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參加淡江大學建校四十五週年校慶餐會,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淡江大學全體師生、校友,在這裏歡度建校四十五週年校慶,登輝能夠參與盛會,深感榮幸。
四十五年來,淡江大學可以說是和台灣的發展同步成長。今天看到淡江大學卓越的辦學成果,再回顧台灣艱辛的奮鬥過程,心中有些感受,想提出來和大家分享。
台灣雖然早在西元前就被發現,但是因為遠離大陸,歷代政府都未加以重視。到了明、清時代,逐漸有沿海人民為了逃避天災人禍,冒險渡海來台;民國三十八年起,更有百萬軍民同胞陸續追隨政府來到台灣,大量人力資源的增加,奠定了台灣發展的基礎。因此,台灣可以說是一個移民社會,這些不同時代遷移到台灣的同胞,要在這生存下去,先決的條件就是要認同這一塊土地,認同這一群同胞,使自己成為這塊土地的經營者,成為這個社會的成員,才能同甘共苦,為大家的福祉犧牲奮鬥。所以不管祖先是數百年前來的,還是數十年前來的,都是中國人;今天生活在這的,都是創造台灣經驗的「新台灣人」。大家都有義務、有責任為共同的理想奉獻心力。為了凝聚力量,迎向未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強化社區意識,建立國家生命共同體。
我們常把「社區」和「共同體」兩個用語並列,而有「社區共同體」的說法。事實上,「社區」和「共同體」都是從英文約的Community一字翻譯過來的。但是,「社區」偏重地理空間,而「共同體」則著重社會集體關係。
台灣傳統鄉村社會並沒有嚴謹的集體性格,尤其是在台灣邁入現代化之後,舊的村落社會逐漸瓦解,新興社區更難形成共同體社會。因此,我們一向只有社區單位,而少有共同體意識。就是因為我們的社區社會欠缺此種共同體性格,所以我們必須推動「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建設運動。
今天我們所要建立的,絕不是基於封建和地方主義的社區共同體,而是現代化、民主化、具有公民社會意識的社區共同體。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可以說是落實民主政治和地方自治的前提,否則我們的政治改革就只能停留於投票行為和選舉活動等形式民主,而不能發展到實質的民主社會。因為,民主政治的理念應該紮根於日常生活和社區社會,才能蓬勃發展。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過,我們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缺乏合作的群體性格。如果今天我們不從社區共同體的層次建立社會結構和國家認同,就很難擺脫這種「散沙性格」的宿命。一群中國人在一起,每一個人就像一粒沙子,看起來都一樣,都具備相同的文化、族群和傳統特質,但每粒沙子之間卻都缺乏社會性的結構關係,臺灣話說,沒辦法「結歸球」。為什麼?就是因為每一個個體之間,缺乏一種交感的原理,無法產生和諧感通的關係。社區共同體意識就是要透過這些原理和關係,建立一套民主化的社區制度,讓我們社會奠定嚴謹的基底結構,而不同層次和規模的社區共同體法人之間,又可以根據民主的法則循序形成國家體制的內部結構,這就是現代民主國家形成的原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方面進行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政治改革,一方面又能維繫整個社會的秩序與向心力,建構國家生命共同體。
我們都知道,未來充滿挑戰,但是為了國家的永續發展、人民的生活福祉,無論問題如何複雜,困難如何深重,我們都要全力以赴。
登輝今天藉這個機會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可以作為大家在投入社會和國家建設工作時的參考。
史上最自由開放的全民民主時代。此一非凡成就,不僅贏得「寧靜革命」的美譽,更成為眾多開發中國家學習的典範。
這也正是登輝最近一再強調「經營大台灣」的理念基礎。所謂「大台灣」,如果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當然稱不上大;但是,如果以今天中華民國在台灣所創造的經濟成就,與致力民主改革所厚植的實力,就值得稱「大」。這個「大」,就大在我們人民的生命力與奮鬥精神。我們有今天的豐碩成果,是長期以來,政府與人民的合作努力所致,不但值得自傲,也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深具信心。
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謀求進一步的發展,亟需我們投注更多心力,妥慎規畫。展望未來,我們希望以落實社區意識為基礎,充實文化建設為內涵、提升產業科技為方向、建設亞太營運中心為目標,經營出更為壯盛發展的大台灣。
大台灣的經營,是要讓台灣地區二千一百萬同胞,都能充分發揮自由意志,享受應有的尊嚴與人格。因此,我們除了建設祥和安樂的家園社會之外,還要積極開創更大的國際格局。
我們認為,現今的國際關係不能只限於傳統國際法和國際組織的正式運作。一個國家對國際社會的實質貢獻,即使是在非官方活動範疇中的表現,也應受到重視。在國際體系朝向區域化發展的今天,擁有雄厚經濟實力與民主化政治成果的中華民國,勢必要在新的國際架構中,尋求突破性發展,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負擔更重大的國際責任。因此,我們不能劃地自限,必須以廓然的胸襟、宏觀的視野、務實的作法走入國際社會,拓展更大的國際空間,獲得合理的國際地位。今後我們除了繼續加強與各國的實質關係外,更要積極爭取加入國際組織,參與區域性及全球性事務,讓國際社會認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與價值,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登輝從政以來,始終以民眾的需要及意願,作為施政的明燈。過去幾年,在全民的支持下,我們已經拓展出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社會自由的開闊格局;而未來,我們更將以強大的民意為後盾,繼續經營壯盛的大台灣,建立文化的新中原;同時以海洋文明四海一家的胸襟,立足本土,關懷大陸,放眼世界,為中華民族創造揚眉吐氣的新紀元,也為世界的和平繁榮,發揮具體貢獻。
四十五年來,淡江大學一步一腳印地與我們的國家共同走出光輝歷史,未來集合全體師生的智慧,必定能再創新猷,為國家發展作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