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4年12月26日
總統偕同副總統前往屏東縣高樹鄉視察「荖濃溪舊寮堤防重建成果」
  馬英九總統今(26)日上午偕同吳敦義副總統前往屏東縣高樹鄉視察「荖濃溪舊寮堤防重建成果」,說明政府因應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所做的努力與成果。
  總統一行抵達後,首先至舊寮堤防生態公園遠眺重建成果並視察堤頂平台工程,隨後聽取經濟部水利署署長王瑞德有關舊寮堤防工程復建簡報;現場林美發、簡維良兩位當地農民也針對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農村再生及青年農民返鄉等議題進行經驗分享。
  總統致詞時表示,莫拉克風災之後,他前後到各個災區視察達184次,其中,民國98年8月17日與9月13日兩度來到高樹鄉瞭解災情,希望災後重建能做到「農地回填復耕」,所幸當時立法院迅速通過重建條例與特別預算,完備相關法制與經費,很快地投入災後重建。
  總統指出,風災後荖濃溪舊寮堤防潰堤達2,560公尺,農田流失則有50公頃之多,當時政府即瞭解「不回填、不復耕」將使1000多家戶、4000多位村民生活大受影響,因此花費大量心力從外地運送客土回填。
  談到堤防重建,總統指出,普通堤防每公尺造價約新臺幣12至15萬元,舊寮新堤防每公尺造價則達31萬元,「料用得特別好、根打得特別深」,堤防除加高10.5公尺,並將防洪標準從50年提升到100年,使「未來發生問題的機會降到最低」。
  總統說明,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所進行的農地回填復耕案例,全臺灣約有5地,屏東高樹的回填面積是第3大,目前生產的作物包括番石榴、檸檬及芒果等,也有許多人返鄉協助農村復興,均有相當好的成績。
  總統也談到,莫拉克風災時屏東林邊被沖毀的魚塭達300多公頃,政府動員26萬人次國軍協助清理,也出動20噸的砂石車4萬多車次,運送93萬立方公尺的土方,作為重建魚塭所需的客土,為養殖漁民省下新臺幣7億多元的經費。
  總統也對經濟部考慮在當地設立紀念碑的想法表示認同,因為「經驗要傳承」,不是表彰任何一個個人,而是表彰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
  總統說,剛開始重建工作受到不少批評,然而,隨著重建工作逐步完成,外界的評價也開始改變,尤其是國際社會。包括世界展望會任開文(Kevin Jenkins)總裁、俄羅斯工程院暨國際工程院院長古斯夫(Boris Gusev)、日本土木學會(JSCE)阪田憲次(Kenji Sakata)會長、美國住宅與都市發展部助理部長安利葵(Sandra B. Henriquez)女士等國際學者專家,都對我國災後重建的作法表達肯定。此外,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民國99年11月訪臺時,雙方談及災後永久屋的安置模式,也使柯林頓總統留下深刻印象。
  總統進一步指出,包括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探索頻道(Discovery)、日本放送協會(NHK)、新加坡國營電臺等許多國際媒體也都到臺灣來拍攝紀錄片,顯示我們重建工作獲得國際社會肯定。
  稍早,副總統致詞則表示,莫拉克風災之後,他接任行政院長,當時總統前來高樹鄉視察時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不僅要重建更牢固、更可靠的堤防,同時要填復流失的農地,讓民眾能夠回復耕作;此後這也成為政府進行重建工作的重要原則。
  對於災後重建期間,地方政府、國防部、經濟部等相關部會以及許多民間公益團體同心協力投入,使得風災造成的傷害降至最低,副總統再度表達感謝之意。副總統說,天災雖然無法避免,但只要大家心手相連、團結一致,就能度過難關,如同「不經幾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重要的是梅樹的根、梅樹的枝幹要健全,如此一來,即使嚴冬來襲時梅花會凋落,但春天來臨時,終將再度綻放。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副秘書長熊光華、國策顧問華加志、國安會諮詢委員蘇蘅、經濟部長鄧振中、次長楊偉甫、農委會水保局副局長孫明德、前重建會執行長陳振川及行政院南部服務中心執行長江玲君等均陪同總統視察是項工程。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