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5年08月01日
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蔡英文總統今(1)日上午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上午9時30分,總統府正大門前開始進行呼喊儀式,象徵參與族人已帶著善意到來,現場並點燃小米梗,引導原住民族祖靈一同前來;總統在大門口迎接參與族人進入總統府。隨後在經國廳舉行道歉儀式,首先以傳統布農族儀式祈福,由耆老胡金娘女士點酒,讓祖靈能夠認識總統,並向祖靈祈求一切順遂;緊接著由不同宗教之神職人員齊聲禱告,祈願神與祖靈共同見證此一歷史時刻。

祈福後,總統正式發表道歉文,道歉文全文為:

二十二年前的今天,我們憲法增修條文裡的「山胞」正式正名為「原住民」。這個正名,不僅去除了長期以來帶有歧視的稱呼,更突顯了原住民族是臺灣「原來的主人」的地位。

站在這個基礎上,今天,我們要更往前踏出一步。我要代表政府,向全體原住民族,致上我們最深的歉意。對於過去四百年來,各位承受的苦痛和不公平待遇,我代表政府,向各位道歉。

我相信,一直到今天,在我們生活周遭裡,還是有一些人認為不需要道歉。而這個,就是今天我需要代表政府道歉的最重要原因。把過去的種種不公平視為理所當然,或者,把過去其他族群的苦痛,視為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我們今天站在這裡,企圖要改變和扭轉的第一個觀念。

讓我用很簡單的語言,來表達為什麼要向原住民族道歉的原因。臺灣這塊土地,四百年前早有人居住。這些人原本過著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生活領域。接著,在未經他們同意之下,這塊土地上來了另外一群人。

歷史的發展是,後來的這一群人,剝奪了原先這一群人的一切。讓他們在最熟悉的土地上流離失所,成為異鄉人,成為非主流,成為邊緣。

一個族群的成功,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他族群的苦難之上。除非我們不宣稱自己是一個公義的國家,否則這一段歷史必須要正視,真相必須說出來。然後,最重要的,政府必須為這段過去真誠反省,這就是我今天站在這裡的原因。

有一本書叫做「臺灣通史」。它的序言的第一段提到:「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這就是典型的漢人史觀。原住民族,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這塊土地上,有豐富的文化和智慧,代代相傳。不過,我們只會用強勢族群的角度來書寫歷史,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的屠殺和經濟剝削,清朝時代重大的流血衝突及鎮壓,日本統治時期全面而深入的理番政策,一直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施行的山地平地化政策。四百年來,每一個曾經來到臺灣的政權,透過武力征伐、土地掠奪,強烈侵害了原住民族既有的權利。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原住民族依傳統慣習維繫部落的秩序,並以傳統智慧維繫生態的平衡。但是,在現代國家體制建立的過程中,原住民族對自身事務失去自決、自治的權利。傳統社會組織瓦解,民族集體權利也不被承認。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原住民族本來有他們的母語,歷經日本時代的同化和皇民化政策,以及1945年之後,政府禁止說族語,導致原住民族語言嚴重流失。絕大多數的平埔族語言已經消失。歷來的政府,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維護不夠積極,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當年,政府在雅美族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核廢料存置在蘭嶼。蘭嶼的族人承受核廢料的傷害。為此,我要代表政府向雅美族人道歉。

自外來者進入臺灣以來,居住在西部平原的平埔族群首當其衝。歷來統治者消除平埔族群個人及民族身分,為此,我也要代表政府,向平埔族群道歉。

民主轉型後,國家曾經回應原住民族運動的訴求。政府做過一些承諾、也做過一些努力。今天,我們有相當進步的《原住民族基本法》,不過,這部法律,並沒有獲得政府機關的普遍重視。我們做得不夠快、不夠全面、不夠完善。為此,我要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臺灣號稱「多元文化」的社會。但是,一直到今天,原住民族在健康、教育、經濟生活、政治參與等許多層面的指標,仍然跟非原住民族存在著落差。同時,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仍然沒有消失。政府做得不夠多,讓原住民族承受了一些其他族群沒有經歷過、感受過的痛苦和挫折。為此,我要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我們不夠努力,而且世世代代,都未能及早發現我們不夠努力,才會讓各位身上的苦,一直持續到今天。真的很抱歉。

今天的道歉,雖然遲到了很久,但卻是一個開始。我不期望四百年來原住民族承受的苦難傷害,會因為一篇文稿、一句道歉而弭平。但是,我由衷地期待,今天的道歉,是這個國家內部所有人邁向和解的開始。

請容我用一個原住民族的智慧,來說明今天的場合。在泰雅族的語言裡,「真相」,叫做 Balay。而「和解」叫做Sbalay,也就是在Balay之前加一個S的音。真相與和解,其實是兩個相關的概念。換句話說,真正的和解,只有透過誠懇面對真相,才有可能達成。

在原住民族的文化裡,當有人得罪了部落裡的其他人,有意想要和解的時候,長老會把加害者和被害者,都聚集在一起。聚在一起,不是直接道歉,而是每個人都坦誠地,講出自己的心路歷程。這個說出真相的過程結束之後,長老會要大家一起喝一杯,讓過去的,真的過去。這就是Sbalay。

我期待今天的場合,就是一個政府和原住民族之間的Sbalay。我把過去的錯誤,過去的真相,竭盡所能、毫無保留地講出來。等一下,原住民族的朋友,也會說出想法。我不敢要求各位現在就原諒,但是,我誠懇地請大家保持希望,過去的錯誤絕對不會重複,這個國家,有朝一日,可以真正走向和解。

今天只是一個開始,會不會和解的責任,不在原住民族以及平埔族群身上,而在政府身上。我知道,光是口頭的道歉是不夠的,為原住民族所做的一切,將是這個國家是否真正能夠和解的關鍵。

我要在此正式宣布,總統府將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我會以國家元首的身分,親自擔任召集人,與各族代表共同追求歷史正義,也會對等地協商這個國家往後的政策方向。

我要強調,總統府的委員會,最高度重視的,是國家和原住民族的對等關係。各族代表的產生,包括平埔族群,都會以民族和部落的共識為基礎。這個機制,將會是一個原住民族集體決策的機制,可以把族人的心聲真正傳達出來。

另外,我也會要求行政院定期召開「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委員會中所形成的政策共識,未來的政府,會在院的層級,來協調及處理相關事務。這些事務包括歷史記憶的追尋、原住民族自治的推動、經濟的公平發展、教育與文化的傳承、健康的保障,以及都市族人權益的維護等等。

對於現代法律和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有些格格不入的地方,我們要建立具有文化敏感度的「原住民族法律服務中心」,透過制度化的設計,來緩和原住民族傳統慣習和現行國家法律規範之間,日益頻繁的衝突。

我們會要求相關部門,立刻著手整理,原住民族因為傳統習俗,在傳統領域內,基於非交易的需求,狩獵非保育類動物,而遭受起訴與判刑的案例。針對這些案例,我們來研議解決的方案。

我也會要求相關部門,針對核廢料儲存在蘭嶼的相關決策經過,提出真相調查報告。在核廢料尚未最終處置之前,給予雅美族人適當的補償。

同時,在尊重平埔族群的自我認同、承認身分的原則下,我們將會在九月三十日之前,檢討相關法規,讓平埔族身分得到應有的權利和地位。

今年的十一月一日,我們會開始劃設、公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部落公法人的制度,我們已經推動上路,未來,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將會一步一步落實。我們會加快腳步,將原住民族最重視的《原住民族自治法》、《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等法案,送請立法院審議。

今天下午,我們就要召開全國原住民族行政會議。在會議中,政府會有更多政策的說明。以後每一年的八月一日,行政院都會向全國人民報告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的執行進度。落實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並建立原住民族的自治基礎,就是政府原住民族政策上的三大目標。

我要邀請在場的、在電視及網路轉播前的全體原住民族朋友們,一起來當見證人。我邀請大家來監督,而不是來背書。請族人朋友用力鞭策、指教,讓政府實現承諾,真正改進過往的錯誤。

我感謝所有的原住民族朋友,是你們提醒了這個國家的所有人,腳踏的土地,以及古老的傳統,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這些價值,應該給予它尊嚴。

未來,我們會透過政策的推動,讓下一代的族人、讓世世代代的族人,以及臺灣這塊土地上所有族群,都不會再失語,不會再失去記憶,更不會再與自己的文化傳統疏離,不會繼續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我請求整個社會一起努力,認識我們的歷史,認識我們的土地,也認識我們不同族群的文化。走向和解,走向共存和共榮,走向臺灣新的未來。

我請求所有國人,藉著今天的機會,一起努力來打造一個正義的國家,一個真正多元而平等的國家。

隨後,由原住民族回應代表,曾任四屆鄉代、一屆議員,橫跨日治與中華民國政府,也是二十幾年前反核廢的領導人雅美族夏本•嘎那恩(Capen Nganaen)以族語發表回應表示,他出生在日本統治的時代,再過幾天將度過81歲生日,今日前來總統府,參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這個歷史時刻,深感榮幸。歷來沒有任何一位總統願意在正式場合,向原住民族道歉,只有蔡英文總統願意這樣做,令他十分感動。談到蘭嶼族人深受核廢料之苦,他希望總統與大家能想辦法讓核廢料遷出蘭嶼。今日是和解與和諧的開始,也希望政府能夠落實道歉的內容,讓彼此相愛,互相幫助,成為真正一家人。

最後,雙方交換信物,先由總統將道歉文致贈予原住民族代表,代表總統對原住民族的最高誠意,也象徵著政府必定努力實現承諾,回復原住民族應有權利。原住民族代表則致贈總統各族共同的傳統作物-小米,象徵共同期許政府落實原住民族歷史與轉型正義,如同小米一樣,在臺灣這塊土地生根發芽,年年成果豐收。

包括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林全、司法院長賴浩敏、考試院長伍錦霖、監察院長張博雅、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立法院秘書長林志嘉、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黃國昌、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總統府副秘書長劉建忻、曾厚仁及吐瓦魯共和國大使等11國駐臺使節及代表等均出席見證。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8月23日
總統因應今日投票結果發表談話 強調政府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 並以四項調整回應人民期待
賴清德總統今(23)日晚間於總統府因應今日投票結果發表談話。總統表示,投票結果是人民意志的展現,我們都必須尊重接受。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展現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 總統說,關於能源議題,人民要的是安心及穩定供電,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未來政府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讓臺灣的發展更安全、更永續。此外,為了回應人民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包括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調整施政順序,將重心放在經濟、民生、弱勢及青年等四個優先;調整行政、立法互動;調整國家財政體質,確保財政穩定。期盼國人團結一致,讓臺灣走向更民主、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臺灣人民透過罷免和公投,再次展現了民主的力量。這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對於結果,我們都必須尊重接受。 我要特別感謝過去一年來,憂心國會紛擾可能衝擊國家發展而站出來的百萬人民。大家用一張又一張連署書,期待以自己的力量帶來改變,在雨中、在烈日下,都不曾停止努力,我要向各位致上我的敬意。 民主的價值,在於不同的聲音能被聽見;國家的主人是每一位公民。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展現了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不論聲音大或小,都是人民的心聲。身為總統,我一定會誠心傾聽,銘記在心。我也希望無論在朝、在野,都可以聽到百萬人民的這份期待。 關於「核三重啟」公投雖然沒有通過門檻,但這個結果我們尊重;而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我也充分理解。在核電議題交互辯證的數十年來,臺灣社會最大的共識就是「安全」。安全不只是科學的問題,也是人民安心的問題。然而,誠如我在公投前所說的,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科學需要驗證的問題,不會在一場公投就徹底解決。 而關於核能電廠是否能夠重啟,依照今年5月修法的《核管法》,政府的立場在程序上有「兩個必須」:第一個必須是核安會必須訂出安全審查的辦法;第二個必須是台電必須依照這個辦法,進行自主的安全檢查。 我要請核安會廣納社會各界意見,儘快完成相關辦法;也要請台電在法規公告後,啟動舊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並且定期向社會報告進度和風險,若符合標準,依法送核安會審議。政府會堅守「三大原則」,也就是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這是我們穩健面對核能議題的堅定立場。 因此,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人民要的是安心、要的是穩定供電,這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未來,我們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讓臺灣的發展更安全、更永續。 各位國人同胞,我上任已經一年三個月,對於政府施政不足之處,執政團隊會時時深自檢討,也必須調整改變。 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在726罷免投票後,已經多次向我請辭。但此刻,臺美關稅談判尚未底定,颱風和豪雨災後的復原工作還在進行;同時,今年有追加預算,特別預算也有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都在立法院審議,更有許多國家重大政策需要穩定推動。 所以,我希望卓院長繼續堅守崗位、承擔重任,和我們一起守住國家的關鍵任務。同時,為了回應人民的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第一,調整隊形。內閣將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 第二,調整施政順序。我們會把重心放在「四個優先」:經濟優先、民生優先、弱勢優先、青年優先,並且具體落實在各項特別預算以及政府的年度預算之中,來照顧人民生計、推動產業發展、強化經濟韌性,持續壯大國家。 第三,調整行政、立法互動。我們會堅定守護國家利益,但同時期盼朝野更多對話,不分黨派,共同守護臺灣,推動福國利民政策。 第四,調整國家財政體質。國家財政的穩定,才能保障世代的永續。也期盼朝野能夠進一步共尋,健全國家財政結構的方式,確保國家的長期發展。 今天也是八二三戰役勝利67週年。那一年,我們不分族群、不分你我,臺澎金馬的軍民同心,守住了金門,也守住了臺灣。今天的挑戰雖然不同,但需要的團結是一樣的。唯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守護國家,確保我們珍貴的民主與自由。 我會以八二三的精神為鑑,和全體國人不分族群、不分先來後到,共同攜手努力,讓臺灣走向更民主、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副秘書長何志偉、張惇涵等亦在場陪同。
詳細內容
114年08月14日
出席 WIBN in Taiwan 開幕晚宴 副總統盼透過交流傳遞原住民族文化之美
蕭美琴副總統今(14)日晚間出席「2025年世界原住民族媒體聯盟年會」(2025 WIBN in Taiwan)開幕晚宴時表示,臺灣致力保護、推廣並發揚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盼持續深化與全球原住民族合作交流;並針對臺灣將於今年舉辦的世界原住民族運動會,邀請各國原住民族運動員參與盛事。 副總統以英文致詞,首先歡迎來自世界各地及臺灣的原住民族朋友共襄盛舉,並表示臺灣擁有至少 16 種原住民族語言,今天先以較為熟悉的阿美族語「Salikaka a mapolong, nga’ay ho!」問候大家,也感謝來自臺東馬蘭部落的阿美族,用傳統的音樂及吟唱,為這次活動帶來最珍貴的祝福。 副總統指出,上一次在臺灣舉辦WIBN會議已經是 15 年前,正如剛才的精彩表演所呈現的,我們彼此之間,都在某種程度上緊密相連,情同家人。透過文化交流與互相理解的活動,所有人都共享了珍貴的經驗,不只是如何保護文化、保存語言,也透過歌聲、音樂、舞蹈與珍貴的母語傳遞故事。  副總統指出,原住民族在臺灣音樂與體育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越貢獻,包括臺灣今年將舉辦的世界原住民族運動會,也是讓許多原住民族發光發熱、讓國人感到驕傲的舞台。我們也衷心期盼 WIBN 的朋友們能將這次盛大的原住民族運動會傳播到世界各地,與你們的社群分享,同時邀請各位社群中最優秀的運動員來臺參賽。此項賽事不僅包括在電視轉播中常見的運動,還會有許多傳統體育項目,這些是原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已經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副總統提到,自上次 WIBN 在臺灣舉辦的這15年以來,政府立法保護、推廣並發揚原住民族語言。此外,原住民族電視台(TITV)在保存、分享原住民族語言故事,以及幫助其他臺灣社群更了解原住民族文化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相信透過廣播、網路與媒體平台,能夠建立彼此更緊密的連結。 副總統強調,多年來臺灣原住民族不僅在國內有重要貢獻,更是連結臺灣與世界的重要橋梁。臺灣與毛利族等原住民族是友好的遠親,這是非常珍貴的連結。同樣身為南島民族,臺灣期待與區域其他原住民族持續攜手深化合作,包括體育、音樂、文化、血緣,及傳承太平洋共享的文化。 最後,副總統感謝大家共同見證WIBN在臺灣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對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周年紀念表達祝賀。並表示,政府將持續支持原住民族的相關計畫,目前正值臺灣東部阿美族及其他族群豐年祭的季節,也期盼大家有機會深入部落,體驗在地文化與社群豐沛的能量和繽紛色彩。 包括WIBN世界原住民族媒體聯盟主席Shane Taurima、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曾智勇(Ljaucu‧Zingrur)及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瑪拉歐斯(Maraos)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8月01日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 總統強調將持續爭取對臺更合理稅率 並透過支持方案協助中小企業因應
賴清德總統今(1)日上午於總統府針對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發表談話,向國人說明與美談判已經完成技術性磋商,但因為最終總結會議尚未進行,所以20%為暫時性關稅,後續仍會持續爭取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美國政府也表達意願與臺灣再進行談判。此外,政府也會透過「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協助中小企業因應美國關稅政策。 總統致詞時表示,稍早美國政府通知我國談判代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臺灣暫時性關稅為20%。自4月2日美國對世界各國進行新的關稅政策後,臺灣積極和美國政府進行四次實體談判及多次視訊談判,過程雙方均展現誠意,秉持解決臺美貿易逆差、創造臺美互補互利的方向進行談判。 總統指出,談判截至目前為止,雖然已獲致階段性成果,由32%調降為20%,但20%稅率從一開始就不是臺灣談判的目標,希望在後續談判爭取對臺灣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美國政府也表達意願與臺灣進行談判。目前已經完成技術性磋商,但因為最終總結會議還沒有進行,所以並沒有得到最終稅率,這也是暫時性關稅的由來。 總統感謝行政院鄭副院長及楊珍妮政務委員率領的談判團隊,這幾個月來非常辛苦,不管是在臺灣或美國都隨時待命;他以及蕭副總統、國安會吳釗燮秘書長、行政院卓榮泰院長、總統府潘孟安秘書長等相關首長,也都在臺灣隨時支援美國談判代表的談判工作。 總統表示,不管稅率最後如何,對臺灣產業勢必會帶來衝擊,非常感謝行政院卓院長在4月4日提出「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並且進行20多場產業座談,特別預算亦由880億元提高至930億元,此項特別條例已送立法院審議完畢,希望行政院盡速將預算需求送至立法院審議,讓特別預算盡速執行,協助中小企業因應此次新的美國關稅政策。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政務委員楊珍妮等亦出席是項記者會。
詳細內容
114年07月01日
總統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 籲國人不分政黨朝野相挺國軍 支持國防預算 以實力達成真和平
賴清德總統今(1)日晚間出席「國際獅子會MD300A 1區真情服務分享成功」並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談「國防」。總統感謝全體國軍奉獻、捍衛國家,並強調,政府持續提升國軍待遇與福利,推動國防改革,期盼國人不分朝野政黨共同相挺國軍,全力支持國防預算,透過實力達成真和平。 總統致詞時表示,從去年520就職以來,一直思考如何團結國人、朝野、國家,一方面推動國家進步,另一方面抵抗外來併吞,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及自由的生活方式,因此接受各社團的邀請進行十講。 總統說,第一講是講國家,引用國際法及臺灣的歷史,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統治過臺灣,臺灣的主權也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臺灣在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經濟產業、科技發展、防疫等各方面的成就,百工百業都是國際上的隱形冠軍,代表臺灣是外國肯定的國家,這些都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應該要好好守護、珍惜。 總統接著說,第二講是團結,特別引用民進黨《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內容是臺灣不分先來後到、不分族群,只要認同臺灣這塊土地,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不管是中華民國認同或是臺灣認同,都是屬於國家認同的方式,應該彼此尊重、互相接納。要團結中華民國派的反共,以及臺灣派的護臺,反共護臺,臺灣才會安全,民主、自由、人權才能永續發展,後代子孫才能在這裡代代相傳。 總統也提到,第三講談憲政體制,固然中華民國憲法是在中國大陸時期所制定,但在李登輝前總統的領導下,來自臺灣人民所選出來的國大代表,經過七次修憲,已完成以臺灣為主體的民主共識。現在的憲法增修條文也明定,包括總統、五院各憲政機關的權責,彼此尊重、互相制衡,民主才能可長可久,走得更遠。臺灣的憲法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就是給予臺灣人民直接民主—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如果立法院或地方議會,沒有重視民意,沒有通過法律,人民可以創制;如果通過的法律不符合人民需求,人民可以複決。如果人民選出的立法委員表現不如人民所願,人民可以根據憲法推動罷免。也就是說,民主的問題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不管是透過釋憲,由憲法法庭判決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是否合憲,經過不斷地判決、解釋,讓憲政體制能更加穩固,人民也能運用權利表達主張,同樣是民主深化的一環。 總統針對第四講「國防」,首先說明國防的目的。依據憲法第137條第1項:「中華民國之國防,以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為目的。」另外,憲法第138條則明定:「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效忠國家,愛護人民。」因此每一次為國軍將領晉階、授階時,都用憲法勉勵國軍將領效忠國家、愛護人民。 總統提到,國軍是一支有能力保護國家的勁旅,也獲得國際社會正面肯定。國軍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也為臺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換句話說,中華民國與臺澎金馬是生命共同體。此外,也以1949年古寧頭戰役及1958年八二三砲戰為例,說明國軍的戰力。總統說,兩場戰役均為反共護臺,為守護臺澎金馬、守護中華民國,不分先來後到、不分族群,不分義務或志願役,軍民合作,一起為守護家園奮戰,並擊敗侵略者。因此,要感念當時英勇奮戰的國軍與民眾,才有今天穩定的社會。 總統也提到,國軍不只是保家衛國,無論是花蓮、臺南大地震、颱風甚至是疫情、禽流感,都可以看到國軍協助救災抗災、復原重建。臺灣有軍愛民、民敬軍的傳統,更感謝全體國軍捍衛國家的奉獻。軍人以生命保家衛國,是一項崇高的志業,對於國軍的貢獻,全國人民都要心存感激並做國軍的後盾。 總統表示,政府持續提升國軍待遇與福利力挺國軍,除了近年來軍公教加薪,今年3月也宣布提高志願役與戰鬥部隊加給。此外,蔡前總統任內推動「興安專案」提供國軍更優質的住訓環境,截至今年6月共修整營舍87案,是數十年來最具規模的營舍更新。接下來政府還會推動「展興專案」,從明年到2031年持續用具體行動提升官兵住用品質,支持國軍。 總統說,政府也精進對國軍眷屬的照顧,包含育兒協助、準公共化的托嬰托育合作、醫療照顧跟補貼等,並重視軍人的在職進修、強化職能培訓,以及增加與駐地附近學校的進修合作。為彰顯軍隊人性化管理,開放軍人出國自由行,且自今年7月開始,6家國籍航空國際線航班,將提供「軍人優先登機」服務。此外,推動九三軍人節現役軍人到賣場購物享打折優惠,也歡迎更多企業響應,共同展現對國軍的尊敬。上述國軍重要的福利及改革措施,在顧立雄部長知軍、愛軍,且發揮專業的領導下獲致諸多成果。 談及當前情勢中國威脅增強,總統指出,中國的軍事預算從2000年開始一路增加,2025年已破8兆新臺幣,相較20年前,中國軍費成長7倍以上。即便是國民黨執政時期,中國軍費連續多年以兩位數規模快速成長,中國軍事費用的提升,與臺灣任何政黨執政無關。中國的威脅持續壓迫到區域和平,且已踏出第一島鏈,甚至也已跨過第二島鏈到第三島鏈。臺灣受威脅,周邊國家也都受到威脅。此外,中國國家發展的目標是要在西太平洋稱霸,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也是中國的目的。也就是說,如果臺灣被併吞了,中國不會因此而停止,只不過是更有力量去進行區域性的擴張。 總統表示,中國對臺灣文攻武嚇不斷,包括高強度的灰色地帶侵擾,以及滲透統戰我國現役、退役軍人,透過公開我國軍人個資、不實攻擊國軍、貶抑國軍、誇大共軍以及網路上的騷擾攻擊等,企圖透過輿論戰、心理戰,營造不信任與恐懼,打擊國軍士氣。另亦頻繁透過軍機、軍艦、無人機等干擾臺灣,甚至試射飛彈及針對性演習,企圖威嚇國軍和國人。 總統認為,面對中國的威脅,臺灣一定要全力推動國防改革,包括持續務實推展各項國防革新要務,從俄烏戰爭、以哈戰爭、以色列與伊朗的軍事衝突中得到經驗,接軌創新思維與科技運用,加速國防產業自主升級並提升國軍戰力。不僅要提升國防力量,還要跟民主陣營肩並肩站在一起,有道是天助自助者,臺灣要提升國防力量,達到有實力的真和平,這就是國防改革的目標。 總統指出,我國的軍事戰略是「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也就是應對灰色地帶襲擾,聯合反登陸、濱海及灘岸作戰、縱深防禦與持久作戰,打造戰略持久與固守韌性,建立足以嚇阻並完全挫敗敵人的能力。國軍的作戰戰略是「多域拒止、韌性防衛」,加強不對稱戰力、快速戰備應變、去中心化運作、以拒止取代控制、整合嚇阻及無上限增高敵人執行任務的困難與風險,達到保護國家的目標。 談及我國當前的國防訓練,總統表示,在維持戰訓本務與軍隊紀律的前提下,展開以人為本、減法思維,建構現代化國軍;要讓部隊官兵感受到被尊重、關懷與照顧,積極破除形式主義的行政負荷,強化部隊的彈性、靈活與創新;也要和世界一流的美軍合作、協訓與交流,大幅提升實戰化的訓練;並擴大投資新興科技與資通電戰力、打造更堅實的後備部隊、精進後勤支援效能、強化精神戰力與士氣,這些都是我國國防訓練模式。 面對中國逐年攀升的國防預算,總統提到,馬英九政府時期,國防預算並未增加反而逐年減少,國防預算GDP占比降到約2%的水準。蔡英文前總統上任後,逐年提高國防預算,展現「強國防、挺國軍」的意願,從2016年的3596億元到去年的6068億元,提升80.74%,已占GDP2.5%。近來舉行的北約領袖峰會,北約國承諾2035年之前,國防預算將增加到GDP5%。總統接著說,他也在上任後宣布讓國防預算達到GDP3%以上,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 總統感謝美國政府持續落實對臺承諾,近5年有30次軍售協助我國取得先進武器,有效強化我軍嚇阻與防衛固守能力,包含海馬士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M1A2T戰車、MQ-9B無人機、彈簧刀300型、Altius600M攻擊型無人機、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SAMS)等,這些都符合我國的需要。並提到,美國對臺灣相當支持,多次動用「外國軍事融資」(FMF)與「總統撥款權」(PDA)無償軍援臺灣,金額累計超過900億新臺幣(31.13億美元)。另亦透過多項軍事協訓、共同演訓與交流計畫,強化國軍戰力,顯見美國對臺灣的支持。 總統強調,臺灣也要國防自主,帶動國防工業,目前成果包括勇鷹新式高教機、海鯤號潛艦、雲豹輪型甲車、磐石艦、紅隼火箭彈,以及雄風、天弓與天劍系列等。在臺美國防工業合作上,去年美方26家無人機、無人機反制系統、水面水下無人艇與無人載具、軍事通訊系統與人工智慧系統廠商共同訪臺,要打造臺美國防共同供應鏈。綜上,臺灣不只是軍購,還要國防自主,臺美共同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如此一來,臺灣不僅安全,有自己的國防工業,經濟也因此而進步。 總統認為,守護國家不能完全都依靠國軍,民眾、各社團、地方政府都應該要合作,因此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訂定維持政府、社會民生必要功能持續運作、必要時支持國軍行動等三大目標,這也是該委員會的重點。總統說,當我們有準備、更安全,增強全民防衛力量,就是最堅強的嚇阻,具體成果包括目前已有逾1萬名替代役男取得EMT-1證照,年度訓練達15.4萬人次,鼓勵民間投入防災士訓練。另外,全國368個鄉鎮市區陸續成立防災協作中心,中央與地方串聯在一起,各縣市都要進行「城鎮韌性演習」,讓社會有更完備的力量可以自救,也有餘力支援國防。 總統表示,國防即國安,但立法院卻凍刪國防預算,令人惋惜。並指出,臺灣海峽是全球五分之一海運貿易的重要通道,臺海的和平穩定牽動全球經濟及自由貿易體系。臺灣安全是全世界的問題,臺海和平穩定才符合國際利益。因此,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周邊國家都逐年增加軍事預算,蔡前總統任內及現在也都在增加。很可惜在野黨先前在國會凍刪國防預算,讓國際社會誤解臺灣沒有保護自己國家的決心。 總統進一步指出,今年國防預算遭立法院凍刪總額為史上最高,刪除共計84億元,並且一度被凍結達899.4億元,其中也包含海鯤號等。此外,許多人認為國家應發展無人機產業,因此中科院預定在嘉義民雄建立「無人機與航太產業園區」,絕對有其必要,可惜在今年的預算審查中,民雄園區預算遭凍結50%。再者,凍刪國防預算並非「解凍」就好,除了影響作業,也會影響國際視聽,許多國際友人關切臺灣刪凍國防預算,是不是沒有守護自己的決心,所釋出的錯誤訊號,大大影響臺灣的形象,以及誤解臺灣沒有自我防衛的決心。 總統強調,透過實力才能達成真正的和平,對和平有理想、但不能有幻想,因為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但是和平絕對不是靠一紙協議,或是應侵略者的要求就有辦法達到。總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為例說明:在二次大戰前,當時人們認為讓侵略者嚐到甜頭就可以得到和平,但結果並非如此;另一個教訓就是侵略必敗。所以,曾經的被侵略者更不該成為侵略者,危害臺灣習以為常的民主、自由與和平,臺灣永遠不會主動發起戰爭,而是要守護國家、守護區域和世界的現狀與和平。 談及行政院運用歲計賸餘編列4,100億元特別預算,總統指出,特別預算用於支持產業、保護就業、照顧民生及強化國防韌性。其中,強化國防韌性編列1,500億元,主要分為強化國土防衛能量、強化臺灣海域監偵,以及提升資通作業環境及設備等三個面向。但是,在野黨提出每人普發一萬元的政策,共計需要2,300億元。政府希望編列1,500億元用於國防韌性,另以1,000億元補助台電,補貼COVID-19期間配合政府不調漲的虧損,讓台電不要漲價,穩定物價。 總統指出,七月「國家團結月」包括每年國軍都有的漢光演習及各縣市政府進行「城鎮韌性演習」,期盼達到有準備、更安全的目標。團結必勝、侵略必敗;臺灣越安全,世界就越安全;準備越充分,世界民主就越強韌,希望大家相挺國軍,全力支持國防預算。國家是大家的,政黨可以競爭,國家不能犧牲,期盼不分政黨、不分朝野共同支持國防、外交等重要事項。 包括總統府國策顧問翁源水、秘書長潘孟安、國際獅子會MD300A 1區總監孟淑芬、總召鍾鎮宇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6月29日
總統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 強調有責維護憲法五權分立 盼憲政機關回歸正軌 持續守護臺灣
賴清德總統今(29)日上午前往新竹出席「國際獅子會300B6區年度感恩餐會」,並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談「憲政體制」。總統講述憲法沿革及賦予總統、五院之權責,並強調,身為總統也是憲法的守護者,有責任維護憲法的五權分立,確保國家體制的完善。期盼在憲法法庭的正常運作,以及社會大眾的高度參與之下,讓國家的憲政機關得以回歸正軌, 相互尊重、團結一致,持續守護臺灣。 總統表示,自去年520就職後,即積極跟國際友盟加強合作,讓國際社會了解臺灣是國際上一股良善的力量,有能力也有意願為國際社會做出更多貢獻。但另一方面,則在思考如何團結國人,團結朝野,團結國家,來共同完成三項使命。第一,延續國家的生存發展,第二,保護全體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第三,要照顧2300萬人的生活,不僅僅要發展經濟,而且要把經濟的果實為國人所共享。因此,才開始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的活動。 總統針對第三講「憲政體制」,首先說明憲法的發展歷程。總統提到,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當時稱為「五五憲草」,是今日憲法的雛形,內容反映了三民主義、五權分立的思想,但因對日抗戰而延後施行。一直到1946年,國民政府再次召開會議,同年12月25日制憲國民大會三讀通過,並於1947年12月25日正式實施。 總統強調,不是有憲法就有民主的憲政體制。1946年頒布中華民國憲法,但是短短不到2年,1948年卻又頒布施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9年國民政府來到臺灣,同年5月20日就實施戒嚴,開始為期38年的戒嚴時期,國家成為傷害人權的機器,這段時間也是臺灣白色恐怖的黑暗時期。所幸臺灣社會前仆後繼追求民主的決心,並沒有因為任何的困難而退縮。以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為例,當時大學生站出來向李登輝前總統提出四大訴求,包括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及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後來經過漫長歲月,許多人民走上街頭陳情抗議,犧牲自由或生命,終於促成七次修憲的成果,也逐步落實主權在民的目標。 總統接著分別提到7次修憲的內容。1991年進行第1次修憲的重點,包括解散萬年國會,改選第二屆中央民意代表以及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讓憲法能夠恢復正常。1992年第2次修憲的重點是落實地方自治,省長及北高市長民選;這是臺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省長民選。其次是確立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專門審理政黨違憲解散事項。1994年第3次修憲重點,是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選產生;1996年第1次總統直選就是由李登輝先生高票當選總統。 總統說,1997年第4次修憲,建立臺灣雙首長制的憲政體制,包括第一、取消立法院閣揆同意權,由總統直接任命;第二、立法院得對閣揆提不信任案,總統亦可以被動解散立法院,重新改選國會;第三、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倘認為窒礙難行,得經總統核可移請立法院覆議。此次修憲將覆議門檻由三分之二降為二分之一,給予立法院相對較大的權力監督及制衡行政院。第四、立法院得彈劾總統、副總統;第五、保障司法獨立,司法院正副院長需同時為大法官,並不得連任。另外,司法是國家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為避免行政干預司法,司法院預算可以自行編列。第六,臺灣省虛級化,即為廢省。 總統接著說,1999年第5次進行修憲由國民大會發動,修正內容包括國大代表任期延長2年42天、以及國大代表改為300人並以比例代表方式選出、而非由人民直選等。當時社會認為國民大會自肥並不贊成此修憲,因此國民黨及民進黨皆連署提案請大法官解釋。最後依大法官釋字第499號解釋該次修憲無效,並揭示關於憲法之重要本質不得修改,所謂重要本質包括:人民作主、定期改選的「民主共和國原則」、「國民主權原則」、「權力分立制衡原則」以及「保障人民權利原則」。同時強調「議會多數的界線」,並不是議會表決多數就可以決定各種事情。 總統也接著提到,2000年的第6次修憲,國民大會轉為任務型國大,重要職權皆移交給立法院,只有當立法院要修憲時,才選舉產生國民大會進行複決。但是2005年第7次修憲就廢除國民大會,這也是野百合學運中,學生訴求的第1項,回歸主權在民。同時也將立法委員席次由225席減為113席。由複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由3年改為4年。另外,修憲案、領土變更案由立法院提案,公民複決;修憲案需要立法院四分之一委員提議,四分之三委員出席,出席委員四分之三通過才能成案並交由公民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超過選舉人總額半數才會通過。因此修憲若沒有跨黨派的支持,是相當困難的。一直到歷經7次的修憲,臺灣人民才成為修憲的主體,也建構起以臺灣為主體,人民做主的民主共同意識。 總統並引用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分別說明總統與五院職權。總統說,依據憲法第35、36、44條,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統率全國陸海空軍,為國家三軍統帥;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這就是院際調解權。 談到五院職權,總統指出,臺灣是五權憲法的體制,五院要相互尊重、相互制衡。憲法第53條明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行政事項通歸行政院負責。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2款指出,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10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 總統表示,依據憲法規定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如總統要發布緊急命令也要經過立法院同意。且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另外,依據增修條文第4條第3項規定,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亦即立法院得邀請總統來做國情報告,但不可以命令或限制總統到立法院報告情況;總統要去立法院報告也要經過立法院的同意。 總統接著談及司法院及考試院職權。總統說,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依據憲法第78條規定,司法院解釋憲法,並有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另外,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掌理考試、任用、銓敘、考績、級俸、陞遷、保障、褒獎、撫卹、退休、養老等事項。亦即,立法院不可以介入考試院的職權,運用多數來決定公務人員的退撫制度等。 總統也提到,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同意、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亦即對公務機關違法事實,可以提出彈劾案、糾舉案。 總統指出,中華民國憲法特別賦予人民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的權利。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寫憲法時,特別提到這是直接民權、要彌補間接民權、代議制度之不足,且由人民選出來的代議士,無論是立法委員、議員,甚至是村里長,人民都能行使罷免權。 談及過去1年多來在野黨過半的立法院通過之重大爭議法案。總統提到,立法院於2024年5月28日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引起朝野對立與衝突,後來也被憲法法庭宣告為違憲,但立法院仍在去年12月20日、今年1月7日、1月21日,又分別通過包括《財政收支劃分法》、《憲法訴訟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及《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等修正案,及「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總報告,該等法案是否符合人民期待,可逐一檢視。總統首先以《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內容與大法官宣告違憲的真實情況作一說明。 總統引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9號表示,立法院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侵犯了「總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之權力,也影響「人民」的權利,因此經憲法法庭判決違憲。並提到,自己過去曾任4屆立法委員,從未有立法院通過的法案被判違憲,而且侵犯到許多機關的憲法職權。 總統進一步說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要求「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亦即每年立法院集會,總統固定要去報告,報告內容有一定規範,並允許立法委員對總統進行質詢,且總統不得拒絕,憲法法庭判決結果則是總統沒有定期到立法院國情報告的憲法義務。而立法院聽取總統國情報告時,無指定國情報告內容之權,亦無就其國情報告內容,對總統為詢問、要求總統答復,或要求總統聽取其建言之權。 針對影響「行政院」部分,總統表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強調要建立「反質詢、藐視國會」罪。憲法法庭判決指出,答復立法委員之質詢,或提問以釐清質詢問題等情形,即便言語表達方式有禮儀上之爭議,性質上仍屬立法委員質詢之答復,不構成反質詢。另外,關於其他藐視國會之行為部分,均逾越立法委員憲法質詢權與立法院憲法職權範圍,同樣被宣告為違憲。 總統提到,對於官員陳述不實,要受《刑法》第141之1條的課責,司法院也認為立法院無此權力,行政官員到立法院備詢自然要負法律責任,也要對社會負政治責任,無需立法院另定《刑法》課予罪責。另外,立法院要求包括行政院、考試院、監察院等人事同意權,被提名人要具結、裁處罰鍰的權力,也被大法官宣告違憲。立法院自我授權得以決議,就被提名人於人事審查程序中之特定行為裁處罰鍰,僅就此而言,本項規定已逾越立法院人事同意權之權限。 談及影響「監察院」部分,總統表示,立法院雖為國家最高民意機關,沒有凌駕其他憲法機關而行使其職權之地位。有關「調查權之行使」,立法院調查權的行使要跟議決法律案、預算案等憲法職權所特定議案有重大關聯,且有調查之必要,但監察院可以針對其他事項。因此,《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關於調查權之行使部分也被司法院判決為違憲。 再談及影響「人民」部分,總統則表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聽證會之舉行」須經主席同意才得由律師協助以及命令人民出席聽證會等相關規定被判違憲,這些都是過度之限制,違反憲法比例原則的要求。人民基於憲法所保障之一般行為自由、不表意自由等基本權,本即具有得不出席聽證會或拒絕於聽證會表達意見與提供證言之正當理由。例如,台積電到美國投資,如果大法官沒有宣告該法案違憲,立法院可以要求到立法院說明,將對人民權利造成影響。 總統指出,覆議是行政院的權利及責任,若立法院通過的法案窒礙難行、違憲,不提覆議反而是失責。針對《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行政院覆議主張,修法會讓財政弱勢地區更難取得資源,擴大城鄉差距、違背立法初衷;而《憲法訴訟法》修正,行政院覆議主張,新法的大法官人數規範,將使憲法法庭無法開會,等同癱瘓大法官、司法院,以及人民憲法權利,因自2022年到2023年底,憲法法庭有99.1%的釋憲案件,是由「人民」聲請救濟。 總統進一步指出,至《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新增「罷免連署需檢附身分證影本」的相關條文,另外針對偽造、假冒提議或連署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行政院覆議主張,此為變相提高門檻,限縮民意監督、削弱憲法保障的民主參與,為本屆立委設下「防罷免」條款,應從下屆會期開始。另針對《警察人員人事條例》修正,此屬考試院權利,未經討論將影響現職及退休人員權益。 總統也提到,有關「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總報告,歲入歲出數字兜不攏,且通案統刪不低於939億7500萬元,行政院尚需自行調整刪減數高達新臺幣636億餘元。行政院覆議主張,今年已被刪除很多經費,無能力再自行調整,又審查程序違反權力分立原則,且三讀後未提出歲出加總最終數字。 總統表示,根據憲法第44條賦予的院際協調權責,今年2月10日邀請五院會商。立法院韓國瑜院長曾提出以追加減預算解決朝野衝突,但很可惜後來在野黨不同意。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勞拉·珍·亞當斯(Laura Jane Addams)名言:「醫治民主之弊,唯有更民主。」(The cure for the ills of Democracy is more Democracy)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其一是透過憲法法庭的判決,讓各院知道各自權限,並相互尊重、制衡,進一步鞏固憲政體制;其二則是公民直接民權,深化民主,一起匯聚更大的力量,守護民主臺灣,守護下一個世代的未來。 總統認為,臺灣社會潛藏著一股非常珍貴的公民力量,在國家危急、有需要時就會出現。像是1990年野百合學運,推動臺灣民主發展;2008年野草莓運動,抗議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臺;2014年太陽花學運,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要求民主程序;2024年青鳥行動、2025年大罷免行動,為了回復國會秩序、阻止共產黨併吞、守護國家。這些參與的民眾是自動自發,沒有政黨能夠主導及阻止,公民為了國家安危站出來,且根據憲法賦予的權力—直接民權,這是深化臺灣民主、守護國家的運動,同時也會決定未來國家發展的方向。 談及臺灣當前的外在威脅,總統指出,共軍機艦持續擾臺,除了文攻武嚇,還包含五大國安威脅,第一,對國家主權的威脅。中國錯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在國際社會宣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第二,對國軍滲透及間諜活動之威脅。除了現役軍人,還有退役軍人,包括最近被起訴的復康聯盟黨、台灣軍政府等,都是退役軍士官組成武裝組織。第三,混淆國人國家認同之威脅。總統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擁有臺灣。中華民國已經1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才70多年,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是中華民國的祖國,我們一定要認清。第四,藉兩岸交流對臺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臺灣社會是善良的社會,中國發生天災地變,臺灣人民都會捐款,臺灣很樂意與中國好好相處,但是中國卻利用臺灣的善意、交流的機會,進行統戰滲透。 總統接著說,第五,藉「融合發展」吸引臺商、臺青之威脅。中國現今有一些經濟問題,不應刻意塑造可以幫助臺灣的年輕人、企業家發展。也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臺灣這幾年來總體經濟不錯,政府積極努力與業界共同合作,解決各種問題,讓臺灣的企業可以在臺灣立足、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七大工業國集團(G 7 )領袖發表公報指出,臺海和平穩定對國際安全及繁榮不可或缺,也強調,反對任何單方面透過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也就是說,中國的問題不是單純臺灣的問題,現在已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 總統表示,為了捍衛臺灣、守護民主、保護人民,維護經濟發展的成果,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定位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17項因應策略,希望國人團結合作。身為總統,也是憲法的守護者,有責任維護憲法的五權分立,確保國家制度的完善。期盼在憲法法庭的正常運作,以及社會大眾的高度參與之下,讓國家的憲政體制得以回歸正軌,相互尊重、團結一致,持續守護臺灣。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際獅子會300B6區總監張以聖、秘書長莊勝強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8月23日
總統因應今日投票結果發表談話 強調政府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 並以四項調整回應人民期待
賴清德總統今(23)日晚間於總統府因應今日投票結果發表談話。總統表示,投票結果是人民意志的展現,我們都必須尊重接受。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展現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 總統說,關於能源議題,人民要的是安心及穩定供電,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未來政府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讓臺灣的發展更安全、更永續。此外,為了回應人民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包括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調整施政順序,將重心放在經濟、民生、弱勢及青年等四個優先;調整行政、立法互動;調整國家財政體質,確保財政穩定。期盼國人團結一致,讓臺灣走向更民主、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臺灣人民透過罷免和公投,再次展現了民主的力量。這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對於結果,我們都必須尊重接受。 我要特別感謝過去一年來,憂心國會紛擾可能衝擊國家發展而站出來的百萬人民。大家用一張又一張連署書,期待以自己的力量帶來改變,在雨中、在烈日下,都不曾停止努力,我要向各位致上我的敬意。 民主的價值,在於不同的聲音能被聽見;國家的主人是每一位公民。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展現了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不論聲音大或小,都是人民的心聲。身為總統,我一定會誠心傾聽,銘記在心。我也希望無論在朝、在野,都可以聽到百萬人民的這份期待。 關於「核三重啟」公投雖然沒有通過門檻,但這個結果我們尊重;而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我也充分理解。在核電議題交互辯證的數十年來,臺灣社會最大的共識就是「安全」。安全不只是科學的問題,也是人民安心的問題。然而,誠如我在公投前所說的,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科學需要驗證的問題,不會在一場公投就徹底解決。 而關於核能電廠是否能夠重啟,依照今年5月修法的《核管法》,政府的立場在程序上有「兩個必須」:第一個必須是核安會必須訂出安全審查的辦法;第二個必須是台電必須依照這個辦法,進行自主的安全檢查。 我要請核安會廣納社會各界意見,儘快完成相關辦法;也要請台電在法規公告後,啟動舊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並且定期向社會報告進度和風險,若符合標準,依法送核安會審議。政府會堅守「三大原則」,也就是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這是我們穩健面對核能議題的堅定立場。 因此,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人民要的是安心、要的是穩定供電,這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未來,我們會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讓臺灣的發展更安全、更永續。 各位國人同胞,我上任已經一年三個月,對於政府施政不足之處,執政團隊會時時深自檢討,也必須調整改變。 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在726罷免投票後,已經多次向我請辭。但此刻,臺美關稅談判尚未底定,颱風和豪雨災後的復原工作還在進行;同時,今年有追加預算,特別預算也有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都在立法院審議,更有許多國家重大政策需要穩定推動。 所以,我希望卓院長繼續堅守崗位、承擔重任,和我們一起守住國家的關鍵任務。同時,為了回應人民的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第一,調整隊形。內閣將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 第二,調整施政順序。我們會把重心放在「四個優先」:經濟優先、民生優先、弱勢優先、青年優先,並且具體落實在各項特別預算以及政府的年度預算之中,來照顧人民生計、推動產業發展、強化經濟韌性,持續壯大國家。 第三,調整行政、立法互動。我們會堅定守護國家利益,但同時期盼朝野更多對話,不分黨派,共同守護臺灣,推動福國利民政策。 第四,調整國家財政體質。國家財政的穩定,才能保障世代的永續。也期盼朝野能夠進一步共尋,健全國家財政結構的方式,確保國家的長期發展。 今天也是八二三戰役勝利67週年。那一年,我們不分族群、不分你我,臺澎金馬的軍民同心,守住了金門,也守住了臺灣。今天的挑戰雖然不同,但需要的團結是一樣的。唯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守護國家,確保我們珍貴的民主與自由。 我會以八二三的精神為鑑,和全體國人不分族群、不分先來後到,共同攜手努力,讓臺灣走向更民主、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副秘書長何志偉、張惇涵等亦在場陪同。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