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4年07月25日
總統接見革命實踐研究院海外學人、留學生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強調,認同是彼此互動的,任何政黨認同台灣,台灣當然也會認同這個政黨的,任何人在台灣面對政黨政治的激烈競爭,若不能誠心誠意,認同台灣為最優先目標,必然不能生存。

「如果不能生存,所講的一切就是空話,怎麼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總統表示,「因此,我能肯定的說沒有生存就無法做任何事。事情的本末先後,其道理至為淺顯易見」。

總統說,在台灣的二千一百萬人當中,有原住民,有四百年來先後從大陸來台的同胞,「在我們之間,不應該有任何族群分化的論調。大家都是中國人,而且只要認同台灣,為台灣的生存發展奉獻心力,無論那一個族群,無論來台先後,大家都是台灣人。認同台灣,愛情台灣為台灣努力奮鬥,就是台灣人」。

總統堅定的表示,「不放棄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希望的,就是中國人,誰都不能否認,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總統上午在總統府,由秘書長吳伯雄陪同,接見參加革命實踐研究院講習班的海外學人與留學生。總統特別就「認同的釐清」與「奮鬥的信念」兩個問題,向大家做深入的闡釋。

總統說,釐清正確的認同感,疼惜台灣,展望大陸,是中華民國一切奮鬥的根本,大家應該有這樣的共識。

談到奮鬥的信念時,總統表示,對於一個政治領導人物,奮鬥的信念和耐性非常重要。

「被人家批評,被人家污衊時,仍然要有堅強的信念」。總統指出,「領導人沒有信心,如何率領別人一起奮鬥!如何要大家為國家、為人民犧牲?具備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有犧牲奉獻的精神」。

總統表示:鼓舞我們奮鬥前進的目標,是一個美麗的遠景,是一個有生氣、有和諧、有文明社會的藍圖。主權在民理念的落實,就是要啟發每一位國民,發揮自己是國家主人的意識,貢獻出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實現做好一個人的完整人格,與應有的尊嚴。

總統講話的全文為:

革命實踐研究院和海外工作會,共同舉辦海外學人暨留學生回國研習營,各位回國參加研習,登輝有機會和大家見面,感到非常高興。各位平日旅居海外,在繁忙的課業、研究工作之餘,仍關心國是,獻身海外的發展工作,這種愛國的精神,令人感佩。

各位在受訓的期間,對於國家的處境和未來努力的目標,已有廣泛深入的研討,相信已有深刻的認識。這一年來,有關國家的發展,登輝也發表了很多的演講,相信各位也都看了。今天,登輝想利用這個機會,對兩個問題提出說明,以供各位參考,一個是「認同的釐清」,因為在民主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國家的認同要釐清,另一個則是「奮鬥的信念」。

登輝曾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政治人才培訓班」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國民黨自民國三十八年撤退到台灣迄今,執政長遠四十多年。四十多年以來,中國國民黨的貢獻在台灣,基礎也在台灣,本人曾經一再強調,中國國民黨是保衛台灣的政黨,我們可以說中國國民黨的命運,和台灣這塊土地已經溶為一體,不可分割。各位想一想,在中華民國八十餘年的歷史中,國民黨在台灣的歷史長?還是在大陸的歷史長?所以我說基礎在台灣,貢獻在台灣。國父的三民主義、主權在民、大公無私的精神,只有在台灣才真正落實。

當時政府從大陸遷到台灣來,首先要考量的是如何生存下去。現在隨著時間的演變,潮流在變,如不能掌握在台灣各方面輿論民情,整個政權如何維續呢?這是個大問題。考量生存問題的時候,應該秉持客觀的態度。經國先生在世時,即從客觀上了解,差不多該改革的時候了。如果不改革,就無法得到所有民眾的支持與認同。特別是目前走向自由民主的體制,一切取決於投票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趕快民主化,爭取所有的民眾支持。為了國家,改革要堅強的持續下去,不這樣做是不行的。中國國民黨要清楚的讓二千一百萬同胞明白,這個黨認同台灣這塊土地,也認同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就是要維護「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地位。有人問,為什麼不講「中華民國在整個中國」,其實那是第二步,本人曾經說過,要經營大台灣,也不能忘記建立新中原,意義即在此。我們國家的政策,仍然是以國家統一為目標。我們的國家統一綱領是經過國統會訂定,而且是行政院通過的,那麼重要的國家政策怎麼會騙人呢?

認同是彼此互動的,任何政黨認同台灣,台灣當然也會認同這個政黨,任何人在台灣面對政黨政治的激烈競爭,若不能誠心誠意,認同台灣為最優先目標,必然不能生存。如果不能生存,所講的一切就是空話,怎麼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我能肯定的說沒有生存就無法做任何事。事情的本末先後,其道理至為淺顯易見。在台灣的二千一百萬人當中,有原住民,有四百年來先後從大陸來台的同胞,在我們之間,不應該有任何族群分化的論調。大家都是中國人,而且只要認同台灣,為台灣的生存發展奉獻心力,無論那一個族群,無論來台先後,大家都是台灣人。認同台灣,愛惜台灣為台灣努力奮鬥,就是台灣人。不放棄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希望的,就是中國人,誰都不能否認,台灣人就是中國人,這是本人自始自終的信念,從未曾改變過。

各位要知道,中國國民黨自大陸遷台以來,從沒有失去對這塊土地的愛護和認同,老總統和經國先生時是如此,本人也是如此,所以中國國民黨是全台灣二千一百萬民眾的政黨。這種認同感如果存在,就有希望,存在才能發展,也才有價值。而大家也要了解,確實的存在是要努力追求而來的。發揚這樣的認同惑,才能對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賦予時代的新意。本人在歐林講座中所發表的演講中,有人曾經統計,本人總共提到「中華民國在台灣」十七次之多,為什麼不直接說「台灣」?因為中華民國在中國歷史中已存在了八十四年,現在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國號一直沒有改,也不可能改。中共針對本人在歐林的講詞,而來批鬥本人;中華民國在台灣要生存、要發展,我想這是大家都會認同的一件事。釐清正確的認同感,疼惜台灣,展望大陸,是中華民國一切奮鬥的根本,大家應該有這樣的共識。

接著,要和各位談奮鬥的信念,對於一個政治領導人物,奮鬥的信念和耐住非常重要。被人家批評,被人家誣衊時,仍然要有堅強的信心。中華民國已有八十四年的歷史,目前在台灣有這麼好的制度,應該要繼續保持下去,並持續發展才對。所以領導人沒有信心,如何帶領別人一起奮鬥?如何要大家為國家、為人民犧牲?具備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會有犧牲奉獻的精神。所以鼓舞我們奮鬥前進的目標,是一個美麗的遠景,是一個有生氣、有和諧、有文明社會的藍圖,這個藍圖有三項:經營一個民主而有效率的台灣;經營一個產業發達、科技進步的台灣以及經營一個有家園生活之樂的台灣。主權在民理念的落實,就是要啟發每一位國民,發揮自己是國家主人的意識,貢獻出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實現做為一個人的完整人格,與應有的尊嚴,最重要的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要有力量,經濟要能發展,每位國民都能有尊嚴的走出去,也要有氣魄和擔當來面臨挑戰。

而生命共同體的凝聚,就是要使個人的自由意志,與整體社會福祉相互整合,建立一個既有個體自由,又有整體和諧與福祉的文明社會,這就是生命共同體的共識,這樣才會進一步去愛鄉和愛我們的國家。

我最近在各地方演講,也提出一些問題。大家看了我「和諧感通,相偕以行」這篇文章就知道,現在大家有了自由,可是我們的社會,在自由意志充分發揮以後,反而迷失了方向。因為沒有理想,使得我們沒有辦法走出正確的方向,所以本人要指出的是,「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和理想。要如何建立理想?最重要的是思想的重建。在中國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孟子提出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而當時的人本思想,就是今天我們自由意志社會建立的淵源。孔孟和很多思想家的思想內容,對社會的建立,也許有不同的方法和想法,然而對建立一個使人逐漸向善,和具有善念的道德社會,目的是一致的。

孔子曾經提倡以音樂做為和諧感情溝通的橋樑,建立一個理想社會,這是一種文化的溝通,也是精神的溝通。政治家本身要有深入縝密的看法,但對老百姓訴說理想時要簡單明暸,如此人民才會心受感召,起而跟隨。我們提到,要建立個體的自由,但是個體自由沒有了思想,失去了思想以後,個體將走向那裡?我們現在,就是要慢慢建立起我們的思想目標,也就是要建立奮鬥的信念,建立整體和諧與互助的文明社會。

自法國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博愛以來,全世界所有人道主義者,無不照著這個人類文明的目標積極奮鬥,但在中國大陸,曾經有多少的先進分子付出慘重的犧牲,到今天卻仍然可望而不可求,我們看看,有多少年輕人為了自由平等,特別是為了自由意志社會的出現,而努力奮鬥,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但是,到現在還是無法實現理想。

我們在台灣的二千一百萬同胞何其幸運!在即將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這個時候,主權在民與生命共同體整合而成的文明社會,中華民國的文明社會正逐步形成之中,我們和美國社會已相差不多,我們一大早就有當天的報紙可看,也有新鮮的牛奶可喝,這就是一個文明的表徵,美國輿論有像此地報紙這樣罵總統的嗎?我不怕罵,要給大家有一個發洩的管道。今天我們為中國人五千年的歷史,浮現一幅前所未見的美麗遠景。今天我們在這裡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但對台灣二千一百萬人有具體的意義,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必將有深遠的歷史性影響。

平心而論,四十多年以來,尤其在最近幾年,台灣地區的尊嚴與權益,逐漸開拓出一條生氣蓬勃的道路;而海峽兩岸的互動交會,更開啟了中華民族重生的新頁。現在,正是台灣二千一百萬的同胞,不分族群,拆除藩籬,同心同德,攜手走出悲情,重建民主繁榮,迎向新希望與新世紀來臨的時候。

當前世界中,民主的浪潮銳不可當,以民意為基點的國際新秩序,廣受認同。依目前的情況,在國際新秩序建立之後,中華民國有機會走向國際舞台嗎?為什麼我們要採取務實的外交政策,用各種方法與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交往?

在冷戰結束,國際秩序混沌之際,我們應在國際新秩序尚未建立前,積極突破現狀,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就像大家都還沒有排好隊一樣,所以中華民國要快,要快出來和人家排隊,不然人家排好之後,我們拿什麼去和人家排,簡單講就是這樣。從貿易、經濟、文化及其他各方面著手。現在正式國際關係的外交原則,是十九世紀建立的,當時為了維護長期和平,歐洲國家訂定出國家交往約束的原則,這種國際法所規範的國際關係採取承認原則,我們如果拘泥於此原則的精神,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就沒有朋友,成為國際孤兒。因此,我們應該突破傳統原則,擺脫約束,走出現狀,邁向國際舞台。

在國際新秩序尚未建立前,我們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無論在任何國際組織,都要有一席之地,發出我們的聲音,就像我們在亞銀一樣,名稱被改了,但我們在抗議之下,還是要參加,不這麼做不行。雖然現在中華民國主權範圍不是很大,但是只要我們有實力、有能力,誰也不能忽視,正如美國的報紙社論說的台灣已經「TOO BIG TO IGNORED」,我在歐林講座中也講出人民的心聲,中華民國在台灣為何不能走出去,和世界各國發展關係,甚至去協助需要幫助的國家?今天我們自由民主進步發展的程度,已經在國際上引起了為我們不平之聲,質問:為什麼中華民國已有能力安定和平的達成政治民主化改革,卻無法見容於國際社會?現在世界民主自由國家,已把我們視為他們當中的一分子,視我們為愛好自由民主的國家,這正是我們謀求進一步發展的大好時機。所以在國際新秩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更加的努力,爭取更重要的國際地位。

在今後的國家發展上,我們要尊重人性的價值與人本的尊嚴。大家要了解,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以人本主義為基礎,這與儒家以人為本的精神是一致的。而我們中華民國所達成的和平政治改革,就是根據我們的儒家思想來循序推進的。我們完成改革後的政治制度與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根本無任何矛盾之處。

其實,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儒家思想就已具備人本主義的精神,在此,我要特別強調,人本主義的思想不是源自外國的觀念,而是中國儒家早已形成的思想精義,與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並無二致。所以大家要了解,尊重人性的價值和人本的尊嚴,並追求人性尊嚴的至善境界,就是中國人至高無上的共同道德。而台灣的二千一百萬同胞,在創造繁榮富裕的經濟成就以後,也決心進一步落實全民民主,確立國家主人的尊嚴和信心,奠定社會高度文明化的基礎。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輝煌成就,一方面證明我們奮鬥的志業,完全符合全人類正義的潮流,另一方面,更證明我們的所做所為,充分反應了廣大台灣人民不分族群的共同意志和願望。甚至,在中國大陸,現代化的意念也正在突破傳統封建僵化的枷鎖,導引出改革開放的光芒,這也愈加證明,我們現階段的努力,代表了全體中國人的新生希望。這些就是我們面對未來,充滿樂觀信心的根本憑藉,也是我們志業必定勝利成功的最大保證。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黎明之前必有黑暗,改革之途難免險阻。明知困難重重,仍須堅定意志,共同攜手奮鬥,迎向光明成功的前程。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