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4年11月12日
總統出席總統府「中山廳」、「渭水廳」、「銘傳廳」命名揭牌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12)日上午出席總統府「中山廳」、「渭水廳」、「銘傳廳」命名揭牌典禮,闡述孫中山、蔣渭水及劉銘傳與臺灣的關聯及對臺灣的付出,並盼能讓國人更加瞭解三位先賢對臺灣的重大貢獻及深遠影響。
        揭牌儀式前,總統首先觀賞孫中山、蔣渭水及劉銘傳之介紹影片,致詞時表示,總統府於1919年落成,係我國重要文化資產。今日將府內三處空間分別命名為「中山廳」、「渭水廳」及「銘傳廳」,主要目的即為讓國人能更加瞭解三位先賢對臺灣的貢獻以及歷史。
        談及國父孫中山與臺灣的關係,總統指出,孫中山曾上書李鴻章,但建言未獲採納,於是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之後又見清廷於甲午戰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更堅定國父的革命決心,進一步發動第一次革命-廣州起義,由此可見國父革命初期的作為皆與臺灣相關。
        總統說,孫中山曾三度造訪臺灣,結識許多臺灣人,如林獻堂、蔣渭水及廖進平等,並接受渠等資助「二次革命」之經費。孫中山去世後,蔣渭水於當時的臺灣民報發表「哭望天涯弔偉人」紀念文,引起廣大迴響;而中山先生出殯時,北京大學臺灣同學會的致悼輓聯則為「三百萬臺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也傳頌一時,凡此均足見當時臺灣民眾對孫中山的景仰。
        總統表示,孫中山多次提及臺灣皆以「失地」形容,先總統蔣公的日記中亦提到,中山先生期盼能「恢復高臺,鞏固中華」,從上開事蹟即可瞭解國父與臺灣之間的連結。
        談到蔣渭水的事蹟,總統指出,蔣渭水是臺灣民族革命的先驅、公民運動的導師也是文教改革的推手,更有「臺灣的孫中山」的美譽。渠鼓吹臺灣「主體性」,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及「臺灣民眾黨」,畢生追求臺灣的自由、平等與民主等理念。
        總統談到,蔣渭水對臺灣當時及後世的影響都相當深遠,例如他反對吸食鴉片、關注婦女與勞工的權益,並曾撰寫「臨床講義」,指出臺灣教育不足的問題。因此渠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創辦《臺灣民報》並於各地設立「讀報社」,以普及教育,同時宣揚反殖民統治的主張。
        總統說,他擔任臺北市長時,曾推動寺廟少燒金紙,獲得許多縣市響應,但渭水先生早在1925年於《臺灣民報》撰文提倡此一環保觀念,其遠見令人由衷佩服。
        總統提到,他曾經推動許多紀念活動,表達對蔣渭水先生的紀念與崇敬,包括製作「蔣渭水大眾葬」紀錄片、設立臺北市的「蔣渭水紀念公園」,以及發行國內首位非元首級人物的「蔣渭水十元流通紀念幣」等,期盼國人藉此更深入瞭解渭水精采的行誼事蹟。
        談及劉銘傳的事蹟,總統指出,劉銘傳在中法戰爭期間,來臺督辦軍務,保衛臺灣。渠為抵抗法軍入侵基隆,在四周山區部署砲臺攻擊敵艦,並以空城計誘敵,於法軍轉進滬尾的途中截擊,之後在劉銘傳的指揮下,由湘軍名將孫開華締造滬尾大捷,致法軍死傷甚多最終撤退,渠等奮勇抗敵、保衛臺灣的事蹟令人感動不已。
        總統表示,臺灣的第一條鐵路即由劉銘傳修建,自臺北大稻埕通車至基隆,後來也延伸至新竹,對臺灣的發展意義重大。此外,劉銘傳也設立學校及軍械局,臺灣的第一盞電燈與第一條海底電纜也均於渠任內完成,甚至日本占領臺灣後,還曾參考劉銘傳離臺前所撰擬的產業近代化計畫,做為初期建設的依據。美國駐清公使田貝(Charles Denby)於劉銘傳擔任巡撫期間來臺考察,在向國務院的報告中也指出「臺灣是中國最進步的一省」,凡此均能顯示劉銘傳對臺灣建設的付出與成果。
        總統再次強調,臺灣能有今日的發展與成就,三位先賢功不可沒,期盼藉由更改府內廳室名稱與今日的揭牌典禮,表達對先賢的尊敬之意,也讓國人瞭解他們對臺灣的重大貢獻及深遠影響。
        隨後,總統與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及蔣渭水、劉銘傳後人共同為總統府內三處廳室揭牌。
        包括總統府資政饒穎奇、趙守博、許文政、胡為真、秘書長曾永權、副秘書長熊光華、蕭旭岑、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高華柱、蔣渭水與劉銘傳後人以及各政府機關代表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中山廳    ◆渭水廳    ◆銘傳廳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