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0年11月11日
總統參加「族群和諧、客家心願」聯歡活動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應邀參加在總統府前廣場所舉辦的「族群和諧、客家心願」聯歡活動並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是一個值得國人時時放在心裡體會的日子,因為這是第一次以客家族群名義舉辦的「族群和諧、客家心願」聯歡活動,在這個屬於全國人民的總統府前廣場展開,這充分顯示客家族群是促進台灣社會族群和諧、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要力量。十一月十一日的兩組阿拉伯數字,看起來就像是一雙手和一雙腳,也正是我們客家鄉親胼手胝足的精神表現!
  中華民國是一個有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國家,憲法中明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這就是我們的基本國策。肯定多元文化,表示不同文化的各族群、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是彼此尊重,是和諧相處、共存共榮的。優秀傑出的客家族群,瀕臨文化流失的危機,但是今天的活動,卻以族群和諧作為心願訴求,足以證明我們客家鄉親胸襟寬闊、眼界宏遠,值得我們肯定與敬佩,值得我們學習和體會。
  本人在台北市長任內,首開各級政府先河,展開客家政策的規劃,我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客家文化會館和客家藝文活動中心,讓客家文化在都市取得永續成長的基地;我們每年舉辦客家文化節,正式使客家文化進入現代都市公共領域;我們也克服困難籌設了財團法人台北客家文化基金會,從事建立客家文化主體性的工作;我們並且率先在捷運上以客語廣播。
  延續著這個政策思考,當本人就任總統之後,就請行政院加速籌設,而很順利地於今年六月十四日正式成立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委會的成立,使得客家文化的發展、族群文化的平等,成為國家的政策與責任,意義至為重大。原住民委員會和客家委員會的先後成立,都在宣告,台灣是多元文化體制的民主國家,我們相信,這也是世界少見的。
  從一九八七年展開的客家運動,就是以「與其他族群一起作台灣的主人」,加上義民信仰、保衛家園的堅決精神,顯示客家鄉親從流浪經驗昇華出強烈的土地認同。而客家鄉親在台灣各族群中,既不是最強勢也不是最弱勢,這樣的中間位置,讓客家人具有最豐富的族群關係經驗,能設身處地的體會不同族群的心聲,也因此,我們相信,客家鄉親是最能整體的關照族群關係中的各種因素,協助弱勢、矯正強勢,這樣的族群經驗是台灣社會最可貴的公共資產,不但在國家族群政策上深具啟發性,更在和諧族群關係上扮演關鍵的推動者角色。
  客家文化其實早已融入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我們吃美濃板條、唱客家歌曲、讀鍾理和先生的《原鄉人》、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和所有在台灣的族群一樣,客家人是台灣的主人、客家文化就是台灣文化、客家話就是台灣的語言。客家人不是「客人」,而是主人,這裡是安身立命之地,也是子孫幸福之地。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