武力侵犯臺灣的時候,總統期盼美軍跟日本的自衛隊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 總統:我剛剛有提到,中國併吞臺灣只是第一步。它最終的目的是要改變國際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因此,中國的威脅是國際問題,我非常希望能夠尋求美國、日本,還有民主陣營,共同阻止中國發動戰爭。預防比治療重要。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