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0年10月03日
副總統應哈佛大學台灣學生會之邀發表演說   分享臺灣透過成功防疫經驗拉近與世界距離
副總統應哈佛大學台灣學生會之邀發表「從民主防疫經驗談臺灣未來發展」演說

賴清德副總統昨(2)日上午(美東時間1日晚間)應哈佛大學台灣學生會長陳俊偉、陳曼玲及副會長吳昕維之邀請,以「從民主防疫經驗談臺灣未來發展」為題錄影發表專題演說。

副總統與哈佛學弟妹分享臺灣成功防疫經驗,及臺灣如何透過民主防疫經驗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副總統指出,在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臺灣在經濟、產業創新等方面表現有目共睹,也積極推動各項改革。未來在面對中國地緣政治的威脅、智慧時代的來臨及淨零碳排的挑戰,政府會全力以赴,也期盼更多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人才持續投入,共同壯大臺灣,讓臺灣能夠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國家。

副總統錄影演說內容為:

非常感謝各位學弟妹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藉由這樣的跨海交流重溫舊夢;此刻波士頓氣候應該很舒服,Park Harvard YardJohn Harvard雕像的鞋子不知是否更亮了?不瞞你們說,過去我每次經過,只要時間允許,都會順便幫它擦拭一下。

回想當年我決定到哈佛唸書,除了想要一圓在國際知名學府求學的夢想外,也希望在習得第三醫學復健、第二醫學醫療後,去補足第一醫學公共衛生的不足。過程艱辛難免、但相當值得,因為在哈佛所見、所聞、所學,對我後來生涯,不管是抗SARS或是防疫,都有莫大幫助。

雖然你們在哈佛就讀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我還是要藉這個機會,恭喜你們成為哈佛的一份子,因為能夠在哈佛就讀,代表你們有更多機會,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風景。我也要肯定哈佛台灣學生會各位學弟妹,平常除了用功念書、在各個學術領域專注研究外,也透過學生會這個平台,積極聯繫臺灣同學與社團的感情,努力宣揚臺灣的多元文化。

你們都有屬於自己在外地求學奮鬥的故事,希望大家都能夠平安順利,也希望你們經過幾年的認真學習,將來可以變得更強大,將自己所學奉獻給國家、乃至於國際社會。

世界COVID-19疫情總體回顧

今天的演講,我將以「從民主防疫經驗談臺灣未來發展」為題,和大家分享過去21個月來臺灣民主防疫的經驗,並以臺灣的防疫經驗為基礎,來談臺灣的未來發展。

自從爆發COVID-19疫情21個月來,全球已經超過2億3,000萬人確診,超過470萬人喪失寶貴的生命。光是各位所在的美國,就有將近70萬人死亡,這個數字遠比美國參與兩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要多。更重要的是,這場百年大疫不僅讓世界經濟嚴重受創、產業供應鏈斷鏈,也讓世界從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等領域都備受衝擊。有人這樣說,若沒有這場百年大疫,美國、日本等國的領導人說不定還不會易主,你們認為呢?

談臺灣民主防疫經驗

而和世界多數國家處於平行時空的臺灣,過去21個月來的防疫備受國際肯定。當其他國家陷入封城時,臺灣人民比其他國家多500多天的正常生活。去年12月,彭博社公布全球防疫韌性排名,臺灣高居第2名;今年3月,聯合國發佈《2021世界幸福報告》,臺灣第19名,歷年排行最佳,並蟬聯東亞最幸福快樂的國家。即使今年5月,臺灣陷入本土社區感染的危機,確診人數大幅躍升至1萬6,000人,死亡人數超過800人;但在政府與人民團結防疫下,包括在屏東出現的Delta變種病毒,也在短時間內獲得控制,這在全世界來說真的是相當難得。

不過,臺灣有這樣的防疫成績絕非僥倖。因為2003年SARS疫情造成臺灣664人感染、73人死亡的慘痛教訓,讓臺灣「打斷手骨顛倒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反而成為防疫體系改革的重要轉折點。從SARS疫情中,我們發現許多缺失,包括跨部會協調功能不彰、中央與地方權責不明、負壓隔離病床不足、院內感染擴散、防疫物資不夠,導致社會恐慌及紛亂等。當時我擔任立法委員,當我看到許多年輕醫護人員不幸染疫身亡時,內心非常痛苦。當時,全世界也都不瞭解SARS,臺灣得到國際援助更是非常有限,好不容易挨到疫情結束後,我和其他立委與行政部門合作,痛定思痛、推動修改《傳染病防治法》,設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解決橫向聯繫不足、垂直整合不夠的問題。另外,也推動將疾管局升格為疾管署、增設防疫醫師、在全國各醫院增設近3,000床負壓隔離病床及1萬5,000床的集中檢疫所,並強化物資準備、推動國際合作,就是為了因應下一波疫情。

事實上,過去18年來,臺灣也經過許多疫病的考驗,包括禽流感、H1N1新型流感、登革熱等疫情,一次又一次抗疫實戰,臺灣防疫體系也不斷被檢驗、檢討、修正,才得以奠定至今的防疫基礎。也因為臺灣有SARS的教訓,所以即使COVID-19疫情來時、臺灣朝野正忙於總統大選,我們的防疫依然沒有放鬆,蔡總統第一時間立即下令啟動防疫機制,並以超前部署、快速回應、謹慎行動、公開透明等四大原則,搭配臺灣的民主治理與智慧防疫,迅速整合政府及民間的資源,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數位科技進行智慧防疫;加上醫護勇敢站在第一線、人民積極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才讓防疫的「臺灣模式」獲得舉世關注。

在整個防疫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防疫作為,我依序簡要向各位介紹如下:

第一,超前部署。2019年12月,臺灣疾管署從社群媒體獲知中國爆發非典型肺炎時,我們不但透過email向WHO提出示警,並從12月底開始,政府就透過邊境嚴管,對從中國武漢來臺班機進行登機檢疫,藉由落實入境檢疫的措施,來確保國內防疫的安全。2020年1月,為獲取進一步疫情資訊,疾管署指派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莊銀清教授及防疫醫師洪敏南前往中國武漢考察,他們不但是全世界第一批進入武漢的外籍專家,而且帶回COVID-19可能「有限度人傳人」的重要資訊,是協助臺灣超前部署的重要功臣。

第二,快速回應、謹慎行動。政府除第一時間對武漢來臺班機進行登機檢疫外,也立刻採取許多非醫藥介入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觸者疫調追蹤、熱區篩檢等;在疫苗上市前,積極阻絕病毒入侵,切斷社區潛在傳播鏈,來保護民眾健康,並保全醫療體系。防疫視同作戰,要打贏一場戰爭,不只前線作戰要勝利,後勤指揮也要成功。所以去年我們透過政府與民間協力,組成口罩國家隊、工具機國家隊、防護衣國家隊,投入生產的工作,即時確保各項防疫物資的戰略需求,社會民心才能夠迅速地穩定下來。另外,政府也積極向國外洽購COVID-19疫苗,並透過獎勵、補助國產疫苗研發,希望有次序地安排全民接種,逐步提升國人的群體免疫力。

第三,公開透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從2020年1月22日開始,每天即時發布新聞稿及召開記者會,建立透明、即時、專業的媒體溝通平台及輿情監測回應機制,並即時發布最新政策與澄清不實資訊。

第四,智慧防疫。我們也善用臺灣的科技實力,在行政院跨部會努力下,從入境檢疫、防疫追蹤、電子圍籬、口罩實名制APP,到社交距離APP、簡訊實聯制、1922疫苗預約平台,以及健保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等,一步一步展現臺灣智慧防疫的成果。

第五,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防疫。臺灣防疫成功除了要感謝第一線醫護同仁勇敢承擔與犧牲之外,2,300萬臺灣人民共同組成的「防疫國家隊」,透過民政、警政、社政體系等社會安全網的全力協助,充分發揮利他精神,不斷在變動的危機與情勢當中,逐步提升承受壓力與成長茁壯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尤其,疫情期間總計有超過77萬人次,為了防疫需要配合居家檢疫,更是讓人佩服臺灣人民的防疫素養。

第六,民主治理。這次臺灣的疫模式之所以驚豔國際社會,最主要在於我們向國際社會證明,不需要高壓手段、不需要強制封城,民主國家一樣能夠經由社會溝通的民主機制,完成COVID-19防疫工作。尤其,當許多民主大國因疫情嚴峻,而被取笑民主政治效率不如獨裁政權鐵腕時,跟中國距離不過100多公里的臺灣,向世界證明了民主與高決策效率,還是能夠並行不悖。

AIT也在今年921大地震22週年當天,特別發文欽佩臺灣人民展現無比的韌性和堅毅、持續努力發展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的能力、樂於與國際社會分享專業知識,並稱許臺灣已經成為印太地區對抗災害的領導者。

全世界的防疫大作戰尚未結束,在黎明前關鍵時刻,臺灣將全力加速提高疫苗覆蓋率,達成群體免疫後,再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同時儘速引入治療藥物,持續進行制度檢討,提高醫療量能,讓臺灣早日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生活,成為防疫韌性的國家。

民主防疫經驗拉近臺灣與世界的距離

各位學弟妹,民主的防疫經驗,也拉近了臺灣與世界的距離。這場百年大疫雖然讓所有國家都陷入危機當中,但也因為這場疫情,讓臺灣的防疫表現躍上了國際,讓世界進一步發現臺灣,並拉近臺灣與國際社會的距離。

舉例來說,第一,如果不是臺灣防疫表現亮眼,國際社會也不會發現,對國際防疫這麼有貢獻的臺灣,竟然被摒除在WHO等重要國際組織之外。因此,越來越多國家主張全球的公共衛生不應該出現「地理上的空白」,包括美國、日本、歐洲等至少有50個國家、上千位議員都公開呼籲,應該讓臺灣有意義地參與WHO及其他的國際組織。

第二,自全球發生疫情以來,臺灣也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進行4波國際防疫物資的援助工作,捐助全球80多個國家超過5,400萬片醫療用口罩及其他防疫物資,積極展現「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的精神。由於在疫情期間積極進行國際援助,所以當今年臺灣面臨疫苗短缺時,許多國際友邦,包括美國、日本、波蘭、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等,也都紛紛捐贈臺灣疫苗,展現民主國家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善的循環」的精神,這在過去都是很難想像的事情。

第三,臺美兩國互動也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幅成長。去年8月,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 II)訪臺,與臺灣簽署衛生合作備忘錄,強化臺美兩國攜手對抗疫情,包括聯合開發藥物與疫苗,以及疾病預防等合作。去年,美國國務院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也率團來臺訪問,雙方就5G乾淨網路、產業供應鏈重組、印太戰略、新南向政策、基礎建設與能源投資審查、全球婦女經濟賦權等議題展開對話。雙方已經完成簽署「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促成兩國共同參與投資美洲及東南亞地區的基礎建設計畫;臺美也已經展開TIFA談判,進一步深化實質合作關係。臺灣也在近日提出申請加入CPTPP,為臺灣開拓更大的國際空間。

臺灣國力正在大幅提升

各位學弟妹,臺灣的國力也正在大幅提升。除了防疫表現受國際社會肯定外,這幾年在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之下,臺灣在其他領域的進步與表現也是有目共睹。

第一,以經濟表現來說,當全世界因為疫情經濟衰退時,臺灣一手防疫、一手拚經濟,讓經濟受到的衝擊相對降低。臺灣人均GDP預估將從2020年的2萬8,758美元,提升為2021年的3萬美元,亞洲開發銀行(ADB)最近也將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從原來預估的4.6%上修為6.2%。今年7月,美國國務院投資環境報告也指出,臺灣是全球前25大經濟體之一、美國第9大貿易夥伴,不但擁有高技能的勞動力,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同時是東亞運輸轉運樞紐、先進研發的主要中心。尤其,在發展半導體、5G通訊、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產品上,具備先進研發的能力,在國際科技供應鏈扮演主導地位,是區域高科技供應鏈的中心。

第二,以產業創新來說,臺灣也連續兩年與德國、美國、瑞士,並列為世界4大超級創新國,世界數位競爭力評比2020年位居第11名,為臺灣打造數位經濟沃土奠定深厚的基礎。以最受到世界矚目的半導體業來說,2020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超過3.2兆元,居全球第二,預估2021年將達3.8兆元,約成長18%,台積電不但成為臺灣的亮點企業,也搖身一變成為臺灣的護國神山,整個半導體產業鏈在美中科技戰後,讓臺灣的重要性大幅提升。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一直是亞洲四小龍之末,從2019年開始躍居四小龍之首,2020年臺灣防疫有成,也拉大了與四小龍的差距。尤其,2016年蔡總統上任後,推動「5加2產業創新計畫」,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提出「投資臺灣三大方案」,經過多年來努力,目前回臺投資已經超過1兆3,400億元,預計將創造11萬個以上工作機會。

第三,民主臺灣的成就並不僅止於經貿表現。這幾年來,政府也積極推動各項改革,除了年金改革、司法改革、性別平權外,也在監察院設置國家人權委員會,並積極推動雙語國家的計畫,希望臺灣將來能夠更容易經由語言的溝通和國際接軌。所有這些努力,都讓臺灣的整體國力大幅提升。

臺灣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

各位學弟妹,臺灣的政府與人民很努力,希望臺灣能夠更繁榮進步,更希望為你們年輕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好的臺灣,但臺灣未來的發展除了內政革新,也和其他國家一樣會面臨諸多國際性的挑戰,這些挑戰也將開啟新時代的來臨,包括:

第一,是中國地緣政治的威脅。原來世界各國預期只要中國經濟改善、人民收入提高,總有一天會朝自由、民主的價值靠攏,所以不斷向中國輸出資金、技術,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未料這幾年中國崛起,卻反而帶給自由民主世界與日俱增的威脅,不僅高壓處理新疆維吾爾族與香港的民主運動,中國對臺灣的軍事施壓、與國際空間的排擠更是變本加厲,而這也讓各國更加重視臺海的和平與穩定。從美日領袖聲明、美韓領袖聲明、G7公報、美歐公報,到近日的AUKUS,在美國強力主導下,不斷將對臺海和平穩定的關切,寫入正式的國際文件,就可以知道中國的威脅深深影響臺海和平穩定,已成為印太區域、乃至於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第二,是工業4.0啟動智慧時代的來臨。雖然前面提過臺灣的ICT產業非常強,在研發半導體、5G通訊、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產品的能力上,也受到國際的肯定;不過,臺灣仍應加強打造像矽谷一樣的創業環境,並且引進國際優秀的人才,充實臺灣人才的需求,讓臺灣成為下一個世代資訊科技的重要基地,提供年輕人結合軟硬體創新創業,打造臺灣第二次經濟奇蹟。當然,如何和民主夥伴努力確保普世權利和民主價值,仍然是未來所有創新的核心,避免人工智慧技術侵犯個人隱私、踐踏公民自由、甚至淪為鎮壓少數民族的工具,恐怕更是未來在發展人工智慧新技術、新服務同時,我們必須念茲在茲的重要課題。

第三,是2050淨零碳排的挑戰。相信大家都同意,氣候變遷危機對地球、對世界各國衝擊非常大,絕對不可輕忽。各國政府如果因應得宜,提出完整的國家政策藍圖,發揮領導力與執行力,絕對可以趁勢而起;但如果不嚴肅面對、因應不當、腳步落後的話,一定也會被世界淘汰。目前全球已經有約127個國家、524個城市,陸續公布或研議訂定新的淨零排放目標;全球2,000大上市公司中,也有五分之一已經做出淨零排放的承諾。蔡英文總統在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中,也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臺灣將如同全球多數國家,務實規劃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轉型路徑。在行政院的統籌下,我們正從「展綠、增氣、減煤、非核」,以及其他方面推動減碳,前幾天我也參加全臺灣第一座負碳排示範工廠的落成啟用典禮,這些都代表臺灣在2050淨零碳排挑戰上勇敢面對。

臺灣的未來,需要大家一起投入!

各位親愛的學弟妹,這次臺灣成功的防疫經驗最大的意義在於,我們應該相信,臺灣只要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沒有什麼挑戰或考驗是無法克服的,「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但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臺灣需要更多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人才持續投入。各位哈佛的學弟妹,你們正是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

因此,我特別要藉這個機會,向各位哈佛的學弟妹招手,無論你們的專業領域是什麼,無論你是從臺灣前往美國唸書、還是早已落地生根的臺美人,我們都非常歡迎大家將來學成之後,回臺灣貢獻一己之力、一起壯大臺灣,讓臺灣能夠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國家。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學業順利,活動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30日
副總統以「在世界局勢中,看見青年主場」為題進行演講 強調政府挺青年 期勉以自信面對未來
蕭美琴副總統今(30)日上午出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講座,以「在世界局勢中,看見青年主場」為題進行演講,說明政府提高國防預算,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的積極作為與整備工作。並表示,政府將持續落實居住正義和教育平權,減輕年輕人負擔,同時也在科技、AI創新和在地實踐等領域支持青年。期勉同學們帶著自信去面對未來,用創意及新的工具解決各式問題,讓社會更進步、臺灣更好。 副總統感謝師大的邀請進行演說,首先提到國際情勢時表示,這幾年來世界變化快速且存在許多複合式挑戰,包含俄烏戰爭、中東衝突、海底電纜遭破壞、全球貿易秩序重組、世界各地野火、颱風與金融資安攻擊等,每個危機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其中,可以看到包括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等國家正密切互動合作,衝擊全球秩序與安全。 副總統也表示,面對全球局勢日益不穩定,包括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等多重挑戰,許多國家已明確提高國防預算,例如北約成員國預計2035年前國防支出占GDP比重達5%。臺灣在近年已持續將國防預算維持在GDP約2.5%左右,明年度更預計編列至3.32%,不僅展現保衛國家的決心,也將藉由推動「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無人載具研發」等,強化國防產業鏈,促進科技與經濟發展。 副總統指出,在國防與民防方面,臺灣借鏡瑞典、挪威等歐洲國家經驗,製作新版全民國防手冊,內容涵蓋各類災害應變指引、防空與海嘯警報聲辨識及防災避難流程等,強化全民風險意識與應變能力。臺灣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潛在戰爭風險,還包括地震、颱風等各式災害,也曾發生氣爆,當重大災害突發時,第一時間的正確反應至關重要,上開手冊將成為每個家庭的防災基本配備,並可透過QR Code下載分享。 副總統提到,近年已在臺南等地實施海嘯疏散演練,提升地方政府與民眾的協同應變能力。日本311大地震後引發的海嘯經驗,也顯示提早演練與預警系統的必要性,未來災害應變警示將研議以類似「海嘯警報」的方式進行,讓全民快速辨識、迅速應對。此外,在面對假訊息與認知作戰的挑戰方面,新版全民國防手冊也特別強調「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並提醒全民辨識AI生成假訊息的重要性。 副總統指出,由總統主持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聚焦五大主軸,包括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路安全。透過跨部會、跨領域的行動來強化臺灣整體的社會韌性。 談及民力訓練,副總統肯定相關民間單位,多年來在防災與國際救援的專業貢獻,積極投入防災教育,培訓上萬名「防災士」,展現臺灣社會的合作精神,同時表示,當災難發生時,每個人都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和身邊的親友,有能力再與政府合作協助他人。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挑戰,臺灣必須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無論是國防預算的提升還是全民防災知識的普及,都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在戰略物資盤整及維生配送方面,副總統提到,除了平日備妥個人防災包,農糧署也盤點在特殊緊急情況下全臺所需糧食量,協助災區糧食和緊急物資的配送。此外,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也十分重要,包括生活必需的水、電和通信;另外還有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都能在內政部推出的「消防防災e點通APP」中找到相關資訊 。 針對資通、運輸及金融網路安全,副總統指出,近年臺灣引進衛星通訊系統,確保緊急情況下的基本運作和救災需求無虞,未來也將持續擴大部署。 談及照顧青年政策,副總統說,政府持續努力落實居住正義和教育平權,希望減輕年輕人負擔,包括住宿補貼、學雜費減免、通勤回饋、心理健康支持、基本工資調升,及發放文化成年禮金和青春動滋券等,期盼青年廣泛接觸多元文化、活動與專業領域,同時促進文創與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 副總統表示,政府同時也在科技、AI創新和在地實踐等領域支持青年。當前全球正積極發展太空通訊,不僅推動產業應用,也深刻影響日常生活。同時,國土測繪、生態環境監測、氣象預報等衛星技術更與大眾息息相關。政府藉由舉辦競賽,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太空,掌握未來關鍵科技。並指出,政府提升國防預算,不僅為強化國防實力,也期望同步帶動工業、航太產業的發展,以及各類無人載具的應用。AI將成為未來新的經濟成長動能,臺灣除了在硬體方面持續精進,也期望未來在應用軟體領域展現創意與突破。 副總統同時提到,政府也提供青年在地實踐的機會,透過文創、地方創生,讓地方再度活絡。並以農村洄游競賽為例,說明如何以創意結合在地產物,進一步推廣臺灣特色。此外,政府也長期支持技職教育,透過產學合作,培養專業人才。 副總統談到,相信每個人都有夢想,政府希望在青年朋友的逐夢過程中,有機會與國際連結,因此賴總統提出「青年百億海外圓夢計畫」,期盼青年們踴躍提出申請,讓每個有夢想的年輕人都有機會與國際接軌,在國際交流的過程當中可以學習或受到新的啟發。 副總統說,現在年輕人要面對的世界非常複雜,因為世界變化快速,包括AI等各種工具、資訊與連結,遠比過去世代豐富。但年輕人同時也擁有更多工具,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工具,以及維持面對世界的自信。期勉同學們帶著自信去面對未來,用創意及新的工具解決各式問題,相信能讓社會更進步、臺灣更好。 隨後,副總統與師範大學師生進行座談,針對青年的國際參與、如何掌握國際脈動,以及自身從政各階段的心境分享等,副總統都一一回應,現場氣氛熱烈愉快。包括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13日
副總統肯定青商為百工百業注入創新、創造及行動力 讓臺灣持續向前
蕭美琴副總統今(13)日下午前往宜蘭出席「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2025年全國年會』開幕典禮」,肯定青年是未來的信念和希望,也是現在的行動力,促使臺灣持續向前、世界不斷改變。並提到,政府會做產業的後盾,加強對青年的照顧,期盼與民間夥伴共同努力,讓青年持續走在時代前端。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很高興再度來到國際青商會全國年會,和大家一起相互鼓勵,也肯定青商會的年輕朋友充滿活力,除在各自的領域打拚,並參與服務社會及保護環境,甚至在國際上提高臺灣的能見度。 副總統指出,國際青商會的核心價值就是今年大會的主題—「激發青年影響力,成就時代新世紀」。青商是臺灣未來的領袖,為百工百業注入創新、創造及行動力,也積極參與社會。這不只是國際青商會的共同承諾,更是臺灣青年對這座美麗寶島的共同使命感和信念。青年不僅是未來的信念和希望,也是現在的行動力,更已經用行動證明,機會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一步一步創造出來。無論是拓展事業版圖、尋求跨國合作,或是把創新和永續理念融入企業經營,大家都是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力量。 副總統提到,世界變化得很快,包括地緣政治的挑戰、新的關稅政策,都為過去數十年來的國際貿易體系帶來突破性的變化,每個國家都以不同的方式應對。臺灣並非首次面臨難題和困境,在臺灣國際處境最困難的70、80年代,就有一群造山者以勤奮和努力,創造出一座座護國群山。 副總統表示,在現今變動的世界中,臺灣擁有新的經濟動能,AI也對全球百工百業帶來突破性的變化和風險,相信每位青商都有掌控AI的把握。上週臺灣股市再度突破歷史新高,上月的出口值也首次超越南韓,這證明了臺灣人總是在不同的挑戰中持續前進,並找到新的機會。而青商會就是將人、資源、產業及世界連結起來的重要橋梁,不僅為地方注入活力,更是促使臺灣持續向前、世界不斷改變的正能量。 副總統提到,有些產業在淨零、數位雙軸轉型過程中步伐較慢,政府希望能成為產業的後盾,並加強對青年的照顧,包括推動租屋政策、稅賦減免、幼托補貼、育嬰照顧及新青安貸款等,期盼減輕青年的負擔。另外,政府也針對在學青年提供學費減免、住宿補貼及各項獎助學金,更推出「青年百億海外圓夢計畫」,讓下個世代的青年在求學或初入社會的階段能有更豐富的國際體驗與視野。 副總統表示,政府將與民間夥伴共同努力,讓青年持續走在時代前端,也祝福大家在這次年會中交流經驗、分享人脈,找尋新的靈感和舞台,期待持續在世界上看到臺灣青年的力量。 包括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長蔡政諺、國際青年商會執行副總裁Mark Joseph David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7月20日
總統出席全國技能競賽 強調持續擴大投資技職教育精進青年專業能力
賴清德總統今(20)日下午出席「第55屆全國技能競賽暨第3屆亞洲技能競賽及第48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閉幕暨頒獎典禮」時表示,技職人才是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將持續擴大投資技職教育,提供多元管道協助青年精進專業能力,全面厚植產業實力,讓各行各業的隱形冠軍成為「護國群山」,讓臺灣成為世界繁榮的推手。 總統致詞時表示,全國技能競賽是國內青年技能競技的最高殿堂。今年來自全國各地1,231位技職好手,在69個職類中切磋技藝;無論最終結果如何,能夠參與這場大賽事就代表大家都是最棒的。 總統說,自己是武俠小說迷。今天就像看到各路武林豪傑齊聚,各展神通。大家不僅展現技職達人的高超技術,也印證了360行行行出狀元,高手在民間。這些年來,臺灣堅強的技術實力持續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去年法國里昂的「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臺灣獲得2金、3銀、10銅、28優勝,總共43面獎牌、世界排名第4的好成績。總統府也以最高規格、用最隆重的方式迎接臺灣英雄榮耀回國,透過網路直播典禮,全國上下都與有榮焉。 總統提到,技職人才為國家創造榮耀和繁榮,臺灣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經濟自由度排名全球第4、世界競爭力全球第6。這些成就都要歸功於百工百業的專業技術人才。未來就輪到在場的各位選手,大家也將成為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柱。 總統認為,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馬步要紮穩,武功才會高強。因此,政府持續擴大投資技職教育,積極栽培多元專業的技術人才,目標就是要全面厚植產業實力。政府的方向很清楚,要讓各行各業的隱形冠軍都能成長茁壯,成為「護國群山」,讓臺灣成為世界繁榮的推手,讓臺灣每前進一步,世界就向前一步。 總統指出,今年大賽的標語是「我的極限,不被定義」。感謝勞動部每年辦理「全國技能競賽」將技職教育向下扎根,讓技職選手的能力和潛力放大、再放大;同時讓產業界知道,他們要找的技術人才就在這裡。 總統說,未來政府會繼續提供多元管道,協助青年精進專業能力,像是今年啟動「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支持18到30歲的年輕人出國交流見習,拓展國際視野,追逐自我夢想。歡迎各位年輕人發揮創意,踴躍報名提案。今年11月「2025亞洲技能競賽」就在臺灣舉辦,預祝接下來國手選拔一切順利,盼共同捍衛主場,全力以赴,把最好的成績留在臺灣。 最後,總統感謝民間公司團體及工作人員的付出與支持,以及各部會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並恭喜得獎者,也祝福所有選手未來能在各自專業領域創造豐碩成果,並為青年組各金牌得獎選手配掛獎牌,肯定他們的優異表現。包括勞動部長洪申翰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6月17日
總統接見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 期勉以志工服務推動外交 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力量
賴清德總統今(17)日下午接見「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代表」,肯定該隊即將出發前往泰國、馬來西亞、肯亞、史瓦帝尼、土耳其等18個國家,投入偏鄉醫療、教育、生態等志工服務,把臺灣的力量帶到更遠的地方,以行動推動外交,讓世界看見臺灣。 總統致詞時表示,很高興在總統府和「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見面。志工代表們來自全國各地,擁有不同專長且懷抱滿滿熱忱,即將出發前往泰國、馬來西亞、肯亞、史瓦帝尼、土耳其等18個國家,投入偏鄉醫療、教育、生態等志工服務,把臺灣的力量帶到更遠的地方。 總統說,看到大家讓他想起當醫師時也曾到偏鄉做過義診,感謝大家用雙腳丈量世界,用熱血服務他人,以行動推動外交,讓世界看見臺灣。大家都是行動派,也是臺灣最讚的代言人。 總統指出,「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是臺灣服務社會、連結世界的交流計畫。今年寒假教育部已經補助27個團隊、324位青年志工到海外交流。現在暑假要到了,教育部再補助86個團隊、868位青年志工到世界各地,另外還有12位青年是投入6個月以上長期服務工作。換句話說,光是今年臺灣的服務足跡,就遍及全球四大洲、25個國家,這當中都有大家的努力和付出,非常不簡單。 總統提到,政府今年啟動「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這項計畫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助年輕人一臂之力,出國追逐夢想、拓展國際視野;規劃在4年內投入百億元推動這項計畫,今年第一梯次有超過700位青年獲選,第二梯次將在這週五截止報名,兩梯次的報名都非常踴躍,明年、後年、大後年也都還有機會,鼓勵各位年輕人不妨勇敢提案,把握機會、展翅飛翔。 最後,總統提醒青年海外志工出門在外,除了適應語言隔閡和文化差異,也要注意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如果遇到困難需要協助,請隨時聯絡駐外單位,政府是大家最大的靠山;也請所有青年海外志工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到臺灣,才是順利完成任務,並祝福服務圓滿順利、滿載而歸。 隨後,總統授旗予「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由社團法人台灣樂斯屬文史扎根育成協會-樂斯屬文史扎根育成計畫秘書長李盈萱等人代表接受。 訪賓一行由教育部長鄭英耀及青年發展署署長陳雪玉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05月13日
總統肯定青志獎獲獎團隊 期許保有關懷社會初心 讓臺灣充滿溫暖
賴清德總統今(13)日下午接見「第2屆青志獎獲獎志工團隊代表」,肯定所有青年志工積極投入社會公益的貢獻與付出。並表示,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更是發展的基石,行政院在這個月初通過《青年基本法》草案,盼青年成為更具備民主素養與全球視野的行動者,並持續推動「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協助青年到海外學習,持續促進國家的進步發展。 總統致詞時首先恭喜大家獲得「青志獎」的表揚,並表示,「青志獎」的精神是肯定青年在志願服務上的堅持與創新,現場的得獎團隊都代表社會中最具行動力的青年公民,更是國家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他要向大家的付出表達最深的感謝。 總統特別提到,「青年志霸獎」得主—內農機車志工服務隊,他們善用汽車科的專業技能,利用假期深入社區,為獨居長者提供機車、腳踏車、身障輔具及農具的檢修服務,足跡遍及屏東原鄉部落,是用技術實踐公益的最佳典範;以及同樣獲得「青年志霸獎」的臺北醫學大學楓杏社會醫療暨醫學知識推廣服務隊。該社團已經成立17年,長期深入社區、偏鄉與澎湖離島,透過義診、衛教與醫學營隊,把醫療知識與健康照護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總統指出,除了這兩個團隊,在場各個得獎團隊都積極投入社會公益,以亮眼的表現和傑出的貢獻,在激烈的選拔中脫穎而出,他要再次表達肯定之意。此外,青年志工的成長往往來自願意陪伴、用心引導的師長,要感謝在場獲得「績優指導獎」的施朱娟老師,也向所有支持青年、默默付出的師長們,致上最高的感謝與敬意。 總統表示,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更是發展的基石。這個月初,行政院通過《青年基本法》草案,希望以青年為主體,考量教育、就業、心理健康、居住與公共參與等各層面的需求,也強化政府與青年的對話,讓青年在國家的支持下,成為更具備民主素養與全球視野的行動者,持續促進國家的進步發展。 總統接著提到,政府也推動「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協助青年到海外學習、交流,今天上午在總統府與第一梯次獲選青年代表見面,總共有超過660位青年代表,即將前往五大洲、40多個國家追逐夢想,他也鼓勵大家能踴躍參加這項計畫,到海外逐夢。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所有青年志工,大家的努力讓臺灣發光發熱、充滿溫暖,希望大家在人生每一段旅程中,都能繼續保有這份關懷社會的初心,讓志工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持續發芽、開花、結果。 訪賓一行由教育部長鄭英耀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10日
變局中 奮起的新臺灣 總統發表國慶演說
賴清德總統今(10)日上午出席在總統府府前廣場舉行的「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14年國慶大會」,以「變局中 奮起的新臺灣」為題發表演說。 總統致詞全文如下: 大會主席韓國瑜院長、蕭美琴副總統、卓榮泰院長、貝里斯察芙拉總督伉儷、聖露西亞查爾斯總督伉儷、巴拉圭共和國眾議院拉多雷議長、日本「日華議員懇談會」古屋圭司會長,來自友邦和友好國家的慶賀團團長、各國駐臺使節、海內外貴賓,現場以及收看電視和直播的國人同胞:大家好! 今天是中華民國國慶,每年我們都齊聚一堂慶賀國家生日,但今年意義非凡! 今年是臺灣民主化歷史性的一年! 就在上個月、9月10日,我們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臺灣解除戒嚴天數,正式超越了令人窒息的戒嚴統治天數,這象徵著臺灣徹底揮別威權體制和陰霾,迎向民主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我們不會忘記,不論是團結抵禦侵略的血淚,還是前仆後繼為了追求民主自由、實現主權在民的無私犧牲,那些曾經與這塊土地交織的故事,都是我們共同的記憶。 而歷經千辛萬苦所打造的「民主臺灣」,正是臺澎金馬2,300萬人在這個世界最明確的定位。臺灣是亞洲的民主燈塔,對仍然在威權統治下,生活在黑暗中的每一個人,永遠傳遞著希望的光芒! 今年也是臺灣崛起的一年! 當前,世界各國都遭遇劇烈的變化和挑戰,臺灣也不例外,除了俄烏戰爭、中東局勢動盪,以及中國持續軍事擴張,在經濟與產業上,也有美國關稅政策所帶來的衝擊。 但臺灣人民沒有被擊倒,反而創造了國際稱羨的經濟表現,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的報告,將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由3.3%大幅上調到5.1%,是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也超越了中國。 臺灣除了出口金額持續創下新高,就業狀況25年來最好,股市也連續6個月上漲,站上27,301點的歷史高點,臺股市值更超過3兆美元,成為全球第8大股市。外匯存底也首度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創下歷史新紀錄。 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在挑戰中,越挫越勇,這些,都是臺灣人民的共同成就!請讓我們為彼此大聲喝采! 這些亮眼的經濟成果,也是臺灣半導體,以及資通訊、電子零組件等相關產業帶頭,所締造的輝煌紀錄。它們在全球供應鏈占有的優勢地位,是來自長期累積的技術及製造能力、獨特的商業模式,配合政府科學園區等關鍵政策所匯聚而成;這是幾十年共同努力所淬鍊出來的重大產業成就,是全體臺灣人民的資產。 身為總統,我的使命就是要守護這些寶貴的資產,運用它們來提升臺灣乃至全球的產業及經濟發展,為臺灣人民及全世界創造更好的生活福祉。這也是臺灣要走的方向! 當然,我們也絕對不會忽略,國際變局中,各項艱鉅的挑戰,為不同產業、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族群所帶來的風險。 許多引領臺灣經濟發展的隱形冠軍、傳統產業和中小微企業,正面臨數位與淨零轉型的壓力。許多勞工朋友,正在面對AI浪潮下,工作機會、薪資、物價與生活成本的擔憂與不安。我們的農民朋友,也正面臨農村老化與市場開放的衝擊。 政府不會輕忽這些挑戰,對每一個民眾所造成的衝擊。全力協助傳產、中小微企業、受薪家庭,以及農漁民朋友,是我們的責任。 因此,政府除了已經提出930億元關稅影響支持方案,將協助企業、勞工、農漁民朋友度過難關,也將每年投入上百億元幫助中小微企業,導入AI人工智慧,邁向數位、淨零升級轉型,來因應挑戰,而針對傳統的工具機、螺絲螺帽,以及比較辛苦的個別產業,也會分別提出對策,積極協助提升競爭力,開拓市場。 各位國人同胞,「變動的年代,也是機會的年代」,臺灣的經濟表現世界有目共睹,我們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既不可能被撼動,更不可能被取代。 面對變局,我們不能自我懷疑、舉棋不定,而是要把握機會、展現自信,勇敢布局;不能故步自封、走回頭路,要更積極進取地向世界前進!一個確定的臺灣,將是不確定的世界,一股重要而且可靠的穩定力量! 未來,我們將採取三大策略,確保中華民國臺灣的競爭優勢: 第一,擴大投資,深耕臺灣。 「投資臺灣三大方案」成果豐碩,投資金額已經突破2.5兆元,創造超過16萬個工作機會,行政院已經在7月通過將方案延長到2027年,不只擴大適用產業、放寬讓全球海外台商與外國人投資企業適用,政府也持續優化投資環境,新增貸款額度7,200億元,招商引資加碼投資臺灣,預估可帶來1.2兆資金與8萬個工作機會。 有好工作,也要有好生活,政府啟動「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以公私協力的創新做法,鼓勵民間充沛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擴大建設經費規模,在全國各縣市同步推動水、電、居住、教育、醫療、文化、觀光、交通等關鍵基礎建設,滿足區域民生育樂所需,讓產業發展與生活圈相輔相成,達到「均衡臺灣」的目標。 第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布局全球。 今年,臺灣和英國在「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的架構下,進一步簽署了「投資」、「數位貿易」,以及「能源與淨零排放」等三項領域協議,這標誌著臺英經貿關係進入新的里程碑,展現雙方對高標準國際經貿規範的承諾,為彼此在科技和先進製造等戰略性產業的合作,奠定基礎。 未來,臺灣也將秉持互利互惠原則,和更多友盟國家簽署雙邊經貿合作協議,並且積極進行對美對等關稅談判,爭取合理的稅率,解決臺美貿易逆差,以及深化臺美產業合作,讓臺灣經濟發展鏈結國際,大步向前。 第三,打造護國群山,厚植臺灣產業實力。 因應數位化時代的來臨,我們要推動「AI新十大建設」,除了讓臺灣成為全球前五大的算力中心,也要積極投入量子科技、矽光子與機器人等三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協助百工百業導入AI工具,並且推動AI在各領域的應用,讓臺灣邁向全面智慧化的時代,更繼續在全球科技發展上,站穩領先地位。 我們也要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不僅留住臺灣百兆資金,更要吸引國際資金投資臺灣,促進金融產業發展,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壯大臺灣。 生技醫藥產業是國家關鍵產業,已經納入「國家希望工程」,並朝向涵蓋保健、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的精準健康方向發展,建構國家長遠競爭力,以及增進全民健康福祉。 而明年「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將完工,臺灣會持續跟各國在生技領域加強合作,並藉由政府編列百億元預算的「投資智慧醫療創新創業計畫」,鼓勵更多企業投入創新研發,擴大投資,推動生醫產業成為兆元產業,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 各位國人同胞,「臺灣是全體臺灣人的臺灣」,我們很清楚,再怎樣亮眼的經濟表現,都不能忽略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經濟發展的果實應該為全民所共享,把「好的數字」變成「好的日子」,不遺漏任何一個人。 因此,照顧國人健康,培育年輕人才,給青年世代更好的環境,讓年輕家庭更有後盾,政府責無旁貸! 今年,「健康臺灣深耕計畫」已經啟動,除了全面提升醫療環境體系,也將提供全民更優質的健康照護服務。同時,「運動部」也正式成立,除了開創全民運動、競技運動及職業運動的新紀元,也要讓每一位選手都能得到國家充分的支持,在國際舞台追求夢想,為國爭光。 此外,針對年輕世代的照顧,我們不僅推動高中職全面免學費,私立大專校院學生,每年3.5萬元學雜費補助,我們的「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支持15到30歲青年赴海外追夢,也已經上路。 不只如此,租屋族,政府每年有300億元租金補貼,而單身租屋族年收入62.6萬元、四口之家164.1萬元、三代同堂212.45萬元以下,都可以免繳綜合所得稅。 年輕爸媽,我們也給更大的支持。除了推動「0-6歲國家一起養2.0」,提高育兒津貼,增加托育補助,明年開始,生育補助,每一胎加碼補足到10萬元。 長輩們也不用擔心,明年「長照3.0」就要上路,政府會努力,讓所有長者獲得更便利、更完善的照顧。 讓每一個國家的主人,無論是小孩、青年、爸爸媽媽、還是阿公阿嬤,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更有自信地迎向未來,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今年也是二戰,終戰80週年。 二戰歷史殷鑑不遠,當年侵略者的野心,造成生靈塗炭,而當前,威權主義持續擴張,國際秩序又遭遇嚴峻挑戰,臺海、東海、南海的區域秩序,乃至於整個第一島鏈的安全,都正受到嚴重的威脅。 民主臺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將致力維持現狀,守護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區域繁榮發展。 我們也期待中國能體現大國的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二戰歷史文件,並且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臺海現狀,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穩定。回顧二戰期間,我們都經歷戰爭的苦難,被侵略的傷痛,應該汲取教訓,絕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 二戰的結果也告訴我們,「侵略必敗,團結必勝」,和平必須靠實力!我要向國人和國際社會宣示:今年底將提出國防特別預算;明年度,我們的國防預算,按照北約標準,將超過GDP3%;並且也會在2030年前,達到GDP5%,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 國防支出的增加,並非漫無目的,而是有應對敵情威脅的明確必要,也是發展國防產業的動力,透過新的國防預算,我們要達成三大目標: 第一,加速打造「臺灣之盾」(T-Dome),建構臺灣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系統,為臺灣編織保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網。 第二,加強引進、結合高科技及AI技術,建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發揮不對稱戰略的嚇阻效能。 第三,持續投資國防創新科技,與先進國家軍工產業合作,厚植國防與軍工產業的實力,透過在地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深化本土供應鏈,臺灣可以加速產業升級,強化軍備韌性、提升國防工業能量,進而成為友盟信賴的安全合作夥伴,共同排除紅色供應鏈,為自由民主國家建立國防信任,一起建構守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強防線。 我們有決心透過實力維護和平,我們也深信,實力不只要透過軍力,也要透過全社會的韌性。 過去一年,我們透過「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努力,凝聚了政府與民間、中央與地方更強大的力量,並整合災防與防衛,來強化軍民之間的協作能力,我們也持續加強民力訓練、能源、醫療、資通網絡、金融等韌性,全面提升對各項危機的應變能力。 我要強調,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需要每一分力量。上個月,我們發布了最新的《臺灣全民安全指引》手冊,內容涵蓋各種天災、甚至軍事侵略等極端情境的應對策略,這本手冊將逐步推廣到家家戶戶,因為唯有全民參與,自助助人,臺灣才能有更強大的韌性,因應各種挑戰。 各位國人同胞,過去一年,我們經歷了種種挑戰,但臺灣人民從不放棄希望,每當危機來臨,我們總是看到無數臺灣人民無私地站在第一線,為自己心愛的國家奉獻心力。 就在上個月,有兩個畫面,非常令人感動,一個是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紐約召開,許多海外僑胞,自主集資、發動募款,讓紐約時代廣場再度亮起「讓臺灣參與」、「團結會更好」的廣告,感動了世界各國往來的民眾。 另一個是在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後,成千上萬,穿著雨鞋,拿起鏟子,不遠千里前去救援,只為讓花蓮受災鄉親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的「鏟子超人」。 每一位「鏟子超人」鏟出的,不只是厚重的淤泥,幫助災民重返家園;也是一道道希望的光,溫暖每一個人的心。更證明了,臺灣人在面對危機時,擁有無比強大的韌性,有決心來守護自己的家園! 現在,讓我們一起感謝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救災超人、感謝投入救災的外國朋友,也感謝軍警消、感謝中央和地方投入救災工作的所有同仁們。 這場自發性的全民運動,在世界上絕無僅有,也將讓全世界的人記得:臺灣,那一個小小多山的國家,是何等的有愛心,是何等偉大啊! 未來,我將帶領國家,團結一心,無畏風雨,不怕挑戰,勇敢向前,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臺灣加油!中華民國加油!中華民國臺灣加油!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