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0年06月25日
總統參加「陳慧坤先生九五回顧展」及第一屆台灣端午詩人節活動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前往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參加「陳慧坤先生九五回顧展」及第一屆台灣端午詩人節活動,並應邀致詞。
總統出席「陳慧坤先生九五回顧展」致詞內容為:
陳慧坤教授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舉辦的「大器九五-蒼松長春回顧展」,今天開幕又剛好是他九十五歲生日,讓這項展覽的意義更顯深遠,在此謹祝陳教授身體健康,長壽百歲。
陳教生於台中縣龍井鄉,先祖為前清進士,為鄉里景仰,而陳教授的父親清文公,更是雅好文藝,陳教授受其薰陶,耳濡目染,於幼年時代,就已播下了美術的種子,幾經波折與艱難,加上個人努力與勤奮,今日終成台灣藝壇的中流柢柱。
雖然少年痛失雙親,一九二二年,仍以極優異成績考入台中一中就讀,畢業後,赴日留學,專攻美術,一九三二年陳教授自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畢業後,返國服務,在其半世紀的教育生涯中,先後任教於台中地區各級學校,以及台灣師範大學,實踐大學等高等學府,作育英才無數,陳教授不僅對於傳承藝術貢獻無比的心力,更以他崇高的人格修養、親切祥和的教學態度,春風化雨四十餘年,可以說,陳老師真是台灣美術的重要奠基者,影響深遠。他不但教過謝里法、廖修平等傑出畫家,更栽培出音樂家女兒-文建會陳郁秀主委及二位音樂家孫女。
日據時代,赴日本學習美術之台籍前輩畫家,如陳澄波、李梅樹、廖繼春、楊三郎、顏水龍、劉啟祥、郭柏川、李石樵、洪瑞麟等前輩皆專攻西洋繪畫,而陳進、郭雪湖、林之助等前輩則精擅東洋膠彩,唯有陳教授兼得油畫與膠彩,又不斷專研國畫,融合東西方不同媒材,風格獨特,精緻淬湅,成為一家之言。在阿扁的寓所內就有一幅陳教授膠彩畫作「烏來瀑布」,這幅畫作氣象萬千,每天看著它,也啟發、引導了阿扁的治國理念。而看到陳教授的畫作也猶如看到他本人。
一九六0年代起,陳教授運用教學餘暇,屢次走訪歐洲諸國,旅行寫生,舉凡古典派、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乃至抽象主義等潮流,均有深刻涉獵,從傳統中汲取養份,又藉由個人獨特創造,超出前人,留下許多深刻作品,陳教授不僅教學、畫藝為人所景仰,他治家有方,子女皆出類拔萃,對國家社會貢獻良多,陳郁秀女士,掌管文化建設委員會,更為政府人民及個人所倚重。
在此,阿扁除了祝此次展覽順利成功,對相關工作人員保存台灣美術史優良傳統所作的努力,表示感佩外,更要再次對陳慧坤教授一生奉獻,無私無我之偉大情操,表示崇敬,半個世紀歲月都貢獻給了台灣美術教育與藝術發展,在教學工作上,陳教授孜孜不倦地對學生傾囊相授,讓學生們了解一個藝術家該有的高尚風骨,實為後進者楷模。
隨後,總統也參加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所舉辦的「第一屆台灣端午人節」活動,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五月五、慶端午,每年此時,我們吃一串粽子,划一回龍
舟,屈原的精神每年又活了一次,美好的信念一直流傳,這就是心靈的不朽,就是文化作為連結了集體意識的無上價值。
今天也是詩人節,是「詩的國度」的國慶日,阿扁想藉此難得的機會,先向全國長期創作的詩人朋友們致上問候,更要表達最誠摯的敬意,因為各位將語言,精煉成美麗的詩句;將真情,濃縮成讚嘆的意象;將悲歡離合,轉化為一首首透澈關照的詩篇。
剛才,阿扁在我們「田埂上的詩人」吳晟老師與「詩人縣長」廖縣長的導覽下,順著時間的脈絡,探尋這座島嶼各個年代詩人的足跡,深受感動。詩就是歷史,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首詩。有人用詩歌寫出生命、寫出大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詩人聶魯達,寫情詩、也寫社會理念。在台灣,有熱情的詩人朋友們用筆見證時代,用文字參與時代,用人心的感動創造時代。我們「在歷史的迴廊遇見詩人」,同時也「在詩人的迴廊遇見歷史」,從他們創作的里程中,發現了歷史脈動的軌跡。詩人們「明心見志」的本性,使詩篇中所映照出的社會樣貌,更為真實,更為悲憫,也更為昇華。
「當最後一位詩人都消失的時候,也就是人類心靈死亡之時」,詩歌是時代感受的絕妙結晶,也是人類進步意識的領航員,在這個「詩人節」——屬於詩人的節日,寄望並祝福所有作字的詩人們,再為子孫和時代留下一筆筆認真感受過、辛勤思考過的智慧。也希望第一屆台灣端午詩人節活動從台中開始,第二屆、第三屆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