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0年08月05日
總統參加蔣渭水先生逝世七十週年紀念會暨前往考試院國家考場關心「第三次殘障人員特考」舉辦情形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參加蔣渭水先生逝世七十週年紀念會,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我們齊聚一堂,紀念蔣渭水先生,並且回顧他所代表的台灣精神。七十年前的今天,渭水先生結束了他短暫卻充滿光與熱的一生,留下了永遠的典範。渭水先生致力於醫人、醫世、醫社會,更重要的是,他創辦文化事業,努力啟迪台灣人的靈魂智慧,進而動員民眾、組織政黨,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爭取台灣人公平的生存權利。
這樣一位卓越、不平凡的人,和過去許多對台灣有重大貢獻的人物一樣,因為政治的因素,而被長期地忽視、冷落。事隔七十年,我們聚在這裡,緬懷他對台灣民眾的貢獻,追憶他犧牲奮鬥的事蹟,配合紀念「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八十週年的系列活動,非常的有意義。本人特別要向這次活動的主辦單位國史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以及合辦單位台灣大學醫學院、中國時報、義美文教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表達十分誠摯的敬意。
蔣渭水先生,一八九一年出生於宜蘭。他來自社會的底層,奮發向上、好學不倦,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他在宜蘭、台北開業行醫,卻始終沒有忘記一般群眾生活的處境。以後,不論他從事政治社會運動、組黨結社或者創辦文化事業,總是以民眾的利益為優先,擁護弱勢階級的立場,對民眾的需要能夠感同身受。
在一九二0年代,台灣人面對日本殖民當局的統治,進入了非武裝抗日的時期,渭水先生可說是此一時期和平主義的代表。他率先指出台灣即使淪為殖民地,仍然握有世界和平的第一關鍵地位,是日本與中國關係改善的樞紐,他的見解不僅具有國際觀,也啟發台灣人對自己土地、命運的自信心。他與林獻堂先生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展開台灣史上首度的文化啟蒙運動;並且以自己的「大安醫院」扶持《台灣》雜誌、《台灣民報》和黨機關報的刊行,以作為台灣人民的喉舌。
除了要以文化啟蒙運動反制日本當局的殖民教育,他也致力於組織政治結社,在一九二七年成立了台灣第一個正式政黨「台灣民眾黨」,緊接著積極催生了「台灣工友總聯盟」,以推展工農運動。他雖然不是留學生,沒有參訪先進國家的經驗,卻能不停的吸收國際思潮和憲政主義理念。
在一九三一年,「台灣民眾黨」被日本殖民政府強制解散時,渭水先生曾發表談話說:「有此民心,不怕無黨,政府雖能禁止政黨,總不能禁止民心」。我們只要回顧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過程,就能瞭解過去戒嚴體制下的威權政府,和殖民體制下的獨裁當局一樣,極盡能事地禁止人民的政治結社和組黨,試圖打壓民主和自決的火種。但台灣人總是不惜犧牲生命、不畏黑牢監禁,前仆後繼,以爭取公平正義,和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
今天我們紀念渭水先生,也不禁深思,在台灣人民終於享有組織政黨的自由之後,該如何建立健全的政黨政治,並藉由良性的政黨合作與競爭,而能夠加強政府的效能,促進民眾的福祉,仍然是我們必須努力的課題。而渭水先生所提出來的,雖然簡單直接,卻也最為深刻動人的口號「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在七十年後聽來,仍是不變的真理。「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這句話像是悠遠的鐘聲,我們希望這鐘聲,傳遞到每一位政治領袖、每一位同胞的心靈。
在蔣渭水先生辭世七十年後的今天,許多國人仍然無法認識他的歷史貢獻,這當然與過去本土歷史教育的缺乏有關。個人認為,政府以及民間機構,應該加強本土歷史人物的介紹和紀念,例如中小學教材、紀念郵票的發行等等,都不妨增加台灣歷史人物的主題,使後代子孫不要忘記先賢的奮鬥史蹟,而能夠再加深對我們這塊土地的認同與信心。
稍後,總統也到考試院國家考場關心「第三次殘障人員特考」舉辦情形,並親切地向在場考生、家長問候。總統也表示,今天一些殘障人士來參加特考,就是對自己有信心的展現,所以不僅家人不能對他們放棄,社會也不能對他們放棄,國家更不能對他們放棄。
對於殘障人員特考錄取名額過低的情形,總統當場請考試院及考選部應考量予以提高,總統說,這是考生、家長的心聲,也是他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