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5年03月24日
副總統出席「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第27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
吳敦義副總統今(24)日下午前往臺中出席「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第27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頒發「機械工業產學貢獻獎」予得獎者,並期許該會繼續點亮臺灣智慧機械製造之路,引領臺灣機械產業邁向新里程。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原為臺灣鐵工業公會,成立於民國34年底,目前擁有2,700家會員廠商。而臺灣是機械出口大國,機械產業為國家創造許多就業人才及財富,因此政府非常重視該產業的發展。
副總統說,臺灣目前是出口佔GDP最高的國家之一,依前(103)年資料顯示,臺灣出口佔GDP 60%以上,較之美國出口佔其GDP 9%左右、日本佔15%、大陸佔23%及韓國佔41%為高。去(104)年全球景氣走緩,臺灣機械出口值約195億美元,較前一年衰退6.9%;今(105)年1-2月臺灣機械設備出口值為31億900萬美元,更較去年同期負成長10.3%,顯示臺灣機械產品出口面臨困境。
副總統指出,韓國由於韓圜貶值及簽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加持,大幅提升該國機械在歐美、大陸及東協等市場的競爭力。韓國工具機在2013年出口歐美兩大市場,大幅增長124%及136%,已追上臺灣出口歐美市場的金額。
副總統談及,民國99年我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議生效後,凡是列入539項早收清單的產品,相較於其他未列入早收清單者,貿易量都有相當的成長,顯見該協議的重要性。目前機械項目約有700-800項,工具機約有65項待協商,期盼《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能儘快在立法院通過,並加速洽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使機械與工具機貨品輸出至中國大陸能全面減免關稅。
副總統說,在當前全球經貿多變與不穩定情況下,提升臺灣機械廠商之國際競爭力,機械新產品研發方向如自動化、客製化及智慧化等已成為必備條件;此外廠商也應具備接急單和短單的快速應變與交貨能力,才能拓展臺灣機械產品的市場,並與日韓機械產品競爭。
副總統認為,我國應建構精密機械臺灣供應鍵,行進口替代之實,未來應在IT、航太與國防的設備領域,大力建置臺灣供應鏈,以擴大國內市場,帶動臺灣機械產業升級與結構轉型。
副總統也提及,「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廠商登記土地需求達66萬坪,因此必須加速彰化二林精密機械園區的開發規劃。此外,該會每年舉辦機械展總需求攤位數達9,500個,為方便展出及買主參觀,政府也增編預算興建南港第2展館工程,完工後可提供臺灣機械業一個足夠行銷機械技術創新實力的國際舞臺,期盼該工程能在今年底前完成。
包括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臺中市經發局局長呂曜志、全國工業總會副理事長林明儒、「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名譽理事長徐秀滄及理事長柯拔希等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