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0年05月10日
總統視察澎湖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到澎湖視察,並在北海遊客服務中心發表講話。
總統講話內容為:
前幾天幕僚告訴我說,這將近一年來,總統行政專機已經陪我出了將近九十次的任務。而每次出訪的飛行只要經過台灣的西海岸,很容易的,我就能俯瞰這台灣唯一的島縣、有台灣最早的媽祖廟的地方,雖然個人曾經多次前來澎湖,但是看到這六十四個島嶼分布在海上,真的像極了一串明珠,欣賞起來尤為動人。所以這次為期兩天的出訪行程,除了國防軍事之外,第一站,我們就來到了澎湖。
我們常說「離島,不離心」,其精神就是「將心比心」,政府將離島的建設與生活環境改善列為重要工作,讓全國有著均衡而適合的發展。個人在台北市市長任內,鼓勵市立醫院所的醫生,輪駐離島支援醫療,讓離島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得到醫療人才,這就是基於一種「將心比心」。我們相信,在一個國家裡,沒有人應該被遺忘。
剛剛聽過各單位對於離島包括了醫療、生技養殖的簡報,以及交通部的「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這之中有針對澎湖身為離島的不利環境的改善,以及有利條件的運用。前兩個月個人也才參加過澎湖縣政府、議會、媒體、產業共同在台北所推銷的「澎湖嘉年華」活動,可以看得出來,澎湖縣在觀光事業的雄壯企圖。面對這個新世紀的明星產業—也就是觀光旅遊事業,政府和人民也必須有著新的態度。
觀光旅遊產業已經趨向多元化、科技化與專業化,但是觀光旅遊的內涵,不是只注意量的建設—要更大更寬的路、要更多的房屋建築。我們不只希望旅客來得多,卻走得匆忙,我們希望旅客更能停得久、停得深,這樣才真正的發現地區特色,也才有強勁的消費力,和擴大在地就業機會。因此,在「量」的建設之外,更重要的是這種「質」的提昇,讓景點有深度、有趣味,更要化不利為有利,這就要看各位地方朋友的創意,而積極進取的創意,就是知識經濟的內涵之一。
其實觀光旅遊不僅只有經濟目的,它更可以有人文、地區的深刻內涵。例如說機關單位有所謂的「強制」休假,休假為什麼還要強制?就是要讓一向以勤奮工作為重的台灣人民,有機會「停‧看‧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透過土地人文的親身體驗,凝聚出對這塊土地更深切的情感和認同,同時去學習和尊重文化的差異,對於增加我們理解各種事物,有絕對的助益。除了和自己心靈的互動之外,觀光旅遊當然也是一種國民外交,藉由吸引國際觀光客,不僅可促進經濟上的收益,增進台灣的國際形象,結合國際技術,強化和世界的互動,可以讓台灣獲得更多的安全與保障。
我們在世界地圖上也許是個小國,但是在旅遊能力上不可輕視,許多國家在台灣沒有正式的領事館,但是卻有觀光推廣單位,來協助我國民眾得到外國的旅遊資訊。因此,一個觀光新戰略,應該包括整體的規劃態度、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觀光事業的發達,並不是只有水泥工程的進度能夠表現,旅遊內容的品質化、在地化、推廣化,也就是一種旅遊新態度,是我們應該花心思的目標。在此絕對需要、也先感謝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各自崗位上的努力、在共同協調的集思廣益,邀請全國民眾、世界各地,一起來發現台灣!愛上台灣!祝福各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