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4年12月03日
總統出席「2015南方領袖教育學院(院長級)」活動

馬英九總統今(3)日下午前往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出席「2015南方領袖教育學院(院長級)」活動,說明能源、兩岸關係及對外關係等攸關國家未來發展之政策及施政成果。

總統抵達後,首先欣賞由國立臺南大學管樂團帶來的音樂表演,隨後在致詞時表示,「南方領袖教育學院」從民國97年開辦至今已經邁入第8年,共邀請院長級15人次、部長級60人次,共計有1萬多位南部產、官、學、研各界菁英參與這場盛會,「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

談及政府在因應能源、兩岸與外交等重大議題之相關政策與作為。有關能源部分,總統說,隨著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危機,世界各國紛紛採取具體行動以保護環境,本(12)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國會議(COP21)即受到舉世矚目;此外,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與聯合國城市與氣候變遷特使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上(11)月29日也共同投書聯合報,特別呼籲國際合作對抗氣候變遷,強調「人類的共同敵人是煤炭」的概念。而英國也特別設立了「氣候變遷代表」(Special Representative for Climate Change)的職位,聯合國也有「氣候變遷大使」(Special Envoy on Climate Change),凡此均說明了國際社會對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議題的重視。

總統表示,他在4年前競選連任時即宣示,我國能源政策要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及達成國際減碳承諾」等三前提下,推動「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願景。政府為達成該項目標,從民國98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實施後,更推動「千架海陸風力機」及「陽光屋頂百萬座」等政策,利用風力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提供電力,惟目前類此再生能源穩定度較低,無法成為基載電力的來源,現階段仍須搭配相對穩定且可靠的基載電力,「以免沒有電時造成很多問題」。

總統也提到,上(11)月24及25日,他與行政院長毛治國及相關部會首長,展開兩天一夜的「節能減碳之旅」,視察臺中、彰化及南投等地區天然氣廠與發電廠,瞭解我國推動多元能源發展及節能減碳政策的具體成效。我國在今年6月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承諾在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的50%以下,「這是一個蠻大的承諾」;另外,為了配合《2015協定》,我國也已經承諾希望在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比2005年排放量再減20%,以實際行動展現我國積極分擔溫室氣體減量義務的決心。展望未來,政府仍將在節能減碳的前提下,尋找出臺灣的「最適當能源組合」,為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而努力。

總統也提到,今年7月22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刊載一篇名為《臺灣選擇脆弱》(Taiwan Chooses Vulnerability)的社論,認為我國倉促放棄核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不但影響我能源利用,更影響國家安全。過去曾經在美國、俄國及日本發生過三次重大核災,「可是他們沒有放棄核能」,尤其日本在經歷311大地震所引發的福島核災後,仍成立「原子力規制委員會」,以最嚴格的標準檢視核電廠,確認安全無虞後逐漸恢復核能發電,顯見核能發電對日本的重要性。

談及兩岸關係,總統表示,自從他在民國97年就任總統以來,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致力改善兩岸關係;兩岸在「九二共識、ㄧ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雙方關係「從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至今已簽署23項協議與2項共識,範圍涵蓋三通直航、陸客來臺、食品安全、醫藥衛生、共同打擊犯罪、經濟合作、避免雙重課稅及飛航安全等。

至於兩岸民間交流,總統說,迄今陸客來臺累計超過1,400萬人次,去(103)年1年即接近400萬人次。而來臺陸生人數也從7年前的823人,增加到今年的3萬5千餘人,成長達42倍;而在官方交流上,雙方從民國102年迄今,主管兩岸事務的首長已經7度會晤並互稱官銜,顯示「雙方的互信逐漸成熟」。  

總統強調,兩岸因有足夠的互信基礎,而得以在關係上取得重大突破。上(11)月7日,他秉持「對等」與「尊嚴」的原則,在新加坡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雙方針對「鞏固兩岸和平、維持臺海現狀」交換意見。而此次兩岸領導人見面,國際社會亦給予高度關注及肯定,包括美國白宮、國務院與前美國在臺協會主管、日本與歐盟等歐亞重要國家均先後表達肯定之言論。在會面後,他也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見面,渠亦高度讚揚馬習會,認為此次會面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突破。

至於我國對外關係方面,總統說,自他上任 7年多來,政府利用全新思維,提出以「務實、尊嚴、自主與靈活」為原則的「活路外交」,揚棄過往的「烽火外交」與「支票簿外交」,除了贏得友邦與國際間的尊敬,也取得豐碩的外交成果。國際社會給予我國免簽證與落地簽證待遇的國家與地區,從他上任前的54個,迄今已經增加到158個,其中包含前天(12月1日)外交部新公布了5個給予我國免簽或者電子簽證的國家,分別是衣索比亞、黎巴嫩、茅利塔尼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尚比亞等國,顯示「我國受到尊敬、人民也有尊嚴」。

總統也提及,民國102年4月我國依據《東海和平倡議》的精神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解決兩國長達40年的漁業糾紛。其後,我國也將該倡議的理念擴及南海,與菲律賓進行漁業會談,雙方在上(11)月5日簽訂《臺菲漁業執法合作協定》,達成「避免使用暴力及非必要武力」、「建立緊急通報系統」及「建立迅速釋放機制」等三項共識,此係我國在今(104)年5月26日發表《南海和平倡議》以來的第一項具體成果,盼能緩解過去在臺菲重疊經濟海域發生的漁業糾紛,以保障我國漁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包括行政院長毛治國、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杜紫軍、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江玲君、總統府副秘書長熊光華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陳訓祥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