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5年05月18日
總統接見「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致敬團一行
馬英九總統今(18)日下午接見「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致敬團一行,說明臺緬雙邊近年來的發展與交流,並強調僑胞是國家的珍貴資產,政府將持續關心及照顧歸僑。
總統致詞時表示,「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的前身是「緬甸歸僑聯誼會」,成立於民國54年,長期以來致力關懷及照顧在臺的緬甸歸僑,並協助僑胞就業與就學,每年亦舉辦「潑水節」和「光明點燈節」等活動,發揚緬甸民俗文化特色,並協助政府招收僑生及推展僑務工作,貢獻良多。
談及臺緬雙邊關係,總統指出,我國於102年在緬甸設立外貿協會辦事處,103年外交部「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在緬甸開設辦事處。此外,繼去(104)年「緬甸駐臺北貿易辦事處」成立後,「駐緬甸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也在今(105)年正式運作,使我國與緬甸的關係在短短3年之內,在經貿、文教、農漁業等各方面都有快速的交流與發展,赴緬甸投資的國人也逐漸增加。
談及僑胞對我國的貢獻,總統說,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當年國父領導國民革命時,許多僑胞出錢出力,冒死遠渡重洋返國參加革命的行列;以黃花崗72烈士為例,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都是旅居海外的華僑,顯見僑胞對國家熱烈的支持與擁護,令人感佩。
總統進一步指出,目前在臺的緬甸歸國僑胞約有11萬人,許多都是在民國43年及民國50年兩次撤退來臺的國軍,與中華民國的發展緊密相連。此外,民國52年時,緬甸軍政府實施國有化,徵收所有外僑的學校、公司及商店,使得許多緬甸華僑在緬甸無法立足而移居臺灣,我國政府也立刻成立各項專案,以解決歸僑安置、就學及就業等問題。
總統說,回想起他於民國97年5月剛就任總統時,許多滯臺的泰緬僑胞面臨居留困境的問題,當時有一位來自緬甸的李美萍同學在報上發表文章表達抗議,不久之後,就有380名泰緬僑生在中正紀念堂以靜坐方式向政府抗議。他旋即請當時的內政部長廖了以於當天晚上接見陳情代表瞭解訴求。由於問題複雜,涉及8個部會,經過20多次專案會議,終於促成立法院完成《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6條的修正,並訂定《滯臺泰國緬甸地區國軍後裔申請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使泰緬學生能合法在臺灣居留,讓將近3,000位來自緬甸地區的僑生取得身分。
總統也提及,八年來,政府的僑生及移民政策都在「保障人權」、「依法行政」的理念下,持續做必要的調整與發展。在經過僑委會與教育部、外交部及內政部移民署等單位研議後,逐步放寬對緬甸僑生的限制,包括取消名額管制措施、取消來臺就學須提供財力證明、取消在臺關係人擔保文件及面談等規定,不僅提升緬甸僑生權益,並可以吸引更多緬甸學生來臺升學。
談及政府的僑生政策,總統表示,我國從民國100年開始,推動「3+4加值型僑生方案」,即招收僑生來臺就讀3年高職的建教合作專班,畢業後並輔導升讀4年科技大學,以促進產學合作。目前各級學校僑生總人數是5,158人,相較他上任時97學年度的3,200餘人,成長幅度超過58%。事實上,這幾年來,來臺就讀的境外學生也大幅提升,從他上任前約3萬多人,迄今已超過11萬人,期盼臺灣未來能成為東亞高等教育的重鎮。
總統強調,「僑胞」是我國珍貴的資產,許多海外僑生在當地都非常有影響力,且與臺灣有很深的聯繫關係。至盼未來有更多海外僑生來臺就學與就業,貢獻專業技術與能力,強化我國競爭力。
訪賓一行由「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理事長張標材率領,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