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發表書面賀詞—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會議
中華民國84年04月12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表示,軍事力量在後冷戰時期不再是各國安全保障的最重要因素,民主自由與經濟發展代之成為建立世界新秩序最重要的課題,因此,國際社會對安全的界定已超越冷戰觀點,將安全的內涵擴大為整合民主、經濟與軍事的「綜合性安全保障」。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及義大利裁軍與解決爭端學院,共同主辦「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國際會議,今天在台北揭幕,總統在書面致詞中,做了以上表示。

總統同時也指出,以亞太地區的戰略形勢而言,中華民國在台灣無論是從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來看,在亞太安全合作中都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總統認為,我們有責任發揮一己之力,推動世界及亞太安全體系的建構。

為此,總統再次提出五項原則:一、尊重民主與人權,包括主權觀念的再解釋;二、以談判代替武力,放棄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三、推動包括混合經濟體在內的市場經濟制度;四、強化包括區域及聯合國組織在內的集體安全體制;五、推世界共同體的概念,建立禍福與共,協力解決問題的共識。

總統書面致詞內容為: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及義大利裁軍與解決爭端學院,共同主辦「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國際會議,今天在台北隆重揭幕,意義十分重大。登輝特別要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及人民,對會議的召開,敬致賀忱。同時也要對遠道而來的各國學者專家,表示衷心的歡迎之意。

展望當前世界局勢,冷戰結構在籠罩人類生活近半個世紀之後,終於結束,自由民主的觀念更加深植人心,第三波民主浪潮湧現強大的動力,普及於全世界各個角落。值此人類歷史重大躍升之際,各國無不傾全力發展經濟,並發揮高度的創意,致力促進世界永久的和平,以提供經濟發展的安定環境,增進人民生活的福祉。無疑的,人類追求文明新境的希望,就像一輪旭日,正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持續地上升。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新秩序,是以尊重人權為基點。對人權的尊重,已經隨著自由民主觀念的發揚,與經濟發展的提升,成為當前全人類最重視的課題。各國唯有厲行民主政治,落實主權在民,才能從尊重整體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胸懷中,超越短期、狹隘的利益格局,打破各種封建的思想枷鎖,將全世界整合成一個互惠互利的共同體,使生活在地球村的全人類達到共存共榮的理想境界。

我們從歐洲安全會議以及相關努力的經驗中,清楚地看到,各國即使面對最敏感和緊張的軍事安全問題,都能克服種種困難和挑戰,從信心建立開始,一步一步地創造諸如武器管制、降低衝突與軍事透明化的方法與步驟,留下了營造和平環境的可貴經驗。尤其是東歐與蘇聯的民主化發展,以及大國進行裁軍與銷毀核武的政策,更向世人表明,將國家安全建立在軍事對抗的年代已經過去。人民的安全與福祉,應該是建立在民主政治的落實與經濟發展的合作之上。

亞太地區是世界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地區,自八○年代以來區域內貿易快速成長,至九○年代區域內貿易超過九千億美元,占區域貿易總額百分之六十五點六,比歐洲共同體區域內的貿易額和比率還高。由於相互依賴與經濟整合的加深,利益交集密不可分,亞太各國共同建立亞太區域安全體系的願望與條件正在加強。

我們看到亞太地區許多辛勤奮發的民族和國家,正積極努力為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民,建構足以保障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區域合作體系。自一九八九年首次成立涵蓋全區域的官方性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後,近年來更希望將區域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到軍事安全層面。目前已有「東協區域論壇」(ARF),並成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CSCAP),共同探求未來亞太安全合作可能的發展方式與內容。這些努力都還在起步階段,參與的成員也還不夠完整,距離形成一個完整而有效的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仍然遙遠,但至少已從觀念層次發展到實踐階段,並且逐步發揮多邊對話的機制功能。

總體看來,亞太集體安全體系的建立,目前存在著三方面的問題有待克服。第一是亞太區域內各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差距甚大。第二是亞太區域內冷戰時期的遺留問題至今並未完全解決,仍然殘存一些局部性的不穩定因素。第三是亞太地區民族、文化的複雜性,導致各國的價值觀歧異。由於這些特殊的因素,使得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所形成的多層次複合與利益折衝妥協模式,也反映在區域集體安全問題上,致使安全合作面臨諸多困難。

正因為這樣,亞太各國難以依循世界現有的經驗,規劃出立即可行的集體安全體系,區域內國家也必須發揮更有創意的思考,為不同的區域特點探索不同的對策與出路。然而,軍事力量既然在後冷戰時期不再是各國安全保障的最重要因素,民主自由與經濟發展代之成為建立世界新秩序最重要的課題,因此,國際社會對安全的界定已超越冷戰觀點,將安全的內涵擴大為整合民主、經濟與軍事的「綜合性安全保障」。亞太各主要國家大多已能順應此一世界潮流,但仍有部分國家的領導人還未能調整觀念,繼續堅持過去以軍事為先的立場,成為今天亞太地區的國家與人民必須共同努力克服的考驗。

中華民國是亞太地區的重要一員。近年來,在創造豐碩的經濟成果之後,更進一步推動民主化改革,在政治上真正落實了主權在民。現在,在台、澎、金、馬的兩千一百萬人民,正期待以奮鬥多年的政治成就和經濟成果,貢獻給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合作,讓亞太地區的所有民族與國家,都能享有真正的和平、安定與繁榮。

以亞太地區的戰略形勢而言,中華民國在台灣無論在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上,都是重要的角色。從地緣政治來看,台灣位於亞太地區海洋國家與陸地國家的接觸線上,同時也是這一線上南北交通網絡的中間站,直接牽動亞太地區的戰略形勢,在亞太安全體系上占有重要的關鍵地位。再從地緣經濟來看,台灣的產業結構在亞太分工體系中,處於承上啟下的中心地位;而在資金與市場上,台灣更以豐沛的實力成為亞太地區經貿網絡的重心之一,具有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優勢條件,在亞太安全合作中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因此,中華民國在台灣有責任發揮一己之力,推動世界及亞太安全體系的建構。登輝曾經對此提出五項原則:

一、尊重民主與人權,包括主權觀念的再解釋。

二、以談判代替武力,放棄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三、推動包括混合經濟體制在內的市場經濟制度。

四、強化包括區域性及聯合國組織在內的集體安全體制。

五、推廣世界共同體的概念,建立禍福與共,協力解決問題的共識。

在登輝的構想中,亞太集體安全體系應開放區域內各國平等參與,共同設立集體安全保障基金,促成各國縮減軍備,推動經濟合作,共同開發自然資源,以解決亞太地區潛在的安全威脅。我們認為,透過亞太地區國家的多邊安全對話,可以使各國軍事意圖透明化,降低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更可避免區域內的寶貴資源耗損在無限的軍備競賽中。

中華民國為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多年來一直扮演積極的角色,特別是有計畫地運用經濟援助、對外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與亞太各國加強實質關係,促進彼此共存共榮的前景。因為,透過經濟合作,形成互惠互利局面,可以減少區域內歧見,緩和區域內貿易衝突,強化亞太區域內成員的共識。而各國將更多的資源投注於經濟發展,亦可以間接減少軍備支出,緩和軍備競賽,有利於亞太集體安全體系的形成。

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在此共聚一堂,就是希望能為全球及亞太地區的和平合作與安全保障貢獻心力,讓生活在地球村的我們,真正享有和平、繁榮與尊嚴,體現人類生命與生存的真諦。中華民國願意貢獻一己之力,致力於亞太區域集體安全合作體系的建立,同時也要呼籲亞太地區所有國家,以開放的觀念,務實的作法,共同為亞太地區人民,建構一個確能維護基本人權與生活福祉的國際新秩序。

最後,敬祝會議圓滿成功!全體出席人士健康愉快!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