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4年09月22日
總統接見英國國會議員訪華團
  馬英九總統今(22)日下午接見英國國會議員訪華團,除闡述兩國近年來的合作成果,並追憶雙方在二次大戰期間共同抗敵的友好情誼。
  總統致詞時指出,近年來,我與英國的關係友好密切。在觀光方面,英國是第一個給予我國人免簽證待遇的主要歐美國家。據統計,自英國於2009年給予我國人免簽證待遇後,訪英的臺灣旅客人數已由2008年的5萬2,000人次,成長為2009年的8萬900人次,2013年更超過10萬人次。此外,英國已成為我國第四大留學目的地國,僅次於美國、澳洲及日本。
  談及兩國經貿往來,總統表示,去(2014)年臺英雙邊貿易總額達60億美元,英國是我國在歐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我國則是英國在亞太地區第七大貿易夥伴。更重要的是,英國已自今(2015)年3月起超越荷蘭,成為我對歐洲第一大投資國。對於英國駐華機構「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British Trade and Cultural Office, BTCO)於今年5月更名為「英國在臺辦事處」(British Office),總統亦表達肯定,希望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關係能持續發展。
  提及臺英在能源議題的交流與合作,總統指出,自2006年起,雙方每年輪流主辦「再生能源交流合作圓桌會議」,有助我國瞭解英國能源政策。此外,我國也在前(2013)年6月引進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Department of Energy & Climate Change, DECC)開發的低碳能源雲端模擬工具及技術。經過工業技術研究院積極開發後,同年11月完成我國首套能源議題雲端溝通平臺-「臺灣2050能源供需模擬系統」(Taiwan 2050 Calculator),對我國能源安全極具助益。
  總統也引用英國氣候變遷特別代表大衛‧金恩爵士(Sir David King)的觀點,指出能源政策應與氣候變遷相互結合,以及混合能源的重要性。總統認為,英國能源政策最令人敬佩之處在於,儘管該國生產石油且相當重視再生能源的發展,但仍決定不放棄核能,而是利用適當比例的能源組合,讓能源政策能符合國家與國際上的需要,值得我國參考。尤其是英國政府在決定興建辛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廠前,曾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進行深入而細膩的溝通,期能獲得民眾支持。總統說,政府將繼續努力向英國政府學習,希望能與國內反核人士有效溝通,讓他們瞭解許多政策可併行而不悖。
  談及我國對解決國際海域主權爭議的主張,總統以「北海大陸礁層案」為例指出,海牙國際法院於1969年做出判決後,英國及北海鄰國開始協商劃分區域、共同開發石油;如今,北海布倫特原油(Brent crude)已成為國際石油市場的重要品牌。總統認為,此作法不僅符合國際社會對和平穩定的期許,也達到資源充分開發的目標,值得效法。因此,他於2012年提出《東海和平倡議》,秉持「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分享」的理念,呼籲聲索方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資源,期將北海經驗複製到東海。之後,我國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使雙方爭議減少、漁貨量增加。
  由於今年適逢二次大戰結束及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總統也細述兩國過去的合作歷史及友好情誼。總統指出,抗戰期間,我與英國在緬甸齊力作戰,並在國際場合共同努力,恢復我國對東北四省、臺灣及澎湖的主權,雙方合作關係密切而愉快。
  總統舉例,我國在抗日最艱苦的1940年代,利用英國在印度的機場訓練「飛虎隊」成員;抗戰後期,滇緬公路被封鎖之後,我國也利用印度機場空運補給物資至昆明,「飛越駝峰」,在此過程中,英國皆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我國軍在「仁安羌之役」成功擊敗近4千餘名日軍,並解救了7千多位英軍、記者及傳教士,領導作戰之孫立人將軍及劉放吾團長備受肯定。英王喬治六世、美國羅斯福總統及我國蔣中正主席皆曾授勳予孫立人將軍及劉放吾團長,以表彰其英勇事蹟。已故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也在1992年訪問美國時,專程向劉放吾團長當面致敬。
  總統進一步表示,政府今年也邀請曾參加過「仁安羌之役」的英國前陸軍上尉費茲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來臺參與相關紀念活動,費茲派翠克上尉本(9)月2日出席「抗戰勝利70週年暨民國104年軍人節慶祝活動」時,向我國軍官兵敬禮致謝,令人動容。費茲派翠克上尉曾出版《Ditched in Burma:No Mandalay, No Maymyo, 79 Survive》及《Chinese Save Brits – in Burma (Battle of Yenangyaung)》等兩本書記錄這段歷史,儘管「仁安羌之役」距今已70餘年,但渠仍時時刻刻提起當年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歷史見證者。
  提及1943年對我與英國關係之重要性,總統指出,當年1月11日,英國與我國簽訂《中英平等新約》,廢除過去所有的不平等條約。當年所簽署的《開羅宣言》也明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事實上,《開羅宣言》最初的手稿並沒有「澎湖」二字,是由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加上去的。1945年所簽署的《波茨坦公告》第8條也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戰艦上簽署《日本降書》,其中第1段與第6段也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內容。
  總統說,「開羅會議」及之後的歷史發展顯示,美國、英國、中華民國及蘇聯成為同盟國擊敗日本的最主要力量,當時各國共同努力的歷史,值得紀念。
  訪賓一行包括英國上議員杜拉其亞(Navnitrai Dholakia)、葛克特(Bruce Joseph Grocott)、柯爾克路尼(John David Kilclooney)與拉納(Diljit Singh Rana),以及下議員霍奇珊(Sharon Hodgson)與唐麗蘭(Michelle Donelan),由英國上議員福克納(Richard Faulkner)率領,外交部次長史亞平及「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胡克定(Chris Wood)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高振群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