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與亞洲展望研討會與會人員餐會
中華民國84年08月20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在一項餐會中表示,這次在高雄召開的亞洲展望會中,與會人士談到不少有關民主化的問題,而他個人對民主政治也有三個感想,其中之一是「從事政治就難免受人誤解」。

總統說:我們知道「現實」(reality)和認知(perception)有時是有差距的。「認知」有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認知」。要影響別人的「認知」,從政者對放出的訊號(signal)、放出訊號的時機(timing)、以及訊號的象徵意義(symbolics)必須非常注意。

「雖然如此,接收者能否得到正確的『認知』,還要看『接收者』的心理狀況。總統表示,有時你送出去的訊號到了接收者那邊,會因為他的心理狀況,把你的訊號詮釋錯誤,這時就產生了誤解」。

李總統並表示,這使他想起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草叢中」及電影「羅生門」—在這本小說中一個「現實」卻有多種講法。

總統進一步說「對登輝而言,個人從政的『現實』只有一個—大公無私。此一心志,堅硬如石,絕不改變。但許多人卻有不同的詮釋,這是從事實際政治無可奈何之處」。

總統今天在南臺灣墾丁凱撒飯店,和參加亞洲展望研討會的學者專家們餐敘。席間,總統作了以上表示。

總統談話內容為:

今天登輝能夠應邀參加餐會,感到萬分榮幸。第七屆「亞洲展望研討會」,經過兩天的熱烈討論,相信一定有很大的收穫。這次亞洲展望會談到不少有關民主化的問題,登輝願意將個人對民主政治的感想,簡單向各位報告。

第一個感想是政治和經濟的互動關係。在現代經濟學剛起步的時候,也就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時候,政治學和經濟學是不分家的,以後才逐漸分流。登輝以前在康乃爾大學讀書時就知道,現在從事實際政治更深覺如此。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之後,人民的資訊流通,對政府的期望也升高,再透過民主制度的運作,就形成了一個政治市場。問題是經濟市場和政治市場的運作不一定是相容的,有時甚至會背道而馳。我們知道經濟市場要運作好的話,必須在總體經濟上有紀律、在個體經濟上要自由化、還要能因應全球經濟潮流的變化。可是這些經濟政策一旦推行,就會對社會中的某些人群或某些一產業產生衝擊。這些人群或產業透過輿論、透過選票就會對政治市場產生衝擊。從事政治的人必須注意到這種政治和經濟的關聯性,當兩者有衝突之時,必須以民心做最後的衡量。今年六月,登輝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的演講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為題,確實是有感而發。

第二個感想是從事政治就難免受人誤解。我們知道「現實」(reality)和認知(perception)有時是有差距的。「認知」有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認知」。要影響別人的「認知」,從政者對放出的訊號(signal)、放出訊號的時機(timing)、以及訊號的象徵意義(symbolics)必須非常注意。雖然如此,接收者能否得到正確的「認知」,還要看「接收者」的心理狀況。有時你送出去的訊號到了接收者那邊,會因為他的心理狀況,把你的訊號詮釋錯誤,這時就產生了誤解。這使登輝想起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草叢中」及電影「羅生門」—在這本小說中一個「現實」卻有多種講法。對登輝而言,個人從政的「現實」只有一個—大公無私。

此一心志,堅硬如石,絕不改變。但許多人卻有不同的詮釋,這是從事實際政治無可奈何之處。

第三個感想則是從事政治要有歷史眼光。政策有更張之處,民意也有起伏之時,從事政治的人,如果每天就為這些更張或起伏而憂喜不定,就很難掌握方向。我國宋朝的大政治家范仲淹就認為從政者應「不為物喜,不以己悲,登輝非常同感。我們只要以歷史眼光,看看過去十來年中華民國的發展,雖有更張起伏,但我們不還是繼續發展、不斷進步嗎?中國的大詩人李白說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時代進步的潮流是擋不住的!我們從政者必須要有這種歷史眼光。
以上是登輝從事實際政治的一些感想,提出來和各位分享,也請大家指教。

謝謝各位。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