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參加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六十七年暨五十週年校慶,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欣逢國立台灣大學創校六十七年暨五十週年校慶,登輝有機會應邀回到母校參加盛大的慶祝典禮,感到非常高興。
台灣大學是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尤其是五十年來,與國家的發展同步成長,在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上,都有極為輝煌的成果,令所有的台大人深感驕傲。
「台大人」的身份,對登輝來說,是榮譽,也是責任。自離開校園以來,登輝不論是從事學術研究,或是投入農業建設,或是參與經濟發展,或是推動政治改革,都兢兢業業,力求完美,希望不負母校的栽培。今天,願藉這個機會,將個人五十年來實際從事政經工作的感想以及對廿一世紀的展望,向各位作簡單的報告。
大家都知道,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經濟制度的演變更影響人類的生活。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以後,人民的資訊流通,對政府的期望也升高,再透過民主制度的運作,就形成了政治市場。問題是經濟市場和政治市場的運作不一定相容,有時甚至會背道而馳。我們知道經濟市場要運作得好,必須在總體經濟上有紀律,在個體經濟上自由化,還要能因應全球經濟潮流的變化。可是這些經濟政策一旦推行,就會對社會中的某些人群或某些產業產生衝擊。這些人群或產業透過輿論、透過選票就會對政治市場產生衝擊。從事政治的人必須注意到這種政治和經濟的關聯性,當兩者有衝突時,則必須以民心做最後的衡量。這就是登輝一再強調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由於東西冷戰的終結,導致世界激烈的變化。但是,共產主義的崩潰,並沒有帶來資本主義的勝利。過去,馬爾薩斯曾指出,「糧食供應的不足,必然抑制人口的增加」;馬克斯也曾經說「資本主義體制,必然因其內藏的矛盾而自行崩潰」。這些說法,由於生產技術的改革而未成為事實。然而面對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為解決諸多的問題,不能單靠生產技術的發展,必須進一步進行社會經濟體系的革新,才能切實解決問題。因此,發揮改造政治、社會、經濟體制所需要的創造力,以及探索足以克服廿一世紀資本主義體制內各種矛盾的想像力,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這也是近年來,我們致力於推動政治與社會改革的主要原因。
從事改革難免遭受阻力,因為,舊觀念的束縛,根深蒂固,舊結構的羈絆,盤根錯節,再加上部份群體為維護既得的利益,採取各種抗爭,在在使改革之路曲折艱難。然而,登輝一向堅信,為政者必須傾聽人民的聲音。只要能切實掌握民心趨向,時時以人民福祉為念,就必能突破改革障礙,讓國家社會展現新的風貌。
要坦然面對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批評和打擊,堅持改革的決心,就必須具備歷史的眼光,以及向歷史負責的胸襟。
過去這幾年來,我們一再強調發揮個人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事實上,這只是擺脫傳統威權主義束縛的第一步。因為,自我的存在本身,雖然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是,個人並不能單獨存在於世界上。「自我」必須在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中,呈現各種不同的角色,才能綜合成為完整的個人。因此,人類社會並不是由各自獨立的個人集合所成,而是由每一個個人之間,發揮交感原理,產生和諧感通,凝聚成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而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的關係,則構成場所,也就是個人生存發展的時間與空間,倘若脫離場所,個人的存在就將失去憑藉,個人的生命也將失去意義。不拘泥自我的意識限制,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以共同體為前題、為視野,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建立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個人的生命有限,而歷史的發展無窮。具備宏觀的歷史眼光,就能「不為物喜,不以己悲」,掌握改革的信念與方向;秉持向歷史負責的態度,才能捨棄私欲,不計毀譽,為生命共同體的存在與發展,奮鬥不懈。
這也是登輝從政多年以來,一貫堅持的信念。雖然許多人對登輝的執政理念有不同的詮釋,但是,對登輝而言,個人從政的「現實」只有一個─大公無私。此一心志,堅硬如石,絕不改變。
回顧廿世紀,曾有一頁頁令人遺憾的教訓。世紀初,曾經有許多青年在夢想的召喚下,被誤導的煽動下,激情吶喊,但最後卻只有失落的寂寞。這個世紀以來,法西斯思想和共產主義高舉社會改造的旗幟,描繪空想的遠景,吸引無數熱血青年,投入抗爭、戰爭和革命的行列,不惜使用種種激烈的手段,打造空想的社會。但是,當激情逐漸冷卻之後,事實也逐漸顯露: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仇恨,留下一頁慘絕人寰的血腥歷史;共產革命後的蘇聯和中國大陸,在極權壓制與階級對立之下,人性極度扭曲,不啻為人類文明的一場浩劫。這些懷抱改革理想的青年,在目睹了殘酷的事實,明白自己的激情,不僅沒有創造歷史的新希望,反而使無數人民墮入絕望的深淵之後,心中的孤寂與悔恨,恐怕將是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痕。
因此,面對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我們必須掌握新世紀的脈動確立奮鬥的信念,才能讓理想在現實的土壤中萌芽茁壯,綻放希望的花朵。登輝認為未來有幾項重要的趨勢,值得我們重視:
第一,廿一世紀將是另一次科技革命與資訊爆炸的時代,特別是電腦資訊的發展,將如同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及之後所引起的一連串科技發展,對人類的思想、觀念,政治、經濟與社會,以及國際關係,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與變革。
第二,自由、民主、平等將成為廿一世紀思想的主要潮流,全世界人類都將努力建立並保障自由經濟、民主政治與平等開放社會的制度;而相互尊重與共謀發展,也將取代霸權主義與武力對峙,成為國際關係的主軸。
第三,人類在政治與社會方面的發展,已經逐漸超越傳統主權觀念束縛,不同地區與社會之間的合作交流,不再受到領域的限制和疆界的阻隔,日益頻繁密切,使地方自主權力加大,自主意識不斷升高。
第四,人類的經濟活動,不再侷限於單一國家的範圍之內,而逐漸朝向跨越國界的區域整合,自由化與國際化將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臺灣大學一步一腳印的五十年,就是中華民國在臺灣一斧一刻痕的五十年。五十年來,臺灣大學為國家所作的傑出貢獻,大家有目共睹。展望未來,我們國家發展正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階段,亟需國人投注更大的心力。登輝顧與全體「台大人」共同發揮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崇高精神,為邁進廿一世紀,開創新局,盡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