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09月24日
副總統參加「從氣候變遷談防災避難座談會」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參加「總統府科技諮詢委員會」在總統府舉行的「從氣候變遷談防災避難座談會」,並在會前致詞。
  副總統表示,近來美國因紐約世貿大樓及華府五角大廈遭到恐怖份子攻擊,造成慘重的傷亡,而接二連三的風災,也使台灣遭到重創,國內外的天災人禍,致使人心驚恐。為因應台灣嚴重的土石流問題,「總統府科技諮詢委員會」特別於八月上旬,舉行「還我河山」座談會,並做出「國土保安政策」建議。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今天舉行的座談會主要在探討氣候的變遷與天然災害的關聯性,並希望能進一步研擬防災避難之道,期能將損害減至最少。
  副總統指出,根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灣環境變遷與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之評析」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顯示,該研究分析過去百年的台灣氣溫與雨量、全球氣溫與海溫,以及氣候變遷模擬資料,以期瞭解:(一)台灣近百年來氣候變遷的特徵,及其與全球氣候變遷的關係;(二)台灣未來的氣候變遷的可能境況。該成果報告主要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氣溫長期趨勢變化:過去百年來,台灣經歷了全島性的暖化現象,與全球暖化趨勢一致,
    氣溫上升速率每百年在攝氏一度至一點四度間,遠大於全球平均值(每百年為攝氏零點六
    度)。台灣的暖化現象,不只發生於都會區,玉山、東吉島等無明顯開發的地區也有顯著
    的暖化現象;而亞洲地區,除了中國大陸西南部外,也都呈現暖化現象,且幅度幾乎是全
    球最高。台灣的增溫趨勢是此一大尺度系統的一部分。台灣增溫趨勢在夏季比冬季明顯,
    因此年溫差呈現上升的趨勢;台灣夜間氣溫上升的幅度並大於日間。此外,東亞陸地上氣
    壓,在過去五年中,於夏季與冬季分別呈現逐漸上升與下降的趨勢,東亞季風系統有逐漸
    變弱的趨勢;另台灣東側的海溫皆有上升的趨勢,其分布類似黑潮,而且冬季比夏季明顯
    ,此一現象可能與冬季東北季風的減弱有關。
  二、雨量長期趨勢變化:偏北測站(如新竹、花蓮、淡水)呈現雨量漸增的趨勢,幅度每年在
    三至四公釐之間,淡水與花蓮雨量的增加主要發生在秋季,新竹為春季,恒春雨量的減少
    則主要發生於夏季。而近五十年來,整體而言,台灣的年雨日數有明顯的減少趨勢,豪、
    大雨日數在台北、花蓮、淡水,皆有增加的趨勢,但增加的速率極其緩慢,對台灣整體的
    氣候變遷而言,並無太大的影響。
  三、颱風長期趨勢變化: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九八年之間,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個數,無明顯
    的趨勢變化。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由於全球溫室效應的結果,海水的溫度也不斷升高,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象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台灣附近海域的海水溫度高達攝氏二十九度,氣候暖化造成海水蒸發增加,因而每遇颱風來襲,即帶來大量的降雨,造成台灣重大的災害。
  副總統並希望以科學的方法做好防災、避災、救災的工作,但也不能認為人定勝天,而是要敬天、惜地、愛人,讓大地也能休養生息,如此才能長久維持好山、好水、好人間。
  下午的座談會由總統府科技諮詢委員會科技永續發展組的諮詢委員詹世弘主持,出席的人員有:張石角(諮詢委員)、黃胤年(諮詢委員)、林榮耀(諮詢委員)、蔡義本(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教授)、劉振榮(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教授)、陳台琦(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沛練(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周憲德(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吳瑞賢(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黃俊鴻(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李錫堤(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重耀(中華民國建築技術學會理事長)、吳丕基(中華民國建築技術學會理事)、林平昇(中華民國建築技術學會鑑定主委)、陳賜賢(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陳文賜(前土木技師全國公會理事長)、范正成(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蔡長泰(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林美聆(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陳樹群(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教授)、孫志鴻(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李清勝(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學系教授)、鄭克聲(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李天浩(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黃文政(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許銘熙(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