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10月23日
總統參加「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六屆討論會」開幕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參加「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六屆討論會」開幕典禮,並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及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總統也應邀致詞,致詞內容為:

  歷史的巨輪邁入二十一世紀,百年的歲月倏忽而過,曲折多變的臺灣史也剛剛經歷政黨輪替、政權轉移的里程碑。在這個眾聲喧嘩、民意沸騰的年代,社會呈現多元而澎湃的觀念,但是凝聚社會共識的主流價值,仍有待進一步的確立。我們國家的民主制度和主體意識是否可以落實、延續,相信歷史學者面對這種種問題,肩上的任務應是更加沉重而嚴肅的。
  今天,國史館能以「二十世紀臺灣的歷史與人物」為題,舉行「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六屆討論會」,邀集各位鴻儒碩彥齊聚一堂,在今、明兩天共同討論臺灣百年來的歷史變遷與人物遞嬗,實在非常有意義。阿扁在此謹向全體與會人士表達敬佩與嘉勉之意。
  臺灣島昂立在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接之處,自古以來它以獨特的地理環境吸引了四周的民族,孕育了豐富的文化生態,尤其自海權時代以後,成為國際舞台上的要角之一,歷史的發展呈現出各方族群融合、政權更換頻繁、多元文化薈萃的特色。
  最近這一百年的歷史變遷,同樣展現了這種特色。在二十世紀初期,臺灣受到帝國主義殖民政權的支配,而國民政府在一九四五年接收臺灣、一九四九年遷臺後,也帶來長達數十年的威權統治。直到最近一、二十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民主憲政的落實、民間社會多元的發展,終於逐步邁向自立自主的道路,建立起屬於全體臺灣人民的民主政府。百年之間,歷史如此曲折多變與動盪不安,東西方的文明和思潮在此拓殖、傳播和交會;然而不可否認的,臺灣也因此吸納更多的外來文化,不同的族群在此地相互包融、和諧共生,共同澆灌豐美的土地。
  回顧台灣史研究在過去發展的歷程,彷彿也是戰後台灣社會發展的一面縮影,它曾被壓制、排斥,或是侷限在民間、地方文史、學術支流,夾雜著悲情。直到一九八Ο年代晚期以後,經過政治運動的衝擊,以及許多歷史事件和意識的爭議,台灣史的研究終於破繭而出,逐漸受到重視而進入學院體制,成為重要的學術領域,也慢慢脫離附屬於中國的觀點,建立主體的地位。相信在與會各位人士的努力下,台灣史的研究定會獲得長足的進步,成果也將更為豐碩。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開端,我們不應再以悲情追憶過去的種種,相反的,我們應該理性而且客觀地審視過去這一百年的歷史。記得今年五月阿扁在佛光山與媒體朋友的座談中,曾經提到:「要評斷歷史人物和事件有幾個原則可以參考。第一、是非;第二、功過;第三、恩怨。在是非方面,也許一時會有扭曲和混淆,但是歷史終究會還原真相,時間會證明黑的不會變白的,白的不會變黑的;在功過方面,人民會裁判,時間會沈澱還原,有客觀標準可以判斷;至於恩怨則是一時,很快會變過眼雲煙」。
  所以儘管這段歷史存在著被壓迫的事實,我們在緬懷先賢志士為臺灣奉獻心力的同時,不能忘記在歷來政權的統治中,也有不少優秀的官僚、學人為這片土地擘劃不凡的建設;還有許多原本不怎麼認識臺灣的外國旅人、宗教家、醫生或探險家,來到臺灣後,竟能胼手胝足,與臺灣人民共同奮鬥,為臺灣付出血汗。臺灣今日之成果,部分也要歸功於這些前人的辛苦奮鬥。正確而且客觀地研究這段歷史,使我們能夠互為理解個別的歷史經驗,互相體會不同的文化情懷,認識到種種的差異都是屬於我們台灣的一部份,也將融匯成我們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既可以消除族群間不必要的誤解與怨懟,也可以讓我們珍視目前所享受之民主、繁榮的甘美成果,繼續為二十一世紀的臺灣而攜手奮鬥。
  歷史文化的重構是政治民主化之後重要的課題,也是新政府施政的重點之一。國史館近一年多來在張館長的領導下,積極地蒐集各種檔案、資料,並努力推動昔日被視為禁忌的臺灣現代史研究,本人感到非常欣慰。我們期待與會的專家學者們,能在會議中提出卓越的研究成果與精闢的見解,為臺灣近、現代史研究奠定厚實的基礎,為我們的歷史教育提供一套恢宏、自信;而且具有包容性的歷史觀,也能為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出藍圖。
  今天阿扁應邀參加開幕典禮,能夠與在座各位學者專家共同回顧二十世紀臺灣這一段艱辛的歷程,深感榮幸。預祝這次大會能圓滿成功,也希望未來國史館能在歷史研究和史料保存上獲致良好的成果。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