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8年04月19日
防災總動員暨防災校園大會師 副總統: 持續透過防災教育 提高國家整體防災的韌性
副總統出席「921震災20週年暨莫拉克風災10週年系列活動-防災總動員暨防災校園大會師活動」

陳建仁副總統今(19)日上午出席「921震災20週年暨莫拉克風災10週年系列活動-防災總動員暨防災校園大會師活動」,強調防災教育不是口號,而是提升全民自助共助能力,未來政府也將持續透過防災教育,提高國家整體防災的韌性。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全球氣候變遷的趨勢日益明顯,各種天然災害事件頻傳,相信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能逐漸體認到,與其災後重建復原,不如在災害來臨之前,努力減災整備。

副總統指出,臺灣因為地形與氣候的關係,具有高度的天然災害風險,像昨天花蓮又發生規模6.1的強震,幸好我們都有做好防災應變的準備,也顯見防災教育的重要性。

副總統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6年發起「防災從學校開始」,就是透過從小扎根,建立正確的防災認知,培養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加強災害應變能力,進一步強化社區防災,建立防災文化,來提高國家整體防災的韌性。

副總統認為,防災教育必須從經驗中不斷學習與改進,面對災害才能正確判斷並適時應變,教育部推動防災教育10年來,我們已經逐步看到成效。從中央推動團隊的整體規劃與務實推動,逐步建立機制、培育師資、研發教材,全國22個縣市也都設置了防災教育輔導團,輔導各校建置校園災害防救組織,強化師生防災知能,落實防災校園建置,以建立一個更安全的校園環境。

副總統也指出,為了因應巨災常態化,教育部也進一步結合部會與社區,積極與內政部消防署、經濟部水利署、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等攜手合作,以學校為社區防災教育核心,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共同建構防災夥伴關係,成果相當豐碩。對此,他也感謝所有第一線投入的人員,為了守護臺灣,投入防災教育工作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副總統強調,防災教育不是口號,而是提升全民自助共助能力。未來,政府將會持續透過防災教育,讓「防災成為一種生活態度」,這是一個非常清楚且值得肯定的積極目標,也期許大家在這個目標下,一起努力學習面對災害時,能有更好的韌性。

最後,副總統也希望透過今明兩天的活動,能讓大家在知識及實務經驗上都有滿滿的收穫。

隨後,副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啟動儀式,並參觀「韌性校園守護做夥來」展區。包括教育部長潘文忠、內政部長徐國勇及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主任吳武泰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20日
總統出席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開幕 盼團結一致勇敢前行 持續整備強化實力及韌性
賴清德總統今(20)日上午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台灣 民主永續」開幕式時指出,臺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極端氣候及威權體系等兩大挑戰,我們必需積極行動,加速整備。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一年以來,五大工作主軸已轉化成具體行動,從桌上兵推到實地操演;也首次將防災與防衛結合,在漢光軍演期間同步舉辦各縣市「城鎮韌性演習」,不分軍、民、職業背景、性別、年齡都可以參與。相信當我們越團結,國家就越有韌性;當我們越有韌性,就更能避免或嚇阻危機發生。 總統表示,和平不能寄望於侵略者的善意,要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只能透過持續的整備,強化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理念相近國家的彼此合作也至關重大。感謝從世界各國遠道而來觀摩、參與聯合演習的國際隊伍以及參與今日論壇的專家學者。並強調,政府將具體行動持續強化實力,提升國防力量同時編列強化國土安全韌性預算。本週國防部已經發布了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當危機來臨時:台灣全民安全指引》,未來將規劃讓家家戶戶都能得到這份指引。 總統強調,自由民主並非偶然,而是無數臺灣人犧牲、爭取而得。正因如此,我們不會向侵略者低頭,我們會昂首捍衛得來不易的生活。團結一致,勇敢前行,臺灣人將繼續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中華民國臺灣也將永世屹立。 總統致詞內容為: 首先我要熱烈歡迎來自海內外的貴賓,共同參與這場「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這不僅是「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立滿一週年的重要時刻,更是一個臺灣連結世界,展現自我防衛決心的場合。 在當前的國際環境裡,臺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兩大挑戰。 一方面,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世界各國都面臨嚴峻挑戰,考驗我們的基礎建設,也影響糧食安全與傳染病控制,對經濟與公共衛生造成巨大壓力。各國都清楚,韌性不只是防衛與安全的議題,更是民生與社會穩定的基礎。 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威權體系,正在強化彼此的聯盟,對民主社會進行滲透和破壞。他們透過軍事侵擾、混合戰手段,試圖削弱我們的信心、分化我們的社會,測試國際社會底線,並逐漸改變區域現狀與國際秩序。 這兩大挑戰:一個來自自然環境,一個來自威權國家的擴張野心。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只能積極行動,加速整備。 正因如此,去年9月26日,我在總統府召開第一次「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時,提出了「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強化應變、有恃無恐」、「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三個強化方向,建立五大工作主軸,從民力訓練、物資調度、能源安全、醫療避難到資通金融防護,展現出政府與民間的合作精神。 過去一年,我們已經將五大工作主軸,轉化成具體的行動。 從桌上兵推到實地操演,我們讓中央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社會同步參與,透過演練平時的整備計畫,發現不足並立即強化。 我們也首次把防災與防衛結合,在漢光軍演期間同步舉辦各縣市的「城鎮韌性演習」,目標是讓軍方的防衛行動與地方的疏散、醫療、物資調度能夠協同,強化軍民整合的運作能力。 我們也正式將每年漢光軍演與城鎮韌性演習的月份,訂名為「國家團結月」,讓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成為全臺灣每一個民眾,不分軍、民、職業背景,不分性別、年齡,都可以參與的工作。 我相信,當我們越團結,國家就越有韌性,當我們越有韌性,就更能避免或嚇阻危機的發生。 和平不能寄望於侵略者的善意,要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只能透過持續的整備,強化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 「和平靠實力,實力靠韌性」就是我們的目標。過去一年,不只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動起來加速整備,我們也看到許多民間企業、志工組織、宗教團體、民防NGO都紛紛展開自己的韌性整備工作,並積極參與,甚至舉辦各種訓練及演習。 這個眾志成城的心情,正是我當初決定在總統府,以國家高度設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原因。 各位朋友,我們面對威脅的原因,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昂首挺身捍衛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不見容於威權侵略者的野心。 我們也必須清楚,威權侵略者的準備,是為了軍事擴張、改變世界秩序進行預演;我們的準備,是為了維護和平現狀與自由民主的永續而演練。 我們將具體行動,持續強化我們的實力。臺灣將持續提升國防力量,明年度我們的國防預算將按照北約標準,達到GDP3.32%,也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GDP 5%的目標。 同時,我們編列了強化國土安全韌性的1500億元預算,將用這筆預算,提升全社會的防衛韌性,包含提高儲備物資的質與量、提升資通安全設備的性能、擴大無人載具的籌措和反制能力的建置、建立防災協作中心和倉庫、以及強化地下避難空間等等。在立法院審議通過後,就可以實施。 各位國人同胞,在威權國家集結挑戰世界秩序的此刻,不只有臺灣在積極應對,國際社會也都在加速整備。 現在,歐洲多國正加速提升防衛預算,整備從國防到民防,從先進的無人載具系統到傳統的防空避難設施;從通信韌性到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 除此之外,更有許多國家紛紛向他們的人民發布防災、避難、民防與生存指引。我們看到捷克、法國、瑞典等國都規劃發布全民安全指引,甚至要讓家家戶戶都擁有相關的資訊。我們也不例外。 這個禮拜,國防部已經發布了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當危機來臨時:台灣全民安全指引》。 這本手冊是我們給全體人民的安全須知。我們不僅印刷紙本手冊,也架設專屬網站。昨天的「國家防災日」演習,大家應該也都有收到警報簡訊,也都能從簡訊中下載這本手冊。未來,我們將規劃讓家家戶戶都能得到這份安全指引。 在這本手冊中,我們不僅用輕鬆的風格提供民眾重要的避難須知、平時準備的指引,也告訴大家當危機來臨時的應對方式,並含括不同群體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我們告訴大家,「倘若臺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 身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我要告訴國人同胞與國際社會,這就是臺灣的立場,我們捍衛自由民主、永續臺灣的決心。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朋友非常重要,理念相近國家的彼此合作也至關重大。 因此,我要感謝從世界各國遠道而來觀摩、參與921國家防災日聯合演習的國際隊伍;以及參與今日論壇、擔任講者和與談人的各位專家學者。 各位帶來的寶貴知識與經驗,將擴展韌性治理與社會防衛領域的視野,並協助我們深化政策設計,促進臺灣與國際社會之間更緊密的連結。 在稍後的論壇中,我們邀請到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的代表,來分享民力訓練的經驗;以及芬蘭緊急供應局和夏威夷緊急管理署,來分享物資儲備的經驗;也包括以色列的紅大衛盾會、英國太空總署、澳洲戰略研究所,和台灣美國商會等單位,來分享醫療、通訊、能源與金融網絡安全的議題。 我也要特別感謝美國在台協會梁凱雯代理處長、歐洲經貿辦事處谷力哲處長、英國在台辦事處包瓊郁代表等各國代表,願意撥冗出席,展現大家對全社會防衛韌性與對台灣的重視。 各位的參與,讓我們更有信心,也更清楚臺灣對於維護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的責任。 最後,我想跟各位分享,在剛出版的《台灣全民安全指引》中的一段話作為今天的總結,「自由民主並非偶然,而是無數臺灣人犧牲、爭取而得。正因如此,我們不會向侵略者低頭,我們會昂首捍衛得來不易的生活。團結一致,勇敢前行,臺灣人將繼續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中華民國臺灣也將永世屹立。」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霍守業、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秘書長張惇涵、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龔明鑫、國防部長顧立雄、衛福部長石崇良、交通部長陳世凱、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李問、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梁凱雯(Karin M. Lang)、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谷力哲(Lutz Güllner)、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Ruth Bradley-Jones)等多國代表、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歐盟民防專家Bert Schinkel-Momsen、芬蘭緊急供應局執行部門主任 Aki Laiho、夏威夷緊急管理署署長 James Barros、以色列紅大衛盾災害整備處處長Felix Lotan、英國太空署首席科學家Adam Amara、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Ian Satchwell、台灣美國商會執行長魏凱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19日
總統視導救災動員演練 盼提升全民安全實力應對災害
賴清德總統今(19)日上午前往宜蘭視導「114年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動員演練」,肯定中央地方共同合作完成高強度複合式災害演練。並表示,除透過平時演練,強化民眾防災意識及訓練防災技能外,國防部也印發新版《臺灣全民安全指引》手冊,期盼讓國人更有能力應對天災地變或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 總統首先前往宜蘭科學園區滯洪池觀看「海嘯救災動態展演」及資通訊設備器材展示。隨後至宜蘭運動公園視導救災支援集結據點,包括指管作業區、智慧化海嘯避難搜救、資通訊作業區、防災協作中心、行動超商、戶外收容、國軍及慈濟救災裝備器材、經濟部緊急避難食品等展示及緊急擴充醫療演練。總統行經各縣市營地時,也與特搜隊隊員們致意。 總統致詞時首先代表國家感謝參與今年「國家防災日」大規模動員演練的所有人員。並表示,臺灣幾乎每年都會碰到數次颱風,每隔一段時間,不同地點也會遭遇地震,最嚴重的是1999年9月21日中部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帶給地方與中央很大的衝擊。因此,政府特別將9月21日訂為「國家防災日」,每年從中央到地方攜手民間團體、各領域人士一同進行防災演練。 總統指出,這幾年來的演練已累積數項成績,第一,建立預警系統,爭取寶貴時間,讓民眾事先可從手機收到訊息,電視也會插播,提醒地震即將來襲,應迅速找到保護位置並做好防護動作。第二,強化民眾防災意識及訓練防災技能,保護自己又可以幫助他人。第三,透過持續防災演練,就地震現場做緊急應變措施,將傷害降到最低。中央也會攜手地方修復或重建各項受創的基礎工程,期盼國家更堅韌,更有能力應對天災地變或地緣政治可能帶來的挑戰。 總統感謝所有參與人員投入演練,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共同合作。並提到,今年災害模擬情境為琉球海溝發生8.5規模地震並引發海嘯,從稍早蘭陽女中、宜蘭科學園區到現在,有地震、也有海嘯的防災演練,更提高強度進行複合式災害演練。此外,每年例行的傳統式災害演練也越做越熟練,值得肯定。 總統指出,為了讓國家更有韌性,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逐步結合各界打造更具韌性和防衛力量的國家,演練時也特別留意飲水的供應,此次特別肯定慈濟研發可攜式行動淨水器,實際解決飲水問題。 總統也提到,今年丹娜斯颱風來襲,造成斷水、斷電及通訊中斷,3項公共服務中,自來水首先恢復供應,耗時約5-6天,其次是電力,約12-13天後搶修完畢,最後則是通訊,在電力和基地台修復後才恢復。對於此次消防署與民間電信業者共同合作,結合公私力量發展5G通訊,同時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及台灣大哥大的夥伴也都參與演練,也給予肯定,並期盼未來通訊韌性應比照自來水和電力,全力投入搶救,盡速恢復三大重要公共服務。 總統也肯定國防部軍醫局、國防醫學大學與廣達電腦合作開發資訊整合系統,協助當戰地開設時,也能運用科技連結至服務中心或醫學中心,導入科技、運用創新作法,強化防救災體系。 總統表示,不只臺灣每年會面臨颱風或地震,今年緬甸、俄羅斯、阿富汗也都發生大地震,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天涯若比鄰,當臺灣有需要的時候,國際社會給予幫助;當國際社會需要的時候,臺灣也會給予幫助,平時互相學習及合作,共同提升防救災技能。感謝美國、德國、法國、波蘭、日本、韓國、澳洲、以色列、立陶宛、土耳其、英國、芬蘭、斐濟及菲律賓等14國救災人員及各國駐臺使節代表,一同參與演練。 最後,總統提到,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特別委託國防部印發新版《臺灣全民安全指引》手冊,提升臺灣全民安全的實力,平時除了演練外,每位民眾家裡至少都應備有一本,當地震、颱風來臨時,才知如何保護自己;當地緣政治變化時,才知如何因應。 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金德、內政部長劉世芳、衛福部長石崇良、國防部次長柏鴻輝、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林飛帆、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縣議會議長張勝德及多國駐臺使節代表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19日
總統視導校園地震避難掩護演練 盼透過災防教育 讓國家更有韌性
賴清德總統今(19)日上午前往宜蘭蘭陽女中視導「114年國家防災日-各級學校及幼兒園地震避難掩護演練」,期盼透過演練與災防教育,將傷害降到最低,不僅保護自己,也幫助他人,讓國家更有韌性。 總統抵達後,首先聽取陳銓校長簡報本次演練計畫,接著進入班級與學生親切互動。9時21分「強震即時警報系統」警報響起時,總統依序視導學生就地掩蔽動作、全校師生疏散、應變組織開設、大量傷病患檢傷處理、救護處置、人數清點及災情蒐整等演練狀況。 總統致詞時表示,1999年臺灣中部發生921地震造成重大傷亡,對國家各個面向造成嚴重衝擊,因此政府把9月21日訂為「國家防災日」。26年來除推動各項法制建立,同時不斷地進行演練和推廣災防教育,期盼地震來臨時國人可以提早知道、提早應變,以保護個人安全,讓地震傷害降到最低。大家稍早收到的921演習警報訊息附有新版「臺灣全民安全指引」網址連結,希望國人能點進去看。 總統肯定蘭陽女中師生演練相當逼真,並認為,透過不斷演練,讓每個人都具備急救專業技能,包括心肺復甦、簡易包紮,瞭解如何保護自己,也可以幫助他人。期許在地震發生後,國家能迅速進行校舍、道路等基礎設施修復,以免造成民眾生活困擾。 總統提到,臺灣位處太平洋地震帶,臺南、嘉義、花蓮是地震較常發生的地方,因此地震防災工作非常重要。期盼透過一次次的演練,讓國家能更有韌性,全民也更進一步了解地震相關訊息。 最後,總統說,蘭陽平原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感謝蘭陽女中為國家栽培許多優秀人才,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醫學、法律等各方面都有傑出表現,也感謝協助完成今日國家防災日地震演練。 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金德、教育部長鄭英耀、內政部長劉世芳、衛福部長石崇良及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林飛帆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04日
副總統肯定「防災女力」培訓工作 盼共同打造更具安全韌性的臺灣
蕭美琴副總統今(4)日上午出席114年度防災士培訓融入合作教育開訓典禮,肯定「防災女力」讓臺灣社會的防災工作更健全完善,期盼一起努力打造更安全、更韌性的臺灣。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能來到由內政部輔導、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舉辦的「防災士培訓融入合作教育開訓典禮」,這是臺灣第一場以女性為主的防災士培訓課程,今年共舉辦10個場次,感謝所有防災士學員的參與,相信「防災女力」可以讓臺灣社會的防災工作更健全、完善。 副總統感謝主辦單位主婦聯盟長期以來對永續環境及保障消費者權益的付出與貢獻。並指出,政府持續推動許多照顧弱勢族群的工作,但仍有很多角落需要主婦聯盟這樣的社會力,將安全帶入家庭與社區。總統府在去年也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防衛韌性不只是國防,而是讓社會更安全的一股力量。 副總統提到,臺灣與美國經常透過防救災領域的各項交流合作,進一步強化相關能力,提升防災韌性。此外,美國及歐洲很多國家也推出防災小冊,告訴大家當災難發生時如何應對,未來也將推出臺灣版本防災小冊。 副總統表示,臺灣有許多天災風險,當面臨不同型態的災害時,國人都應具備防災的韌性及能力。除了災後應變,更重要的是事前預防。透過專業課程,讓國人能辨識社區及家庭的潛在風險,進而預防因應,提升整體社會的安全。 副總統同時表示,讓國人有安全感是政府的責任,同時也是全民的期待。唯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持續進步。面對災害,最重要的資源不只是物資,而是專業知識以及互助精神,期勉學員透過培訓學習到更多保護自己、家人及朋友的技能,一起努力打造更安全、更具韌性的臺灣。 隨後,副總統視察防災士學員急救操作以及智能消防演練情形。 包括內政部部長劉世芳、消防署署長蕭煥章、新北市政府副市長劉和然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8月23日
總統赴臺南關心災區復原及房舍修繕進度 盼提升南部縣市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能力與韌性
賴清德總統今(23)日上午前往臺南關心災區復原及房舍修繕情形時強調,中央會和地方密切合作,全力協助受災民眾,並肯定民間力量的投入,共同推動災後重建。並表示,此次中央更特別編列6百億元預算協助災後重建,期盼在颱風後建立機制,提升臺南、嘉義及南部縣市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能力與韌性。 總統首先抵達七股區南聖宮,聽取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說明石綿瓦屋頂清運情形,以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陳崇樹代理主委說明通訊修復狀況,隨後現地視察並與現場鄉親互動表達誠摯關心。 總統致詞時表示,此次颱風對臺南造成極大傷害。丹娜絲颱風為120年來首度自臺灣海峽由南向北侵襲,並在嘉義轉進至雲嘉南平原,造成嘉義與臺南首當其衝。隨後又遭遇楊柳颱風及三次西南氣流匯集,對南部地區帶來重大衝擊。此次災損規模前所未有,因此中央政府竭盡所能,與臺南市黃偉哲市長團隊合作,並廣納議會與立法委員的寶貴意見,共同協助地方解決問題。 總統表示,此次中央有多項創舉。第一,由中央設置前進指揮所,政務委員率領相關部會進駐協助。第二,行政院通過特別條例並編列6百億元預算,以解決、應對災情。第三,針對颱風衍生的特殊問題,例如石綿瓦與通訊中斷,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希望在颱風後解決問題、建立機制,提升臺南、嘉義及南部縣市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能力及韌性。 談及石綿瓦清除,總統感謝環境部彭啓明部長、黃偉哲市長及團隊的努力,也感謝民間建立「石綿瓦地圖」,如同過去防疫登革熱、Covid-19時的地圖工具,充分結合民間力量共同解決問題。中央在第一時間補助臺南市政府5億元清理石綿瓦廢棄物,目前因風災產生約1萬噸的石綿瓦廢棄物中,已清除4千7百噸;每日可清理4百噸的速度不變或是增加的話,剩餘的5千多噸石綿瓦廢棄物,預估兩週即可完成清除。 總統期許臺南市政府持續增加清運量能,加速清除受損房屋或設施中的石綿瓦;至於房屋未破損者,若民眾有更新意願,後續可透過環境部既有計畫協助更新。 在房屋重建方面,總統感謝立委深入災區瞭解實況。雖然申請屋頂災損補助的戶數超過3萬,但受限於房屋持分、居住狀況或自行修繕能力等因素,並非每一戶都有重建或修復的需求,目前實際需要政府協助的達3千多戶,已有9成完成媒合,並簽約5百多戶。 總統指出,中央特別調整政策,暫停公共工程,將工班投入災區,確保人力與物力充足,並避免價格上漲,這是前所未有的措施。只要市民願意參與媒合,尋求政府協助,工班一定會完成修復,也希望後續盡快完成媒合,以利進一步規劃。 總統接著表示,此次因為基地台損壞超過1千多座,通訊恢復速度落後於水電。期許通訊傳播委員會以此次災害為借鏡,要求三大電信公司改善通訊韌性,未來在颱風或地震等災害中,通訊應比水電更快恢復。至於國有財產署土地使用問題,總統強調,國有財產署不會在颱風後驅趕承租戶或是占用戶。對於承租戶將續約,對於占用戶則研議簽訂租約,保障居住安全。若屬低收入或邊緣戶,亦可透過政府及公益團體協助修復。政府的責任就是確保民眾居住權,絕不會在災害後收回土地。 總統接著前往將軍區探視房舍修繕情形,在聽取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陳金德指揮官說明整體房屋修繕進度後,視察低收弱勢戶房舍修繕狀況,總統並親自致贈運動飲料慰勞前來支援的工班人員。 總統感謝陳金德政務委員率領相關部會全力投入,也感謝黃偉哲市長率領市府團隊劍及履及站在第一線,面臨立委、議員或是里長反映的問題,都能夠積極解決。並指出,中央與地方積極合作,包含民間力量也都投入進來,對未來重建及民宅修復的進度深感信心;期盼進入8月底後,颱風不再侵襲、天氣放晴,讓受災民眾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重建工程也能順利推動。 總統表示,根據稍早聽取的簡報,重建工作已有顯著進展。包括受災戶請領補助款已超過3萬戶,達8成以上已請領;市政府發放的1萬元慰助金領取率更超過9成。此外,災後修復與重建的訪視率已達9成以上,約3千多戶有修繕意願,正由政府協助安排,並有3百多個工班投入臺南重建工作。 總統提到,這次的重建補助不僅針對法定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政府也將協助範圍擴大到邊緣戶及脆弱戶。對於無力自行修繕的家庭,政府責無旁貸,將協助修復工作。並感謝投入災後重建的民間營造企業,例如:桂田營造朱仁宗董事長,不僅長期投入公益服務,此次更主動認養超過多戶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修繕工作,並自行吸收費用,善舉值得肯定。 總統表示,中央、地方與民間力量齊心協力,再加上天氣逐步放晴,災後重建定能穩步推動。只要大家攜手合作,受災民眾就能看見希望、重拾信心。後續也會持續回到臺南等其他縣市去視察重建進度,期許此次中央編列6百億特別預算能真正用在災民及重建工程上,讓基礎建設更具韌性,以因應未來可能會再遇到的災情。 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金德、環境部長彭啓明、臺南市長黃偉哲、立法委員郭國文、林俊憲、陳亭妃、賴惠員等亦分別陪同是項行程。
詳細內容
114年08月23日
總統因應今日投票結果發表談話 強調政府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 並以四項調整回應人民期待
賴清德總統今(23)日晚間於總統府因應今日投票結果發表談話。總統表示,投票結果是人民意志的展現,我們都必須尊重接受。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展現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 總統說,關於能源議題,人民要的是安心及穩定供電,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未來政府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讓臺灣的發展更安全、更永續。此外,為了回應人民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包括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調整施政順序,將重心放在經濟、民生、弱勢及青年等四個優先;調整行政、立法互動;調整國家財政體質,確保財政穩定。期盼國人團結一致,讓臺灣走向更民主、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臺灣人民透過罷免和公投,再次展現了民主的力量。這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對於結果,我們都必須尊重接受。 我要特別感謝過去一年來,憂心國會紛擾可能衝擊國家發展而站出來的百萬人民。大家用一張又一張連署書,期待以自己的力量帶來改變,在雨中、在烈日下,都不曾停止努力,我要向各位致上我的敬意。 民主的價值,在於不同的聲音能被聽見;國家的主人是每一位公民。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展現了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不論聲音大或小,都是人民的心聲。身為總統,我一定會誠心傾聽,銘記在心。我也希望無論在朝、在野,都可以聽到百萬人民的這份期待。 關於「核三重啟」公投雖然沒有通過門檻,但這個結果我們尊重;而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我也充分理解。在核電議題交互辯證的數十年來,臺灣社會最大的共識就是「安全」。安全不只是科學的問題,也是人民安心的問題。然而,誠如我在公投前所說的,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科學需要驗證的問題,不會在一場公投就徹底解決。 而關於核能電廠是否能夠重啟,依照今年5月修法的《核管法》,政府的立場在程序上有「兩個必須」:第一個必須是核安會必須訂出安全審查的辦法;第二個必須是台電必須依照這個辦法,進行自主的安全檢查。 我要請核安會廣納社會各界意見,儘快完成相關辦法;也要請台電在法規公告後,啟動舊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並且定期向社會報告進度和風險,若符合標準,依法送核安會審議。政府會堅守「三大原則」,也就是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這是我們穩健面對核能議題的堅定立場。 因此,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人民要的是安心、要的是穩定供電,這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未來,我們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讓臺灣的發展更安全、更永續。 各位國人同胞,我上任已經一年三個月,對於政府施政不足之處,執政團隊會時時深自檢討,也必須調整改變。 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在726罷免投票後,已經多次向我請辭。但此刻,臺美關稅談判尚未底定,颱風和豪雨災後的復原工作還在進行;同時,今年有追加預算,特別預算也有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都在立法院審議,更有許多國家重大政策需要穩定推動。 所以,我希望卓院長繼續堅守崗位、承擔重任,和我們一起守住國家的關鍵任務。同時,為了回應人民的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第一,調整隊形。內閣將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 第二,調整施政順序。我們會把重心放在「四個優先」:經濟優先、民生優先、弱勢優先、青年優先,並且具體落實在各項特別預算以及政府的年度預算之中,來照顧人民生計、推動產業發展、強化經濟韌性,持續壯大國家。 第三,調整行政、立法互動。我們會堅定守護國家利益,但同時期盼朝野更多對話,不分黨派,共同守護臺灣,推動福國利民政策。 第四,調整國家財政體質。國家財政的穩定,才能保障世代的永續。也期盼朝野能夠進一步共尋,健全國家財政結構的方式,確保國家的長期發展。 今天也是八二三戰役勝利67週年。那一年,我們不分族群、不分你我,臺澎金馬的軍民同心,守住了金門,也守住了臺灣。今天的挑戰雖然不同,但需要的團結是一樣的。唯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守護國家,確保我們珍貴的民主與自由。 我會以八二三的精神為鑑,和全體國人不分族群、不分先來後到,共同攜手努力,讓臺灣走向更民主、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副秘書長何志偉、張惇涵等亦在場陪同。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