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08月11日
副總統聽取「還我好河山」座談會之專家學者意見並作結論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中午在聽取總統府科技諮詢委員會「還我好河山」座談會的專家學者意見後,在作結論時表示,這次桃芝颱風讓台灣的好山好水受到極大創傷,今後國人應該在這次慘痛經驗中學會如何在天災來襲前做好防災工作、來襲時做好避災與減災,事後做到及時有效的救災,這樣才能讓我們在浴火中重生。

副總統表示,老天爺給我們自然的災難,但這並非是逼我們走上絕路,而是另一種重生的考驗。國人首先必須在觀念上做一澈底的改變,無論政府與民間都應秉持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觀念,不但要以更科學化的技術來了解大自然的變化,同時對於山河土地的有效整治更要加強推動,而在人為方面,更要從觀念上做一澈底調整,這樣天地人三位一體建立之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才有可能達到。

副總統並提出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三生有幸」觀念,唯有三者同時顧及,才能帶給國人幸福的生活。她進一步表示,九二一大地震的整治工作經過這次桃芝風災的考驗,讓國人更堅信,救災整治工作不但要治標,更要治本,同時在推動過程中也要有輕重緩急之分,這些工作正考驗國人的智慧。

副總統指出,整體而言,生態保育、國土整治以及救災的工作需要專責化、資訊化與科技化。另一方面,在災難發生時,地方首長也應該要有權、有責,今後政府必須面臨的課題是如何有效授予地方首長更多的權限,使其能夠更有效從事防災、救災與減災的工作。

副總統認為,防災與救災是全民一體的,應不分政府與民間,今後政府應動員全國專家學者,匯集各界意見,並運用最先進之技術,探測大自然的變化,進一步將此資訊網路化,使救災防治工作更有效進行。

今天與會專家學者意見包括:

—政府救災防治工作與政策應有持續性與延續性;

—應該引進最先進科技來有效救災與防災;

—政府救災體系應一元化,運作區域化與重點化;

—運用人為與自然方法長期從事生態復育的工作,讓大自然休養生息,就是最好的減災;

—建議加強防災資訊之建置與整合;同時加強基層防、救災的應變能力;

—國土利用與管理應納入防、救災資訊,做整體考量與長期之規劃;

—提昇中央氣象局之預報能力,如颱風來襲時,將現有廿四小時預報提升至登陸前三小時之即使預報;

—山區道路闢建使山坡地破壞情形極為嚴重,今後應加強生態保育與國土保安之工作;

—學術機構與政府救災體系應進一步整合資訊,以有效救災;

—重新檢討國土及區域規劃,劃設山崩及土石流危險區,並立法限制居住;

—對全省河流應重新調查,要有短、長期整治計畫;

—相關過時法令規章應及時修正與重新訂定;

—種植檳榔作物對國土之危害已不容忽視,應有決心與對策加以有效管理。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