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4年10月27日
總統接見前蘇聯元帥崔可夫之孫尼古拉崔可夫(Nikolai Chuikov)夫婦

  馬英九總統今(27)日上午頒發「抗戰勝利紀念章」及紀念證書予前蘇聯元帥崔可夫(Vasily Chuikov),由渠孫尼古拉崔可夫(Nikolai Chuikov)代表接受,以表彰崔可夫元帥於抗戰期間給予我國之協助。
  總統致詞時表示,崔可夫元帥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的名將,曾在1942年指揮史達林格勒會戰,成功抵擋入侵德軍,取得勝利,1945年更揮軍進入柏林,終結德蘇戰爭。崔可夫元帥因為熟諳中文,曾在我國抗戰期間,1940年到1942年奉派援華,並且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的軍事總顧問。
  談及我國對日抗戰時期先民先烈可歌可泣的事蹟,總統說,今(104)年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我國當年對日抗戰,是在裝備落後、實力不足的劣勢下,苦戰八年,靠著全體軍民「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死決心,贏得最後勝利。而日軍也分別在1945年的9月9日在中國戰區,以及10月25日在臺灣省向我國國軍投降。臺灣從此擺脫50年的日本殖民地身分,回到中華民國的懷抱。在抗戰中,中華民國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共有大約322萬名官兵陣亡,當中有268位將領殉國,無辜百姓死亡人數2千萬以上,財產損失更是不可計數。然而我國在軍民同心的堅強意志下,於抗戰期間牽制大量日軍,讓盟國在歐亞戰場上節節勝利,我國當時的奮勇抗日,對於盟軍在二次大戰獲得勝利具有重大貢獻。
  總統也提到,美國歷史學家易勞逸(Lloyd E. Eastman)曾經說過:「為國民政府說句公道話,它與一個組織、訓練、裝備上占絕對優勢的敵軍戰爭中,堅持了整整八年。」渠認為:「中國軍隊的抵抗,乃是一個決心和自立的奇蹟」。顯示我國在抗戰期間勇敢抗敵的事蹟,已獲國際肯定。
  談及外國友邦於抗戰期間給予我國的支持,總統表示,1941年我國接受美國軍援,陸續成立「飛虎隊」及「中美混和團」等單位,兩國飛行員於抗戰期間擊落近超過2千多架日機,為抗戰勝利打下基礎。然而,除了美國以外,在抗戰時期蘇聯也曾經給予我國相當大的幫助。
  總統指出,中華民國及蘇聯政府在1937年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在其後4年間,先後提供約1千2百架飛機,並派出空、地勤人員共3千6百多人,以志願軍名義參戰。這段期間蘇聯航空志願隊曾經參與10場重大戰役,並締造了擊毀日本戰機459架以及日本船艦100餘艘等光榮戰績,同時也有200餘名蘇聯飛行員不幸陣亡。此外,蘇聯航空志願隊也協助我國建立航空物資供應站、飛機配修廠並成立航校及訓練基地,有助我國空軍重整軍力抵禦日軍攻擊。總統特別強調,中華民國從1937年就獨立抵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長達4年,因此蘇聯航空志願隊當時的援華行動,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如此友情彌足珍貴。
  總統說,崔可夫元帥曾在渠回憶錄《在中國的任務: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1940-1942》中,對中國軍隊的評估遠高於當時的美、英觀察家,渠相信中國必定能抵擋日本的侵略,後來我國抗戰勝利也應驗了預測,可謂真知灼見。然而在二戰以後,由於冷戰時期的國際環境,使這段雙方當時攜手作戰的珍貴記憶,相對於美國「飛虎隊」事蹟的家喻戶曉,在我國卻鮮為人知。因此,今年八月,我國也邀請了兩位蘇聯航空志願隊的後人奧巴索夫(Evgeny Opasov)與馬特維夫(Andrey Matveev)來華,並頒發渠等「抗戰勝利紀念章」,表彰前蘇聯航空志願隊支援我國對日抗戰的貢獻,也至盼藉由近期政府舉辦各項紀念抗戰勝利的活動,讓國際社會知道中華民國是一個「愛好和平、重視歷史、懂得感恩」的國家。
  今日在場者尚包括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高華柱、外交部次長史亞平、國防部參謀總長嚴德發及莫斯科駐臺北處代表杜沃齊(Vasily Dobrovolskiy)。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