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8年07月13日
總統哥大座談  分享臺灣經驗
「自由民主永續之旅」總統出席哥倫比亞大學座談

蔡英文總統「自由民主永續之旅」於當地時間12日下午(臺北時間13日凌晨)前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針對臺灣民主化的進程、香港事件給我們的教訓、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假訊息挑戰,及如何在民主及經濟成長間選擇等面向進行座談。

總統抵達時,由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Gerald Rosberg迎接,並由哥大政治系教授兼哥大人權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席黎安友(Andrew J. Nathan)主持座談。

總統致詞全文:

能受邀來這所以言論自由及多元包容著稱的校園座談,我實在備感榮幸。

我在1980年畢業於康乃爾大學,再度回到久違的紐約校園,勾起我許多的回憶。雖然,或許在場有人會說,任何紐約市以外的校園都不能算是紐約。

然而我在1979年夏天曾經真正住過紐約,協助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做研究。而我在通過紐約州律師考試後,就更常走訪紐約,有時是在前往華府做貿易談判時會經過紐約。

對一個來自當時尚未完全民主化的臺灣的法律系學生來說,1980年代的紐約生活真的令我眼界大開,多元化和不同的見解竟然才是正常。我很高興,從這講台放眼望出去,一切都如此熟悉,絲毫未曾改變。

今天,我來這裡要講的是有關「改變」的故事,發生在臺灣的故事。一個位居中國大陸沿海的小島如何設定民主化的進程,進而為世界各國的民主轉型樹立標竿。

我們在政治轉型初期,很多人說在中國陰影的籠罩下,我們的民主不可能存活下來。然而,現在臺灣已然成為民主社會和政治制度蓬勃發展的居所。

有人說,人口只有兩千三百萬而且資源匱乏的小島,無法成為經濟的主要推手,然而現在我們已經變成美國的第11大貿易夥伴了。

有人說,先進的價值觀無法於東亞社會生根。但今天,我是以臺灣第一位女總統的身分站在各位面前,而今年臺灣也已經躍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

簡言之,臺灣就是在不可能的環境下成就了可能。許多人稱臺灣為「民主奇蹟」,但我不是奇蹟的信徒。我相信的是人民的意志,以及對更美好未來的願景。

和美國一樣,在我們追求民主的路徑上滴滿了先人的血汗及淚水。現在輪到我們接下他們的棒子,繼續高舉火炬,為還在往民主道路奮力掙扎的國家,照亮前途。

我們背負的責任重大,這條路並不好走。因為臺灣民主當今所面臨的挑戰,和數十年前我們所克服的截然不同。

而21世紀所有民主國家都面臨相同的挑戰。全世界的自由都正遭遇到空前未有的威脅。

我們看到這個威脅正在衝擊香港,年輕人沒有管道發聲,只好走上街頭為民主自由拼搏。我們臺灣人民決心和他們站在一起。

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向世界明白揭破了獨裁和民主無法共存的事實。

因為獨裁政權只要一逮到機會,即使是一絲的民主微光,也會毫不留情地悶熄,過程可能是漸進的,但手法精巧到人們都無法察覺。

想像一下:獨裁勢力伸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突然間,在自己家的書店賣某本書,就違法了;在社群媒體貼文批評某項新政策,就遭傳審訊。當你突然察覺到一股看不見的勢力在監視你的一舉一動,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你開始審查自己的言論和想法,不再和朋友討論時事,因為害怕被竊聽,大部分時間都提心吊膽的前瞻後顧,根本無法好好面對未來。

我剛剛描述的未來聽起來也許不可能發生,與哥倫比亞大學的自由校園完全迥異。

但在現實中,這種情形就在我們眼前發生。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比以往更需要讓全世界聽到臺灣的故事。

我們的故事是堅毅不撓的故事,是力抗萬難,堅守民主的故事。

我們的故事在訴說,為什麼核心價值如此的重要。臺海兩岸在文化及政治上的歧異日趨擴大。臺灣選擇言論自由、人權及法治的每一天,都讓我們與獨裁政權漸行漸遠。

我們的故事,乃至我們的存在,是喚醒世界的警鐘,讓大家醒悟過來,民主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必須我們不惜代價地捍衛守護。

臺灣每天都站在民主的最前線,面對資訊時代的新威脅,臺灣並不孤單。

事實上,世界各地無論大國或小國,現在每天都在對抗滲透和認知戰。

獨裁政府企圖利用民主社會的新聞自由,在我們之間挑撥對立,要讓我們懷疑我們的政治制度,好讓我們對民主失落信心。

臺灣多年來一直站在這場戰爭的前線,我們有太多經驗可以與世界分享。

在數位化時代,假訊息可以在短短數小時內積非成是,而因應這個威脅最困難之處,是如何在國家安全和言論自由間求取平衡。

臺灣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將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列為首要之務。

我們已經強化了辨識及防止散布假訊息的法制架構。我們已經開始掃蕩外部勢力製造的洩密事件。

讓我們與各國密切分享情資,我們就能為降低這種威脅做出更多貢獻。

然而民主還面臨其他挑戰,特別是暗藏算計的經濟誘惑。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被迫在民主與經濟發展間做出抉擇,而正確的選擇似乎變得日漸困難。

我擔任總統以來,臺灣不斷向世界證明,民主和經濟成長不僅相輔相成,更是緊密不可分。

我們的經濟依賴中國市場,從而限縮了我們在兩岸事務的自主權,中國藉此要脅,滲透我們的社會,並試圖以此為籌碼,要騙取我們的民主。

但臺灣已決心開闢一條新路來發展經濟,如果民主不能活化激發創意和新思維,那麼民主的意義又何在?

我們著手經濟轉型,打造有利的投資環境,海外臺商回流數已創下新紀錄。同時,許多外商,特別是一些主要外商公司也正在擴張在臺營運。

單就今年,這些企業就在臺灣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創造了上萬個就業機會。投資的流入在未來幾年將繼續成長。

我們努力在以規範為基礎的區域貿易秩序中扮演建設性的角色,並與南亞和東南亞市場建立更強勁的經貿連結。

我們的「新南向政策」在過去3年來為區域帶來驚人的貿易成長,更重要的是,這種成長具永續性。

當若干國家落入隱藏債務陷阱時,我們仍然致力推動共榮發展的永續合作。而這點,我們與南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夥伴關係就是彼此受惠的最好明證。

在中國一心掠奪我們的邦交國來孤立我們時,我們全心推動計畫,真實幫助這些國家成為更宜居的地方。

我們在世界各國,協助建構經濟民主實力,培養21世紀所需的勞動力,以及建立透明的硬體和數位化基礎設施。

臺灣又再一次為全球提出建設性的發展模式。我們拒絕參與掠奪,並且一再證明誠實和開放式的合作會帶來真正的長期成果。

我們因應美中貿易戰的挑戰時,民主並沒有阻礙我們,相反的,幸虧是我們的民主才讓我們克竟其功。民主制度使我們擁抱多元和創新的思維,當常規不再適用,我們仍能靈活應變,打破框架。

很多人問我如何在民主與經濟成長之間作出抉擇,我的答案很清楚,就是:兩者密不可分。

歷史告訴我們,民主國家團結時最強,分裂時最弱。

理念相近國家要通力在國際社會上將我們的價值觀傳承給下一代,如果沒有臺灣,形同失去一個關鍵的鏈結。

臺灣是一個寶貴罕見的例子,曾經走過獨裁,現在已大力吹起民主號角,因此,自由民主的臺灣,現在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

臺灣的生存不只關乎兩岸關係,我們是印太地區重要的民主堡壘,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視我們即將要為未來民主開創的先例。

臺灣是全球理念相近國家社群的一員,我知道我們並不孤單。

美國前總統胡佛曾經說過:「自由是一扇敞開的窗,而人類精神與人類尊嚴的陽光就從這扇窗傾瀉而下。」

我們面臨的挑戰可能令人卻步,但有國際社會同行,臺灣會堅定不移。

只要我們選擇打開自由之窗,眺望前方未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讓這縷陽光照耀全世界的每個角落。

隨後,總統針對國防、美國對臺軍售、臺灣如何提升自我防衛能力、在言論自由前提下如何防制假訊息散佈及臺美關係等議題和與會者交換意見。

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李大維、外交部長吳釗燮、駐美國代表處大使高碩泰、桃園市長鄭文燦等均出席是場活動。

結束哥大行程後,媒體詢及國臺辦表示要制裁軍售給臺灣的美國企業,總統回應表示,不論是軍售,或是這一次過境美國,中國都表達了一些意見。不過我們過境美國來看一些老朋友,談一下臺灣的民主。在過去這段時間長期以來的努力,來強化臺灣的國防、守護臺灣的民主,甚至我們希望能對區域的和平穩定,做出貢獻。這些都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很努力做的事情,也不需要我們的鄰居老是這樣說三道四。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4月30日
副總統於美國「國會山莊與矽谷論壇」以「為何臺灣對美國的未來至關重要」為題發表談話
蕭美琴副總統今(30)日晚間(美東時間同日上午)以錄影方式於美國「國會山莊與矽谷論壇 (Hill & Valley Forum)」發表談話,闡述臺灣對美國的未來至關重要的三面向,包含臺灣的安全就是全球的安全、臺灣能為美國產業復興帶來貢獻以及臺美必須共同引領人工智慧。 副總統指出,臺灣位處全球貿易、科技與地緣政治交會點,臺灣發生的事將影響全球經濟與自由世界的實力。臺灣擁有多項關鍵能力,再加上美國在系統設計及軟體方面的創新,形成結合雙方優勢、實力倍增的產業聯盟,能為美國產業復興帶來貢獻,臺灣獨特且高效的科技生態體系也有助於打造美國先進人工智慧平台。期盼臺美雙方在安全、產業和人工智慧領域發展夥伴關係並共同合作,確保下一代不只承襲自由,更擁有守護自由的實力。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感謝海柏格先生及主辦單位,讓我有機會再次在「國會山莊與矽谷論壇」發表談話。臺灣是美國堅實的夥伴,雖然今天無法親赴華府與會,但我很榮幸能從臺灣發表致詞。 臺灣的韌性不僅是印太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基石,如果您關心以實力達成和平、重建美國產業基礎,也希望在人工智慧與科技競賽中保持領先,那麼現在與臺灣的夥伴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臺灣之所以重要的三面向: 第一,臺灣的安全就是全球的安全—我們正努力強化韌性以捍衛安全。 臺灣位處全球貿易、科技與地緣政治的交會點,臺灣發生的事將影響全球經濟與自由世界的實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原地踏步。 臺灣正投入大量資源發展自身防衛能力,我們不只向美國採購武器,更積極發展本土國防產業。本土國防能力可補強美國提供的支援系統,讓我們在詭譎多變的環境中更具韌性、更快速也更具自主性。 此外,我們也發起「全社會防衛韌性」倡議及行動,結合民間企業與公民社會,建立一個更完整的韌性與安全網絡。就像在座各位致力解決論壇所關切的科技與國防落差問題,我們也同樣努力運用臺灣的科技、製造業生態體系來支持國安需求,從無人機、飛彈零組件到雷達與次世代通訊,我們正建構能夠強化嚇阻力,補強弱點的能力。 但我們也知道,國防不僅是關於要強化什麼工作,更重要的是和誰一起合作。我們能成功嚇阻侵略,不只靠自身的實力,還要靠合作夥伴的力量。這就是深化與美國產業及科技夥伴關係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尋求共同合作,以縮短創新與實踐之間的落差。 第二、臺灣能為美國的產業復興帶來貢獻。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在美國致力振興工業和製造業的過程中,臺灣可協助達成其目標。我們不只是成品的供應者,更是與美國優勢互補的全方位製造業夥伴。臺灣擁有多項關鍵能力,包括高效科技的關鍵零組件生產、高精密工具機、導入AI的自動化生產流程,以及可靠、值得信賴的供應鏈生態。再加上美國在系統設計及軟體方面的創新,形成結合雙方優勢、實力倍增的產業聯盟。 第三,提到產業的成功,不能不提到人工智慧。我們有共同的願景:維護自由並提升人民能力的人工智慧,這讓臺灣成為美國引領人工智慧時最好的夥伴。 臺灣獨特且高效的科技生態體系對於打造美國頂尖企業使用的先進人工智慧平台有重大貢獻,使這些企業能夠創新、成長及獲利。 然而我們不滿足於過去的成就,臺灣企業重視與美國人工智慧技術夥伴一起拓展和投資的機會,臺灣政府也致力協助落實共同合作的雙贏路徑圖,不論是在臺灣或美國,並致力降低貿易逆差,打造引領人工智慧的黃金年代。   為何是臺灣?因為我們做出成果,因為我們知道如何達成目標,因為我們相信自由。 數十年來,臺灣在壓力下站穩腳步,同時保持敏捷、堅韌,從威權政權轉型為民主政體,以決心和毅力面對軍事威脅、假訊息、網路攻擊和經濟脅迫。我們沒有屈服,我們因應調適並捍衛我們的自由,不斷茁壯。在威權勢力考驗著民主決心的世界,臺灣已證明自由的人們終將堅持致勝。 我們希望與美國在安全、產業和人工智慧領域發展夥伴關係並共同合作,打造所需、遏止威脅,以確保下一代不只承襲自由,更擁有守護自由的實力。
詳細內容
114年04月29日
總統接見國家亞洲研究局訪團 盼促進臺美間國安與產業合作 提升經濟韌性及維護區域安全
賴清德總統今(29)日上午接見「國家亞洲研究局(NBR)訪團」時表示,臺灣站在全球民主防線的最前線,積極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持續提升自我防衛能力,展現守護民主自由的決心。期盼持續促進臺美間的國家安全、產業合作,提升雙方的經濟韌性,並成為區域安全的重要支柱,也讓臺美關係更上層樓。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很高興再次與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上將見面,也熱烈歡迎「國家亞洲研究局」麥威爾(Michael Wills)會長及貴賓們來到臺灣。非常期待和大家針對臺美關係及區域情勢交換意見。 總統提到,阿奎利諾上將在美國印太司令任內就非常關心臺海議題。而「國家亞洲研究局」則對區域安全議題有許多研究和分析。因為大家的專業貢獻與努力,讓國際社會更加理解臺灣在印太區域、乃至全球民主發展所扮演的角色,他要表達最由衷的感謝。 總統指出,臺灣站在全球民主防線的最前線,身處「第一島鏈」的重要戰略位置,我們積極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持續強化國防力量、建構經濟安全、展現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並跟民主陣營肩並肩站在一起,共同發揮嚇阻的力量,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 總統表示,這個月初,他宣布提升志願役勤務及戰鬥部隊的加給。政府也會持續推動國防改革、國防自主,接下來,還會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百分之3以上,持續提升臺灣的自我防衛能力,展現我們守護民主自由的決心。 總統說,在《台灣關係法》立法46週年的時刻,我們感謝美國政府多年來持續對臺軍售,強化臺美夥伴關係。相信除了軍事交流合作,臺灣和美國能打造更緊密的經貿關係,提升彼此的經濟韌性,並成為區域安全的重要支柱。 總統表示,他期待在大家持續的協助下,能夠促進臺美之間的國家安全、產業合作,讓臺美關係更上層樓。最後,並再次歡迎貴賓們來訪,祝福行程圓滿順利,也希望透過這次行程,大家對於臺灣的經濟、國防都有更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阿奎利諾上將致詞時,感謝國防部的邀請及賴總統撥冗接見。這是他在5個月內第二度造訪,對於賴總統的領導力,以及為保護臺灣、守護臺灣人民所採取的行動,深感敬佩。 阿奎利諾上將說,他看到相關部會努力推動臺灣的「全社會防衛韌性」,以發揮威懾力量,工作進程也令人深受鼓舞。 阿奎利諾上將表示,臺灣蓬勃發展的民主對於此區域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他將持續與國家亞洲研究局共同提供支持,麥威爾會長及其團隊對於臺灣和美國而言是寶貴的資產,有助於持續深化雙邊緊密關係,及確保此區域的和平穩定。 訪賓一行由外交部次長陳立國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04月28日
總統接見日本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眾議員 盼臺日攜手提升雙邊經濟韌性與產業競爭力 為印太區域繁榮發展開創新局
賴清德總統今(28)日下午接見「日本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眾議員乙行」,感謝日本政府在重要國際場合多次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提到,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日益擴張,期盼兩國在半導體、能源及AI科技等領域持續密切合作,攜手打造「非紅供應鏈」,提升雙邊經濟韌性與產業競爭力,共同為印太區域的繁榮發展開創新局。 總統致詞時首先歡迎高市眾議員再度訪問臺灣,並表示,今天也很高興能與黃川田眾議員、尾崎眾議員及佐藤參議員齊聚一堂,進行寶貴的交流。 總統說,訪團此行有許多交流活動,稍早高市眾議員更在印太戰略智庫國際政經論壇發表演說,充分展現對臺日情誼的高度重視,他要向訪賓表達最誠摯的感謝。臺日之間人民情同手足、相互信賴,不僅共享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也努力為區域的和平穩定做出貢獻。 總統感謝日本政府在重要的國際場合,多次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提到,明天大家將前往高雄瞻仰安倍晉三前首相銅像,安倍前首相曾說:「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對臺灣的支持和情誼,我們一直銘感在心。 總統表示,他去年上任以來,積極提升臺灣的「全社會防衛韌性」,並且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期盼透過強化國防力量,建構經濟安全,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以及深化與日本等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印太與臺海區域的和平穩定。 總統同時提到,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日益擴張,希望臺日作為彼此重要的經貿夥伴,能夠在半導體、能源及AI科技等領域持續密切合作,攜手打造「非紅供應鏈」,進一步提升雙邊的經濟韌性與產業競爭力。 總統指出,未來,臺灣會努力在國際社會扮演重要角色、貢獻關鍵力量,並期盼在訪賓的支持下,臺灣能早日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且和日本洽簽經濟夥伴協定(EPA),共同為印太區域的繁榮發展開創新局。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訪賓以行動支持臺灣;並表示,相信大家的來訪將深化臺日關係,進一步創造更好的合作機會。讓我們一起努力,推動臺日關係繼續前進。 高市眾議員致詞時,首先感謝總統及臺灣政界領袖對訪團的溫暖接待。並提到,此行訪團議員皆繼承安倍前首相的理念,是有志一同的夥伴。今年7月8日是安倍前首相逝世3週年,當他遭遇不幸過世時,率先前往表達慰問的就是時任副總統的賴總統。對此,她要表達由衷的敬佩與感謝。 高市眾議員指出,臺灣和日本都是島國,面臨一樣的處境與問題。日本貿易量高度仰賴海運,因此,一旦周邊有事,海上航路受到威脅,將攸關日本的生死存亡。臺灣與日本相似,一旦有事,也會面臨糧食及能源安全,甚至供應鏈受到威脅等問題。 談及臺日合作,高市眾議員表示,雙方必須先維護並強化供應鏈韌性。賴總統曾說過,要將臺灣打造成AI之島。在半導體方面,臺灣擁有全球第一的技術。臺灣和日本在AI與半導體、量子電腦及軍民兩用的產業,加上無人機、新能源技術等領域,都可以相互合作,以建構更強韌的供應鏈,一旦有事發生的時候,我們能安心維持目前生活水準的樣貌。 高市眾議員提到,國防領域的合作也至關重要。聯合臺灣、美國、日本、菲律賓、澳洲,甚至歐洲等理念相近的國家,將能建構更堅強的網絡,共同維護我們的安全保障。 高市眾議員期盼,臺日雙方持續加強非政府的實質關係,包括人員互訪、資訊共享,一旦危機發生時,我們才能共同面對及應處。對於稍早總統提到,希望能洽簽臺日之間經濟夥伴協定,她也表達支持之意,並期待接下來的交流會談。 訪賓一行尚包括眾議員黃川田仁志、尾崎正直、參議員佐藤啓、「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片山和之等,由總統府國策顧問陳天隆、外交部長林佳龍、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會長陳唐山、臺灣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范振國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04月23日
總統出席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活動 強調「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 籲團結合作捍衛民主、自由和人權
賴清德總統今(23)日下午出席「2025年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活動」時強調,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良知、正義、民主及人權是抵禦暴行與專制的重要力量。臺灣會和民主夥伴國家繼續深化合作,維護區域和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捍衛民主、自由和人權。不只不遺忘歷史,更應不分彼此、團結合作,確保下一代能夠生活在更加公正、和平的世界。 總統抵達後,首先聆聽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第三代證詞,及猶太教拉比朗誦祈禱文《慈悲的神》(El Maleh Rachamim),並與現場貴賓進行點燭儀式。 總統以英文致詞,首先感謝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德國在台協會、臺灣民主基金會以及外交部,今年再度共同舉辦這項極具意義的紀念活動;也感謝在座賓客的參與,一起悼念猶太人大屠殺罹難者,向生還者表示關懷,向保護受害者的英勇人士致敬,並對所有受此歷史悲劇影響的人們致意。 總統說,剛剛我們共同聆聽大屠殺倖存者Yehudit Biksz的孫女Orly Sela女士,分享他的祖母逃離納粹政權的經歷,令人動容;也特別感謝他不遠千里而來,專程參加今天的活動。 總統指出,從19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社會排除,並在中期開始一系列有制度性、並有意識型態導向的種族滅絕。這些政策與指令在極權制度下,造成約600萬名猶太人不幸喪生,另有數百萬包括吉普賽人、身心障礙者、同性戀者以及其他理念不同者,也遭到迫害,實屬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紀錄。 總統表示,包含臺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訂定反屠殺的法令,每年也都會舉行紀念活動,除了悼念受害者、傳承歷史記憶,更重要的是,要強調反對仇恨和歧視的決心。 總統提到,23年前,臺南的車路墘教會成立「臺灣Holocaust和平紀念館」,是全臺灣第一座猶太人紀念館,也是亞洲第二座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成立的使命就是呼籲人們:「忘記仇恨、彼此相愛;杜絕戰爭、崇尚和平」。館中許多物件都是來自猶太人,不僅串起臺灣和以色列的連結,也讓臺灣人民能夠了解猶太人的境遇,共同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 總統說,他擔任臺南市長時,曾經參與車路墘教會的展覽活動,也受到以色列政府的邀請,前往以色列參與全球市長會議,並且參觀了大屠殺紀念館。他一直記得當時內心的震撼,也更加關注這個議題;因為人權與和平是臺灣和友盟國家共享的價值,也是臺灣與世界的重要連結。 總統強調,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我們會和民主夥伴國家繼續深化合作,維護區域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臺灣也將持續做出更多貢獻,與國際社會共同捍衛民主、自由和人權。尤其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我們看到戰火仍然出現在世界各地,極權勢力正在捲土重來,對全球的民主、和平、繁榮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總統表示,今天這個紀念活動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警示,提醒我們仇恨、偏見與極端主義對全體人類的威脅,而良知、正義、民主及人權是抵禦暴行與專制的重要力量。我們不只不遺忘歷史,更應該不分彼此、團結合作,共創美好幸福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努力,確保下一代能夠生活在更加公正、和平的世界。 包括立法院長暨臺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韓國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外交部次長吳志中、以色列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杜伯斯基(Boaz Toporovsky)、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游瑪雅(Maya Yaron)、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何峰(Andreas Hofem)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4月23日
總統至教宗方濟各靈堂追思
賴清德總統今(23)日上午前往天主教台北總主教公署,至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靈堂追思致哀。 總統抵達後,以主祭者身分於方濟各教宗靈前上香、獻花、獻果、獻爵,並在司儀引領下,向教宗遺像行三鞠躬禮,表達對方濟各教宗的哀思與深刻敬意。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4月21日辭世,總統除在第一時間請外交部向梵方表達我國政府與人民誠摯哀悼與慰問,同時指示外交部長林佳龍向教廷駐我國大使館轉達悼念之意。 包括外交部次長吳志中、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李克勉、台北總教區總主教鍾安住及副主教林天德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4月06日
總統針對美國關稅政策提出五大因應策略 強調政府會與民間合作 為臺灣經濟打開更寬廣出路
針對近日美國政府以「對等關稅」為名對臺灣加徵32%關稅所造成的影響,賴清德總統今(6)日發表錄影談話,向國人說明政府會採取五項因應策略,包括透過談判全力爭取改善對等關稅、針對國內受衝擊影響產業提供產業支持計劃、提出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形塑「臺灣加美國」的新布局、開啟產業傾聴之旅。並強調,面對當前挑戰,政府會與民間攜手合作,也期盼朝野支持行政院的對策,為臺灣經濟打開更寬闊的出路。 總統談話內容為: 各位國人同胞,大家好。 美國政府近日以「對等」為名,宣布對世界各國加徵關稅,臺灣也名列其中,加徵32%,這勢必對我國造成重大影響。目前,各國已經紛紛回應,有些國家甚至採取報復性措施,預期全球經貿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臺灣是外貿導向的國家,面對未來的挑戰,舉步必然維艱,必須步步為營,才能轉危為安。 這段期間,感謝社會各界提供寶貴的意見,政府極為重視,將列為決策的參考。 然而,如果冷靜、仔細分析臺灣對美國的貿易,我們會發現,去年,臺灣對美國出口金額是1,114億美元,占全體出口總額的23.4%,其他75%以上的產品是銷往美國以外的世界各地。銷往美國的產品,其中具備競爭力的資通訊產品以及電子零組件,就占了65.4%,這表示臺灣的經濟,其實仍具有相當的韌性。只要應對策略適當,公私協力,將可以降低衝擊,請大家不要恐慌。 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臺灣沒有計劃採取關稅報復;企業對美國的投資承諾,只要符合國家利益,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但我們要讓美國清楚知道,臺灣對於美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掌握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加強臺美產業合作,提升臺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在維護臺灣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下,採取以下五項策略來應變。 策略一,透過談判,全力爭取改善對等關稅,有五點作法: 1、臺灣已經組成談判小組,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領軍,成員包括國安會、經貿談判辦公室、行政院相關部會,以及學界、業界。談判關稅可以從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從臺、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 2、擴大對美採購以降低貿易逆差,行政院已經完成盤點對農、工、石油、天然氣等產品的大量採購計劃,國防部也已經提出軍事採購清單,各項採購都會積極進行。 3、擴大對美國的投資,目前臺灣累計對美國投資金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約40萬個工作機會,未來,除了台積電加碼投資,其他產業,例如電子、資通訊、石化及天然氣等產業,都可以加碼投資美國,深化臺美產業合作。臺灣政府協助整合出「臺灣投資美國隊」,也期盼美國對等整合「美國投資臺灣隊」,讓臺美經貿合作更緊密,共創未來的經濟黃金時代。 4、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非關稅貿易障礙是美國評估貿易夥伴對美貿易是否公平的指標,因此,我們將積極解決已經存在多年的非關稅貿易障礙,讓談判更加順利。 5、解決美方長期所關切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以及低價傾銷商品違規運轉,也就是洗產地的問題。 策略二,提出產業支持計劃,針對國內受衝擊影響的產業,尤其是傳統產業及中小微型企業,給予及時且必要的支持與協助,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已經於前日率領團隊公布九大面向,20項措施。未來會針對各個產業的不同影響與特殊性給予支持,並協助創新升級轉型。 策略三,提出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此時此刻,政府必須同時提出經濟及產業發展的新策略,這也是突破未來經濟挑戰的根本途徑。 政府將積極和友盟國家合作,既開拓多元市場,也可強化產業上、中、下游整合,讓臺灣產業生態系更完整,也推升臺灣產業升級轉型。我們也要善用半導體製造、IC設計,資通訊產業、以及智慧製造等產業優勢,打造臺灣成為人工智慧島,推動食衣住行以及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大健康等種種應用產業的發展,邁向智慧、永續、繁榮的新臺灣。 策略四,臺灣加1;亦即臺灣加美國的新布局: 「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是臺灣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其中最重要的是立足臺灣,臺灣一定要站穩腳步,不因為這次風波而動搖。因此,政府會獎勵投資,鬆綁法令,並且持續改善臺灣的投資環境,積極滾動解決水、電、土地、人力、人才各項問題,來協助企業根留臺灣,加碼投資臺灣。另外,也要幫助臺商的海外生產基地做必要的調整,形塑臺灣加1,也就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將調整為「立足臺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利用供應鏈的新布局,加強臺灣產業和美國產業合作,也進一步進入美國市場。 策略五,開啟產業傾聽之旅: 產業不分類別,不管大小,美國一旦開徵對等關稅,不論多少都會帶來衝擊,我和行政院卓榮泰院長率領的團隊,將分頭傾聽業界的心聲,隨時解決問題,也讓政策更符合需求。 各位國人同胞,過去半個多世紀,臺灣經歷兩次能源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海嘯、以及疫情衝擊等,一次又一次的嚴酷考驗,我們不但能夠克服困難,而且化危機為轉機,讓臺灣經濟脫胎換骨,更上層樓,也更具韌性。面對當前的挑戰,政府會和民間攜手合作,行政院的對策也希望立法院不分朝野都能夠支持,為臺灣經濟打開更寬闊的出路。 讓我們一起加油,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