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接見「台灣發展經驗國際研討會」外賓
中華民國84年01月10日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表示,「台灣經驗」這句話是他就任以來,為朝向建設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國,而提倡將「台灣經驗」、「移植」到中國大陸去的。

總統強調,台灣海峽兩岸之間,這種北平與台北的「競爭共存」關係的發展,勝負終將由未來歷史來作裁決。

總統下午在總統府,接見參加由國立台灣大學主辦的「台灣發展經驗國際研討會」的中外貴賓時,作了以上表示。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在場作陪,訪賓包括聯合國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席塞拉德,他們是由台大校長陳維昭陪同,到總統府晉見總統。

總統在致詞時表示,中華民國目前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只有二十九個邦交國家,在一般人的眼中,「台灣」本來就是極其微小的,或甚至只被視之為所謂「例外的存在」。

「但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四十多年來,進行從『威權主義體制』,往『民主主義體制』平和的轉移,深獲肯定」,不過,總統也說,儘管中華民國在台灣以亞太地區為主的無邦交國際社會中,所展開的非正式國際經濟活動,已展現了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但是能發覺到此一世界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台灣經驗』所具有重要意義的人,並不是很多」。

總統說,探討近年台灣「威權主義」體制的溶解,「和平的」民主化,兩岸關係的擴大與加深,及台灣多元化務實外交所形成的非正式國際網的進程,並將這種台灣實際行動所具有的意義,在「脫離冷戰」和「脫離社會主義」的世界潮流中給予定位,才能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亞洲提出新的方向。

談到「台灣經驗」的意義時,總統也提出兩點來說明:

其一,台灣在兩代蔣總統政治體制之下達成高度經濟成長。根據去年(九四年)的統計,平均每人的國民總生產(GNP)為一萬一千多美元,外匯存底高達九百三十億美元(世界第二位),擁有如先進國家一般的經濟力量。目前在本人領導之下,除經濟發展外,政治面也已自威權主義體制逐漸往民主主義體制作「非暴力」的轉移。

其二,具有前述經濟力量的台灣,一九九四年一至十月與大陸間接貿易額約有佰億美元,而台灣向中國大陸投資總額根據各方面的估計,在一九九三年即近四十億美元,經由香港參與廣東、福建省等華南經濟圈的計畫,造成另一個向量的傾斜,而不同於因與大陸擴大民間交流造成所謂「共存共榮」的「台灣化」。此一國際經濟活動,不僅僅是跟中國大陸,也拓展到東協國家、越南、舊蘇聯等國家,我們必須注意到台灣既非聯合國會員國,其非正式的存在,加速了以經濟為主之國際網路的形成。最近更籌劃成立亞太營運中心,進一步以自由區域的姿態,出現於亞太地區,以促進其經濟體制的脫胎換骨。

不過,總統也表示,台灣在邁向「和平民主化」和在無邦交環境下從事的國際活動,簡直就是「帶著誕生痛苦之『陣痛』,發揮『政治的高度技術』」,方才勉強沒犯什麼大錯而順利進展,這一點大家是不能忽略的。 不過,總統在談話中,一再的強調,要研究、了解「台灣經驗」,絕不是只看其「結果」,而是要對其在困難過程中一步步衝破橫逆,一步步成功發展的正視與理解。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