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06月14日
總統出席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大會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應邀出席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大會並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是我國尊重多元民主社會的一個重大時點,本人十分高興,因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正式成立了。客家委員會從去年九月一日籌備以來,在徐兼主任正光的領導下,全體籌備委員、諮詢委員及社會各界,以九個月加緊腳步的努力,包括在全國各地客家鄉親較多的縣市鄉鎮,舉辦分區座談會,直接聽取地方的聲音,彙整成決策的重要參考資料,將走動式的管理作進一步的發揮,使政策更能有效落實、順利完成籌備工作,這樣的過程與成果,我們必須感謝,也值得恭喜。
同時,個人也要藉此機會特別感謝王院長及饒副院長所領導的立法院,繼去年通過「大眾運輸場站語言平等使用保障法」以後,全體立法委員再次透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組織條例」的立法行動,一起展現將憲法有關「尊重多元文化」及「平等權」規定的精義,落實到實際憲政的決心,所以這項立法,是我國社會呈現與維護多元民主上,非常重要的一大步。
在歷史的長河中,跨過黑水溝的客家族群不畏艱險、追求公平正義的精神,不但在近代反清、抗日的史頁中有令人感動的表現。文字呈現上也是無懼危險、大放異彩,例如吳濁流先生,為創建台灣主體性的基礎,寫下不朽的作品「亞細亞的孤兒」,為了傳承台灣的作家精神,創辦「台灣文藝」雜誌,更以「無花果」及「台灣連翹」兩本書,忠實地記載當代台灣的史實。吳先生和首先撰寫歷史大河小說「台灣人三部曲」的鍾資政肇政先生以及撰寫「寒夜三部曲」的李喬國策顧問,都是水扁和大家所尊敬的作家,在他們的身上以及作品裡,客家人「堅毅硬直」的精神更令人印象深刻。客家族群不僅有所堅持,也深知通權達變、大破大立,這是個人在台灣、以及在遍佈世界各地的客家鄉親身上所看到的族群特質。
台灣,本就是個由多種語族構成的移墾社會,客家族群為這塊土地的進步繁榮,犧牲奉獻、流血流汗,和各個族群一樣是台灣能有今日成就的主要形成因素。雖然在過去數十年,由於政策的偏差,使得相對少數的客家族群,隱沒無聲,客家語言文化甚至有些部分因而未能與時俱進,但因為客家文化原本的源遠流長,具有多樣內涵,我們若能善加闡揚,對於族群豐富的台灣來說,必能在多元文化的特色上,有最佳的貢獻。
基於以上認知,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設置「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台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開闢「台北電台客家頻道」,以及每年定期舉辦「客家文化節」,為的就是要從台北市做起,透過「點」、「線」乃至全「面」的努力,使一度隱形退縮的客家鄉親,能夠自我認同,建立信心。這是我國各級政府中首次運用公權力,將協助保存、闡揚客家文化列為政府職責的具體作法。這就是我們始終相信「唯有培養真正的多元文化,才能建立和諧尊重的民主社會」信念的實踐。
客家發聲,客家現身。上一代的客家人因為政治環境有所不敢承認客家身分,這一代的客家人因為不會客語又不知道怎麼去認同客家身分,母語流失並不是客家鄉親唯一要面對的問題,但是卻是最急迫的問題,唯有語言的繼續保存使用,才會有活的文化。也因此,在水扁去年競選總統時,便提出具體的「客家政策白皮書」,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要在行政院成立部會級的專責機關,從事保存、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工作。
於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今天正式成立之後,水扁有三點期望:
第一,本人深切地盼望「客家委員會」能夠儘速協調行政院各相關部會、地方政府,並善用民間資源,從學術研究——特別是即將設立的客家大學、廣播電視、以及文化事務的其他層面,一起推動「客家文藝復興運動」,發揚客家語言、文化。
第二、在今後我國的各項文化建設裡,「客家委員會」不只要提升、結合客家社團的力量,更可以因應全球化的趨勢,結合海外各地的客家社團,甚至透過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讓國內外各界都有機會欣賞客家文化之美,例如台灣第一支應邀到歐洲各國巡迴表演的美濃客家「交工樂團」,如此便能夠為我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上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我國即將加入WTO,農業首當其衝,而客家鄉親中有極大比例從事農業活動。因此「客家委員會」要與農委會、交通部、文建會及各地方政府密切協調合作,將深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與休閒產業結合,不只對客家農村的轉型有所助益,對於客家傳統文化也將注入活水,耳目一新。
水扁相信,在這樣生生不息之下,我們的目標,不僅在豐富社會的多元文化內涵,更可以「建立台灣成為全世界傳承及發揚客家文化的中心」自我期許。
因此,我們深深地期許行政院在新世紀所成立的新機關--客家委員會,能為客家語言文化豐富了更現代的內涵,使其充滿活力,不斷創新,也希望我國的社會文化,能夠因此更快速地邁向多元民主的美好新世紀。與大家共勉之,再次謝謝各位,祝福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