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5年03月25日
總統接見「第四屆中華中小企業領袖獎」得獎人
馬英九總統今(25)日下午接見「第四屆中華中小企業領袖獎」得獎人,除肯定得獎者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所付出之貢獻,並說明政府致力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及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的具體作為與成果。
總統致詞表示,「中華中小企業領袖獎」至今已舉辦四屆,今(105)年共有17位企業家,歷經產、官及學界的嚴格評審而獲獎,除了經營管理具前瞻性與國際觀,更具體落實企業的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精神,殊值肯定。
總統指出,目前臺灣中小企業家數約有135萬3千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比例約98%,銷售額達新臺幣11兆8,399億元,占全體企業近3成,而就業人數則約有866多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78%,凡此均充分說明中小企業對於臺灣經濟成長至關重要。
總統也表示,他就任以來,一直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在鼓勵投資方面,截至今年2月底,國發基金累計投資中小企業金額已接近新臺幣71億元,共吸引民間投資66億元,以及國內外投資超過272億元。在改善創業環境方面,行政院已在民國103年啟動「創新創業政策會報」,積極鼓勵創新與創業。去(104)年6月更增訂「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專節,俾讓中小企業獲得資金。
在資金協助措施方面,總統舉例說明,「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SMEG)104年度共協助1萬3,000多家企業取得銀行融資,相較於民國97年約7,500家企業,增加近一倍;而協助中小企業順利自金融機構取得營運所需融資的金額,也從民國97年5,000多億元提升至民國104年1兆3,000多億元,成長超過一倍。
總統進一步強調,經濟部已在民國103年啟動為期十年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透過「維新傳統產業」、「鞏固主力產業」、「育成新興產業」等三大主軸,期加速推動產業的升級。此外,經濟部從去年10月起針對八大關鍵領域推動「生產力4.0計畫」,以物聯網及大數據為核心的發展策略,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在國際評比上,總統表示,根據世界銀行「2016經商環境報告」指出,今年我國的整體排名躍升至全球第11名,較前年進步8名。其中,在「經商便利度」調查中排名第11,比他97年剛上任時的成績進步了整整50名。而根據美國「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機構」(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最近所公布的「2016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DI)顯示,臺灣在130多個評比國家中排名第6,居亞洲之首;我國從101年開始列入受評國家,已連續5年排名全球前10名。此外,根據德國貝特曼基金會(Bertlesmann Foundation)最近公布的「貝特曼轉型指數」,臺灣的「經濟轉型」(Economic Transformation)在全球129個國家中排名第一名;該報告提到,縱使全球經濟情勢衰退,臺灣在過去幾年的經濟表現仍穩健成長(solid growth),廣獲國際肯定。
談及我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議題,總統也表示,他上任後,積極與各主要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民國99年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而從民國100年起,政府先後與日本、紐西蘭與新加坡簽署相關投資及經濟合作協定或協議,並在民國102年恢復與美國在《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下的協商。目前我國正積極爭取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機制,俾與世界接軌。
總統提到,部分人士認為,ECFA受惠者都是大型企業或是所謂「財團」,這完全不是事實。事實上,在民國103年與104年,ECFA早收項目出口的金額,中小企業占比都是約5成,占了將近一半。以自行車產業為例,去年我國自行車整車出口大陸的金額,與早收清單實施前的民國99年相比,成長9倍以上;而零件出口至大陸的金額則成長近3倍,顯見臺灣雖已出現自行車的品牌企業,但零件供應商仍是中小企業為多,足證ECFA的受惠者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
總統談及,以往臺灣對大陸農產品貿易長期呈現逆差,而去年順差已擴大到 1億美元,顯示ECFA對於農產品對外貿易也極具助益。過去8年來,我與大陸的貿易順差每年平均約有700億美元,累計至今總計有將近6,000億美元的順差;然而,我國與全球的貿易順差累計至今約是2,500億美元,從對大陸的順差數字與我國對全球的貿易順差數字來比較,顯見兩岸的貿易對臺灣經濟有正面效益。政府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但「最大的籃子不能不放雞蛋」。
訪賓由「中華中小企業經營領袖協會」理事長何國泓率領、經濟部次長楊偉甫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