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4年08月12日
總統前往台中參加社會大學師生聚會

李總統登輝先生今天前往臺中,參加社會大學師生的聚會,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許秘書長、呂董事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登輝能夠應邀來到社會大學,向在座的各位講師和學員,談一談有關終生學習和教育改革的一些觀念與做法,感到非常榮幸。社會大學的開辦,不但是民間從事教育改革的範例,也是建立社會終生學習體制的一環。在今天的教育思潮來說,實在是一項深具時代意義的創舉。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終生學習」?這個名詞,英文叫Lifelong Learning,日本人譯作「生涯學習」,有些地方也稱為「永續教育」或「恆久教育」。不論那一種說法,終生學習的最重要意涵是說,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年,終其一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在學習,都需要接受教育。很多人常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活到老,學到老」來說明這個道理。

「終生學習」是相對於正規的「學校教育」而言,包括了大家熟悉的所謂社會教育、成人教育、補習教育、推廣教育、繼續教育、回流教育等等。但是,終生學習的想法並不只是要強化或是擴大既有的這些社教制度,而是要針對整個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進行反思和改革,所以它也是一種「教育的再發現」過程。

一般人有一種觀念認為,如果我們想加以強調和重視的教育型態,就想把它法制化成正規「學校」的一部份,包括幼稚園、夜間部或空中大學等等。「學校體系」成了其他形式的學習過程,包括終生學習,所要模仿和轉型的標竿。社會的認知如此,但是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則不能如此。

登輝認為這樣的想法有需要調整。首先,我們要改變過去在學校體系內由上而下的「教育」觀念,重新以尊重個人主體性,跨越人生全程的「學習」為中心,來思考整個教育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教育應該只是終生學習的一個較為特殊的階段而已,終生學習不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或延續。我們也不應該全部為了要配合或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才去做終生學習,甚至以學校教育型態做為指標,來規劃或影響終生學習的本質。觀念上要讓終生學習的架構來涵括學校體制,而不宜讓學校體制來扭曲終生學習的設計。換句話說,我們要以終生學習的觀點來重新定位和調整學校教育的角色、一般教育行政工作的階段性重點、以及國家教育資源的分配。如此,我們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發展才能配合社會和時代的需要。

學校教育體制的建立和擴張,有其時代和社會背景。在傳統的時期,國民知識和教育水準低落,為國家發展需要,我們必須集中資源發展學校教育,所以學校教育要義務化,期程要從六年擴大到九年,還要普設專科大學等等。經過長年的努力,學校教育的規模和成效,可以說已經相當令人滿意。可是,時代的變遷早已使得這種教育發展政策顯得落伍,甚至衍生出許多教育問題,譬如升學競爭、聯考問題、青少年問題、學歷主義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回過頭來吞噬了我們多年來的教育成果。這也是為什麼教育不得不改革的理由。但是改革也不能只是就個別的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些個別多樣的問題背後都有比較複雜而且彼此關聯的多層因果關係,從事改革時,如果沒有做系統的全面診斷分析,就無法提出整體性和結構性的改革方案。

假如我們有一套設計,可以讓社會上不同場所、不同年齡層、不同形式的學習和教育過程,都能獲得充份的資源和適當的認定,並且在政府和民間的人事任用與升遷制度上產生作用,學歷、升學和聯考等問題,就可以自然減輕。這一套設計就是終生學習體制。教育改革最終必須要能提出這樣一套,既屬於「教育」範圍內的方案和機制,又能帶動外在整個社會價值觀的重建,如此才有可能將學校教育的問題鬆綁。成功的教育改革才是蘊育社會改革動力的源頭,現階段教育改革的重點,就是要從整個社會大環境,而不是從既有的,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行政體系來看教育問題,來調整教育制度。

除了消極地解決學校教育所衍生的問題外,終生學習體制的建立,也要積極地提昇我們的社會品質和生活品質,進一步協助我們每一個國民,重新適應這個迅速變遷的時代和社會。我們在經濟奇蹟和政治改革之後,要提昇國民的生活文化,培養現代國家的公民倫理,恐怕唯有透過普遍的、全民的和地方性的「終生學習」體制的建立,整個社會的體質和認知才有辦法強化。

在地方和社區,我們有環境景觀保育、鄉土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校外生活、醫療保健、地方產業轉型和社區總體營造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全體社區居民的參與。但是在參與之前,所有居民也要經過再學習,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之後,才能回饋給地方和社會,進而達到人力再開發和民間活力再運用的目標。地方和社區可以說是終生學習資源的寶庫,終生學習也是建立社區生命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機制。地方行政首長的施政,如果是在於地方產業振興和居民生活環境品質的提昇,則終生學習體制的建立,可以說是首要之務,這也是教育民主化和地方化必需走的路。

散布全國各地的學校,向來擁有最多的社會公共資源,包括人才、經費和空間。我們希望學校能夠成為社區社會所擁有的學校,而不是上級教育行政單位屬下的學校。學校如果經營運用得當,就有可能在地方社區,成為帶動文化和社會學習的中心,可以推動地方社會關係的正常發展,提昇地方的形象與實質的建設,最後整個社區都變成為終生學習的「校園」。學校有必要藉著支援地方的終生學習體系來調整其角色。

終生學習體系的建立,從地方到中央,都應該對有關的設施、人才、課程和資訊加以整合成為一個體系,讓需要這種學習機會的人隨時可以獲得。社區組織、民間團體和企業界也都可以積極投入,讓終生學習在地方和在全國,都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活動與文化運動,培養國人新的生活文化和社會關係,將國人追求的生活目標,從「物質的富裕」導向「心情性靈的富裕」。這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也是公共化的社會福利制度應該調整的方向。

「終生學習」體制的設計,落實到政策面和執行面,就能使教育進一步「社會化」和「全民化」,解決學校教育本身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全民和社會則在這個「學習化」的過程中,營造出一個「學習型」的社會,全面來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和國民生活文化,達到重建社會和國家的目標。最後,我們國家就會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形成一個共同體社會,這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問題。

在座各位都是學有專精,又能夠衷心投入社會的教育工作者和社會菁英,希望大家一齊來為台灣的前途發展,貢獻出每一個人的智慧和心力,從建立一個以全民學習為中心的新社會做為起步。社會大學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會繼續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寄望呂董事長及各位工作同仁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最後,敬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