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10月15日
總統參加世新大學四十五週年校慶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應邀參加世新大學四十五週年校慶,並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很榮幸能受邀參加世新大學創校四十五週年校慶,學校在成創辦人舍我領導下,從民國四十五年成立「世界新聞職業學校」,不斷的發展,到八十六年改制為「世新大學」,至今達到學生人數一萬餘人的精緻綜合大學規模,培養出四萬多位優秀的傑出校友,散佈全球各地,對我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貢獻良多,本人首先要表示敬意與謝忱。
  「父母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國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也在教育。」舉凡一個國家的重大變革與進步,背後最大的動力無疑就是教育,因此,我國的大學教育在量的成長及質的提昇都必須持續求長足的進步。
  民國三十八年,我們只有一所大學和三所學院(分別是一所工學院、一所農學院和一所師範學院),總學生數只有五千餘人,想要就讀大學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半世紀後的今天,公私立大學校院已達一百四十三所,學生總人數已逾六十五萬人。大學入學的比例已超過應考人數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可見我們大學門戶的洞開,大幅增加了民眾就讀的機會,不僅促進產業的升級,國民所得也從一百三十七美元增加為一萬四千美元,可以說,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亦步亦趨、同步在進行的。
  大學教育在過去的進步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第一是私人興學的力量助長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第二是民國六十三年第一所技職體系的大學校院設立,確立了一般大學和技職教育雙軌發展的政策,第三是民國八十三年修訂大學法,確定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主的原則。
  我們的大學在面對多元化、自由化、民主化、國際化的趨勢下,都已各自發展不同的特色,但因過去存在不少舊有法令的限制、經費的窘困和各方理念的歧異,使大學也面臨不少困難與衝擊。邁入二十一世紀,全世界各國都將高等教育的發展當作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戰場,中華民國大學教育發展的前景,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私人興學和技職教育的發展可說是因應環境需求的必然結果。因應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培育更多高創造力的優秀人才,以及政府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台灣的高等教育無疑正從菁英走向普及,從管制走向開放,從一元走向多元。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感受到,整個世界的腳步都在加快。社會的變遷、產業的更新、觀念的更迭等時時刻刻在進行,教育如果跟不上環境變動的速度,將會是一個不進則退的局面。高等教育就更必須講求質的提昇,因為欠缺高品質的研究和有效的教學,就無法提昇我們國民「人的品質」,以及國家的競爭力。
  針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政府對於大學教育已有許多更具體措施,包括訂頒「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規劃大學教育發展藍圖;規劃辦理評鑑,鼓勵大學建立特色;充實大學基礎建設;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辦理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之審查及執行;建立大學教育法制,積極研修大學法、私立學校法、學位授與法等相關法規;並且,為提高私立大學辦學水準,編列私立學校獎助、補助經費,補助私立大學研究生獎助學金、工讀助學金等措施,以及其他幫助更多孩子就學的減免照顧等等。
  從民國四十二年台灣的第一所私立學院開始,目前在全部高等學府中,私立大學的校數及學生人數已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阿扁要再次的感謝私人興學的毅力與胸懷。而政府對大學教育水準的提昇,責無旁貸。正如世新的辦學原則:「學校為學生而辦,學生為讀書而來。」阿扁也期盼在全體大學工作同仁的努力打拼下,我們的大學能擠進世界一流之門。在新世紀裡,高等教育所面臨的衝擊挑戰將更為艱鉅,對於未來發展的願景,我們深具信心,也充滿期待。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