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今天應邀參加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所主辦的「環保新生活研討會」,並應邀做專題演講。
吳秘書長演講內容為:
今天非常高興來參加,自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所主辦的「環保新生活研討會」,相信經過兩天的熱烈討論,諸位必有豐碩的收穫,更難能可貴的是匯集各位的智慧,研訂出「環保新生活宣言」,相信對環保新生活後績的推動必有極大的幫助。
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以求世代永續利用,是中華民國環境保護的目標。雖然,「世代永續利用」一詞是最近新興的名詞,但是,在古老的中國文化早已蘊育有永續發展的觀念。孟子曾經明白的指出:「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這裏所說「數罟不入洿池」,猶如今天所說捕魚不用流刺網,並非禁絕捕魚或伐木,但應把握時機,符合中道,絕不濫捕、濫砍,以免影響生態平衡,這也正是當今環保與生態保育中的重要原則。
國內近來常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孰重的問題。看起來是項「兩難」,因為,如果過分注重經濟建設,則容易破壞生態平衡,也會破壞原有景觀,更會破壞清新環境。不但直接影響這一代的生活空間與身心健康,也會影響以後子孫的生存環境。
這還只是從利害面來看,若從環境倫理的應有態度來看,如果一味發展經濟,犧牲環保,更會嚴重殘害自然萬類,其中開發山林,濫鑿荒野,必定會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另外上至空氣污染,下至種植環境破壞,也會更加嚴重。這些副作用不論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均已明顯產生。
然而,如果從另一面來看,假若凡事只重環境保護,任何建設都強調環保第一,並以此貶抑其他建設,那麼不但會明顯阻礙經濟的發展,甚至也會影響國防的安全,對於民生品質反而直接間接也會有傷害。
根據中國哲學,「經建」與「環保」本應共同以「生命」為最高原則,不能偏於任何一邊。換句話說,環保的目的除了防止污染,更在保護自然萬物生命,幫助彼等完成生命潛能,而經建的目的同樣在提昇生活品質,進而完成生命理想。所以若就共同目標而言,兩者可說並行不悖,並不對立衝突,如果缺乏這種「中道」的精神,便很容易墜入非理性的偏頗毛病。
此外,「增加生產」與「處理廢物」也是「兩難」的問題。因為從前觀念總認為前者重要,然而經由時代的進展,如果一味只知增加新產品,大量推銷,卻未能顧及如何處理廢物,便會造成環境污染的極大公害來源。
比如說,如果製造飲料的工廠,只知一味推銷新產品與新口味,卻未先考量如何處理這些用完的瓶子,形成人人亂丟瓶子,就會造成垃圾堆積的嚴重污染,也會造成燃燒廢物的嚴重污染,其中公害變成由整個社會承受,既不公平,也很危險。
具體而言,如何處理日益增多的垃圾問題,便是與整體社會組織都相關的問題。首先,所有製造廠商應在剛開始就儘量做好分類,以便日後容易處理。其次,民眾用完後,也應養成習慣,根據不同種類,丟入不同垃圾筒。然後,政府處理時,才能便捷有效,盡量減少污染。如環保署所推動的「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便可說是很好的例證。
然而,此中環節必須整體配合,才能成功有效。如果廠商只顧自己生產,不顧廢物處理,又如果各家庭只知亂扔垃圾,不顧配合分類,那麼到最後不但政府處理困難,也必會遭致垃圾場難尋的問題。另外,如果很多人只顧到自己方便,對垃圾亂丟,或者有些縣市過分本位主義,拒絕配合設置掩埋場,均會形成整體公害,凡此種種,充分可見,現代社會必須有團隊精神,才能共同受益。尤其在環保上面,必須共同參與,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根據中國的中道哲學,「創造生產」與「處理廢物」應該同樣並重,不能偏廢。既不能一味強調前者,忽略處理廢物的問題,也不能因為後者便拖累了前者生產。否則,如果因為廢物無法處理,便不再創造生產,正如同人體因為排泄系統有問題,便不再進食,終非根本之道。重要的是,如果排泄系統有問題,必須立刻醫治,然後仍然繼續進食。因此仍需兩者平衡進行,形成和諧生態,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才能算並重呢?
簡單的說,人們應該要加速發明廢物回收的科技,尤應重視如何廢物利用的科技。這是以往從來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但今後勢必變成一個新興的重要問題。
事實上,今後真正高明的生產者,是在產品成為廢物之前,先能動腦筋想到如何可以回收,或者再利用,成為一貫作業。例如報紙每天份量很重,如果看一遍就丟掉,對用紙而言,非常可惜,久而久之,更會形成嚴重負擔,因此,這就值得研究,如何報紙能夠回收,再運用,或者如何再成為紙漿,重新又可以印行。
目前報紙的回收與再利用,已經有相當成效,一來既不會造成污染,二來又可以再次生產,可謂一舉兩得。今後各種產品如何均能重新利用廢物,正是平衡兩者並重的基本關鍵,深值繼續進一步研究。
生活中,我們一些無心或習以為常的行為,常會造成環境的負擔,甚至形成破壞。為此,行政院環保署策劃推動「環保新生活」,希望將環保納為生活的一部分,從日常生活中體認環保、實踐環保,達到「生活環保化、環保生活化」的目標。本人特別提出以下幾點的訴求,提醒民眾愛護環境就從平常做起:
一、飲食要合乎環保:
部分國人有以保育類動物進補的習慣,造成國際保育團體對我國的不諒解,甚至動輒以政治、經濟的力量對我施加壓力,使我國處境更加困難。
或有人說,人類殺生進補也是為了身體健康,應該無可厚非,然而此中也應嚴守分寸。如果真正是為了拯救人類性命,而不得不殺害動物進補,或可另當別論,但如今絕大多數情形卻是人類自己在飽暖之後仍想「壯陽」進補,這就不但深害動物,也深害人類自己。有人明明不需要吃象肉,卻為了炫耀象牙產品,便去獵捕殺害大象,也有些人明明不需要吃貂肉或鱷魚─因為這些均非人類生存營養所必需─卻為了貂皮、鱷魚皮等產品而去捕殺,凡此種種,均為傷害生態平衡的過分行動。
此外,免洗餐具的過度使用使得垃圾量激增,無法分解的材料更將是環境長久的負擔。因此,要做環保,可以從我們每一餐開始,不用免洗餐具、適量地點餐、拒食保育類動物,就是善盡環保責任的第一步。
二、喪葬禮俗要合乎環保:
人生有始有終,正如自然界的一切現象相同,有起必有滅,有生必有死。從出生到死亡,乃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也是宇宙的自然現象。雖然面臨生死交界時的親情友誼,都有深長的哀慟,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實。
因此人生必須慎其始而善其終,養其生而尊其亡。既要有生存的尊嚴,也當有死亡的尊嚴;生逢其時地,死得其安慰,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才能彌補生離死別的遺憾。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生命的過程,出生時固然抱有無限的希望而來,死亡時同樣也抱著似錦的前景而去。所以,人生的結束,雖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乃是一件莊嚴的佛事。
任何一種習俗的形成,均有其時代背景的因素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國文化注重倫理及孝道,實在是我國的民族遺產,但在喪葬的禮儀方面,有許多情節已和現代人的文明脫節,甚至有些國際的電視媒體,將台灣的葬禮場面,當作奇風異俗的怪談,向他們的觀眾介紹。而在我們國內的當事人,死者已無機會有所主張,亡者的家屬,多半唯有順從古老的習俗;少數人雖有心對於亡者的後事,做得更有尊嚴,卻又不知從何著手,故於絕對多數的喪葬儀典,除了盡可能在表面排場喧鬧,實際上並沒有給予亡者應有的尊嚴,也不能給予生者當得的安慰。故在儀典進行中感到茫然的憂戚,儀典完成後更加一份傷感與悲哀。
每逢所謂吉日,殯葬場所往往不敷使用,以致盡量縮短喪禮時間,草草了事,好多靈柩只得停於附近的街邊巷口,平添最後告別的遺憾,也為他人造成不便。若以佛教的觀點而言,日日都是好日,便沒有問題了。
提倡禮儀環保,發揚中國固有的倫理精神,推動慎終追遠,在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原則下,完成隆重、肅穆、整齊、祥和而又莊嚴的佛事。對亡者作懇切的追思及虔敬的祈福,對其家屬親友也能達到安慰及關懷的目的。讓人人感受到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
基於節約及方便原則,家祭和公祭最好同日舉行,前後時間不需超過一小時,最多一個半小時。至於用中西樂隊或儀仗花車等場面,都是虛榮的鋪張。送殯時,勿用擴音器沿街喧鬧,不要沿街撒「買路錢」,否則不但有違環保原則,而且紙錢飛入路旁人家,也會引起屋主的不快。
對於亡者遺體的處理,一般傳統的做法有土葬和火葬二種,而過去由於中國人傳統的「落葉歸根」、「入土為安」觀念,因此,採土葬者佔大多數。由於台灣地區地小人稠,土地的利用已漸趨飽和,再加上土葬習慣的盛行,因而形成「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並產生兩種後遺症。一是平地用地不足,墳地逐漸向山坡發展,造成山坡地濫用,破壞水土保持,造成安全的疑慮。其二是國人在採用土葬的同時,又兼重風水、方位之五行說法,使得墳地形式不一,形成一片「亂葬崗」現象,破壞環境景觀。
因此,就目前社會型態及環境條件而言,火葬應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一則清潔、簡單,二則節約土地使用,不致造成山坡地或景觀破壞的問題,三則是將火化後之骨灰寄存寺院塔中,讓亡者親近三寶,聽聞佛法,實為一舉數得。
其實提倡「禮俗環保」,並不是要民眾逢年過節不要慶祝,或是婚喪喜慶草草辦理,而是在符合現代條件下做最好的安排。如此一來,不但過節沒有負擔,環境更能長期保護,留給我們子孫一個美好的環境,真正遵從祖先們「慎終追遠,世代永續」的寶訓。
除了「飲食環保」及「喪葬禮俗環保」之外,這次研討會的其他主題,如廣告新意、全民綠色消費及社區如何做環保等等主題,亦都是切合當前實際需求,應積極持續推動。
然而在推動環保新生活的同時,民眾也應該有以下兩項共識:第一項共識是:「環保意識」與「環保知識」應該並重。
今天很多民眾環保意識逐漸高漲,然而因為只有環保意識,缺乏環保知識,結果對很多重要公共建設均先持抗拒成見,如此便很容易影響公益,更造成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所以,環保運動有兩隻腳─環保意識與環保知識,兩者缺一不可,必須相互並重,才能正常與健康的運作邁進。
如果只有「環保意識」,而無「環保知識」,則如同瞎子,不知而行,形成盲目行動,這會非常危險。同樣,如果只有「環保知識」,而無「環保意識」,那麼,知而不行等於不知,也只如同跛子,無法行動。所以兩者皆非健全環保之道。
近年來台灣地區環保聲浪很高,固然很多頗有道理,但也有一些矯枉過正。以致有些因為過分情緒化因素,為反對而反對,而形成重大建設的遲滯。持平而論,對這些建設的推動並非不能反對,但重要的是要先經過客觀公正的評估,等真正切實分析利弊後,「知然後行」,如此「環保知識」與「環保意識」並重,這種「知行合一」才能產生正確的行動,否則如果盲動、冒動,便很容易損及公益,也影響己利。
另外,再比如說,都市中的綠地,具有多種功能,能夠降低氣溫、減弱噪音、淨化空氣、消除污染,乃至增進居民休憩空間,提昇精神生活,擴充心胸靈性…等等,這些已經屬於非常明顯的環保知識。然而各地政府在都市計畫時,可曾根據環保意識規劃標準?或者曾否研究國際標準應為多少?凡此種種,卻不一定有此意識,這便成為另一極端的毛病─有環保知識,卻無環保意識。
例如台北市氣溫在民國七十九年八月,便曾經創下攝氏三十八度以上高溫,其原因之一,便係綠地愈來愈少,無法調整氣溫,也無法透過綠地保護環境。由此可以警惕大家,今後各地市政單位首應站在環保立場,全力維護現有綠地,並且儘量再開闢新生綠地,這便成為市政當局能否「環保意識」與「環保知識」並重的具體考驗。
所以首先強調,「環保意識」與「環保知識」一定要能夠並重,才是正確推動環保工作第一項共識。
第二項共識是:「群眾運動」與「個人力行」要能並重。
換句話說,環保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街頭運動的層次,因為街頭運動固然熱情有餘,但落實不足,這種群眾運動若能以和平理性方式進行,自然也具有相當的社會教育作用,並可以喚醒部分人心,但一方面應維護其過程不能變質,成為暴力行為或政治工具,二方面也應體認,環境保護能否真正見效,仍賴每一國民身體力行,並賴每個民眾本身做起。諸如不要亂燒廢物、不要亂踩綠地、不要亂採花朵、不要獵殺動物、不要購買象牙或貂皮等動物製品,不要進食珍禽異獸、不要製造噪音、不要污染空氣、不要隨處抽菸等等,均需人人真正實踐才行,如果有些人只知狂熱參與環保街頭運動,但自己卻任意亂丟紙屑、製造噪音、破壞環境,怎麼可能真正做好環保?
所以積極而言,任何一位國民如果發現他人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均應勇於挺身而出,保護環境萬物。諸如積極保護綠地、花草,積極保護動物、植物,積極保護環境整潔等等,都是人人可做,而且處處可做的事情。看似小事,卻是所有大事的基礎。
老子有句名言,說得很好:「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環保工作正是如此。看似大事,都必須從細節做起,看似難事,也必須從易處做起!唯有如此,環保工作才不會流於空話,也不會流於形式,更不會流於政治抗爭工具。
尤其,中國哲學一向注重力行,這對環保運動特別重要。此所以孔子強調,「聽其言」之後,還要「觀其行」。例如對於平日主張環保運動的人士,更要觀察其是否穿著動物皮衣,間接傷害動物,也要看其是否亂踩草坪,亂丟紙屑,製造污染,製造噪音,也要看其是否使用象牙產品,或動物補品,凡此種種,宗旨都在督促每人能夠身體力行,從本身先做起。否則不論環保聲浪口號再高,如果連參與的人士都不能從本身力行,一切均屬空話。
所以,環保工作若就整體效果而言,除了應加強外在法治外,必須同時提昇民眾內在的倫理精神,乃至於環保使命感,然後才能促使民眾做到「有恥且格」;並且能用積極的態度,以保護自然為己任,從而取代消極的免於處罰態度,這才是真正環保有效之道。
因此,欲達到此目的,環保教育便極其重要,環保文宣也深需推展,相信今後,也唯有透過加強環保教育與文宣,促使「外在法治」與「內在自覺」並,才能根本而長久的解決環保問題。
兩天的研討會已近尾聲,然而這並不是結束,而是開端,未來仍有賴我們諸位共同努力,身體力行實踐生活環保,才能將我國環境保護的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里程碑。最後敬祝各位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