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接見出席中美歐「當代中國」研討會海外代表
中華民國81年08月21日

李總統登輝先今天在接見出席中美歐「當代中國」研討會的海外代表時表示,觀察當前世局的變化,新的世界秩序或許仍有待時間與智慧的醞釀,但霸權、戰爭與對立的時代必將逐漸消逝;擺脫意識形態的枷鎖、尊重人性、追求和平,將是今後世人繼續奮鬥的目標與世局發展的必然方向。

總統在答復代表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詢問時指出,中國大陸的民主化,首先必須中共放棄四個堅持,採取真正的多黨政治和自由選舉,結合全體人民的智慧來一步一步促成,還將是一段漫長的過程。

關於和東歐及獨立國協間的關係,總統說,我們願意和他們加強學術、文化、科技各方面的交流,對於個別廠商有意與其發展貿易關係,政府也將盡力協助。

總統致詞時首先指出,在過去的幾年中,全球局勢發生了巨大而影響深遠的變化。美蘇達成了裁減核子武器的協議,蘇聯瓦解,東歐共產集團解體,冷戰結束,同時區域性的政治與經濟整合加速,環境保護意識高漲,無不顯示了此一變化的廣泛及多樣性。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關鍵性的、攸關人類命運發展的轉折年代。

總統接著說:「但如果我們從更深一層的角度觀察,這些變化都有其潛在的原因與必然性:因為世人了解到核武競賽的可怕及無益於自身的安全,才有裁減核武的呼聲;因為世人了解到和平穩定的國際秩序,是共存共榮的基礎,才有結束冷戰的倡議;因為共產主義及其專制政體違反了世界潮流及人性的需求,才有蘇聯的瓦解與東歐的自由化。因此我們可以預言,新的世界秩序或許仍有待時間與智慧的醞釀,但霸權、戰爭與對立的時代必將逐漸消逝;擺脫意識形態的枷鎖、尊重人性、追求和平,將是今後世人繼續奮鬥的目標與世局發展的必然方向。」

雖然如此,李總統表示,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絕不是一條坦蕩的康莊,國際社會中仍存在著許多可能影響和平與繁榮的因素,例如狹隘的民族主義,區域間經濟的摩擦,國際武器的競賽,貧富的懸殊與對環境保護的認知不一等等,如果處理不當,都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這些都有待我們以大智慧、大決心,面對問題,共謀解決之道。

總統分析指出:「在過去的數十年間,開發中國家致力於現代化的努力,可說是有志一同,然而卻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其中的關鍵即在於政府的領導能力與制度的是否合理。台灣海峽兩岸發展結果的歧異,就是最好的例子。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建設成果,絕不是隨波逐流、僥倖得來的,而是因為我們掌握了時代的脈動與潮流的歸趨,採取了有效的策略,全民團結努力所獲致的結果。我們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四十年前不足一百美元,預估今年將可超過一萬美元。三十年前,我們必須依賴外來的經濟援助,才能維持預算的平衡,現在我們已成為世界第十三大貿易國,每年進出口總額達一千五百億美元,並擁有八百六十餘億的外匯存底,使我們能以本身的發展經驗及經濟力量,援助需要的友好國家。在波斯灣戰爭期間,我們也對中東受難國家,提供了數千萬美元的援助。這些事實,足以証明中華民國是一個善意的合作伙伴,也是國際間一股積極的安定力量。」

總統接著說:繼去年十一月我國成為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成員以來,我們正積極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俾為全球的經濟繁榮,貢獻一分力量。雖然中共正使用各種技倆阻撓我們的申請,但我們相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是國際社會每一個成員的責任,尤其中華民國已証明他的自由經濟體制遠較中共優越之時,更不該受到任何假藉政治為名的無理干擾。

李總統又說:「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也有了改變,其中最主要的動力就是中華民國政府的務實態度。我們自一九八七年起,就逐步修改我們的大陸政策,包括開放探親,加強文化、體育及科技的交流,以增進了解,降低敵意。去年五月,我們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今年七月公布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些具體的作為,都是希望雙方能在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礎上,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縮短差距,逐漸創造統一的條件。我們希望大陸當局,也能採取同樣務實的態度,共同為中國人民的福祉與國家的早日統一而努力。」

李總統今天上午在總統府大禮堂接見並以茶點款待出席中美歐「當代中國」研討會的海外代表四十餘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芬蘭、荷蘭、波蘭、俄羅斯、瑞典、瑞士、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政治大學校長張京育、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林碧炤等在場作陪。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