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仁副總統今(29)日下午應政治大學學生會之邀,前往該校以「當人文遇上科學」為題進行演講,分享其職涯規劃與對各式議題的看法。
副總統在法學院演講時表示,當人文遇上科學,是彼此欣賞、尊重差異、相互合作、多元共融。人文精神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與科學精神是相通並有內部的融合。科學家除了探索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奧秘,也要應用科學知識與技術增進人類福祉。科學不能沒有人文,人文素養與人道關懷對科學家很重要;人文不能沒有科學,實證精神與善用科技對人文學家也很重要。
談及副總統的職責,副總統認為,這是科學、人文並重的職務。他擔任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召集人、大法官/監察委員審薦小組召集人等職位,並協助接見訪賓或訪問邦交國,也在長期照護、醫藥衛生、兒少保護、科技發展、產業創新、婚姻平權、節能減碳、環境變遷、永續發展等事項上,由總統賦予他相關責任,他感謝能有為國家奉獻的機會。
副總統指出,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2018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臺灣在140國中排名第13。在亞太地區次於新加坡、日本、香港。德國、美國、瑞士和臺灣4個國家是「超級創新國」(super innovators),評比分數遠高於其他國家。當前政府持續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落實推動「5加2產業創新」等政策方向,符合WEF全新評比所強調的工業革命4.0的精神。副總統也以總統日前提出之臺灣進步十個關鍵字為例:加薪減稅、擴大投資、產業升級、非核家園、綠色能源、年金改革、長照托育、社會住宅、國防自主、捍衛主權,說明目前政府為臺灣的升級與轉型所做的努力。
談及明年後卸任後要做的事,副總統說,學術研究是他生命的主軸,公共服務則是他的奉獻使命,未來他還是會繼續做學術研究。而臺灣醫學研究在世界上都有很大貢獻,像是蛇毒、烏腳病、病毒肝炎、鼻咽癌、非抽菸引起的肺腺癌等本土研究,都給全世界帶來很多新知識,也造福全人類。
最後,副總統以「智慧」、「慈悲」期勉同學,喜愛真理、探索自然、寧靜自在;同理包容、愛己愛人、無我利他。「智慧帶來科技創新,慈悲帶來人文關懷」,科學與人文應該攜手並進,增進人類福祉。
隨後,副總統接受學生提問,對於我國通過同婚立法之後,教廷方面的反應,副總統回應表示,人人生而平等,從人權的角度,LGBT都應該要有追求終身幸福的基本權利。教廷並未發表對臺灣通過同婚的意見,他無法代為回答,以教宗歷來的觀點為例,教宗方濟各在2013年7月曾經說過:「如果有人是同性戀者,而能懷抱善心追尋天主,我有何資格論斷?」2016年6月又進一步表示不應歧視同性戀,天主教會應該為過去對待同性戀者的方式,尋求他們的寬恕。2018年5月,教宗方濟各接見遭到神父性侵的智利男同志受害者克魯茲(Juan Carlos Cruz)說:「天主如此創造了你,祂也愛這樣的你。」他認為,婚姻平權符合《世界人權宣言》,也符合天主愛每一個人的想法。
針對堅持非核的問題,副總統說,臺灣是有很多天然災害的地方,福島核災的發生,不僅是空氣中的核塵,附近土地都會受到影響。如果臺灣的核一或核二發生核災,臺北市及新北市的7百萬人都要離開所住的地方。核災發生機率雖然很低,但影響範圍很大。其次,核廢料處理是很大的問題,沒有人願意核廢料擺在家隔壁,如果繼續使用核能,核廢料要擺放在哪裡?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核能在臺灣發電所占比例少於10%,風能發電完成後,第一階段可以占10%,而目前臺灣的太陽能發電大概占5%。臺灣地狹人稠,沒有能力去承擔任何一次的核災,核能占臺灣發電比例很低,不需要冒這個風險,應該更努力去發展風力發電。不用核能,純粹用太陽能和風能,人類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全球暖化、空氣汙染。這是一個典範轉移,從石化燃料轉移到綠能,希望未來在21世紀能完全達到,這是人類的福氣。
針對目前新聞亂象及讓市場自然淘汰不適任媒體的看法,副總統表示,有些人利用臺灣的新聞自由、民主,散播錯誤、假的消息,造成社會的動盪,感謝公民團體願意站出來、採取行動。假消息的管控牽涉新聞自由以及政府資訊安全能力,我們和理念相同的國家,像是美國、澳洲、日本,在防範錯誤新聞訊息上加強合作。政府未來會和民間團體一起努力,做得更好,這確實是臺灣自由民主的考驗。
稍早,副總統在政治大學學生會代表陪同下,參觀校園環境並與學生會幹部等進行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