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9年10月31日
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 就中國軍事威脅與區域安全、持續深化臺美關係、穩定兩岸關係、國內政經穩定及安全、未來經濟發展等五個面向做出裁示

鑑於近期國際情勢的重大發展,包括美國總統大選以及中共五中全會,對美中及兩岸關係皆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蔡總統在上月已指示國安會組成專案小組,就相關情勢的可能發展,進行持續掌握及分析研判,並就各種可能狀況沙盤推演,預為因應部署。

總統也在今(31)日上午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就中國軍事威脅與區域安全、持續深化臺美關係、穩定兩岸關係、國內政經穩定及安全、未來經濟發展等五個面向做出裁示。

總統指出,面對全新情勢與可能的挑戰,政府將會在堅守、捍衛民主自由價值的原則下,繼續深化、鞏固臺美關係,堅定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政府有信心、也有能力應對各種不同的狀況,請全體國人放心。而總統裁示如下:

一、中國軍事威脅與區域安全

總統表示,這段時間,中國解放軍在臺海、南海乃至東海日益頻密的軍事活動,對區域安全情勢已造成衝擊,作為區域一員,臺灣將持續善盡責任。證諸歷史,示弱退讓從不會帶來和平,只有堅實的防衛決心和實力,才能捍衛家園。

對於近期以來共軍在區域間的軍事作為,國防部、國安會應妥為掌握,並針對各種可能的威脅風險縝密評估,務必有萬全準備。我國也將持續強化防衛戰力的現代化,提升不對稱戰力、推動國防自主,以及後備動員制度改革,以因應對岸軍事擴張及挑釁。

二、持續深化臺美關係

總統表示,近期以來,臺灣得到美國主流民意,以及朝野政黨的一致支持。美國國會已經通過「臺灣旅行法」、「臺北法案」、「臺灣保證法」等多項法案;行政部門也有多位高層官員訪臺,也通過多次軍售案,臺美關係的進展,國人有目共睹。

臺美關係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無論選舉結果為何,持續深化與美國共和黨及民主黨之關係,爭取美國跨黨派持續對民主臺灣的一致支持,就是我們推動臺美關係發展的首要目標。

總統指示國安會、外交部、駐美代表處要持續加強對美外交工作,包括相關情勢發展的有效掌握、美國朝野各界對臺支持的爭取,以及進行中重要政策方案的穩健進行,就未來幾個月最優先工作項目,積極落實執行。

臺灣和美國是理念和價值的同盟,相信未來臺美關係會在既有互動合作的基礎上,持續鞏固深化,不會受到任何變數的影響。

三、穩定兩岸關係

面對兩岸關係的變化,總統重申,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是兩岸共同的利益;兩岸雙方應本於相互尊重、善意理解的態度,共同討論和平相處之道、共存之方;我們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兩岸之間有意義的對話;希望北京當局也能負起相對的責任,及早促其實現。

四、國內政經穩定及安全

總統指示,為避免外在因素影響治安與社會秩序,海巡署、警政署等相關部門,應確實做好維護社會治安、防範虛假訊息散布、強化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等工作,有力維護我國民主制度與自由生活的方式。

五、未來經濟發展

總統也指示,財經部會要特別注意美國總統大選後金融市場及經濟情勢的變化,並加強落實對受疫情影響產業的紓困措施,重大投資計畫及基礎建設計畫要加速推動,以強化經濟應變能力。

在供應鏈重整方面,總統強調,未來應在「5+2產業創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兆元投資計畫的基礎上,加速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並配合「新南向政策」及和主要貿易夥伴雙邊、多邊經貿合作,協助供應鏈的海外佈局。

總統也再次強調,要深化臺美經濟合作。在8月28日宣布放寬美豬、美牛進口政策後,除了第一時間美國副總統、美國國務卿、美國跨黨派國會議員,以及臺美產業界以各種管道,公開、積極回應支持深化經濟合作以外;國務次卿柯拉克也在日前訪臺,臺美雙方就各項經濟議題進行廣泛意見討論;乃至美國參議院跨黨派、過半的參議員,聯合致函美國貿易代表署,呼籲行政部門應展開與臺灣洽簽「雙邊貿易協議」 (BTA) 的談判等,都是因為臺灣願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展現重建國際信用決心,而推動的實質進展。相信臺美貿易談判在這些進展的基礎上,可以持續累積前進的動能,俟時機成熟,自可水到渠成。

最後,總統也表示,除依據蘇院長上週四在行政院院會指示,加強在策略性領域的供應鏈合作之外,也要積極落實召開「臺美經濟對話」,爭取恢復「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商談,及開啟「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諮商,為雙方合作奠定制度化基礎。同時,也要充分利用「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積極推動臺美在新南向及中南美國家建立供應鏈合作網路。

今天出席是項會議的,除了總統、副總統與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行政院沈榮津副院長,並有總統府李大維秘書長、國安會顧立雄秘書長、行政院鄧振中政務委員、行政院龔明鑫政務委員、內政部徐國勇部長、外交部吳釗燮部長、國防部嚴德發部長、參謀總長黃曙光、經濟部王美花部長、陸委會陳明通主委、海委會李仲威主委、國安局邱國正局長、駐美代表蕭美琴、國安會諮詢委員傅棟成、國安會諮詢委員陳俊麟、海基會詹志宏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及警政署陳家欽署長等。

而在會議開始之前,總統也帶領全體與會人員,向日前F-5E墜機事故不幸殉職的朱冠甍上尉默哀致敬。總統並在會議結束後,隨即前往臺東,向家屬表達慰問致意。

有關長榮大學馬來西亞學生遇害案,總統在會中也特別表達高度關注,除了向學生家人致上最深的哀悼,也請政府相關部門全力協助家屬辦理各項後續事宜。

對於馬來西亞學生在我國受害,總統也向學生家屬、馬國人民表達至深歉意。總統認為,臺灣應該是最友善安全的國度,發生這樣的不幸事件,不僅對臺灣的國際形象有莫大傷害,更代表我們在社會安全的維持上出現了漏洞,必須徹底檢討,確保這樣的不幸不再發生。

另外,針對昨(30)日土耳其愛琴海地區發生強烈地震,造成相當災情。對此,總統在得知後相當關心,除了指示外交部儘速了解我國僑民的安全情形,總統也請外交部轉達她與臺灣人民對土耳其人民的關切及慰問,盼望受災地區早日復原,臺灣也非常願意提供各項可能的協助。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7月01日
總統為漢光演習實施精神勗勉 勉勵國軍運用各界物力與民力共同生存 打造全社會防衛韌性
賴清德總統日前前往臺中勗勉「陸軍砲兵第58指揮部」,特別錄製「國軍精神戰力專案教育」勗勉影片,為準備「漢光41號演習」的國軍加油打氣,節目於今(1)日上午播出。 面對區域安全情勢與灰色地帶衝突,總統期勉國軍不僅要成功防衛,更要思考如何運用各界物力與民力共同生存,讓國家遭遇挑戰後能早日恢復日常,同時深化全民防衛意識,打造真正的「全社會防衛韌性」。並表示,政府會持續推動各項政策,讓國軍在保家衛國時沒有後顧之憂,讓「穿軍服是一種榮耀」成為社會的共識。 總統抵達後,首先聽取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介紹簡報及官兵接裝、操作訓練與射擊演練心得,並致贈陸軍應援毛巾予參與「漢光41號」演習的國軍弟兄姐妹。 總統致詞時表示,這段時間大家承受不小的壓力,無論是遠赴國外接裝或是返回駐地的裝備操作訓練,以及後勤保修的工作與學習,每一項都是艱辛的挑戰。大家不分晝夜、全力以赴投入每一項任務,而且都確實完成,值得肯定。 總統說,很高興能在漢光演習前來看看大家,身為三軍統帥,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了解國軍的訓練、生活情況,帶給大家更大的支持。因此在上任後,他指示國防部全方位研議對軍人的待遇、福利及結合社會各界推動的敬軍措施。 總統提到,除了4月1日調整各項加給待遇外,7月1日起,現役軍人搭乘國籍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班可享有「優先登機」禮遇,國防部也配合修改相關攜帶證件的辦法。這項政策是對全體國軍的肯定,也提升官士兵的榮譽感和地位,國軍在國土的每一個角落全天候待命、保家衛國,所有的努力和貢獻令人欽佩,國軍弟兄姐妹更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 總統說,政府會持續推動各項政策,也編列和爭取更多的國防預算,在今年達到GDP百分之3以上的目標,以支持國軍,讓大家在為國家付出的同時,沒有後顧之憂。 總統表示,再過不久將舉行「漢光41號」實兵演習,這是每年一次的軍事總驗證。在過去每一年、每一場次中,都不斷調整科目、提升實戰強度,演習內容與時俱進,並接軌現代戰場的趨勢。 總統指出,這些改變顯示出國軍對於未來戰爭型態的深刻理解與不斷精進。在過去傳統的軍事訓練中,部隊習慣以「打贏一場戰爭」作為最高目標。不過,現在國軍的重點已不再只是「贏」那麼單純,更要思考如何「防衛成功」、如何運用各界物力與民力「共同生存」、如何讓國家遭遇挑戰後能重建起來,並早日恢復日常。 總統提到,「漢光演習」不僅驗證國家防衛構想、部隊整備、指管協調與後勤支援,更反映整體防衛戰略的核心,當國家面對區域安全情勢與灰色地帶衝突時,更需要有完整的「防衛韌性」來應對及應處。 總統強調,國防不是軍人的責任而已,而是全民要共同承擔。除了持續強化跨部會協調、整合科技力量、推動資安建設與國防科技創新,更要深化全民防衛意識,讓每位國人明白:「他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國防的一部分」,這樣才能打造真正的「全社會防衛韌性」。 總統表示,近年來面對敵人直接的軍事威脅,也時時刻刻對於滲透、假訊息攻擊等「沒有硝煙」的戰爭做準備。但是大家不用擔心,因為今天民主、自由、繁榮的臺灣,是臺灣人民一起走過各項挑戰,用勇氣、信念與行動一點一滴爭取而來,更展現出團結與韌性。 總統說,身穿軍服的國軍弟兄姐妹不僅是民主社會的一分子,更是捍衛日常的守護者。政府會繼續投資,讓「穿軍服是一種榮耀」成為社會的共識。並預祝「漢光41號演習」任務順利成功。
詳細內容
114年06月30日
總統接見英國商業暨貿易部副大臣 盼臺英共創印太經貿新格局
賴清德總統今(30)日上午接見英國商業暨貿易部副大臣艾禮遜(Douglas Alexander),感謝英國政府長期支持臺海和平穩定,展現臺英目標一致。並提到,前年臺灣和英國簽署「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今日臺英雙方將再簽署三項子協議,有助於推升雙邊經貿合作。期盼英國能公開支持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共同創造共榮發展的印太經貿新格局。 總統致詞時首先代表臺灣人民向艾禮遜副大臣表達誠摯的歡迎,並預祝今天稍晚的第27屆臺英經貿對話會議,達成豐富成果。總統說,近年來臺英關係越來越密切,雙方除了在離岸風電、創新科技以及文化教育等領域持續加強合作,也在經貿、能源及農業等關鍵領域,建立定期對話機制。 總統指出,現在英國是臺灣在歐洲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二大投資來源國以及第三大投資目的地國。前年臺灣和英國簽署「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是臺灣與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制度化經貿架構,格外具有意義。今天這項協議再進一步開花結果,很高興臺英雙方針對「投資」、「數位貿易」以及「能源與淨零排放」等領域,再簽署三項子協議,有助於推升雙邊經貿合作,促進彼此產業發展。 總統感謝英國政府長期支持臺海和平穩定,並表示,這個月英國發布「戰略防衛檢討」及「國家安全戰略」兩份報告,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企圖,不僅展現臺英目標一致,也彰顯出印太與跨大西洋區域的安全與繁榮密不可分。 總統提到,英國下議院在去年11月通過友台動議,明確指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沒有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的主權,也沒有決定臺灣在聯合國的地位。英國政府也回應此動議,首度公開表達對2758號決議的立場,表示反對任何擴大解釋該決議來改寫歷史的企圖。對此,要代表臺灣人民再次表達最由衷的感謝。 總統表示,臺灣和英國在科技產業具有高度互補優勢,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等國際經貿局勢,相信臺灣和英國是彼此密不可分的關鍵夥伴,期盼英國能夠公開支持臺灣加入CPTPP,共同創造共榮發展的印太經貿新格局。 最後,總統祝福艾禮遜副大臣此行平安順利成功,也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夠來臺灣進行私人旅遊。 艾禮遜副大臣致詞時表示,今天很榮幸與大家會面,共同討論如何進一步深化臺英貿易關係,並探索雙方可以攜手推動的諸多機會。2022年就曾以私人身分造訪臺灣,非常享受那次旅程。很高興今年能夠再次回到這裡,親眼見證臺英堅實且持續深化的雙邊關係。這段關係建立在相互尊重、民主價值,以及對開放、具韌性且基於規則的經濟合作等共同願景之上。作為理念相近的夥伴,彼此在多個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展,此次來訪正是為了進一步推動這股動能。 艾禮遜副大臣指出,在貿易及投資方面,很自豪今早雙邊已簽署「提升貿易夥伴關係(ETP)」三項合作協議,涵蓋投資、數位貿易、能源與淨零排放等領域,將為彼此未來的合作提供清晰框架,也為擴大兩國市場准入與塑造奠定堅實基礎。相信結合每年的貿易對話,這項夥伴關係將有助於英國企業爭取新的商機、改善法規協調,並在關鍵成長領域促進長期投資,相對地也將支持臺灣拓展與可信賴夥伴之間的高品質貿易關係。 艾禮遜副大臣提到,總統所推動的「五大信賴產業」與英國近期公布的產業與貿易策略高度契合,涵蓋潔淨能源、半導體及先進製造等領域。例如,雙方都計劃投資於人工智慧的基礎建設與運算能力,為未來展開共同研究創造良機。透過結合彼此在這些領域的優勢,將能開啟創新合作與商業成功的大門。昨天有幸參訪臺灣太空中心,英國的專業技術與可信賴的標準,能在衛星技術、綠色能源與網路安全等領域,提供有意義的解決方案。 艾禮遜副大臣說,總統在致詞中提到區域和平與安全的更廣泛挑戰,英國當然也與七大工業國(G7)夥伴一同繼續重申對臺海和平與穩定的承諾。臺英關係具戰略性、長久且不斷發展,並重申英國長期的堅定立場,對雙方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兩國社會的繁榮與韌性充滿信心。 艾禮遜副大臣表示,臺灣正尋求資本多元並建立全球夥伴關係,相信英國是一個強大且具雄心的投資目的地。尤其對於在機器人、潔淨科技與先進產業領域居於領先地位的臺灣企業而言,英國的市場穩定、開放,並與臺灣對高科技、永續未來的願景相契合。期待接下來進一步討論如何在這些領域及更多方面深化彼此合作。 訪賓一行尚包括英國商業暨貿易部駐亞太地區貿易公使肯特(Martin Kent)等,由外交部長林佳龍及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Ruth Bradley-Jones)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06月30日
總統主持將官晉任授階典禮 期許建立有效捍衛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的可恃戰力
賴清德總統今(30)日上午主持「中華民國114年7月份將官晉任授階典禮」,期許晉任將官以靈活、務實的作為,結合環境條件,發揮新興兵力的實效,建立有效捍衛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的可恃戰力;並期盼於7月的「國家團結月」,透過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的驗證,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和能力。 總統致詞內容為: 首先,我要向晉任的各位將軍表達誠摯的祝賀。晉任新階除了代表肩負起更重大的責任,也象徵國家對各位的高度期許。期勉各位將軍持續精進,帶領國軍不斷進步。 恭喜解駿山晉任中將。解將軍在空軍通資處長任內,督導執行空軍「雲端服務系統建置案」,促進資訊系統的數位創新及轉型,為國防資訊戰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恭喜鄭永熙、鍾坤昌、劉育藤晉任少將。三位在過去,無論是推動臺灣與友邦國家交流和軍事合作、提升F-16作戰效能和後續訓練專案,以及整合三軍防空系統、精準打擊火力、並優先攔截目標等專案任務都戮力以赴,持續強化國防力量。 我要謝謝各位的努力和付出,面對多變的國際局勢及敵情威脅,我們的國防改革要加緊腳步,除了積極汰換、更新主戰裝備,也要規劃籌獲各式無人系統,透過科技應用強化防衛作戰能力及戰術靈活性。 我期許各位晉任的將軍以靈活、務實的作為,結合環境條件,周延規劃各項訓練、部署及戰術,發揮新興兵力的實效,建立有效捍衛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的可恃戰力。 我也要感謝各位家屬,很高興和你們共同見證晉任的榮耀。因為有各位的支持和包容,才能讓國軍沒有無後顧之憂,真的非常感謝你們。 接下來,今年7月是我們的「國家團結月」,一年一度的漢光演習即將展開,並且進行「2025城鎮韌性演習」。我希望透過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的驗證,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和能力。 再次恭喜各位晉任官階。讓我們團結努力,繼續為國家打拚!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顧立雄、參謀總長梅家樹、海軍司令唐華及空軍司令鄭榮豐等均在場觀禮。
詳細內容
114年06月27日
總統贈勳日台交流協會前會長大橋光夫 表彰推動臺日交流卓越貢獻 盼持續深化夥伴關係
賴清德總統今(27)日上午頒授「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前會長大橋光夫「大綬景星勳章」,表彰其推動臺日交流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更像家人一樣用心關懷臺灣。並表示,期盼臺日持續深化夥伴關係,加速洽簽臺日「經濟夥伴協定」(EPA),並攜手打造安全穩固的「非紅供應鏈」,強化彼此經濟韌性與競爭力,共同守護民主自由的價值。 總統致詞時表示,每一次與長年並肩打拚的大橋會長相聚,都感到格外溫暖親切。記得去年見面時大橋會長說:「我時常在想,日本能為臺灣做什麼、臺灣能為日本做什麼,因為兩國彼此相互關懷,才能建構如此緊密的關係。」這段話正是臺日之間最動人的詮釋。 總統提到,大橋會長也常談到,臺日彼此是世界上最好的雙邊關係,可做為世界各國雙邊關係的典範。大橋會長本身就是臺日友好關係的典範,始終全力推動臺日交流的精神令人欽佩。大橋會長從2011年開始擔任「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會長,不僅經歷馬英九前總統、蔡英文前總統任期,在他上任後也持續為臺日關係積極貢獻。 總統指出,這14年來臺日簽署超過50項重要協定,涵蓋經貿、漁業及租稅等各領域。在2017年「臺灣日本關係協會」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也相繼完成更名,強化了臺日關係的實質內涵及意義。這些豐碩的成果都奠基於大橋會長堅定的信念與不懈的努力。 總統說,代表臺灣人民頒贈大橋會長「大綬景星勳章」,除了彰顯大橋會長的卓越貢獻,也表達我們最深的感謝。對臺灣而言,大橋會長不只是好朋友,更像家人一樣用心關懷臺灣,2016年臺南發生震災時曾親自到臺南了解災情,也到市府見面交流,這份跨越國界的情感和支持十分令人感動。 總統表示,展望未來,期盼臺灣和日本能持續深化夥伴關係,除了加速洽簽臺日「經濟夥伴協定」,也能在半導體、能源、AI等關鍵領域深化合作,持續打造安全穩固的「非紅供應鏈」,強化彼此的經濟韌性與競爭力及印太的和平穩定。 總統指出,如同大橋會長所言,「臺日緊密的雙邊是世界引以為傲的關係」,也再次感謝大橋會長對於深化臺日關係的貢獻。臺灣將持續與日本攜手並進,共同守護民主自由的價值,促進彼此繁榮發展,並祝福大橋會長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平安順利,也歡迎多來臺灣見老朋友。 隨後,大橋光夫會長致詞首先感謝總統對他的美言。並表示,臺日關係不只值得誇耀,更可以成為世界上兩國關係的最好典範,值得其他國家學習,這也是包括總統以及許多相關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 大橋會長指出,現今國際情勢相當嚴峻,許多鄰國之間發生戰爭或衝突。此外,現在核武器有逐漸擴張的趨勢,一旦使用核武,對國與國之間會造成相當大的傷害,有些國家甚至把核武當成威脅的工具,對世界局勢造成動盪及影響。 大橋會長表示,臺灣與日本並未擁有核武器,值得誇耀。我們因此可以向世界宣示,沒有核武器的世界是和平的世界。並提及,在擔任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會長期間,向來都秉持這樣的理念推動相關工作。 大橋會長指出,世界聯邦協會的宗旨是促進世界和平,在世界各國都有分部,日本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也期盼能夠實現世界和平的目標。他擔任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會長14年,現在要卸下職務,未來將擔任世界聯邦協會日本分會長,希望能夠推廣和平的理念到世界各國。 大橋會長認為,臺日友好的兩國關係值得雙方驕傲,倘日本跟臺灣的良好關係能夠推廣到世界各國並成為典範,未來世界就不會再出現戰爭。衷心期盼未來在總統的領導之下,臺灣跟日本能夠攜手合作,共同促進世界和平。 在場觀禮者尚包括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片山和之、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外交部長林佳龍、臺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等人。
詳細內容
114年06月26日
總統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4次會議 強調7月為「國家團結月」 籲請全體參與發揮全民防衛最大力量
賴清德總統今(26)日下午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時表示,政府未來會持續盤整各部會資源和力量,反覆檢討、精進作為,讓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工作更加穩健和堅實。今年7月是「國家團結月」,將透過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的驗證,向國際社會展現臺灣人堅強的防衛意志與自我保護的決心。 總統強調,保衛臺灣從來不只是國軍的責任,也是全民意志的展現。這代表無論身在何處,每一個角色、每一份力量,都是串起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唯有全民有感、全體參與,全民防衛才能發揮最大力量,讓臺灣在各種挑戰中保持穩健,更加團結。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為: 自從去年宣布在總統府成立三個委員會,已經滿一年。今天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感謝各位顧問和委員過去這段時間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 我們也先後在去年的12月進行桌上推演,以及在今年3月進行實地演練,檢視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之間的協調、整合與應變能力;驗證臺灣面對天然災害或各種極端情況的應對和動員能力。未來我們會持續盤整各部會的資源和力量,反覆檢討、精進作為,讓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工作更加穩健和堅實。 最近行政院提出了「強化安全韌性特別條例」,運用歲計賸餘,編列4,100億元特別預算,其中1,500億元用於提升國家韌性、強化國土防衛能力。例如:強化海岸巡防設施設備、增添無人載具、提升軍民資通作業環境韌性與設備效能、建構軍民共同圖像監偵能力,以及改善重要防護設施等等。 而在舉行實地驗證部分,時序將邁入7月,一年一度的漢光演習即將展開。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期間也將進行「2025城鎮韌性演習」。漢光演習著重國軍的演訓,而城鎮韌性演習著重整合非軍事部門對緊急事件的應變,透過軍民協力,展現國家團結的意志,提升臺灣的全社會防衛韌性。 今年7月是我們的「國家團結月」,我們要讓臺灣社會透過實際的演練,扎根「有準備、更安全」的意識,更要向國際社會展現臺灣人堅強的防衛意志與自我保護的決心。 這些年來,國軍以「實戰化訓練」為根本,「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為戰略,發展「不對稱戰力」,建構「多域拒止、韌性防衛」的整備方向。 今年7月9日到18日,為期10天9夜的「漢光41號演習」,國軍部隊將落實「實戰化訓練」要求,驗證重點包括:灰色地帶侵擾應處;快速反應備戰部署;戰略溝通運作機制;動員部隊戰力恢復;重層縱深防禦部署;新式裝備作戰效能;精進後勤支援能量;軍民整合協調運作。 而在「2025城鎮韌性演習」方面,從今年4月10日開始,我們已經在連江縣、花蓮縣、基隆市、新竹市、臺東縣、澎湖縣、金門縣、以及嘉義市等8個縣市陸續舉行。 接下來7月15日到17日,將在臺中市、臺南市和臺北市舉行的三場演習,將選定關鍵基礎設施進行實作,並在周邊行政區域開設配售站、急救站及救濟站。同時,全國22個縣市也將同步進行防空避難與民防演練,全面驗證中央和地方在面對極端情境時的協同應變能力。 我們將透過預告、系統性演練以及跨部門實地演作,讓全民都能清楚瞭解到當危機和挑戰來臨時,如何串聯各自的角色,發揮最大的力量來共同應對。 我要強調,保衛臺灣從來不只是國軍的責任,也是全民意志的展現。除了戰力堅強的國軍,我們也需要維護秩序的警察、搶救生命的消防醫護人員;我們也需要堅守崗位的政府同仁、企業夥伴、社區志工以及全體國民的齊心協力。 我要藉這個機會,感謝在場的林敏雄顧問,全聯也會有門市加入7月的城鎮韌性演習。這也代表著我們無論身在哪個工作崗位,每一個角色、每一份力量,都是串起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因此,「國家團結月」將透過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的驗證,展現臺灣社會臨危不亂、協同運作的精神和韌性。 這陣子許多國人朋友都在討論防災避難包,查看物資清單;也有許多朋友報名相關課程,學習緊急救護的技巧和民防知識。另外,有許多朋友打開地圖APP,和家人一起認識住家環境的避難地點,熟悉疏散路線。 防範於未然,有準備,更安全。從心理建設到具體規劃,這些都是應對天然災害或各種極端情境的最好準備。唯有全民有感、全體參與,全民防衛才能發揮最大力量,讓臺灣在各種挑戰中保持穩健,更加團結。 為了讓各位更了解「國家團結月」的內涵,今天的議程將安排5個報告事項,除了「第三次委員會議列管事項及辦理情形」之外,將分別由內政部、國防部以及行政院,針對「全社會防衛韌性五大主軸執行與目標落實」、「漢光41號演習規劃」、「2025城鎮韌性演習整備及推動概況」以及「2025韌性演習觀察所見」進行報告。在各位顧問和委員的桌上,也都有這次總統府特別幫大家準備的「漢光41號臂章」。 再次感謝各位顧問和委員的共同參與,也期待各位從不同領域的角度提供專業意見,集思廣益、眾志成城,一起提升臺灣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謝謝大家! 隨後,總統於聽取「第3次委員會議列管事項辦理情形」、「全社會防衛韌性五大主軸執行與目標落實」、國家團結月「漢光41號演習規劃」、「2025城鎮韌性演習整備及推動概況」及「2025城鎮韌性演習觀察所見」等簡報後,就報告事項與委員們進行意見交流。 今日與會者包括三位副召集人: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兩位顧問: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霍守業、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敏雄;政府機關代表:國防部長顧立雄、經濟部長郭智輝、交通部長陳世凱、農業部長陳駿季、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民間團體代表:財團法人玉山寶光聖堂董事長王寶宗、中華民國全民國防教育協會理事長廖英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陳信良、社團法人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台灣民主實驗室顧問曾柏瑜、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社團法人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蕭雅文、社團法人黑熊民防教育協會理事長劉文、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學者專家代表: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玉晳、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蕭旭君、社團法人台灣駭客協會理事戴辰宇;產業代表: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洪偉淦、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以及執行秘書暨內政部長劉世芳、執行秘書暨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副執行秘書暨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
詳細內容
114年06月29日
總統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 強調有責維護憲法五權分立 盼憲政機關回歸正軌 持續守護臺灣
賴清德總統今(29)日上午前往新竹出席「國際獅子會300B6區年度感恩餐會」,並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談「憲政體制」。總統講述憲法沿革及賦予總統、五院之權責,並強調,身為總統也是憲法的守護者,有責任維護憲法的五權分立,確保國家體制的完善。期盼在憲法法庭的正常運作,以及社會大眾的高度參與之下,讓國家的憲政機關得以回歸正軌, 相互尊重、團結一致,持續守護臺灣。 總統表示,自去年520就職後,即積極跟國際友盟加強合作,讓國際社會了解臺灣是國際上一股良善的力量,有能力也有意願為國際社會做出更多貢獻。但另一方面,則在思考如何團結國人,團結朝野,團結國家,來共同完成三項使命。第一,延續國家的生存發展,第二,保護全體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第三,要照顧2300萬人的生活,不僅僅要發展經濟,而且要把經濟的果實為國人所共享。因此,才開始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的活動。 總統針對第三講「憲政體制」,首先說明憲法的發展歷程。總統提到,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當時稱為「五五憲草」,是今日憲法的雛形,內容反映了三民主義、五權分立的思想,但因對日抗戰而延後施行。一直到1946年,國民政府再次召開會議,同年12月25日制憲國民大會三讀通過,並於1947年12月25日正式實施。 總統強調,不是有憲法就有民主的憲政體制。1946年頒布中華民國憲法,但是短短不到2年,1948年卻又頒布施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9年國民政府來到臺灣,同年5月20日就實施戒嚴,開始為期38年的戒嚴時期,國家成為傷害人權的機器,這段時間也是臺灣白色恐怖的黑暗時期。所幸臺灣社會前仆後繼追求民主的決心,並沒有因為任何的困難而退縮。以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為例,當時大學生站出來向李登輝前總統提出四大訴求,包括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及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後來經過漫長歲月,許多人民走上街頭陳情抗議,犧牲自由或生命,終於促成七次修憲的成果,也逐步落實主權在民的目標。 總統接著分別提到7次修憲的內容。1991年進行第1次修憲的重點,包括解散萬年國會,改選第二屆中央民意代表以及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讓憲法能夠恢復正常。1992年第2次修憲的重點是落實地方自治,省長及北高市長民選;這是臺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省長民選。其次是確立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專門審理政黨違憲解散事項。1994年第3次修憲重點,是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選產生;1996年第1次總統直選就是由李登輝先生高票當選總統。 總統說,1997年第4次修憲,建立臺灣雙首長制的憲政體制,包括第一、取消立法院閣揆同意權,由總統直接任命;第二、立法院得對閣揆提不信任案,總統亦可以被動解散立法院,重新改選國會;第三、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倘認為窒礙難行,得經總統核可移請立法院覆議。此次修憲將覆議門檻由三分之二降為二分之一,給予立法院相對較大的權力監督及制衡行政院。第四、立法院得彈劾總統、副總統;第五、保障司法獨立,司法院正副院長需同時為大法官,並不得連任。另外,司法是國家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為避免行政干預司法,司法院預算可以自行編列。第六,臺灣省虛級化,即為廢省。 總統接著說,1999年第5次進行修憲由國民大會發動,修正內容包括國大代表任期延長2年42天、以及國大代表改為300人並以比例代表方式選出、而非由人民直選等。當時社會認為國民大會自肥並不贊成此修憲,因此國民黨及民進黨皆連署提案請大法官解釋。最後依大法官釋字第499號解釋該次修憲無效,並揭示關於憲法之重要本質不得修改,所謂重要本質包括:人民作主、定期改選的「民主共和國原則」、「國民主權原則」、「權力分立制衡原則」以及「保障人民權利原則」。同時強調「議會多數的界線」,並不是議會表決多數就可以決定各種事情。 總統也接著提到,2000年的第6次修憲,國民大會轉為任務型國大,重要職權皆移交給立法院,只有當立法院要修憲時,才選舉產生國民大會進行複決。但是2005年第7次修憲就廢除國民大會,這也是野百合學運中,學生訴求的第1項,回歸主權在民。同時也將立法委員席次由225席減為113席。由複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由3年改為4年。另外,修憲案、領土變更案由立法院提案,公民複決;修憲案需要立法院四分之一委員提議,四分之三委員出席,出席委員四分之三通過才能成案並交由公民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超過選舉人總額半數才會通過。因此修憲若沒有跨黨派的支持,是相當困難的。一直到歷經7次的修憲,臺灣人民才成為修憲的主體,也建構起以臺灣為主體,人民做主的民主共同意識。 總統並引用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分別說明總統與五院職權。總統說,依據憲法第35、36、44條,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統率全國陸海空軍,為國家三軍統帥;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這就是院際調解權。 談到五院職權,總統指出,臺灣是五權憲法的體制,五院要相互尊重、相互制衡。憲法第53條明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行政事項通歸行政院負責。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2款指出,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10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 總統表示,依據憲法規定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如總統要發布緊急命令也要經過立法院同意。且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另外,依據增修條文第4條第3項規定,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亦即立法院得邀請總統來做國情報告,但不可以命令或限制總統到立法院報告情況;總統要去立法院報告也要經過立法院的同意。 總統接著談及司法院及考試院職權。總統說,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依據憲法第78條規定,司法院解釋憲法,並有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另外,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掌理考試、任用、銓敘、考績、級俸、陞遷、保障、褒獎、撫卹、退休、養老等事項。亦即,立法院不可以介入考試院的職權,運用多數來決定公務人員的退撫制度等。 總統也提到,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同意、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亦即對公務機關違法事實,可以提出彈劾案、糾舉案。 總統指出,中華民國憲法特別賦予人民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的權利。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寫憲法時,特別提到這是直接民權、要彌補間接民權、代議制度之不足,且由人民選出來的代議士,無論是立法委員、議員,甚至是村里長,人民都能行使罷免權。 談及過去1年多來在野黨過半的立法院通過之重大爭議法案。總統提到,立法院於2024年5月28日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引起朝野對立與衝突,後來也被憲法法庭宣告為違憲,但立法院仍在去年12月20日、今年1月7日、1月21日,又分別通過包括《財政收支劃分法》、《憲法訴訟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及《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等修正案,及「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總報告,該等法案是否符合人民期待,可逐一檢視。總統首先以《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內容與大法官宣告違憲的真實情況作一說明。 總統引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9號表示,立法院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侵犯了「總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之權力,也影響「人民」的權利,因此經憲法法庭判決違憲。並提到,自己過去曾任4屆立法委員,從未有立法院通過的法案被判違憲,而且侵犯到許多機關的憲法職權。 總統進一步說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要求「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亦即每年立法院集會,總統固定要去報告,報告內容有一定規範,並允許立法委員對總統進行質詢,且總統不得拒絕,憲法法庭判決結果則是總統沒有定期到立法院國情報告的憲法義務。而立法院聽取總統國情報告時,無指定國情報告內容之權,亦無就其國情報告內容,對總統為詢問、要求總統答復,或要求總統聽取其建言之權。 針對影響「行政院」部分,總統表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強調要建立「反質詢、藐視國會」罪。憲法法庭判決指出,答復立法委員之質詢,或提問以釐清質詢問題等情形,即便言語表達方式有禮儀上之爭議,性質上仍屬立法委員質詢之答復,不構成反質詢。另外,關於其他藐視國會之行為部分,均逾越立法委員憲法質詢權與立法院憲法職權範圍,同樣被宣告為違憲。 總統提到,對於官員陳述不實,要受《刑法》第141之1條的課責,司法院也認為立法院無此權力,行政官員到立法院備詢自然要負法律責任,也要對社會負政治責任,無需立法院另定《刑法》課予罪責。另外,立法院要求包括行政院、考試院、監察院等人事同意權,被提名人要具結、裁處罰鍰的權力,也被大法官宣告違憲。立法院自我授權得以決議,就被提名人於人事審查程序中之特定行為裁處罰鍰,僅就此而言,本項規定已逾越立法院人事同意權之權限。 談及影響「監察院」部分,總統表示,立法院雖為國家最高民意機關,沒有凌駕其他憲法機關而行使其職權之地位。有關「調查權之行使」,立法院調查權的行使要跟議決法律案、預算案等憲法職權所特定議案有重大關聯,且有調查之必要,但監察院可以針對其他事項。因此,《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關於調查權之行使部分也被司法院判決為違憲。 再談及影響「人民」部分,總統則表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聽證會之舉行」須經主席同意才得由律師協助以及命令人民出席聽證會等相關規定被判違憲,這些都是過度之限制,違反憲法比例原則的要求。人民基於憲法所保障之一般行為自由、不表意自由等基本權,本即具有得不出席聽證會或拒絕於聽證會表達意見與提供證言之正當理由。例如,台積電到美國投資,如果大法官沒有宣告該法案違憲,立法院可以要求到立法院說明,將對人民權利造成影響。 總統指出,覆議是行政院的權利及責任,若立法院通過的法案窒礙難行、違憲,不提覆議反而是失責。針對《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行政院覆議主張,修法會讓財政弱勢地區更難取得資源,擴大城鄉差距、違背立法初衷;而《憲法訴訟法》修正,行政院覆議主張,新法的大法官人數規範,將使憲法法庭無法開會,等同癱瘓大法官、司法院,以及人民憲法權利,因自2022年到2023年底,憲法法庭有99.1%的釋憲案件,是由「人民」聲請救濟。 總統進一步指出,至《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新增「罷免連署需檢附身分證影本」的相關條文,另外針對偽造、假冒提議或連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行政院覆議主張,此為變相提高門檻,限縮民意監督、削弱憲法保障的民主參與,為本屆立委設下「防罷免」條款,應從下屆會期開始。另針對《警察人員人事條例》修正,此屬考試院權利,未經討論將影響現職及退休人員權益。 總統也提到,有關「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總報告,歲入歲出數字兜不攏,且通案統刪不低於939億7500萬元,行政院尚需自行調整刪減數高達新臺幣636億餘元。行政院覆議主張,今年已被刪除很多經費,無能力再自行調整,又審查程序違反權力分立原則,且三讀後未提出歲出加總最終數字。 總統表示,根據憲法第44條賦予的院際協調權責,今年2月10日邀請五院會商。立法院韓國瑜院長曾提出以追加減預算解決朝野衝突,但很可惜後來在野黨不同意。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勞拉·珍·亞當斯(Laura Jane Addams)名言:「醫治民主之弊,唯有更民主。」(The cure for the ills of Democracy is more Democracy)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其一是透過憲法法庭的判決,讓各院知道各自權限,並相互尊重、制衡,進一步鞏固憲政體制;其二則是公民直接民權,深化民主,一起匯聚更大的力量,守護民主臺灣,守護下一個世代的未來。 總統認為,臺灣社會潛藏著一股非常珍貴的公民力量,在國家危急、有需要時就會出現。像是1990年野百合學運,推動臺灣民主發展;2008年野草莓運動,抗議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臺;2014年太陽花學運,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要求民主程序;2024年青鳥行動、2025年大罷免行動,為了回復國會秩序、阻止共產黨併吞、守護國家。這些參與的民眾是自動自發,沒有政黨能夠主導及阻止,公民為了國家安危站出來,且根據憲法賦予的權力—直接民權,這是深化臺灣民主、守護國家的運動,同時也會決定未來國家發展的方向。 談及臺灣當前的外在威脅,總統指出,共軍機艦持續擾臺,除了文攻武嚇,還包含五大國安威脅,第一,對國家主權的威脅。中國錯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在國際社會宣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第二,對國軍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除了現役軍人,還有退役軍人,包括最近被起訴的復康聯盟黨、台灣軍政府等,都是退役軍士官組成武裝組織。第三,混淆國人國家認同之威脅。總統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擁有臺灣。中華民國已經1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才70多年,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是中華民國的祖國,我們一定要認清。第四,藉兩岸交流對臺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臺灣社會是善良的社會,中國發生天災地變,臺灣人民都會捐款,臺灣很樂意與中國好好相處,但是中國卻利用臺灣的善意、交流的機會,進行統戰滲透。 總統接著說,第五,藉「融合發展」吸引臺商、臺青之威脅。中國現今有一些經濟問題,不應刻意塑造可以幫助臺灣的年輕人、企業家發展。也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臺灣這幾年來總體經濟不錯,政府積極努力與業界共同合作,解決各種問題,讓臺灣的企業可以在臺灣立足、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七大工業國集團(G 7 )領袖發表公報指出,臺海和平穩定對國際安全及繁榮不可或缺,也強調,反對任何單方面透過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也就是說,中國的問題不是單純臺灣的問題,現在已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 總統表示,為了捍衛臺灣、守護民主、保護人民,維護經濟發展的成果,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定位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17項因應策略,希望國人團結合作。身為總統,也是憲法的守護者,有責任維護憲法的五權分立,確保國家制度的完善。期盼在憲法法庭的正常運作,以及社會大眾的高度參與之下,讓國家的憲政體制得以回歸正軌,相互尊重、團結一致,持續守護臺灣。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際獅子會300B6區總監張以聖、秘書長莊勝強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