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5年04月30日
總統出席「慈濟五十無量義-經藏演繹:慈濟成立50周年會慶」活動及與陳樹菊女士相見歡

  馬英九總統今(30)日下午偕同吳敦義副總統出席「慈濟五十無量義-經藏演繹:慈濟成立50周年會慶」活動,見證慈濟功德會走過半世紀以來,為臺灣社會與全世界默默付出的無私奉獻,並致贈證嚴法師「淑世濟度」匾額,表達對該會的敬佩與肯定。
  總統致詞時表示,民國55年,正是國際慈善組織陸續結束對臺灣的援助,社會福利制度才正要起步的時刻。證嚴法師有感於社會服務的需求,在花蓮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在初期帶領5位弟子,每人每天編製一雙嬰兒鞋,呼籲家庭主婦每天省下5毛錢投入竹筒裡作為善款,就這樣開始了慈善濟貧的工作。
  總統說,50年來,證嚴上人以「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田野調查方式,帶領著臺灣史上最有創意、最有遠見、平均年齡最高的社工走遍臺灣、也走遍世界,讓社會吹起「積小錢行大善」的慈善風氣,綿延至今。
  總統指出,慈濟的服務志業,從慈善工作擴展到醫療、教育、文化各方面;從偏遠的花蓮一隅開展到全球五大洲,在47個國家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迄今共援助過全球93個國家及地區,慈濟人以感恩的心,不求回報的付出,給予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真誠的關懷與安慰,奉獻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談及佛教在臺灣的發展,總統指出,佛教傳入中國近2千年以來,從未像此刻發揮出這麼大的力量,更發展出「運作入世化、管理企業化、信徒志工化、發展國際化」等特色,成為「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佛教的根源雖然來自中國大陸,卻在臺灣生根發芽,進一步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其中,慈濟功德會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不可磨滅。總統並以慈濟在大陸華中大水、印尼海嘯以及八八水災等重大災難優異的救災表現為例,說明慈濟無遠弗屆的救災能量。
  總統表示,他上任以來,即希望讓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扮演「和平的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新科技與商機的創造者」與「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等角色。總統並以臺灣認養國外貧童24萬人以及捐血率達7.5%等為例,說明我國已從「愛心輸入國」變成「愛心輸出國」;給予我國免簽證與落地簽證待遇的國家及地區,也從54個成長到164個,顯見臺灣的軟實力為世界所見,中華民國已是一個「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
  包括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內政部長陳威仁、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政則、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花蓮縣長傅崐萁及美國國土安全部宗教及鄰居夥伴中心主任邁爾斯(David L.Myers)等均與會。
  下午,總統前往臺東縣長黃健庭官邸與陳樹菊女士相見歡,晤談期間,總統殷勤詢問陳樹菊女士的生活起居與身體健康狀況,也對其奉己甚儉,卻樂於捐款助人的善行與犧牲奉獻的精神,深感敬佩與肯定。
  陳樹菊女士曾榮獲富比士雜誌評選為2010亞洲慈善英雄,及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在座者尚包括黃健庭縣長伉儷、臺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呂信雄、醫師郭成典及加立立社福基金會執行長吳方芳牧師等。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