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06月09日
總統參加國立清華大學畢業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晚間參加國立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如下:
清大的悠久校史、卓越校譽,在國內大學教育佔有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而今天我又特別感受到的,是清華大學的自然和人文之美。進入這個全國聞名的清華園,有山坡、樹林、溪流、湖泊,有睡蓮、梅花,有筆筒樹和白頭翁,當然也不乏稀有及特殊物種。可以看得出,清華的師生早就意識、並且重視,有經濟發展的生態平衡,有智性發展的心靈充實。「綠色矽島」的「綠」,不只是有大片的草原樹林,還包涵了深刻的人文關懷。
對於齊聚在此的各位,畢業典禮代表著只是完成了一個階段教育的里程。但其真正意義並不在於得到一個學位或頭銜,一段教育里程的意義,是幫助各位了解了生命的遼闊與精緻,生命的喜悅與悲傷,幫助各位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首先,我們從清華的校訓就可以一目瞭然,所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就是說,所有的科技、技術,都必須要先有「德」來承載,才有永續發展的機會。
這個社會充滿著多線的、包括了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這些不斷的「發展」,就是希望能夠走向一個更好的世界。台灣,經過了經濟奇蹟、經過了政治奇蹟,剛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紀,而我常說,嶄新的世紀,是需要用心的世紀,需要貼心的世紀,當大家走在清華園,能夠欣賞湖邊的花草、能夠尊重人們的悲喜、能夠撿起地上的垃圾,能夠傾聽自然的聲音,就是在培養內心的品質。有了內心的品質,才能帶來真正的行動。也就是說,我們自利於內心,就能利他於社會。
什麼是自利於內心?不是要汲汲於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名位,而是多豐富、多利益自己的內在。
今年三月,個人和太太去聽了大提琴家馬友友先生的演奏會,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這次的演奏內容是他籌備許久的「絲路之旅」。在這之前,他就有過不少的音樂「跨界、整合」經驗,他到了非洲沙漠和布希曼人長期相處,探索了阿帕拉契地區的提琴音樂型態,和不同藝術領域的朋友合作巴哈的音樂,然後,他和民族學家、歷史學家及音樂家合作了「絲路之旅」,這一個個的計劃,都是在不同文化中尋找共通點,而不是在發現隔閡。馬友友的音樂成就眾所皆知,但是可能有人不知道,他在哈佛選擇的是人類學系,二十五歲因為脊椎側彎休息了半年、當時並不知道能不能繼續拉琴,個人相信,經過這些社會科學的薰陶,經過手術必須重新對生命停看聽,也是他能有更豐富思維的基礎之一。
自利與利他更是相輔相成的。古書中教導我們,存心養性、知止慎獨、或是溫良恭儉讓,這些注重於個人私德的修養,讓我們的獨善其身、自利的傳統道德很發達,可是這個社會更需要利他精神的崛起。
下午,個人在台北參加文建會第四屆文馨獎的頒獎典禮,深受感動。文馨獎,是文建會為了鼓勵民間企業團體或者是個人贊助藝文活動所設置的獎項。這些未必是文化專業工作者的朋友,因為深刻了解到文藝的美麗與重要,而拿出人力、物力、財力,積極的獎助文化藝術。個人也知道,在新竹科學園區裡的許多廠商,常常在竹科或書店主辦免費的藝文講座,擴展了更多人的視野。這在在顯示了這些社會傑出者在功成名就之後,仍然相當重視人文精神的啟發,而這種將私德強化為公德的態度,正是改變群己關係、建立利他社會、甚至利他世界的最佳貢獻。當全球各地發生了災難與貧窮,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世界上有能力的國家伸出援手,這種毫不猶豫、相互扶持的美德,正是利他精神的同樣道理。
對於這個需要用心、需要貼心的世紀,我常記在心裡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一代從事政治,是為了讓下一代能夠享受音樂、舞蹈、文藝等藝術。在座年輕的同學們,在這個對於各位相當重要的日子裡,我專程來到這裡對於各位的期許,不在於要求各位要成為另一個陳水扁總統、另一個張忠謀董事長、或是另一個李遠哲院長。不論你們在各行各業將是多麼的卓越,都一定要先了解到,作為一個「人」的可貴人性,我想與各位共勉的是,不斷的作一個更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理性的自利於內心、溫柔的利他於社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那麼,我們就會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再一次的恭喜大家、祝福各位。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