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4年12月15日
總統接見「103年度績優捐血人代表」
馬英九總統今(15)日下午接見「103年度績優捐血人代表」,除說明我國積極扮演國際人道援助提供者的角色,並盼國人持續捐輸愛心,共同打造我國為「愛心輸出國」。
總統致詞時表示,績優捐血人代表以捐血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健康,不計回報的精神相當難能可貴。臺灣目前的捐血率大約為7.5%至8%,居世界首位。我國從民國63年開始推廣無償捐血運動,捐血量從當時的3,817個單位,到去(103)年已經超過251萬單位,如以一單位250毫升來計算,總計接近63萬公升。而目前臺灣總人口數為2,300萬人,大約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捐過血,可見中華民國是個「熱血國家」,國人應引以為榮。
總統提及,他就讀大學時因為看到學姊去捐血,於是起而效法,後來學成歸國後則定期捐血,而擔任臺北市長時可就近到市府大樓內的捐血室捐血,是「業績最好的一段時間」。總統說,他擔任總統後多次訪問友邦,只要當地為瘧疾疫區,回國後就有一整年無法捐血,因此7年來捐血次數並不多,但他卸任之後將會急起直追。
總統指出,「捐錢」是與他人分享財富,「捐血」是與他人分享健康,而「捐器官」或「大體」則是與他人分享生命,如果社會大眾都能以分享做為生活哲學,將使生活變得更充實。
總統提到,國人所捐的血,除用於國內醫療,也製作成可用於治療血友病的「第八凝血因子」,透過「世界血友病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Hemophilia),轉贈到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及歐洲等地,展現我國人道醫療援助的精神。
談及臺灣對於國際社會的人道救援,總統表示,日本發生311地震之後,國人總共捐款2億美元,日本民眾迄今都還感謝臺灣;而「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後,我國政府及民間也捐贈超過1,176萬美元的捐款及物資協助賑災,並在災害發生後一週內,派遣軍用運輸機及軍艦前往災區救援。
總統進一步說明,非洲地區爆發伊波拉疫情期間,我國曾捐贈10萬套個人防護裝備至西非疫區,同時捐助100萬美元給「美國疾病管制局基金會」(CDC Foundation),做為對抗疫情之用;臺美並合作成立「伊波拉防疫訓練中心」,協助其他國家訓練醫護人員;而我國也捐贈350座組合屋予伊拉克難民,協助他們度過寒冬,凡此均足證我國積極扮演國際人道援助提供者的角色。
總統談到,由於我國在國際社會積極提供人道援助,因此中華民國的形象愈來愈受到國際肯定,目前有158個國家或地區給予國人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就是國際社會歡迎我國的明證。
總統憶及,他訪問所羅門群島時曾看到當地民眾穿著國人所捐贈的衣物,令人相當感動,也證明我國已從「愛心輸入國」轉變為「愛心輸出國」,期盼訪賓持續捐輸愛心,為社會公益盡一分心力,未來自己也會努力捐血,與訪賓「拚業績」。
訪賓一行由「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葉金川及執行長魏昇堂率領,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