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今(11)日上午主持105年科技界人士授勳典禮,頒贈台達電子工業公司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與長春集團總管理處總裁林書鴻等三位科技界的傑出領袖「二等景星勳章」,以表彰渠等長期在發展創新科技、引領產業升級,以及培育人才上的貢獻。
授勳典禮上午10時於總統府舉行,包括鄭董事長夫人謝逸英、蔡董事長公子蔡昌豪、林總裁公子林顯東、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科技部部長徐爵民及總統府第三局局長張芬芬等人均在場觀禮。
贈勳儀式在禮官宣讀勳章證書後,由總統親為鄭董事長、蔡董事長及林總裁佩掛勳章;授勳後,總統向受勳人握手致賀並合影。
隨後,總統致詞時表示,鄭董事長在民國60年創立了台達電子公司,如今已經發展為全球員工超過七萬人的跨國企業,更是全球交換式電源供應器的龍頭,在電源管理、工業自動化、網路通訊產品與可再生能源等多項產品領域居世界級的領導地位。
總統指出,鄭董事長創業以來,「環保、節能、愛地球」的經營理念深入公司的文化與基因。台達電子長期關懷國內生態環境的發展及社會公益,不但自身建築與廠房力行節能減碳,更打造全世界第一張「綠色生活地圖」,對員工進行環境教育。目前台達電子在全球已設有多達18個科技研發以及新產品開發中心,致力於創造高效能的環保科技。
總統提到,鄭董事長自身事業有成,也不忘提攜後進,在多所大學設立科技講座及獎學金,培育相關領域研發人才。此外,鄭董事長有直率、敢言的特質,是少數能夠根據事實勇於發表真實看法的企業家。對於渠「做實事、講真話」的風格,總統也特別表示肯定之意。
談及蔡清彥董事長的事蹟,總統表示,蔡董事長畢業於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及研究所,後赴美國猶他大學取得大氣科學博士學位,並到美國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學術成就斐然。
總統指出,蔡董事長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科技顧問組協同召集人、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局長,並曾任教於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渠在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期間,鼓勵創新發明;在創投環境的建立上,也積極建言,包括無面額股票制、技術入股課稅鬆綁、以及放寬外來人才的居留限制等,都先後成為政府鼓勵新創事業的政策。
總統也表示,蔡董事長更積極與國際接軌,帶領工研院榮獲國內外多項殊榮,包括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科技創新獎(Technology Innovation Awards)、美國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挑戰創新獎(Aerospace & Defense Supplier Innovation Challenge Awards,A&D SIC Awards)等科技獎項肯定;使工研院成為少數能連續8年榮獲在業界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Awards)的研發機構,建立了美國白宮科技顧問委員會都讚譽有加的科技創新體系。
提及林書鴻總裁的事蹟,總統表示,民國38年,林總裁與臺北工專的兩位同學廖銘昆與鄭信義,以新臺幣500元共同創立了長春人造樹脂廠,到今日已發展成為營業額超過70億美元的長春企業集團。渠一生打拚的歷程,可說是敬業、勤奮與踏實的寫照。
總統指出,林總裁富有研究精神,畢生投注於創新研究,不但年輕時自己動手,如今每年更提撥總營收的5%來持續投入研發項目,長春集團的主要產品與製程有80%都來自自行研發,殊值嘉許。
總統提到,今日適逢日本311震災五週年,該國首相安倍晉三日前也表示日本「不能沒有核電」。事實上,在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有三個國家訂出廢核時程,包括德國宣布在2022年、比利時在2025年,及瑞士在2034年前將關閉全部核電廠。當時不少人認為「廢核是國際趨勢」。
總統說,日本在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後,立即停止全部48座核電機組運轉,被迫大量進口天然氣發電。但天然氣發電成本是核能的4倍多,使得日本對外貿易,從核災前一年 (2010年)的6兆日圓順差,變成核災後三年的(2014年)近13兆日圓逆差。因此,安倍晉三才會在311震災五週年前夕表示,日本因能源缺乏且需節能減碳,所以該國不能沒有核電。
總統進一步指出,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NA)的統計,包括產油大國的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以發展綠能聞名的瑞典、芬蘭與英國,以及曾經發生核災的美國、前蘇聯與日本,都繼續發展或使用核能。目前全世界有440個核電機組在運轉中,正在興建中的有65個,規劃中的有173個,提議中的則有300多個;由此可見,國際間原本主張廢核的國家,多數態度也已鬆動,以目前全球正在運作及將要興建的核電廠而言,核能發電的趨勢「只會多、不會少」。
總統也表示,他上任後,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然而再生能源是間歇性能源,具有先天上的限制,無法完全取代現有包括核能、煤炭與天然氣的基載電力,「這個問題下一任政府應該要慎重考慮」。
總統強調,日本的案例很值得我們深思。臺灣與日本都位於地震帶,九成以上能源都倚賴進口,且都是獨立電網,無法進口電力。日本已成立「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嚴格審查新設立的核能電廠,且規劃未來核能要維持在20%至22%。而臺灣目前的核電約占全國供電量16%,如果要以再生能源全部取代,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有成功的機會」。
總統進一步說明,日本目前有25個核電機組正在等待核准中,顯然為了能源安全及避免廠商外移,日本終究不能放棄核電。事實上,在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原來主張要全面廢核的國家包括日本、瑞士、比利時及德國,而目前除了德國仍堅持廢核政策外,其餘國家都在改變中。例如瑞士的國會已經在今(105)年3月決議不對關閉核電廠設立時限,等於宣布無限期擱置廢核時程;而比利時也已開始轉向;德國是唯一仍堅持廢核的國家,卻也付出龐大代價。
談及臺灣核電廠表現,總統指出,臺灣目前營運中共有三座核能電廠,6個核能機組。根據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的評比,在民國101年至103年的三年中,以「機組效能因數(Unit Capability Factor,UCF)」為準,臺灣在未列入日本的30個核電國家中,UCF的成績是90.1%,排名第5,遠超過美國、德國、大陸及西班牙等。顯見在國際原子能總署的評價中,我國核能電廠是「全世界核能運轉的模範生」。
總統提到,依據《天下雜誌》去(104)年引用美國智庫「氣象中心」(Climate Central)的研究報告,如果全球暖化攝氏2度以上,海平面上升,全球將有2.3億人無家可歸,全臺灣將會有140萬人面對家園被淹沒的危機,這個問題確實是十分嚴重。因此我國的能源政策必須符合碳排放的要求,這是非常艱鉅的挑戰。
總統說,距離他卸任只剩下2個多月,如果不解決能源問題,臺灣的情況將會非常嚴重,「這是我心中最大的懸念」。雖然兩個多月後他就不是總統了,但還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還是關心這個國家,希望未來不要因為缺電而須限電,造成外資不來或廠商外移的情形。
總統認為,「非核家園」並非不能達成,但要先有穩定的替代能源,一步一步實施,而非一次到位。換言之,臺灣必須穩健減核,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總統也強調,他不是要「擁核」,而是任何一種能源,我國都沒有排除的能力,仍應尋求最適能源組合(optimal energy mix)。
隨後,鄭董事長致詞表示,他自小生活艱苦,所幸在許多人的幫助之下讀書、成長及創業,雖然創業的過程艱辛,但員工團結合作,且相互良性競爭,一同發展節能,方能獲致成果。非常榮幸能獲此勳章,今後將更努力在環保工作上。
蔡董事長致詞指出,今日代表工研院獲頒勳章,深感榮幸,近年來,工研院除了協助臺灣產業轉型,且成立工研新創協會,協助下一代年輕人創新、創業,改變了臺灣的創業文化,呼籲未來能有更多的產業幫助年輕人、投資年輕人,讓他們有機會,這也是臺灣生生不息的關鍵。
林總裁致詞表示,今日獲頒此一勳章,是他一輩子莫大的榮耀,也感謝家人的支持。未來他將致力研究與開發,並與歐美先進國家合作,為臺灣爭取更大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