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07月18日
總統聽取「中國內部情勢評估報告」簡報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在總統府聽取由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所做「中國內部情勢評估報告」的簡報。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於報告中指出,近一年來隨著台灣經濟成長趨緩以及台灣產業轉移到大陸,台灣部分媒體對中國大陸投資環境做近乎完美的報導,卻對中國大陸的潛在危機避而不談,形成國人的錯誤印象,該中心特別針對中國大陸現存的經濟難題與社會存在的不確定性提出下列報告。
  該中心認為,中國大陸經濟之難題有:
一、 財政問題:財政破產是社會主義轉型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大陸自不例外。隨著經濟改革造成國有企業利潤下降,中國大陸的財政收入佔GDP的比例,已從七O年代末的百分之廿八,降至九O年代的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十四。它所面對的一切主要經濟難題,從銀行壞帳、都市失業工人安置,到農村攤派,都是政府財政問題的延伸。雖然九四年以來財政改革不斷擴大稅基,但隨著近年中共政府在海內外大量發行公債,其中央財政赤字正快速增加。而地方政府財政的問題比中央政府更加嚴重。
二、 金融問題:九三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金融改革,加強銀行系統內垂直控制,使中央政府能夠有效控制通貨膨漲。但國有銀行超過百分之八十的貸款仍是貸給國有企業,因受計畫官僚控制,故仍依政治邏輯而非經濟理性發放,造成大量銀行壞帳。目前四大國有銀行的壞帳,根據官方數字已超過百分之二十,實際數字一般評估則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四大銀行其實早已破產。
三、 國企改革與失業問題:國企改革遠比預期緩慢主要原因仍是兩大政治問題,一是大部分企業無論產權如何股份化,國股仍佔多數,因此企業仍受黨委控制,不是真正的市場行為者;二是政府財政無法負擔大量失業工人安置,所以只好減緩國營企業改革速度,讓這些企業成為社會福利機構。但這終究不是解決之道,近來各地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無力負擔「下崗」工人安置,而發生各種抗議事件。目前都市失業人數據信已高達七、八千萬(農村的低度就業人口也高達一億五千萬左右),在加入WTO之後,國企與下崗工人的問題將更形嚴重。
四、 市場經濟法制架構無法建立:為維持中國共產黨專政的正當性,中共當局在改革的過程中一直迴避私有財產制的問題,使得相關的法律體系架構一直沒有建立,市場經濟活動中要素,如對私有財產保護與契約關係之確認,都要靠政治力介入才能達成,這給予各級政府官員貪污腐化的極大空間與誘因,這是為何中國大陸經濟越市場化,政府官員也越腐化的主要原因。
五、 全國市場建立困難:財政權力下放的結果造成各省各自為政、保護主義興起及區域發展不均等的現象,中國市場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事實上是分割越來越嚴重。如果中央不扭轉這個發展趨勢,建立全國市場,隨著中國加入WTO後,沿海與內地的差距會更大,中央要維持有效領導的難度也將增加。
  另外,該中心也指出,中國大陸社會之五大亂源為:
一、 貪腐問題:根據中共官方自己的說法,中國大陸的貪污腐敗已經到了快要「亡黨亡國」的地步。根據一九九九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中共中央黨校一百多位廳級領導幹部學員問卷調查顯示,在所列的十三個社會問題中,「腐敗」以百分之二十四點三居於問題最嚴重的首位。中共一方面必須要靠共黨幹部統治,但是另一方面其統治體制卻又無法為統治政權提供監督其幹部的方法,導致中共幹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大規模結構性「以權謀私」的貪腐現象。
二、 差距問題:在過去二十年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均衡的發展格局,這表現在伴隨著經濟發展所形成的三種差距:貧富差距、東西差距(或沿海與內陸的差距)、以及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在貧富差距上,根據統計,社會中最富的百分之二十已經擁有全社會百分之四十六點六的財富,而最富百分之二十之收入為最貧百分之二十者收入之八點O三倍。從七八年到九七年,中國大陸GDP中,東部地區所佔比例由百分之五十二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一點四,西部地區則由百分之十七降為百分之十四。而城市居民的平均所得在九四年約為農村居民的三點三九倍。預計中國大陸進入WTO之後,這些差距還會拉大。
三、 民族問題:中國大陸有許多少數民族,雖然人口並非很多,但是由於許多少數民族佔據著中國大陸「邊疆」的地理位置,因此其分離傾向往往意味著更複雜的國際因素,和國土完整的安全威脅。其中,新疆維吾爾族的東土耳其斯坦獨立運動,具有境外種族和宗教背景,且已經受到境外輸入武裝力量支援,最為複雜。疆獨運動已經在新疆地區和大陸內地製造了許多起暗殺、爆炸、和其他武裝攻擊事件,為大陸的社會穩定蒙上了陰影。另外,西藏由於達賴喇嘛在印度德蘭沙拉成立流亡政府,又有西方和印度支持的背景,也是影響中國大陸較大的另一少數民族問題。
四、 價值空虛問題:從八O年代以來各種氣功團體的興起,與各種大小宗教團體的迅速擴張,一直到法輪功的崛起和到如今的受打壓,其實都反映整個社會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破產後所產生的價值空虛問題。中國大陸學者自已認為,現在中國大陸由於受到經濟發展中強烈物質主義的影響,以及意識形態理想的破產,整個社會已經形成道德的困境,包括道德評價失範、價值取向紊亂、非道德主義氾濫、社會道德控制機制弱化等情況,中共政權只能以「愛國主義」這種空洞的口號作為凝結社會的號召,這種道德價值空虛的情況將使得中國大陸社會缺乏最終穩定的基礎。
五、 人口、環境、資源問題:中國大陸社會另一個深沉的結構性不穩定來源,就是由於膨脹的人口與不斷被破壞的環境,和面臨枯竭的資源之間所形成的巨大緊張關係。作為一個後進國家,中國大陸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另外,中國大陸的一些重要資源,如水資源、能源、耕地等,一方面隨著發展,需求愈來愈大,但另一方面供給卻愈來愈貧乏,這對於一個世界人口大國、且又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國土一小部份的中國大陸而言,將形成一種非常脆弱的資源供給局面,造成社會長遠的不穩定因素。
  這是該中心首度向總統進行有關中國內部情勢的報告,總統府副秘書長簡又新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