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4年10月23日
總統接見「抗日救國會」中華會館元老李達平僑務諮詢委員
馬英九總統今(23)日下午接見美京中華會館元老僑務諮詢委員李達平等一行,除說明僑胞於抗戰時期對我國之貢獻,並期盼藉由政府所舉辦之抗戰勝利紀念活動,讓國人瞭解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總統致詞時表示,李達平僑委在1936年隨祖父移民到美國,1937年發生「七七事變」,決定加入「美京抗日救國會」,之後更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華裔青年社」,由他出任會長,舉辦許多義演活動,以協助籌募抗戰救國基金。
總統指出,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事實上,從中華民國建國以來,華僑在國家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分別扮演了「革命建國」、「抗戰救國」、「投資興國」與「愛心護國」等重要角色。抗戰時期華僑的捐款幾乎達到軍費的三分之一;此外,抗戰時期因生產受到影響,國際收支產生逆差,入超總額達32億法幣,因此僑匯在當時發揮重要作用,僑匯在彌補貿易逆差後,餘額也被政府引導投向生產或是用來購買武器,使情勢逐漸穩定下來。
總統談到,2013年9月1日僑務委員會陳士魁委員長代表政府,在美國波特蘭舉行的「全美李氏第21屆懇親大會」,頒發象徵海外華人最高榮譽的「華光專業一等獎章」給李達平僑委,表彰渠多年來堅定支持中華民國的忠貞愛國情操,這項榮譽實至名歸。
總統說,今(2015)年是我國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但其實從1895年臺灣就已經開始抗日,且臺灣的抗爭非常慘烈,人口死傷比例並不亞於當時的大陸。抗戰時我國官兵傷亡322萬人,百姓死傷更在2,000萬人以上,犧牲慘重,但國軍秉持不屈服及堅持到底的精神,並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終於獲得最後勝利,其中,僑胞的支援係打贏戰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總統說明,抗戰期間有許多華僑返國投身抗戰前線。例如力戰日軍殉國的空軍第五大隊大隊長黃新瑞先生;還有原為美國華僑的陳瑞鈿先生,渠在九一八事變後召集13名熱愛飛行的華裔青年返國投入對日抗戰,並與同僚在抗戰期間擊落6架敵機,之後不幸重傷,經過醫治數年康復後,渠仍毅然投入抗戰前線,轉任運輸機駕駛,負責最危險的駝峰運補線,戰爭結束後歸於平淡,於美國奧勒岡度過晚年生活。還有曾參與抗日空戰,勝利後晉升至空軍上將的雷炎均先生,以及大家熟知的「中美混合團」,此團成為我國抗戰晚期的空軍主力,擊落2,600多架日軍飛機,其中飛虎隊轟炸大隊的大隊長李學炎將軍等人,前仆後繼地為捍衛中華民國捨身的犧牲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總統進一步提到,抗戰期間貢獻卓著的僑胞還包括當時擔任中、印、緬區總部直轄傘兵總隊第3爆破分隊隊長的程時敦先生,渠執行任務時不幸被日軍俘虜,運用機智與勇氣才得以逃脫,完成任務;來自菲律賓的蔡鍾固先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投入地下情報及宣傳抗日工作,他將武器彈藥留給同志,自己手持故障的手槍衝鋒陷陣,勇氣可嘉;還有在新加坡領導僑界數十年的白清泉將軍,渠曾參加「南僑機工」,響應我國政府抗日活動,並曾發動3千餘人支援修築滇緬公路,對我抗戰極具貢獻。
總統說,「南僑機工」 有1千多人於戰爭時不幸罹難,另外 1千餘人在戰爭結束後回到南洋僑居地,還有不到1千人留在大陸,如今尚在人世的老前輩大都已90餘歲,因此政府積極頒贈抗戰勝利紀念章,以表彰渠等對國家的付出。此外,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陳僑珍女士及李月美女士,堪稱華僑女性「木蘭從軍」的典範,李女士以女扮男裝的偽裝參加南僑機工,直到受傷被送到醫院後,才被發現為女兒身,當時輿論讚揚她為「現代花木蘭」。凡此僑胞對我國的犧牲與奉獻,令人感念不已。
總統談到,已故旅美華裔作家張純如女士在記述抗戰的歷史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渠於著作中提到許多在華外國人不顧自身安危,保護我國民眾的性命。如德國義商約翰拉貝(John Rabe)以及醫師威爾遜(Robert Wilson),皆為典型案例。總統說,今日他也親頒褒揚令予威爾遜醫師之後人,表彰渠保護我國人民的偉大貢獻。
總統強調,政府表揚抗戰期間對我國有功人士,證明了「中華民族是個重視歷史,不忘感恩的民族」,今年為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政府已舉辦多項紀念活動,希望讓國人瞭解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以及和平的可貴。
訪賓尚包括僑務委員李治瑞與美京華裔青年社負責人李燦民,由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及國防部副部長劉震武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高振群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