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5年04月22日
總統接見國內環保團體代表
馬英九總統今(22)日下午接見國內環保團體代表,除肯定各團體多年來致力推動環保工作的用心及付出,並就國土計畫及國土利用、綠色造林及林地保護、防制空汙、生態保育與我國能源發展等環保議題,說明政府政策規劃及願景。
總統致詞表示,面臨全球氣候及環境變遷,推動永續發展是政府長久以來的重要施政理念,政府在民國98年就公布了「永續發展政策綱領」,透過推動「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中的400餘項計畫,將環境保育的理念落實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同時,政府以「永續發展指標系統」的86項指標,每年檢視國家永續發展推動成效。此外,每年也透過「國家永續發展獎」,表揚各個對永續發展做出貢獻的學校、企業、社會團體,以及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執行機關,持續推動將永續發展生活化的目標。
總統進一步提及,政府也非常重視國土計畫及國土保安工作,多年來積極推動《國土計畫法》的立法,其中令人欣慰的是,《國土法》在今(105)年1月6日已完成立法作業。未來我國在面對氣候變遷議題,將可以透過整合性的國土管理機制,以「全國國土計畫」及「地方縣市國土計畫」二個層級,推動國土安全,保育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追求國家永續發展。
提及政府在綠色造林與林地復育的相關作為,總統說,我國從民國97年開始推動「愛臺十二建設」中的「綠色造林計畫」,迄今已增加造林面積共3萬多公頃,相當於1千1百多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平均為每位國人增加了13.354平方公尺的綠地;而在林地復育方面,森林復育面積在他上任前是3,110公頃,這8年來政府共復育了6,805公頃,達到9,915公頃,更是他上任前的3倍以上;此外,為了守護原住民的居住領域,原民會在民國99年到103年間,執行「原住民保留地山林守護計畫」,在全國9個縣市成立原住民部落「山林守護隊」,目前已成立17隊,累計進用1千2百多人次,受到保育的土地達2,600公頃,新植造林達732公頃。原民會也在去(104)年推出「原住民族地區土地及自然資源保育計畫」,除了延續原本計畫的任務,並加入原住民族地區文化遺址的清查與維護工作,兼顧原鄉環境守護以及文化保存等目的。
在濕地保護方面,總統表示,政府在民國104年2月公布施行「濕地保育法及施行細則」,保護面積共4萬2千公頃的國際級及國家級重要濕地,更從今年2月開始陸續辦理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公開展覽及說明會,廣納各方意見。至於近期社會各界所關心的國家級「鰲鼓重要濕地」可能受到蓄殖場廢水影響而危及生態,內政部與嘉義縣政府已協調相關部門,將逐年改善養豬廢水的放流水質,降低對濕地生態的影響。
總統表示,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近年來也將提升空氣品質列為首要目標之一。去年全國空氣品質對人體健康不良影響站日數比率是0.41%,相較於民國97年的2.87%,降低了2.46%,「降幅算是不小」;此外,國民所關心的細懸浮微粒(PM2.5)問題,政府從民國101年調整空氣品質規範以來,年平均濃度從民國102年的每立方公尺24微克,改善到去年的每立方公尺22微克,雖然進步的幅度不夠大,但政府仍持續努力進行改善。至於在總量管制上,去年6月政府已在高屏地區實施空氣污染物總量管制計畫,控制區域內空氣污染排放總量不再成長,同時,政府也整合各部會資源,成立「空氣污染減量行動督導聯繫會報」,並訂定為期5年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從民國104年到109年,以綠色運輸、源頭減量等方向,提出8項近程強化措施,與地方政府共同推動污染源的減量工作。
總統提及,我國是世界第一個以法律強制全國辦理犬隻寵物登記的國家。為了提升動物福利並減少流浪動物產生,農委會在民國103年開始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犬隻三合一源頭減量管理方案」,要求飼主負起犬隻絕育責任、建立扎根性的管理制度,讓大家關心的毛小孩可以擁有家、擁有愛及美好的生活品質。而民眾關心的苗栗殯葬園區開發案引發石虎保育危機問題,行政院農委會已採取行動,進行石虎長期監測工作,並針對石虎棲息地鄰近社區推動石虎保育教育,以加強保育觀念。此外,針對中華白海豚保育部分,農委會刻持續與各地漁民協調,預計將在今年6月前公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確保白海豚的永續生存。
談及我國「能源政策」的發展,總統表示,在「核能政策」方面,民國100年3月11 日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引發國人對核能發電安全的憂慮。他也在同年11月3日公開宣示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強調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國際減碳承諾」等前提下,推動「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能源發展願景。
總統說,面對迫切的能源問題,政府從民國102年起啟動「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Energy Program Phase II, NEP-II),整合包含科技部、經濟部能源局及工業局等單位之相關研究計畫資源,並從103年度開始推動19個綱要計畫,以完成「確保能源安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發展低碳潔淨能源」三大目標。
總統進一步說明,從國際趨勢來看,多數國家為了兼顧能源安全及減碳目的,均採取多元能源發展計畫。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NA)的統計,產油的中東國家如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積極發展綠能的芬蘭與英國,以及曾經發生核災卻沒有放棄發展核能的俄國、美國與日本等,均在興建或規畫興建核電機組。目前全世界有440個核電機組正在運轉中,正在興建中的有65個,規劃中的有173個,提議中的則有337個。凡此實例充分顯示各國在面對迫在眉睫的能源挑戰時,也都在追尋屬於他們自己的「最適能源組合」(Optimal Energy Mix),不會任意放棄任何一種能源選項。
總統強調,臺灣屬於島嶼型的獨立電網,加上98%以上的能源依賴進口,因此政府在面對包括燃煤、石油、天然氣、核能、風力,以及太陽能等各種能源選項時,必須努力找到對臺灣最有利的適當能源組合,「我們沒有那個奢侈能放棄任何一種選項」;此外,他在上任之後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除了在民國98年通過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並在民國100年提出「陽光屋頂百萬座」及「千架海陸風力機」等計畫。從民國98年到105年2月為止,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經增加了1,458百萬瓦,前任政府只增加了586 百萬瓦,相差將近2倍。
總統進一步提及,在他上任前的民國96年,太陽光電能源裝置容量只有2.4百萬瓦,現在則大幅提高到914.4百萬瓦,成長380倍,「現在發展太陽能裝置的速度已經是歷來政府最快」;風力發電也從186百萬瓦,增加到現在的647百萬瓦,成長將近2.5倍;此外,過去7年多來,政府更三度提高民國119年的再生能源設置目標量,由原本目標10,858百萬瓦,提高到17,250百萬瓦,「該做的我們都有努力在做」。
總統表示,我國目前再生能源發電量去年約為132億度,依照政府所提出2030年之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發電量要達到400億度,每年成長率均須達到7.67%,這已是極高難度挑戰。而在野黨所提出的再生能源目標,則是於2025年時再生能源要達到發電量500億度,比目前政府規劃增加了100億度,還要提早5年完成,換算起來,到2025以前,每年成長率都必須高達14.25%,是目前政府規劃速度的兩倍,更是前任政府平均成長率3.34%的4倍多。總統說,對於未來我國是否能發展這麼多再生能源,甚至完全取代基載能源,「這是我最擔心的部分」。
訪賓一行包括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臺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陳秉亨、臺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原住民守護傳統領域聯盟理事羅福慶及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等,由環保署副署長符樹強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內政部次長林慈玲、經濟部次長沈榮津、海巡署副署長龔光宇、農委會副主委沙志一及原民會副主委鍾興華等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