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9年06月12日
培育具「雙語能力」及「數位技能」之臺灣人才並招募國際人才 總統:將臺灣打造成國際人才中心
總統出席「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白皮書發表會」

蔡英文總統今(12)日上午出席「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白皮書發表會」,強調政府將致力培育更多具「雙語能力」及「數位技能」的臺灣人才,並鬆綁相關管制,從全世界招募更多樣化之優秀人才,把臺灣打造為國際人才中心,提升國際競爭力,迎接新時代的各種挑戰。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非常高興,跟各位共同見證「人才循環大聯盟白皮書」的發表。去年4月,她參加臺美共同舉辦的「女性經濟賦權高峰會」,當時第一次聽到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酈英傑處長(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分享「人才循環大聯盟」的倡議。

總統感謝美國在台協會、我們政府團隊同仁,以及所有參與這個聯盟的企業界夥伴。因為有民間跟政府攜手努力,「人才循環大聯盟」的願景才能夠實現。她提到,在各位群策群力之下,這份白皮書涵蓋的範圍非常豐富,包括新創事業的發展,女性數位經濟賦權,學術和教育交流,以及延攬國際人才等不同的面向。尤其針對人才自由循環流動,這份白皮書更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她也再次感謝大家願意分享經驗、提出建言。

總統指出,這一波疫情,帶來許多史無前例的挑戰,也讓我們更加需要這些解決方案。經過這波疫情的衝擊,更突顯出產業對創新能量的重大需求。不論是對於接觸史的追蹤、使用科技系統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遠距工作及學習,或是數位科技的創意使用,這些都是防疫生活中的最佳工具,而發展這些工具的關鍵,就是怎麼培養更多新創人才。

總統提到,現在,全球的供應鏈也因為疫情衝擊,正在轉移,臺灣已經做好準備,要把握機會,在未來的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面對這些挑戰和機會,我們在人才培育上,要特別強化「雙語能力」,以及「數位技能」這兩個面向,讓臺灣的人才,在全球化的時代,更具有脫穎而出的實力。

總統接著說明,在「雙語能力」方面,為了達到2030年雙語國家的目標,這些年來,政府已經透過政策,讓不同年齡階段,能夠強化英語的學習。在國小教育,我們鼓勵開設英文課程。在大學教育,補助設立全英語教學研究中心,同時也組織了許多商業英語課程,提供給高階管理人士。

總統說,為了讓國際人才在臺灣生活和工作更便利,我們正在積極推動,讓政府機關和銀行都可以使用英文溝通,並計畫設置金融人才的訓練中心,提升這方面的人才素質。

談及「數位技能」,總統表示,我們要培育更多數位科技人才,來投入人工智慧、資訊與通信科技、以及網路安全等產業的發展。除了繼續提供更多客製化的專業課程,來回應產業界的需求,也將鼓勵國際企業,共同參與培育臺灣的人才。我們也會協助更多臺灣的年輕專業人才,前往國外學習以及工作。當他們回到臺灣,也可以帶回更多新的技能。

總統進一步說明,「產業全球化」是我們的目標。臺灣不論是在科技、製造業,還有研發領域,都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我們希望從全世界招募更多樣化的人才,持續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從2018年到現在,已經發出超過720張就業金卡,給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未來將鬆綁相關管制,僱用更多外國專業人才,同時也會提供更多政策誘因,讓更多公司願意聘僱國際人才。

總統提到,除了高階管理人才,我們也希望吸引全球頂尖大學的學生來到臺灣,進行學習、實習,以及工作。用這份白皮書裡面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把臺灣打造成國際人才中心。所以,「人才循環大聯盟」真的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協助來自臺灣、美國,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跟需要他們的企業建立連結。這些國際人才的交流,將為臺灣帶來更多的創意、創新及創造。

總統強調,我們非常重視這份白皮書中的建議。今天國發會龔明鑫主委也在現場,她希望國發會能夠參考善用這些建議,加倍努力,讓臺灣繼續改善人力資源政策以及相關的規範。她也期待,未來臺灣和美國在人才培訓和交流上,可以建立更多樣的合作關係。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人才循環大聯盟」所有成員的參與和貢獻。只要我們攜手努力,一定能培育出更多下一個世代的優秀人才,一起迎接新時代的各種挑戰。

包括立法院長游錫堃、科技部長吳政忠、教育部次長劉孟奇、立法院「數位國力促進會」會長劉世芳委員、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8日
總統肯定臺灣年輕世代的科技潛力與創造力 親頒「總統盃AI素養爭霸賽」獎項
賴清德總統今(28)日下午前往臺南出席「114年度總統盃AI素養爭霸賽頒獎典禮暨閉幕式」,肯定臺灣年輕世代的科技潛力與創造力。並表示,政府正推動「AI新十大建設」與「晶創臺灣方案」,推升臺灣整體科技實力,並推動「一人一機」、生成式AI導入教學等策略,為臺灣帶來系統性的教育升級,落實「創新數位、普惠教育」,縮短城鄉差距。 總統致詞時表示,很開心也很榮幸今天出席「總統盃AI素養爭霸賽」活動,看到全國最優秀、最有活力的年輕學子齊聚一堂,相信這場競賽雖然只是一小步,卻是宣示臺灣邁向AI世代的一大步。並感謝教育部、臺南市政府、辛苦指導的老師們以及以熱情與專業為臺灣的AI教育搭建全國性舞台的每一個人。這場競賽不只是比賽,而是國家的AI教育政策向下扎根的重要里程碑。 總統說,身為臺南的前市長,對這座城市有特別的感情。這次競賽的決賽選在臺南舉辦,意義非凡,象徵著傳承與創新。並恭喜所有參賽隊伍從數百場的選拔中脫穎而出,不僅代表學校或縣市,更是未來的「AI開路先鋒」。 總統指出,臺灣年輕世代的科技潛力與創造力是一塊待挖掘的珍寶,從實作中學習AI、培養邏輯思考與創造力,期待大家未來在各行各業都能蓬勃發展,為臺灣的「人工智慧之島」願景做出進一步的貢獻。此外,AI科技的發展匯集許多資源及高科技的競爭,因此教育的平權與普及比以往都還要重要。今年也特別加入偏鄉組,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同場競技。 總統提到,放眼全球,AI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並且會大幅度改變人類的生活。臺灣在這之中早已是參賽者,也要有自信在未來成為領航者;而參賽同學們不只是AI的使用者,更是未來的創造者。 總統表示,算力即國力,政府正推動「AI新十大建設」與「晶創臺灣方案」,預計在2028年前培育45萬名AI、綠領與跨域人才,並在15年內創造15兆元產值、5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不僅要推升臺灣整體的科技實力,更會落實「創新數位、普惠教育」,縮短城鄉差距。 總統強調,AI教育是這股力量的核心,臺灣中小學AI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從小學習並接觸人工智慧模型,啟發學習興趣、培養知識基礎,讓AI教育向下扎根,為未來的競爭力奠定良好的基石。未來政府將持續研發新一代AI學習系統,推動「一人一機」、生成式AI導入教學等策略,為臺灣中小學帶來系統性的教育升級。 隨後,總統親頒正式賽及總冠軍賽獎項予獲獎隊伍。包括教育部次長劉國偉、臺南市長黃偉哲、立法委員王定宇、陳亭妃、郭國文、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理事長胡敏君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6日
亞洲技能競賽開幕 總統盼發揮職人精神 以技能轉動亞洲、創造未來
賴清德總統今(26)日晚間出席「2025亞洲技能競賽開幕典禮」時表示,臺灣有扎實的技職體系及卓越的技職人才,讓臺灣產品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拼圖。並強調,政府非常重視技職教育,積極推動「產學訓用合一」、「技能扎根計畫」,讓臺灣技職實力不斷進化走向世界舞台。期待選手們發揮「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的職人精神,突破自我、創造佳績,一起以技能轉動亞洲、創造未來。 總統致詞時,首先熱烈歡迎來自31個國家的代表團齊聚臺灣,看到選手們充滿自信的眼神,相信都已經做好準備要大顯身手,為區域技能發展做出貢獻。並指出,這是臺灣睽違32年再次主辦國際級技能賽事,這30多年來,臺灣從勞力密集代工製造轉型為全球半導體科技的重要樞紐,今日這場盛會不僅象徵國際社會對臺灣技術實力的高度肯定,更是向世界展現職業訓練成果的重要里程碑。 總統表示,在這個全球產業鏈快速重組、AI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加速時代,各國都在積極提升競爭力,相信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就是人才;而人才的根基在技能,技能人才就是推動產業創新的關鍵引擎。臺灣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擁有先進晶片製造技術,但促進臺灣經濟發展的不只是半導體產業「護國神山」,還有背後最扎實的「技職體系」。從臺中精密機械聚落到南臺灣螺絲王國;從航太零組件的極致工藝到紡織機能布料的創新研發,臺灣在百工百業中擁有無數的「隱形冠軍」,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占率名列前茅,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專注細節、追求卓越的技職人才,這股「職人精神」讓臺灣產品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拼圖。 總統說,回顧上一屆亞洲技能競賽,臺灣團隊以93%獲獎率拿下總冠軍,這證明了臺灣年輕人擁有一流的實作能力與創新思維。同時強調,政府非常重視技職教育,積極推動「產學訓用合一」、「技能扎根計畫」,希望讓青年從學校到職場無縫接軌。同時為了回應全球淨零排放與數位轉型趨勢,也致力培育具備「綠色技能」與「跨域整合」能力的新世代人才。此外,也推動「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鼓勵年輕人走出臺灣和世界交流。因為閉門造車無法成就卓越,唯有讓技術與國際接軌,透過跨文化的激盪,才能讓臺灣技職實力不斷進化走向世界舞台。 總統提到,本次競賽涵蓋44個職類,從砌磚、木工、焊接;到美髮美容、餐飲、花藝,每一項都是驅動現代文明、創造生活美學的關鍵。在AI快速發展的今日,數據可以運算,商品也可以被大量複製,但「溫度」與「手感」卻是無可取代。無論是各種突發狀況的危機排除,或是創造生活美學的極致工藝,只有雙手才能創造出具有靈魂的作品。期待選手們在接下來的這幾天,發揮「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的職人精神,享受這場高水準的競技,也要特別感謝國際技能競賽組織、亞洲國際技能組織、勞動部以及所有參與夥伴的共同努力,讓世界看見亞洲青年的力量。 最後,總統邀請所有選手們到臺灣各地走走。臺灣不僅是科技之島,也是美食之島,希望大家在切磋技藝的同時,也能品味臺灣、愛上臺灣,將這份美好回憶帶回國家。並預祝第 3 屆亞洲技能競賽圓滿成功,各位選手突破自我、創造佳績,一起用技能轉動亞洲,創造未來。 包括勞動部長洪申翰、亞洲技能競賽組織會長Mubarak AI Shamsi及國際技能競賽組織會長Francis Hourant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0日
副總統為B5G低軌衛星人才技術培育基地揭牌 盼打造臺灣太空科技國家隊
蕭美琴副總統今(20)日上午出席「B5G低軌衛星關鍵通訊模組產業人才與技術培育基地揭牌儀式」時表示,臺灣不能缺席探索太空、次世代通訊或B5G通訊的發展,我國自主研製的福衛八號齊柏林衛星,是邁向太空產業發展的重要一步。期待該基地激發出更多創新、培育更多人才,一起努力打造一支屬於臺灣的太空科技國家隊。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很榮幸參與今天的揭牌儀式,政府全力支持B5G次世代通訊、太空產業以及人才培育與養成,這也正是本次揭牌名稱所涵蓋的三大核心元素,要與大家攜手並進來推動。 副總統指出,太空其實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不論是遙測衛星中的光學衛星,或是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對於整體的國家安全、海域認知,以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氣象挑戰以及國土管理都息息相關。另外,包括海底電纜因外力因素干擾中斷、偏鄉數位韌性或智慧海洋等各種環境挑戰,以及政府正全力支持的無人載具開發,也都與未來的衛星產業,尤其次世代通訊息息相關。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探索太空是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出的重要願景,次世代通訊也是五大信賴產業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臺灣不能缺席於探索太空、次世代通訊或B5G通訊的發展,許多國家也已積極開發中、低、高軌太空通訊、平流層的高空偽衛星(High Altitude Pseudo Satellite, HAPS)及平台站(Platform Station)。 副總統說,今天非常高興見證北科大在教育部和太空中心全力支持下,建造這個人才培育及技術發展的重要基地。太空產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這個基地不只是訓練場,更是產、官、學、研整合的樞紐,也是人才養成、建構產業需求的生態系及與國際共同研發、驗證和制訂標準的重要基礎,相信將帶領臺灣在全球太空科技產業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副總統提到,臺灣自主研製的福衛八號「齊柏林衛星」,不僅是一顆衛星,未來將以相互連接的星系形態呈現在國人眼前,也將成為許多產業自主發展、驗證通訊關鍵技術的重要平台,這是臺灣邁向太空領域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一步。期盼下個世代的年輕人不只仰望星空、將星空當成夢想,而是能真正地走進太空產業,把夢想變成專業。透過這個培育基地,打造一支屬於臺灣的太空科技國家隊。 副總統表示,全球太空競賽已全面展開,臺灣不只是有能力,更是世界公認值得信賴的夥伴,是在安全、透明、可靠供應鏈中最閃亮的一顆星。臺灣不僅要加入這個產業,更要成為全球產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北科大是技職體系中唯一成立太空研究所的學校,期待這個基地激發出更多創新、培育更多人才,一起努力讓臺灣在面向太空時有更多自信。 隨後,副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揭牌儀式,並參觀培育基地。包括總統府資政沈榮津、顏志發、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長王錫福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11日
ASOCIO數位高峰會開幕 副總統:推動「AI新十大建設」 展現以人為本的數位轉型核心理念
蕭美琴副總統今(11)日上午出席「亞太資服業數位高峰會」(ASOCIO Digital Summit)開幕典禮時表示,面對AI時代來臨,臺灣迎來再次為世界做出有意義貢獻的重大契機。政府推動「AI新十大建設」,透過產業合作及現代化,不僅擴大產值、創造更多高品質就業機會,也拓展人類潛能、促進包容、提升生活品質,展現臺灣「以人為本」的數位轉型核心理念。 副總統以英文致詞時首先感謝「亞太資訊服務業組織」(ASOCIO)長期致力推動亞洲與大洋洲地區的數位合作,以及所有來自軟體與資訊服務領域的夥伴,正是大家的專業、創新與堅持,持續驅動整個區域的數位轉型。 副總統提到,本屆高峰會以「AI形塑數位亞洲」(AI Shaping the Digital Asia)為題,不僅邀請大家探索科技的力量,並思考在這個前所未有的科技變革時代,亞洲如何透過智慧與合作,形塑更智慧、更具包容性的未來。 副總統指出,AI時代來臨之際,臺灣不僅面臨新挑戰,也迎來再次為世界做出有意義貢獻的重大契機。隨著全球對AI的需求加速成長,臺灣正致力確保AI滿足人民和社區的需求,並促進經濟成長和社會福祉。面對新一波AI轉型,科技顯然已從單純的產業工具,發展成國家競爭力與社會進步的動力。 副總統表示,政府推動的「AI新十大建設」正加速投資AI基礎建設、各領域應用、量子科技及矽光子技術。這些努力是要為臺灣的未來產業奠定堅實基礎,期盼藉由推動產業合作及現代化擴大產值,為勤奮的臺灣人民和選擇臺灣作為發展基地的全球人才,創造更多高品質的就業機會。 副總統同時指出,透過這些投資,政府要讓創新不只是抽象概念,而是能夠影響和改善人民日常生活的實際力量。在這個新時代,不僅要懂得如何運用AI,更要學會如何共存共創,讓科技拓展人類潛能、促進包容、提升生活品質。這展現臺灣「以人為本」的數位轉型核心理念。 副總統提到,此刻的變革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時候比現在更需要密集的終身學習。在AI數位創新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無論任何年齡層都需要持續學習,才能跟上世界發展的腳步。因此,大家要立即採取行動,如同數位發展部林宜敬部長所說,現在正是快速而有力發展的時候。 副總統指出,臺灣一向秉持開放、合作與全球連結的態度,致力推動AI創新、生態合作及數位治理。期待與ASOCIO各會員與經濟體深化夥伴關係,在智慧服務、雲端解決方案及AI應用等領域共同努力,推動亞洲與大洋洲的數位轉型與產業升級。 副總統說,臺灣將持續以開放的胸懷與務實的態度向前邁進,並已準備好成為可靠且值得信賴的夥伴,連結亞洲與世界,共享經驗、促進創新,共同打造更加智慧、包容且永續的數位亞洲。最後,並再次感謝ASOCIO的邀請及所有業界夥伴的投入與貢獻,期盼攜手努力,讓科技照亮人性,讓創新形塑共同的未來,也邀請國際貴賓在高峰會期間抽空享受臺北的美食、樂趣、熱情好客及科技。 包括數位發展部長林宜敬、數位產業署署長林俊秀、亞太資訊服務業組織(ASOCIO)主席Stan Singh-Jit、中華民國資訊軟體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沈柏延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11日
總統感謝梁賡義院士、葉均蔚院士對世界科學發展的貢獻 盼打造臺灣成為全球知識創新樞紐
賴清德總統今(11)日上午出席「2025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親頒獎座予「生命科學組」得獎人梁賡義院士及「工程科學組」葉均蔚院士,肯定他們在生物統計與高熵合金等領域的卓越貢獻,深刻影響臨床與公共衛生決策、材料科學發展及關鍵產業創新。並強調,政府將持續推動科學教育,培育科研人才,加深與世界的合作連結,盼將臺灣建構成為全球知識創新的重要樞紐。 總統致詞時首先向兩年一次的「總統科學獎」得獎人梁賡義院士、葉均蔚院士表達最誠摯的祝賀,並感謝兩位院士的努力與堅持,成就對世界科學發展的貢獻。同時也感謝廖俊智召集人及吳誠文副召集人,召集總統科學獎委員會及相關工作人員,以最公正、最嚴謹的態度,完成這項艱鉅的評選任務。並指出,「總統科學獎」從2001年設立,今年已邁入第13屆,歷屆得獎人都懷抱對學術研究的熱誠,全心全意投入科研創新,不僅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也讓臺灣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向上提升。 總統提到,梁賡義院士從小就熱愛數學,當大一其他同學考慮畢業出路,紛紛準備轉系時,他則是更加確認自己對數學的興趣,堅持走下去,後來在生物統計領域大放異彩,所提出的「廣義估計方程式」不但為統計方法學帶來劃時代的突破,而且影響無數臨床與公共衛生決策。無論是科學研究、人才培育、還是參與公衛決策,梁院士總是鍥而不捨、勇往直前,並在疫情中引導快篩、藥物與疫苗研發,對臺灣的科學教育、公共衛生與社會安定,做出卓越的貢獻。 總統接著提到被譽為「高熵合金之父」、全球前2%的頂尖科學家葉均蔚院士,30年前提出顛覆傳統思維的高熵合金構想,遭他人認為觀念有誤時,不但沒有放棄,反而更積極投入研究,一步步實驗、驗證,開創出全新的材料科學典範,帶動全球高熵合金研究的潮流。現在,高熵合金已經廣泛應用在智慧機械、綠能、生醫、國防以及太空科技等領域,對推動基礎科學、產業創新與高階人才培育,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貢獻。 總統表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曾說:「在事情完成之前,一切都看似不可能」。今天兩位得獎者的故事告訴大家,只要對未知的世界保持熱情與好奇,認真從基礎研究做起,並堅持努力到最後一刻,成功終將屬於我們,科學如此,其他領域也一樣。 總統說,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今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在69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6,是近10年來的最佳表現。其中,「科學建設」位居全球前5名,「每千人研發人力」更高居全球第2,展現堅實的科學基礎與研發能量。並表示,臺灣能有這樣的表現,都是無數科學家、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與民間長期攜手合作,做好科學教育扎根工作的成果。 總統表示,未來政府將持續做好基礎科學教育,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促進高教多元發展,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以及發展研究中心。昨天「臺灣橋樑計畫」已經啟動,由臺灣大學和中研院共同主導,與全國10所頂尖學術機構一起推動,從今年到明年一共邀請31位諾貝爾奬得主來臺,以公開演講、小型討論等多元形式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總統強調,政府將繼續努力加深臺灣與世界的合作連結,將臺灣建構成為全球知識創新的重要樞紐,也會在科學領域採取策略性的做法,結合民間力量,致力培育人才,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讓臺灣為世界的科學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希望在30年內水到渠成,臺灣在物理、化學、醫學3領域內,至少增加3位諾貝爾獎得主。 最後,總統再次恭喜梁院士和葉院士,也感謝現場各位親友的支持,讓兩位院士能夠全心投入研究,促進臺灣科學發展也增進人類的福祉,並盼未來臺灣科學研究繼續創造豐碩成果。 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中研院院長暨總統科學獎委員會召集人廖俊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暨總統科學獎委員會副召集人吳誠文、教育部長鄭英耀、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法正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6日
總統主持「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記者會 強調以實力守護台海和平 以決心掌握國家命運
賴清德總統今(26)日上午召開「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國安高層會議,並於會後主持記者會,針對中國對臺灣與印太區域日益加劇的威脅,提出《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及《強化國防戰力,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兩大行動方案。 總統表示,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將展開行動,向世界展現堅定守護國家、維護現狀的決心和意志,並為臺灣打造足以保衛自己的國防戰力、經濟實力及民主防衛機制,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臺灣。 總統強調,民主不是挑釁,臺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守護民主臺灣是政府、朝野及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責任。期盼全體國人團結一致,共同守護國家與臺灣人民的自由。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稍早,我召集了國安高層會議,就當前國家安全情勢聽取國安團隊簡報。 北京當局近來全面推進企圖把「民主臺灣」變成「中國臺灣」的相關行動,已經對我國國家安全以及臺灣的自由民主帶來嚴重威脅。經過充分討論,我們研擬了兩項「守護民主台灣國家安全行動方案」作為具體的因應策略,以下由我來向國人報告。 一如國際所關注,中國對臺灣、對印太區域的威脅正在加劇。近期以來,在日本、在菲律賓、在臺海周邊各類型的軍事侵擾、海上灰色地帶、假訊息認知操作等複合威脅不斷,讓我國在內的區域各方深感不安與困擾。 不僅如此,北京當局也以2027年完成「武統臺灣」的準備為目標,加速侵略臺灣的軍事整備,持續升高在臺灣周邊的演習及灰帶侵擾,企圖「以武逼統」、「以武逼降」,併吞臺灣。 武力之外,中國正升高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企圖在世界上消滅臺灣主權,更藉「反獨促統」及「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企圖蠶食鯨吞中華民國政府的管轄權,形塑對臺灣實質「治理」的假象。 在臺灣內部,中國正加大統戰滲透與分化,混淆國人的國家認同,削弱我們的團結,以強加實踐他們主張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愛國者』治臺」目標。 這些作為,目的都是要把自由繁榮、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的「民主臺灣」,關進威權專制的「中國臺灣」裡,達成併吞臺灣,稱霸、宰制印太區域的野心。 因應前所未有的嚴峻情勢,國安團隊已經規劃兩大行動方案,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臺灣」。 第一項行動方案是《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 我要重申,「民主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人及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為中華民國、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臺灣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這就是我們要捍衛的現狀。 因此,我們堅決反對中國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利用二戰歷史文件竄改史實,妄稱臺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我們更高度警惕,中國在加快「武統臺灣」軍事整備的同時,更在國際、兩岸及各領域,加大推進假和平為名的「強制性統一」,企圖把臺灣變成中國管轄的一部分。 國家安全沒有妥協的空間,國家主權和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是我們立國的根本,無關意識形態之爭,更不是「統獨之爭」,而是我們要捍衛「民主臺灣」、拒絕臣服為「中國臺灣」之爭,這就是臺灣人民的共同立場。 為了捍衛主權,打造堅強民主防禦機制,我們的具體行動是: 第一,國安團隊將偕同相關部門成立常態性專案小組,以「『民主臺灣』vs.『中國臺灣』」為主軸,研擬行動計畫,透過國際及國內的戰略溝通、歷史敘事、反制法律戰等多元手段,結合全社會及友盟國家,向全世界展現我們守護「民主臺灣」、堅定維護現狀的決心和意志,全面反擊北京企圖消滅中華民國主權、沒收臺灣人自由等破壞現狀的霸權作為。 第二,事實和真相是民主國家凝聚社會信任,強化國家認同的基礎。行政院將評估在各項重大施政及選舉期間,中國的介入干擾與可能衝擊,藉由事實揭露及正確資訊的充分流通,加強各界對北京干預我國內部事務、推進「強制性統一」的認識與警覺,強化我們的國家認同,團結內部一致對外。 第三,今年三月發布實施的因應中國統戰滲透及國安威脅的十七項策略,已經有初步成效,政府將持續落實執行,並加速推動國安十法立法及相關行政措施,強化國家安全的維護。 第四,對於中國對臺灣人民的跨境鎮壓,行政院將偕同國安會採取具體措施、有效的反制作為,包括:建立受害者通報連繫及保護機制;加強與友盟國家與國際組織的戰略溝通,強化跨國合作保護潛在受害者;健全法制,對協助中國進行跨境鎮壓,傷害國家和國人的在地協力者,一定給予嚴懲。 第五,歷來所有民調都顯示,國人壓倒性反對中國設定統一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我們應該透過政府政策宣示、立法院決議、政黨及民間團體之集體作為,共同確立「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臺灣社會不可碰觸之紅線,並在此基礎上,對國內政黨、法人團體、民間社團等與中國進行交流及政治對話,建立制度性規範,以民主治理及透明化原則,杜絕中國利用臺灣內部矛盾,推進「強制性統一」。 接下來,我要向國人說明第二個行動方案:推動《強化國防戰力,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和平必須靠實力,「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安全、投資和平」。面對中國對區域、對我國不斷升高的軍事威脅及霸權野心,日本、南韓、菲律賓,甚至是澳洲等印太區域民主國家,正逐漸形成「島鏈防衛、責任分擔」的共識,進行更多的國防投資,強化對中國威脅的因應。 臺灣作為防衛第一島鏈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環節,更不能夠變成區域安全的間隙。我們必須展現決心,承擔更大的自我防衛責任,以「自主防衛」及「聯合嚇阻」加速強化國防戰力,應對威脅;我們將以「拒止」、「韌性」、「智慧化」三大策略,達成以下三個階段性目標: 第一個目標是,2027年之前達成國軍聯戰部隊的高戰備能力,有效嚇阻中國威脅;第二個目標是,2033年進一步建成高度強韌、全面嚇阻的防衛戰力;最終的目標是:建構可以永久捍衛「民主臺灣」的國防戰力。 我們的具體行動是: 第一,因應全球國防發展趨勢,有序增加國防支出;按照北約標準,明年度國防預算,將超過GDP 3%;並且在2030年前達到GDP 5%,展現我們守護國家的決心。 第二,為了籌建因應未來戰爭型態的關鍵戰力,國防部已經完成《強化防衛韌性及不對稱戰力計畫採購特別條例》及預算的規劃,預計在未來八年(2026-2033年),投入1兆2,500億元的經費,來建構包括:打造「臺灣之盾」,建構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先進防空系統;引進高科技及人工智慧,建構高效決策、精準打擊之強韌防衛作戰體系;以及提升國防自主,壯大國防產業,邁向經濟與安全雙贏等,具備三大特色的先進防衛作戰體系。 第三,行政院將會完備條例審查並函送立法院,並請財政部、主計總處妥適規劃財源,做好財務管理,避免排擠其他預算。 第四,考量新科技的成功導入及快速迭代特性,國防部將全面優化、健全裝備採購的相關機制,加速各項裝備獲得及建軍期程,落實防弊、避免延宕。 第五,引進先進裝備、配合不對稱戰力及防衛韌性持續建構的同時,國防部將全力就兵力結構優化、新式訓練、戰術、後勤支援等革新配套,全面而即時到位。 增加國防支出,不僅是提升戰力及國家安全,更是壯大國防產業發展,增加國民所得的重要途徑。這次的特別預算除了對外採購,更有相當部分是投資國內工程、商購及委製項目,將可以創造可觀的產值以及工作機會。 以臺灣在高科技及製造上面的雄厚實力,包括半導體、ICT、AI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系,以及精密機械及相關基礎產業,將可以在全球先進國防及軍工產業上扮演重要角色,更可以帶動國內產業及經濟的轉型升級,也讓更多的工程師、科技人才共同參與國防安全的強化,達成國強民富的目標。 第六,政府將儘速訂定國防及軍工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並在此基礎上,研擬全面提升臺灣產業及經濟的推動計畫。 第七,為了助益與友盟國家合作,打造非紅供應鏈,我們將強化高科技的保護管制,全面落實對高科技的保護與運用。 第八,國安會將會同國防部及相關部會,以「投資國防,及投資和平,投資臺灣經濟未來」的理念,強化社會溝通,凝聚共識,爭取國人的支持與認同。 各位國人同胞,在中國所有併吞臺灣的劇本當中,最具威脅的不是武力,而是「放棄」。有一些人在中國的統戰攻勢下,甚至把堅持民主、擁有自由都視為對中國的挑釁,錯以為只要臺灣人願意「割捨一些自由」、「犧牲一些主權」,屈辱地接受「民主臺灣」變成「中國臺灣」就可以換取「和平」。 然而,歷史證明,向侵略者妥協,最後只會換得無止境的戰禍和奴役!1938年的歐洲,曾經相信只要捷克割讓一些土地給法西斯,就可以換來「一世代的和平」,結果迎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無數的苦難和悲劇跟著而來。1951年,西藏人民一度以為和北京簽署了「十七條協議」,就可以守住西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結果是西藏人民的雪國,變成了共產黨腳下的紅色高原。 民主不是挑釁,臺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 作為民主國家,或許朝野藍綠各有不同立場,但我們深深期待,在守護中華民國臺灣的民主自由,確保國家主權,反對破壞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的前提下:守護「民主臺灣」,不讓臺灣被武力或其他強制性方式所併吞、淪為「中國臺灣」,必須是政府、朝野以及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責任,我們只能團結,也必須團結一致,才能守護我們的國家,守護作為臺灣人民的自由。 現在,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也將展開行動,為臺灣打造足以保衛自己的國防戰力、經濟實力,以及民主防衛機制,為鞏固臺灣安全及國家主權,樹立無可動搖的基礎。 為了臺灣,為了中華民國,我們一起動起來!謝謝大家。 天佑臺灣!臺灣加油!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顧立雄、經濟部長龔明鑫等亦出席是項記者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