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主持中樞紀念孔子誕辰
中華民國84年09月28日

總統府今天舉行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由李總統登輝先生親自主持,並聽取國史館館長潘振球的專題報告。 典禮是於上午九時開始,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吳伯雄及參軍長陳廷寵陪同蒞臨會場,李副總統元簇先生與中央、地方政府首長及優良教師代表等都起立致敬。

隨後,潘振球在以「孔子作春秋之目的與意義」為題的報告中指出,孔子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成,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但是因為處於春秋亂世,所以藉著述發抒他的抱負和理想。

潘振球指出,「春秋」不僅是從政者不可不讀的經書,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史書,孔子藉作「春秋」伸張正義和公理,雖不能使後世無亂臣賊子,卻能使亂臣賊子不能全無所懼。

今天的會中,總統並主持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蘇青森的宣誓就職。

典禮結束後,總統府秘書長吳伯雄代表總統,接見應邀參加典禮之資深優良教師:陳國章、葉德明、蔡春美、黃華雄、陳政男、張秀英、陳文瑛、姜幹卿、吳福田、張錫宜等十人,吳秘書長首先向他們賀節,並對這十位服務超過三十年的資深優良教師畢生為教育所奉獻的心力,表示誠摯的敬佩和感謝。

潘振球的專題報告全文如次:

孔子作春秋之目的與意義

總統、副總統、各位先進、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是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兩千五百四十六周年的紀念日,孔子不僅是一位萬世師表的教育家,博大高深的思想家,浩然正氣的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位有魄力的改革家。他畢生立德、立言、立功,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成,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所以孔子的學說,歷時愈久,愈光芒萬丈,至今仍然受到國人,甚至全世界普遍的景仰。

孔子學說是中國思想史的核心,孔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孔子思想實際上是與中國思想同為一體的,對政治、教育、倫理、法律、哲學、歷史、藝術,都有重大的貢獻。凡是中國人,沒有一個能自外於他的深遠影響的。在每年中樞舉行的紀念會上,許多先進都曾由各個不同的角度舉證分析說明。因此此次振球奉命擔任報告,榮幸之餘,不敢多作贅言。僅以「孔子最春秋之目的與意義」為題,提出一些淺見,恭請

總統提示,並請各位批評指教。

壹、 孔子作春秋之目的

說到孔子作春秋,首先要說明甚麼是「春秋」。原來春秋是周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如墨子書中所記載的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齊春秋。不過孔子所依據的則是魯國的春秋,自魯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起,至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孔子依據魯春秋,「約其辭文,去其煩重」,(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筆則筆,削則削」,(史記‧孔子世家)而仍其舊名。所以孔子作春秋後,「春秋」指的是專書,不再是通稱。

其次要說明的是,是甚麼叫「作」春秋。所謂「作」,含有修正、校訂、創作的意思。所以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孔子亦自謂:「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膝文公下)「作」又有「筆削」的意思。「筆削」也就是「書法」或「筆法」,所謂「一字之褒,寵踰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春秋穀梁傳序)一字一句,都有他的用意,也就是微言大義,所以「筆削」絕不僅止是「刪削」。

再其次要說明的,是孔子何以要作春秋。原來孔子所處的時代正值春秋後期,是一個社會急劇轉變,諸侯爭相拓土,野心分子追權奪利,觀念與思想分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亂世。孔子原想藉政治行道天下,卻「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在經過多年的奔波與挫折後,孔子感嘆有志難伸,自此絕意仕途,改以著述發抒他的抱負和理想,這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修詩書,訂禮樂,贊易而作春秋」。不過著述與其「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據史實,要比徒託空言更能啟發人的省思,因此春秋應該是孔子最具代表性的著述。

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在太史公自序中,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這幾句話說得最為明白。換言之,孔子作春秋,為的是要「撥亂世,反諸正」,(春秋公羊傳)藉春秋來伸張正義和公理。茲試以振球個人的淺見,歸納為「尊一統」、「昭大義」、「道名分」、「論是非」、「寓褒貶」五項,分別說明之如下:

(一)尊一統:維護國家的統一,是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之一。春秋一開始就這樣寫著:「元年,春,王政月」「元年」指魯君的始年,「春」指一歲的始時,「王正月」卻是指周天子的正月。原來古代的曆法,夏、商、周各有不同:夏曆建寅,以現在陰曆的正月為正月;商曆建丑,以十二月為正月;周曆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周代民間仍然有沿用夏、商曆的,各諸侯國也有不奉行周曆的。所以春秋用魯國的紀年,孔子卻大書「王正月」,奉周天子的月日。如果孔子在編年上寫成「元年春正月」,那祗是一般的筆法;寫成「王正月」則是特殊的筆法,(清儒學案‧恕谷學案)目的是為了「大一統」。(春秋公羊傳)因此孔子藉春秋充分表達了他反對分裂、擁護統一的意思。

(二)昭大義:尊重中央的權威,是孔子作春秋的另一個目的。孔子作春秋始於魯隱公元年是別有用意的。原來魯國因周公的勳勞,是周所封東方最親最有地位的諸侯。(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在各諸侯國中可以舉足輕重,領袖群倫,因此應該特別擁護中央,遵行王法,王法也應該最通達於魯國。在春秋前,魯國曾有一次內亂,懿公的兄子伯御弑懿公自立,因著周師的伐魯,得以王法另立孝公。(史記‧魯周公世家)但是自周室東遷後,魯國率先不擁戴,魯隱公之弟弒兄自立為桓公,周亦不能治之。王法既然如此,為了振聾啟瞶,明昭大義,於是孔子口誅筆伐,藉春秋來表達他尊崇周室的苦心。

(三)道名分:由於周室衰微,王法不行,各諸侯國常有僭竊的舉措,甚至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因此春秋在筆法上,特別重視名分。例如吳、楚諸君自封為「王」,春秋貶之曰「子」,齊、晉雖強,仍稱「侯」,宋、魯雖弱,仍稱「公」。魯僖公二十八年(西元前六三二年)冬的「踐土之會」,春秋記為「天子狩於河陽」,則更是明顯的例證。河陽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踐土之會係記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勝利後,會諸侯於踐土的故事。在這次會盟中,周襄王原是出於被動,是應晉文公之召的。但是孔子因為繩之以名分,切責臣召君的不是,所以改成周王主動赴會的語氣,說是「天子狩於河陽」,以尊周室而抑晉侯。名分也就是禮,人人都應該遵守,道名分實際上也是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之一。

(四)論是非:套句淺顯的話說,是非應是「對」和「錯」的問題,與利害無關,所以孔子祇「論是非不論利害」,(清儒學案‧用六學案)論是非似乎是孔子作春秋的又一目的。如魯僖公二十年(西元前六四○年),齊孝公欲藉狄人稱霸,雙方會盟於邢。孔子斥責孝公不該與夷狄同謀,因此貶之稱「齊人」,「齊人、狄人盟於邢。」又如魯宣公二年(西元前六○七年),「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夷皋被弒,出自趙穿,並非趙盾,但是因為趙盾是正卿力能討賊而不討,所以孔子以弒君之罪歸之。

(五)寓褒貶:孔子特別注重書法,故於春秋引據史實之餘,要說「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孟子‧離婁下)司馬遷說:「春秋以道義。」(史記‧太史公自序)又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史記‧孔子世家)所謂「義」,章學誠解釋為「筆削」,(文史通義,答客問上)「筆削」就是「書法」,已見前。所以春秋中的每一字一句,都寓有褒貶的意思。如「崩」、「薨」、「卒」;「殺」、「弒」、「誅」;「侵」、「伐」、「討」、「入」、「救」等,例子很多,不必一一列舉。孔子藉褒貶史事教誡世人,用心實在良苦,更應該是他作春秋的目的。

貳、孔子作春秋之意義 孔子作春秋,凡十一卷,一千八百餘事,一萬六千五百餘言,「義指宏多,科條周委,至精至深,至纖至悉」。(清儒學案‧子勤學案)為了講明春秋的義理,因此有魯國的左丘明、穀梁赤、齊國的公羊高等,又相繼作成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等書,也就是一般所通稱的「春秋三傳」;其中左氏傳比較詳於載事,穀梁、公羊傳則比較精於釋義。於是,孔子所作之春秋乃益發揚光大,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上的顯學,在政治學與歷史學上,尤其具有特別的意義。

首先就政治學的角度看,春秋既是經書也是史書。春秋原祇不過是魯國的史書,孔子重修之,所以仍然是史書。不過孔子在史書中注入了微言大義,在隨事直書中闡明名分、是非、邪正、善惡,及褒貶等的道理,所記載的則是得失興亡,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史實,所以春秋又成為經書。春秋固然可以讓亂臣賊子懼,卻更是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司馬遷就曾經有這樣的一段名言:「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史記‧太史公自序)這一段話,君指的是國家的領袖,臣指的是國家的重要官員。做領袖的與做官員的如果不知道春秋大義,很可能會貽誤國事,陷國家於禍患,甚至於身敗、名裂、國破、家亡。

其次就歷史學的角度看,春秋應該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劉知幾史通並把春秋列為六家中的一家。所謂編年體,記事必繫於日,日又繫於月,月繫於四時,四時則繫於年。春秋名稱的由來,或許是因為以春包夏、舉秋兼冬的緣故,但是所有的記事都有真實的年時月,有時更載明了確切的日期,這是何等偉大的史學發明。也因此,這種編年法從來成為歷代正史本紀的標準體例,甚至相沿至今,修纂中華民國史亦不能稍有改變。此外,春秋微言大義式的書法,發凡起例,後來也成為歷代史學家的圭臬;「疑以傳疑,信以傳信」、「不虛美,不隱惡」、「君舉必書」、「書法不隱」的「鑑戒史學」,遂成了中國幾千年來史學界綿延不斷的主流。

參、結語

孔子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成,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但是因為處於春秋亂世,所以藉著述發抒他的抱負和理想。在他所有的著述中,春秋應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春秋不僅是從政者不可不讀的經書,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史書,孔子藉作春秋伸張正義和公理,雖不能使後世無亂臣賊子,卻能使亂臣賊子不能全無所懼。因此孔子作春秋所注入的微言大義,仍是當今史學界必須遵行的書法。振球受命綜理修纂國史工作,是亦應戒慎以從事。

有人說: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雖然比起孔子的時代遠為平和安定,但是基本上也是一樣有眾說紛陳、價值混淆、是非不明、有我無人、追權奪利、不顧一切的現象。也有人說:今天我們所憂患的,不在於變動的劇烈,而在於難覓暫時的安靜;如果大家都能暫時的安靜下來,仔細的想一想,也許對國家社會會更有貢獻。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所面對的歷史責任卻是無止境的。倘能各修內聖凝斂之功、共興外王建設之業,則此時思考「孔子作春秋之目的與意義」,應當會另有一種意義了。

以上的報告,略而不詳,卑無高論,謬誤難免,恭請

總統賜正,各位批評指教。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