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1年11月18日
副總統:科技、人工智慧就是機會之窗 解決之道就是人才培育 期望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 往智慧國家的方向邁進
副總統出席「2022台灣人工智慧年會」

賴清德副總統今(18)日上午出席「2022台灣人工智慧年會」,肯定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培育AI技術人才及累積產業AI應用案例,對臺灣人工智慧發展貢獻良多。並指出,臺灣在推動人工智慧的過程中,也必須要注意符合倫理的規範、民主原則以及包容的精神。他認為,科技、人工智慧就是機會之窗,解決之道就是人才培育,唯有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往智慧國家邁進的方向才有可能成功。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很榮幸受邀出席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所舉辦的「台灣人工智慧年會」活動,這是他第3次來參加,能以榮譽校友的身分與大家共聚一堂,一起關心台灣人工智慧的發展,他感到很高興,同時也代表蔡總統祝福活動圓滿成功,成果豐碩,不僅造福臺灣,也可以嘉惠國際。

副總統指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從2018年成立之後,迄已培育約1萬名校友;學校成立之初就與經濟部合作推動「經濟部 AI 技術人才專班」;今年也與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學院合辦課程,幫助各層級公務人員接受人工智慧的訓練。此外,也應產業界要求,開設包括金融、醫療等各領域課程,以及AI碳中和專班;孔祥重校長也在北、中、南與三所大學合作開設AI加速器課程,期盼協助臺灣發展高性能AI晶片,增進臺灣人工智慧的競爭力。

副總統提到,他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已核定通過「台灣AI行動計畫」,內容包括人才培育、建立高階運算、資料資源的獲得、鬆綁法令、布局人工智慧軟硬體前瞻研發,以及用人工智慧協助創新創業等。「台灣AI行動計畫」執行迄今,已培育超過4,000名研究人才。在鬆綁法令方面,我們也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至今已核准13案上路實驗。經濟部與相關部會也和臺灣37家產業公協會合作組成AI化專家服務團,將人工智慧導入全臺灣1,200多家企業。

副總統認為,人工智慧固然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有可能帶來負面效應,因此臺灣在推動人工智慧的過程中,也必須要注意幾個層面。第一,應符合倫理的規範,避免人工智慧的發展侵犯隱私權或傷害個人,造成社會制度的破壞。第二,應符合民主原則,不論是個人、團體、企業或組織,都有權利、都能公平性地取得人工智慧。第三,要有包容的精神,人工智慧的發展,有可能造成社會的貧富差距,因此要用政府及民間的力量,讓弱勢民眾也可以因為人工智慧的發展而得到幫助,讓社會和諧發展。

副總統認為,在地緣政治變化之下,產業供應鏈重組的過程當中,臺灣與其他國家同樣面臨挑戰,但他聽到更多的是臺灣的機會。他認為,科技、人工智慧就是機會之窗,解決之道就是人才培育,唯有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往智慧國家邁進的方向才有可能成功。

包括數位發展部次長葉寧、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及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副董事長魏啟林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04日
總統出席「壯大資產管理,迎向黃金年代」高峰論壇 強調政府會協助產業升級轉型與茁壯
賴清德總統今(4)日上午出席「壯大資產管理,迎向黃金年代」高峰論壇開幕式,肯定臺灣金融市場持續增長,股市突破新高,顯示臺灣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並表示,政府持續推動「三大面向」的經濟發展策略,朝向智慧化、數位化發展,未來也將持續協助產業升級轉型,讓產業持續茁壯。 總統致詞時表示,很榮幸受邀出席論壇,祝福今年活動圓滿成功、成果豐碩,對於後續臺灣所推動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能有莫大助益,讓臺灣產業蓬勃發展。除了要感謝工商時報賀靜萍總編輯對於國家政策的詳細分析與肯定,今年論壇也將國家重大政策列為討論議題,期待能透過產官學研各界集思廣益提供諍言,讓政府在推動各項施政時更接近民意。 總統提到,讓臺灣比過去更好,是政府的使命;讓臺灣未來比現在更好,這是大家共同的責任。目前,銀行、保險與證券三業總資產,已經突破130兆元,十年間成長近7成。這些數據代表臺灣企業的競爭力,面對各種挑戰,企業不斷突破困難、走向國際,從「西進、南向、北合」,現在要往東,進軍北美及歐洲市場,展現「立足臺灣、佈局全球、行銷全世界」的成果。除了產業界的努力,民眾對產業與國家政策的信心與支持,同樣是成功的關鍵。感謝在場產官學研及金融界朋友的創新活力,讓臺灣的進步動能持續不斷。 總統談到,美國有美國的「Golden Age」,臺灣也應該有自己的黃金年代。臺灣資產豐沛,不應讓保險或銀行資金購買外國債券而承受匯兌損失、衝擊金融體系。因此,成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第一個目的就是把錢留在臺灣、自己管理,同時吸引國際資金來臺。第二,培養本土金融人才,孩子不必遠赴新加坡或其他國家打拚。第三,透過資金與國際交流產生加乘效應,促進臺灣更加繁榮發展。 對於臺灣產業政策與經貿方向,總統指出,自去年520上任後,政府推動「三大面向」經濟發展策略,是從時間、空間和全球三面向。第一,是「前瞻未來、智慧永續」,以科技為核心,推動產業智慧化、數位化與永續綠色成長;第二,是「競逐太空、探索海洋」,太空中心已成功自製「福衛八號」衛星,並將其命名為「齊柏林號」,同時也帶動臺灣產業的升級發展。此外也要「探索海洋」,做為海洋國家,臺灣近海但不親海、沒有善用海洋資源,在保護海洋資源上仍有許多空間,這些都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包括近幾年陸續開放高雄、臺南等地的商港,發展遊艇產業等。 總統接著說,第三是「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在「立足臺灣」方面,政府積極解決產業界面臨的水電、土地、人力、人才等生產要素問題,輔以法令鬆綁、加薪、減稅等措施,並積極推動包括歡迎臺商回臺投資、中小企業加速投資及根留臺灣企業加速投資等「投資臺灣三大方案」;也加碼提出投資抵減,納入臺商及在臺投資的外商公司,期盼立足臺灣的產業動能持續增強。 談到「布局全球」,總統表示,臺灣有計畫地與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國洽簽投資保障協定及避免雙重課稅,讓臺灣企業到外國投資時,也能受到該國的法律保障。期盼不論太陽何時何地升起,都可以照得到臺灣的企業。在「行銷全世界」方面,臺灣與美國簽訂「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與英國簽訂「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今年進一步針對「投資」、「數位貿易」及「能源與淨零排放」等領域簽署3項支柱協議;也正與加拿大、澳洲強化雙邊經貿合作,目的就是讓臺灣的產品能行銷到全世界。 總統提到,蔡前總統除了持續支持中小微型企業及傳統產業外,提出「5+2產業創新計劃」、「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他上任後則提出「五大信賴產業」,希望確保下一個世代臺灣在國際上面的競爭優勢。此外,因為地緣政治變化,國防預算如果順利未被立法院阻止或刪減,可望達GDP 3.32%,比照北約標準在2030年時達到GDP 5%,期盼國人了解該項預算不只單純是國防預算,也是產業發展預算。未來不僅要打造臺灣之盾,保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也會打造智慧化的攻防體系,更重要的是扶植本國國防工業。 總統同時表示,今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為歷年規模最大,參展的國家、公司也最多,武器也較以往先進,可以看出臺灣與美國及國際社會國防工業合作持續蓬勃發展。期盼未來臺灣發展良好的基礎工業,包括南部的扣件產業、中部工具機產業或ICT產業等能相互結合,共同朝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艇及機器人方面發展。 最後,總統強調,未來也將持續協助產業升級轉型,在符合國家需要的方向上,讓產業持續茁壯,期待未來不只有130兆元,還能持續增加。政府也會將工作做好,期盼與大家共同努力,讓臺灣未來持續進步、比現在更好,這是政府的責任。 包括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財政部次長阮清華、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工商時報總編輯賀靜萍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01日
副總統出席「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決賽」活動 勉勵青年以創新引領臺灣邁向世界舞台
蕭美琴副總統今(1)日上午出席「第30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決賽開場活動,肯定該活動30年來持續推動資訊應用與創新教育的努力,以及學界、企業及政府共同為青年打造創新舞台。並強調,創新是臺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動能,期勉年輕世代勇於挑戰、跨域合作,將臺灣的創意帶向世界,讓科技成為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能走過30個年頭,展現我國對資訊教育與創新能量培養的重視與堅持。過去30年來,政府與社會各界提供學生許多創新學習與實踐的機會,感謝一路以來推動活動的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委員會黃明達主委,其多年來的堅持與使命感令人敬佩。 副總統說,今天很榮幸能夠頒發獎項,同時向長期參與的學校、培育學生的教師、評審及企業夥伴表達感謝之意。並指出,企業界長期提供肥沃的土壤與創新環境,讓無數的好點子得以在競賽中萌芽,發展出新的應用模式。 副總統強調,創新的本質在於不斷試驗、修正與成長,沒有一項創新能立即成功,唯有經歷跌倒與挑戰,才能鍛鍊出更強的韌性與實力。他也肯定參賽學生們代表著臺灣的未來,希望年輕世代繼續為國家帶來新的創意與突破。 談及臺灣產業發展,副總統指出,過去30年臺灣在硬體領域的表現舉世矚目,但未來的競爭將取決於資料應用與資訊創新的能力;為推動永續成長,除硬體外,資料治理與創新更是下一個世代不可或缺的經濟動能。如果能運用更多科技解決問題,將有助於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副總統提到,總統推動的「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已啟動,鼓勵年輕人勇敢追夢、走向國際,將臺灣的好點子推向世界舞台,也希望青年能藉由跨國交流激盪出新的火花與創新能量。 副總統指出,政府將持續在政策面提供支持,無論是硬體建設、AI應用或資料治理,都會努力讓法規與時俱進,打造有利創新的環境。相信青年世代的創意與政府的政策支持將是推動臺灣下一波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副總統也以英文特別歡迎國際團隊參與此次盛會,感謝他們帶來創新能量與優秀構想。並期勉各國青年透過交流激盪出更多好點子與解決方案,讓科技成為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 隨後,副總統頒發30年貢獻獎等相關獎項,並與現場貴賓進行啟動儀式及參觀競賽團隊作品,瞭解參賽同學們的設計巧思及創新應用。 包括數位發展部長林宜敬、教育部次長劉國偉、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蘇俊榮、經濟部次長何晉滄、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理事長蕭瑞祥、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彭双浪、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明達及多國駐臺代表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31日
副總統出席台北電器空調影音大展 盼政府與民間攜手推動智慧創新 提升國人生活品質
蕭美琴副總統今(31)日上午出席「2025台北電器空調影音大展」開幕典禮,感謝電器公會及產業界全力支持政府節能減碳等政策,並在天災發生後伸出援手、提供電器物資,展現企業社會責任與人道關懷。並指出,節能、環保、健康與AI導入已成為新世代家電的重要趨勢,期待政府與民間共同推動智慧創新,提升國人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很高興能再次受邀出席「2025台北電器空調影音大展」開幕活動。家電不僅在生活中提供許多功能與便利,也與健康議題相關,包括節能、環保、健康及AI導入等理念和產品主軸,已成為新品牌、新家電的重要元素。透過產業的創新與新產品的持續推出,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也帶來幸福感。 談到今年風災造成南部地區和花蓮的災情,副總統感謝電器商業同業公會與民間公益團體合作伸出援手,提供價值數千萬元的各項電器產品,協助災民盡快恢復日常生活,展現社會的溫暖。但也提到,目前災區仍需社會持續關懷,以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期許未來的重建之路上,國人能持續給予災民關心。 副總統指出,為了支持家電產業及符合國家淨零轉型目標,政府推動包括節能減碳、汰舊換新補助及貨物稅減免等各項政策,提供民眾更多誘因並減輕負擔,同時也創造更多經濟產值。這些都是政府照顧國人的措施,相信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有感。 對於電器產業全力配合政府政策,並運用創新科技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讓人民過得更幸福、生活更便利,副總統也表達感謝。並期待在今年的展覽中看到更多新的產品、技術和突破,也歡迎國人朋友共襄盛舉,前來了解電器產業相關趨勢,在歲末年終之際滿足除舊布新的需求,一起讓臺灣產業更加蓬勃發展。 隨後,副總統與現場貴賓進行啟動儀式,並參觀展場攤位。包括總統府國策顧問暨中華民國電器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全平、經濟部次長何晉滄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23日
總統盼攜手國際夥伴合作邁向循環經濟 讓亞太成為全球最具行動力的區域
賴清德總統今(23)日下午出席「2025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閉幕式」時表示,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已成為人類最嚴峻的挑戰,臺灣因資源有限而培養出獨特的實力,不僅提出「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也願意分享經驗,與各國合作邁向循環經濟。期盼攜手跨界合作、連結世代,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化為行動,讓亞太成為全球循環經濟最具行動力的區域,為地球永續未來繼續努力。 總統致詞時表示,經過三天豐富的交流,今天很高興與各位共同見證「2025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圓滿達成,這場盛會不僅是各國交流經驗、尋找解方的重要時刻,更是攜手為未來世代承擔責任的契機。期盼未來臺灣再次舉辦論壇時,與會者都能穿著循環經濟的產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以行動落實理念的精神。 總統提到,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已成為人類最嚴峻的挑戰,無論是高科技產業或農業皆面臨相同問題。透過本次論壇的交流,循環經濟是一項可行的良方,可以看到各國已展開具體行動,實現永續的經濟模式並達到減碳目標。然而,要轉型循環的經濟模式,需要將循環創新轉化為「好生意」,並透過「好治理」以完善過程,這也正是論壇主題「引領循環合作」的精神所在,需要各國共同合作。 總統指出,臺灣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島國,卻因為限制而培養出獨特的實力。臺灣綠色科技產業總體規模持續上升,2024年綠色科技產業附加價值超過5,000億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2%,出口總額近2,000億元。其中,在綠色科技產業的7個領域中,循環經濟領域無論在附加價值或就業人數方面均居首位,年增率接近10%。尤其循環經濟產業的附加價值已占據綠色科技產業的3成,顯示循環經濟是帶動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總統感謝來自50國的貴賓共襄盛舉,用行動支持與肯定臺灣。並提到,臺灣的電子與傳統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更展現出創新與循環的能力。臺灣的食農領域也展現同樣優勢,運用科技與跨域合作,把農業剩餘材料轉化為可用材料、提升價值。臺灣的回收制度更已累積30多年的經驗,回收率位居全球前5名,成為國際典範。 總統表示,臺灣不僅能夠實現循環經濟,更願意將經驗分享給國際,許多論壇的參與者分享了各國在政策、產業實踐與公民參與的努力,臺灣也願意持續扮演積極的行動者與協作者,將這次論壇所匯聚的經驗、想法與夥伴關係延續成下一階段的合作。相信只要保持這份決心與交流的能量,亞太將成為全球循環經濟最具行動力的區域,臺灣也會秉持「Taiwan Can Lead」的信念,與各國夥伴攜手前進。 總統說,今天的抉擇將決定下一代能否在更永續的環境中成長,我們一定要達到孩子們的期待,這也是大家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因此臺灣提出了「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未來將持續完善,並與各國合作邁向循環經濟。 總統表示,論壇的結束不是句點,而是新的起點,透過臺灣與國際夥伴的共同努力,循環經濟將不只是討論,而會持續在臺灣落實,並建立循環經濟的亞太合作生態系。期盼一起攜手,跨界合作、連結世代,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化為行動,證明「ASIA Can Lead」,為亞太、也為地球的永續未來繼續努力。 包括環境部長彭啓明、教育部長鄭英耀、經濟部次長江文若、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14日
副總統出席台北紡織展開幕 盼讓全世界看見臺灣的創新與實力
蕭美琴副總統今(14)日上午出席「2025年台北紡織展TITAS開幕典禮」時表示,紡織業是臺灣在國際間最早打出名號的產業之一,從代工走向研發創新,展現堅強的技術實力與永續決心。並強調,「MIT」不僅象徵高品質,更是創新的代名詞,期盼讓全世界看到臺灣的創新與實力。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非常高興再度來到台北紡織展開幕典禮,每次走進展場都能感受到臺灣紡織產業最先進的技術、最奔放的創意以及對未來的信心。臺灣的紡織業是我國在國際上最早打出口碑、建立信譽的產業之一,從早期的布料、成衣代工到現在世界頂尖的機能布料,臺灣一步一腳印將技術推向更高峰,現在「MIT」已成為高品質的保證,更是創新的代名詞。 副總統說,在許多世界級的運動賽事中,選手身上的戰袍其實都與臺灣息息相關,這些科技布料幫助選手在關鍵時刻發揮出最佳狀態,這份成就是全體臺灣人的驕傲。並提到,自己就是臺灣科技布料的忠實愛用者,出席許多重要場合的衣服都是採用臺灣製作的機能布料,在外觀上正式得體同時具備透氣、彈性等實用功能,即便整天在忙碌的工作當中也能保持自在舒適。 副總統指出,這幾年來臺灣的紡織產業在「創新」和「永續」兩大方向上,展現出強大的企圖心和行動力。在智慧化的發展上,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AI應用」計畫,希望透過人工智慧的導入幫助紡織業在產品開發、品質管理到生產效率各方面都能持續升級,真正把智慧製造變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副總統提到,許多企業也選擇「根留臺灣」,將關鍵技術與高值化研發留在國內,持續投入永續材料與高值化布料的開發。這種「立足臺灣」的決心,讓臺灣在面對多變的國際情勢,依然能踏著穩健的腳步持續前進。 副總統表示,當前產業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中國產能過剩、低價全球銷售以及美國關稅等,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所率領的關稅談判團隊了解產業所面臨的處境,正積極與美方持續對話與溝通,希望爭取對臺灣更合理、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面對關稅衝擊等各項挑戰,政府絕不會讓產業孤軍奮戰,為協助企業因應變局,已推出多項支持方案,協助企業進行研發轉型、開拓新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 副總統說,紡織業自全球工業革命以來,一直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驅動多項產業發展,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歷經長時間演變,紡織業已不再是傳統產業,唯有結合科技、因應現代人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競爭中持續生存與壯大。如同郭紹儀董事長提出以「永續、機能、智慧製造」做為紡織業擴大發展的三大支柱及目標,將成為臺灣在國際市場持續競爭的最佳立足點。 副總統期勉紡織業界共同努力,整合臺灣跨領域優勢,成為臺灣繼續向前的重要基石,在國際競爭與市場拓展上創造最佳利基,也感謝業界長期與政府攜手,引領臺灣產業發展。並盼國人支持「MIT」布料,讓臺灣的創新與實力被世界看見。 隨後,副總統在紡拓會郭董事長等人陪同下參觀展區攤位,進一步了解臺灣紡織業的發展趨勢。  包括總統府資政沈榮津及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副理事長詹正田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6日
總統主持「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記者會 強調以實力守護台海和平 以決心掌握國家命運
賴清德總統今(26)日上午召開「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國安高層會議,並於會後主持記者會,針對中國對臺灣與印太區域日益加劇的威脅,提出《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及《強化國防戰力,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兩大行動方案。 總統表示,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將展開行動,向世界展現堅定守護國家、維護現狀的決心和意志,並為臺灣打造足以保衛自己的國防戰力、經濟實力及民主防衛機制,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臺灣。 總統強調,民主不是挑釁,臺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守護民主臺灣是政府、朝野及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責任。期盼全體國人團結一致,共同守護國家與臺灣人民的自由。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稍早,我召集了國安高層會議,就當前國家安全情勢聽取國安團隊簡報。 北京當局近來全面推進企圖把「民主臺灣」變成「中國臺灣」的相關行動,已經對我國國家安全以及臺灣的自由民主帶來嚴重威脅。經過充分討論,我們研擬了兩項「守護民主台灣國家安全行動方案」作為具體的因應策略,以下由我來向國人報告。 一如國際所關注,中國對臺灣、對印太區域的威脅正在加劇。近期以來,在日本、在菲律賓、在臺海周邊各類型的軍事侵擾、海上灰色地帶、假訊息認知操作等複合威脅不斷,讓我國在內的區域各方深感不安與困擾。 不僅如此,北京當局也以2027年完成「武統臺灣」的準備為目標,加速侵略臺灣的軍事整備,持續升高在臺灣周邊的演習及灰帶侵擾,企圖「以武逼統」、「以武逼降」,併吞臺灣。 武力之外,中國正升高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企圖在世界上消滅臺灣主權,更藉「反獨促統」及「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企圖蠶食鯨吞中華民國政府的管轄權,形塑對臺灣實質「治理」的假象。 在臺灣內部,中國正加大統戰滲透與分化,混淆國人的國家認同,削弱我們的團結,以強加實踐他們主張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愛國者』治臺」目標。 這些作為,目的都是要把自由繁榮、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的「民主臺灣」,關進威權專制的「中國臺灣」裡,達成併吞臺灣,稱霸、宰制印太區域的野心。 因應前所未有的嚴峻情勢,國安團隊已經規劃兩大行動方案,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臺灣」。 第一項行動方案是《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 我要重申,「民主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人及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為中華民國、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臺灣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這就是我們要捍衛的現狀。 因此,我們堅決反對中國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利用二戰歷史文件竄改史實,妄稱臺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我們更高度警惕,中國在加快「武統臺灣」軍事整備的同時,更在國際、兩岸及各領域,加大推進假和平為名的「強制性統一」,企圖把臺灣變成中國管轄的一部分。 國家安全沒有妥協的空間,國家主權和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是我們立國的根本,無關意識形態之爭,更不是「統獨之爭」,而是我們要捍衛「民主臺灣」、拒絕臣服為「中國臺灣」之爭,這就是臺灣人民的共同立場。 為了捍衛主權,打造堅強民主防禦機制,我們的具體行動是: 第一,國安團隊將偕同相關部門成立常態性專案小組,以「『民主臺灣』vs.『中國臺灣』」為主軸,研擬行動計畫,透過國際及國內的戰略溝通、歷史敘事、反制法律戰等多元手段,結合全社會及友盟國家,向全世界展現我們守護「民主臺灣」、堅定維護現狀的決心和意志,全面反擊北京企圖消滅中華民國主權、沒收臺灣人自由等破壞現狀的霸權作為。 第二,事實和真相是民主國家凝聚社會信任,強化國家認同的基礎。行政院將評估在各項重大施政及選舉期間,中國的介入干擾與可能衝擊,藉由事實揭露及正確資訊的充分流通,加強各界對北京干預我國內部事務、推進「強制性統一」的認識與警覺,強化我們的國家認同,團結內部一致對外。 第三,今年三月發布實施的因應中國統戰滲透及國安威脅的十七項策略,已經有初步成效,政府將持續落實執行,並加速推動國安十法立法及相關行政措施,強化國家安全的維護。 第四,對於中國對臺灣人民的跨境鎮壓,行政院將偕同國安會採取具體措施、有效的反制作為,包括:建立受害者通報連繫及保護機制;加強與友盟國家與國際組織的戰略溝通,強化跨國合作保護潛在受害者;健全法制,對協助中國進行跨境鎮壓,傷害國家和國人的在地協力者,一定給予嚴懲。 第五,歷來所有民調都顯示,國人壓倒性反對中國設定統一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我們應該透過政府政策宣示、立法院決議、政黨及民間團體之集體作為,共同確立「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臺灣社會不可碰觸之紅線,並在此基礎上,對國內政黨、法人團體、民間社團等與中國進行交流及政治對話,建立制度性規範,以民主治理及透明化原則,杜絕中國利用臺灣內部矛盾,推進「強制性統一」。 接下來,我要向國人說明第二個行動方案:推動《強化國防戰力,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和平必須靠實力,「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安全、投資和平」。面對中國對區域、對我國不斷升高的軍事威脅及霸權野心,日本、南韓、菲律賓,甚至是澳洲等印太區域民主國家,正逐漸形成「島鏈防衛、責任分擔」的共識,進行更多的國防投資,強化對中國威脅的因應。 臺灣作為防衛第一島鏈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環節,更不能夠變成區域安全的間隙。我們必須展現決心,承擔更大的自我防衛責任,以「自主防衛」及「聯合嚇阻」加速強化國防戰力,應對威脅;我們將以「拒止」、「韌性」、「智慧化」三大策略,達成以下三個階段性目標: 第一個目標是,2027年之前達成國軍聯戰部隊的高戰備能力,有效嚇阻中國威脅;第二個目標是,2033年進一步建成高度強韌、全面嚇阻的防衛戰力;最終的目標是:建構可以永久捍衛「民主臺灣」的國防戰力。 我們的具體行動是: 第一,因應全球國防發展趨勢,有序增加國防支出;按照北約標準,明年度國防預算,將超過GDP 3%;並且在2030年前達到GDP 5%,展現我們守護國家的決心。 第二,為了籌建因應未來戰爭型態的關鍵戰力,國防部已經完成《強化防衛韌性及不對稱戰力計畫採購特別條例》及預算的規劃,預計在未來八年(2026-2033年),投入1兆2,500億元的經費,來建構包括:打造「臺灣之盾」,建構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先進防空系統;引進高科技及人工智慧,建構高效決策、精準打擊之強韌防衛作戰體系;以及提升國防自主,壯大國防產業,邁向經濟與安全雙贏等,具備三大特色的先進防衛作戰體系。 第三,行政院將會完備條例審查並函送立法院,並請財政部、主計總處妥適規劃財源,做好財務管理,避免排擠其他預算。 第四,考量新科技的成功導入及快速迭代特性,國防部將全面優化、健全裝備採購的相關機制,加速各項裝備獲得及建軍期程,落實防弊、避免延宕。 第五,引進先進裝備、配合不對稱戰力及防衛韌性持續建構的同時,國防部將全力就兵力結構優化、新式訓練、戰術、後勤支援等革新配套,全面而即時到位。 增加國防支出,不僅是提升戰力及國家安全,更是壯大國防產業發展,增加國民所得的重要途徑。這次的特別預算除了對外採購,更有相當部分是投資國內工程、商購及委製項目,將可以創造可觀的產值以及工作機會。 以臺灣在高科技及製造上面的雄厚實力,包括半導體、ICT、AI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系,以及精密機械及相關基礎產業,將可以在全球先進國防及軍工產業上扮演重要角色,更可以帶動國內產業及經濟的轉型升級,也讓更多的工程師、科技人才共同參與國防安全的強化,達成國強民富的目標。 第六,政府將儘速訂定國防及軍工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並在此基礎上,研擬全面提升臺灣產業及經濟的推動計畫。 第七,為了助益與友盟國家合作,打造非紅供應鏈,我們將強化高科技的保護管制,全面落實對高科技的保護與運用。 第八,國安會將會同國防部及相關部會,以「投資國防,及投資和平,投資臺灣經濟未來」的理念,強化社會溝通,凝聚共識,爭取國人的支持與認同。 各位國人同胞,在中國所有併吞臺灣的劇本當中,最具威脅的不是武力,而是「放棄」。有一些人在中國的統戰攻勢下,甚至把堅持民主、擁有自由都視為對中國的挑釁,錯以為只要臺灣人願意「割捨一些自由」、「犧牲一些主權」,屈辱地接受「民主臺灣」變成「中國臺灣」就可以換取「和平」。 然而,歷史證明,向侵略者妥協,最後只會換得無止境的戰禍和奴役!1938年的歐洲,曾經相信只要捷克割讓一些土地給法西斯,就可以換來「一世代的和平」,結果迎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無數的苦難和悲劇跟著而來。1951年,西藏人民一度以為和北京簽署了「十七條協議」,就可以守住西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結果是西藏人民的雪國,變成了共產黨腳下的紅色高原。 民主不是挑釁,臺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 作為民主國家,或許朝野藍綠各有不同立場,但我們深深期待,在守護中華民國臺灣的民主自由,確保國家主權,反對破壞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的前提下:守護「民主臺灣」,不讓臺灣被武力或其他強制性方式所併吞、淪為「中國臺灣」,必須是政府、朝野以及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責任,我們只能團結,也必須團結一致,才能守護我們的國家,守護作為臺灣人民的自由。 現在,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也將展開行動,為臺灣打造足以保衛自己的國防戰力、經濟實力,以及民主防衛機制,為鞏固臺灣安全及國家主權,樹立無可動搖的基礎。 為了臺灣,為了中華民國,我們一起動起來!謝謝大家。 天佑臺灣!臺灣加油!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顧立雄、經濟部長龔明鑫等亦出席是項記者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