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仁副總統今(20)日上午接見「106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除肯定得獎者,並期勉國人持續發揮好人好事的精神,宣揚善行及義舉,共同凝聚社會善念,讓臺灣更好。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臺灣人民的友善、人情及助人行動享譽國際,例如數年前陳樹菊榮獲號稱亞洲諾貝爾獎的「麥格塞塞獎」。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對國際及地方的幫助也很大,臺灣已成為「捐贈者」。事實上,臺灣人民對於行善,從不落於人後,且發自內心深處,展現身為人最崇高的利他精神。
副總統指出,除了這些知名的善行及人士,提升臺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事實上,在臺灣長期以來仍有許多為善不欲人知的熱心人士,他們來自各行各業,由於對自己生命經驗的感念,或是對國家社會人、事、物的關懷,不亞於那些已被披露的社會英雄,他們同樣也無私地奉獻自我,透過實際的行動默默耕耘著社會的真、善、美,形成共善的社會氛圍。
對於「中華民國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秉持著「時時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處處有溫情」的理念,多年來堅持發掘好人好事,並為了凝聚共善及發揚好人好事,每年舉辦相關的表揚活動,副總統也表達感佩之意。
副總統也表示,該協會今(106)年再次「嚴選」了29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好人好事代表,透過公開表揚的儀式,期能傳承這些好人好事事蹟,拋磚引玉並帶動整體社會善念的發酵,引發臺灣共善的連鎖效應。
副總統指出,106年度榮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最高殊榮者,遍及全臺各地及社會各階層,包含軍、教、學生、神職人員、社團代表、民意代表、家庭主婦、一般民眾及企業負責人等。每位好人好事代表平時除了在自己的生活及工作崗位上發揮所長,閒暇之餘也不忘奉獻時間、金錢及才能,發掘、幫助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並影響及號召周遭親友投入社會公益。
副總統進一步說明,這群代表不分年齡及地位,帶著一顆關懷及大愛的心,為了社會正義,扶弱濟貧。每年,都有許多社會的「艱苦人」因此受惠,正因為有這些善心與善行,他們的生活才得以擁有更多的「小確幸」。
副總統感謝獲獎的好人好事代表,締造了無數臺灣的美麗,但他相信這些美麗事蹟,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之下仍有許多未被發掘的善行及義舉,支撐著美麗臺灣的溫暖與感動。因此,如何扎根善行,凝聚善念並形塑共善社會的願景至關重要。
副總統強調,除了讓好人好事事蹟流傳及褒揚外,政府也會努力從施政過程來傳遞善念精神,從家庭、教育及工作中,由自身開始說好話、行好事,人人都成為自身周遭的好人好事代表。
訪賓一行由「中華民國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理事長江達隆率領、內政部次長邱昌嶽陪同,前來總統府拜會副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