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5年01月11日
總統視導「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馬英九總統今(11)日上午前往臺北市南港區光華營區視導「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除高度肯定國防部軍備局及國軍生產工廠全體同仁積極投入「戰鬥個裝及各項軍品」研發與生產的付出與貢獻,並說明政府近年來落實國防自主的努力與成效。
總統抵達國防部202兵工廠砲架所,先實地瞭解國軍地面部隊各項裝備的研發狀況,包括「國軍地面部隊戰鬥個裝」、迫砲系統、情報資訊系統、救災裝備及搭載武器系統的輪型車輛等;總統也拿起現場展示之多用特種突擊步槍及多功能圓鍬,瞭解其功能與使用方式;國軍現場並模擬演練使用「捕捉器」,以及30公厘機鏈砲車型砲塔的動態展示。
隨後,總統致詞表示,後勤是軍隊戰力的泉源,古人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明後勤的重要性。國防部軍備局及所屬生產工廠是國軍武器裝備產出重要單位,在軍品研發、生產與製造方面承擔滿足國軍戰備需求的重任。此外,在輕武器設計部分,國軍兵器已朝向多元化及輕量化開發;在火砲及彈藥方面,則針對機動性、增程及精準打擊等面向強化設計,不僅考量到本身防護能力,也讓使用者在操作時能獲得最大的保護。
總統提到,現場所展示的「國軍地面部隊戰鬥個裝」,參照世界先進國家發展趨勢,採用數位迷彩,也考量國人與西方國家身材差異設計,包括「多功能攻擊背包組」、「模組化防護背心」、「多功能水袋」、「戰鬥護目鏡」和「戰鬥護膝、護肘組」等裝備的貼心設計,都考量到國軍官兵的需求,且兼顧作戰防護性及戰場機動性等戰術需求。
總統指出,在設計各項裝備時,皆需考慮使用者需求,加以不斷進行性能測試,方能完成生產使用,例如軍靴應有易穿脫的設計,讓國軍弟兄即使是在艱困的環境執行勤務時,也能確保自身安全。
總統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國軍除了勠力建軍備戰外,也將救災列入國軍核心任務,從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到前(103)年高雄氣爆、復興空難,以及去(104)年蘇迪勒颱風等,國軍部隊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災區全力投入救援工作,因此,國軍各項裝備在製造或採購時,皆應兼具災害防救與作戰二用的功能。
總統表示,為因應國軍救災任務的需求,軍備局也陸續針對災害防救設計三維空間資訊系統與各項先進的救災裝備,以符合「平時可救災、戰時可作戰」目標。
總統提及,他在民國100年出席「經國號戰機性能提升計畫首批飛機交機典禮」時曾經說過:「國防自主是永不放棄的目標」。自他上任以來,對美軍購案的金額已高達201億美元,比過去20年來的多,「這也是很大的一筆負擔」,因此未來希望軍品儘可能在國內自主生產,其餘的才向國外採購。
總統說,有鑒於此,國防部持續推動「國防資源釋商」,實施迄今,成效斐然。從民國97年到103年,釋商金額高達新臺幣5,800多億元、年平均約831億元,比前任政府民國92到96年的3,000多億元、年平均669億元高出約24%。而釋商目的則在於結合民間產業能量,藏「計」與「富」於民,讓民間也能支援國防建設。
總統強調,建軍備戰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和平,而如何讓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扮演「和平締造者」的角色,一直是他就任以來的重要目標。總統也期勉國防部軍備局未來在研發與生產各項武器裝備時,能落實國防自主與發揮最大功能,以提升國軍整體戰力並確保國家安全。
包括國安會秘書長高華柱、國防部部長高廣圻、參謀總長嚴德發、副部長鄭德美及總統府副秘書長蕭旭岑等均出席是項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