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10月12日
總統出席「第一屆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晚間出席「第一屆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並致詞,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第一屆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科技發展是增進社會福祉、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一項衡量國力強弱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過去十餘年,美國、日本及德國等先進國家為確保其國力、增強其國際競爭力,莫不加強推動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以作為二十一世紀持續保有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追求學術卓越與技術創新,以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及經濟繁榮,已成為各國之共同課題與目標。
  回顧我國科技發展,不論質與量均有顯著的進步,在著名的科學索引指標(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論文資料庫收錄的論文發表篇數年年增加,排名也不斷上升,近五年均維持在世界第十九名;工程論文索引指標(Engineering Index,EI)排名在世界第十一名;而1999年及2000年在美國申請及獲得專利件數,台灣之排名僅次於美國、日本及德國,為第四名;此外,並已有多項產品取得國際領先地位,成為帶動國內產業升級轉型的主力。但是我們了解,國際競爭是嚴酷的,我們不能以目前的成果自滿而放慢了腳步,因為後有追兵,只有不斷的精進,才能維持優勢於不墜。有鑑於此,推動科技發展也已成為我國新世紀的重要政策之一,1999年通過「科學技術基本法」,其中第三條明確宣示「政府應於國家財政能力之範圍內,持續充實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所需經費。政府應致力推動全國研究發展經費之穩定成長,使其占國內生產毛額至適當之比例。」,以確保我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持續提昇。而為推動基礎研究,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更明定科技經費至民國九十三年之中程目標為: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研發經費之12%;至民國九十九年之長程目標為: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研發經費之15%。此外,「加強學術研究,追求卓越發展」亦明列為國家科技發展重要措施之一。由這些措施可看出政府在推動包括基礎研究的科技研發上的強烈企圖。
  科技發展首在人力投入,為吸引優秀科技人才投入研發,世界上不論先進或開發中國家均研擬各種獎勵措施,表彰其研究發展人員對科技發展之貢獻,諾貝爾獎即為最著名的國際性獎勵。我國過去雖然亦有若干獎勵措施,如行政院之傑出科技榮譽獎、教育部之學術獎,以及國科會之傑出獎等等,但仍缺乏如美國總統獎(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之類的最高榮譽之獎勵。因此,過去陸續有學者專家倡議設置總統科學獎,以獎勵科技研發,提昇我國國際聲望。個人上任以後,也深切體認設置總統科學獎的必要性,特請中央研究院李院長遠哲擔任召集人,邀請相關部會首長及學者專家成立總統科學獎委員會,遴選國際上對台灣社會有重大貢獻之基礎學術研究人才,加以表揚。經過近一年的努力,終於產生了第一屆得獎人,個人在此謹向參與本獎項之工作同仁及經費贊助者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曹董事長興誠表達最高的敬意及謝忱。
  經過嚴謹之審查,通過層層關卡後才脫穎而出的本屆總統科學獎得獎人,均是長期從事研究工作,並在相關領域獲得具先導性、創新性的重大突破,享譽國際,對提昇台灣在國際學術之地位,功不可沒。宋瑞樓教授對肝炎、肝硬化與肝癌之研究,使B型肝炎這種威脅國人健康的嚴重疾病獲得破解之道,國內肝炎防治也因而往前邁進一大步,而台灣在肝炎與肝癌的科學研究,也自此登上世界醫學舞台,成為世界之最。劉國平先生在化學動態學之研究,釐清了該領域近三十年來的一些迷思,並使化學反應研究往前邁進了一大步。林長壽先生結合他個人深刻的原創力與複雜的分析技巧,在「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研究上,獲得突破性的成果,在國內外數學界居於領先地位。以上三位得獎人的成就,證明了今天在台灣也是可以做出世界級的頂尖學術研究。
  科技的價值貴在以人為本,任何科技的發明、創新與突破,只有用於服務人類福祉,提昇人類文明,才有正當性,發揮其效益。社會越進步,政府為推動各種公共政策,越需要科技的知識做為依據。在公共安全、衛生與生態環保問題上,尤需要以客觀的科學研究結果及數據,做為決策的重要參考,以減少紛爭,引導理性解決。專家諮詢並已成為現代政府決策體系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在全球問題上,各國政府或國際組織面對複雜之社會及生態環保等問題,也必需以科學知識做為取得共識的基礎。今天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重大的創新發明與突破往往需要群策群力,結合眾人之力方得完成,因此國際交流合作研究將更為重要。近年來,我國參與了部分的大型國際性科技合作研究計畫。展望未來,希望能再將參與的層面擴大,使我國之學術研究與國際同步和接軌,並為全球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科技研發工作的從事者,可說都是知識菁英,希望各位本於科學家的使命與熱情,繼續追求卓越,使台灣成為美麗的綠色矽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