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出席「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暨抗戰史叢書發表會
馬英九總統今(7)日上午出席「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暨抗戰史叢書發表會,除說明中華民國對日抗戰與二次世界大戰及臺灣光復的關係,並強調政府未來將秉持《中日和約》中合作與和平精神,以及「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的態度,持續推動與日本關係的發展。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10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也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國史館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共同主辦「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約三百人,從軍事、政治、外交、經濟及文化等面向,深入探討我國對日抗戰的歷史,是近年史學界的大事,值得重視。
總統指出,今天他將說明三個重點:第一,中華民國抗戰與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第二,中華民國抗戰與臺灣光復的關係;第三,如何面對中日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
總統首先談到,過去七十年來,因為二戰後國共內戰、韓戰與東西冷戰相繼登場,國際情勢發生巨變,使得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血淚以及對二戰的貢獻被國際社會所忽略。有鑑於此,近二十年來有幾本重要著作皆以「被遺忘」為題,來講述抗戰歷史,包括1997年張純如的《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以及2014年芮納‧米德教授(Rana Mitter)的《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最近聯合報也出版《被遺忘的戰事》,紀錄海峽兩岸參加抗戰老兵的故事。
總統進一步說明,近十多年來,隨著蔣中正總統與德國企業家拉貝(John Rabe)的日記等重要史料陸續公開,使得國際學術界越來越重視我國抗戰史的研究,塵封多年的抗戰史實終於不再被遺忘。因為新史料帶來新觀點,讓我國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的此刻回顧這場戰爭的歷史,顯得格外有意義。他昨(6)日看到這場研討會的議程,其中一篇論文題目為《不再被遺忘的戰爭:二戰中的中國》(The No Longer Forgotten War: China in WWII),「抗戰終於不再被遺忘了」,亦令他甚感欣慰。
總統認為,中華民國對日八年抗戰是一個關係國家存亡、深刻影響國際情勢的重大歷史事件,就戰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傷亡之重及影響之深,也都是空前未有。抗戰期間,我國國軍以劣勢裝備與日軍浴血苦戰,其中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00次、小型戰鬥3萬9,000次;國軍傷亡322萬官兵,包括268位將領殉國,其中上將7人、中將56人,少將205人,包括共軍將領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內;無辜百姓死亡人數當在2,000萬以上,財產損失更是不可計數。
總統指出,中華民國對日抗戰是在軍力懸殊、毫無勝算的情況下,以無比決心與毅力,堅持不投降、不妥協,牽制了八十萬現代化日軍,使日軍無法完全投入太平洋戰場,間接阻止其進占澳洲、印度。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曾表示,二戰勝利的一個關鍵,就是中國全力堅持對日作戰,避免了日本與德國會師,將戰場連成一線,凡此均說明中華民國對同盟國最終獲得二戰的勝利,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談及對日抗戰與臺灣光復的關係,總統表示,民國32年(1943)年11月底,戰局好轉,當時蔣委員長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分,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舉行開羅會議,12月1日同時公布《開羅宣言》,明定「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如東三省、臺灣與澎湖列島,必須歸還中華民國」,並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民國34年(1945)7月26日,當時德國已經投降,歐戰結束,我國與美國、英國共同發布《波茨坦公告》再向日本招降,其中第8條也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終於勝利」。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戰艦上簽署《降書》,正式向盟軍無條件投降,而其中第1段與第6段也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
總統向與會者說明,當時在華日軍分別在民國34年9月9日於南京,以及10月25日在臺北向國軍投降,此後中華民國便開始在臺灣行使主權,並於隔(35)年1月恢復臺澎地區居民的中華民國國籍,同時開始舉行選舉。民國41年(1952)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前7小時,我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再度確認中華民國在臺灣實質行使主權的事實,更為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的密切關連,提供最好的證明。
總統提到,過去幾十年來,部分人士常常質疑《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都只是戰時政策性文件,並無拘束力,「這是完全錯誤的」。《開羅宣言》誠如前述,已被《波茨坦公告》吸收,《日本降書》又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內容,因此,這三項歷史性的法律文件已經合為一體。除了美國和日本政府所出版的條約彙編分別收錄這三項文件,更重要的是,聯合國出版的《聯合國條約集》也將《日本降書》納入,由此可證,中、美、英三國元首聯合發布的文件與承諾當然具有法律效力。臺灣、澎湖在經過日本殖民統治50年後,終於回歸中華民國,一雪甲午敗戰之恥,意義深遠、影響重大。
針對南海諸島主權議題,總統說,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戰勝利的第二年,依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降伏文書》等相關國際法文件,收回南海諸島礁的主權,並派遣海軍及內政部人員逐島進行測繪及立碑等工作。今天民眾耳熟能詳的「太平島」、「中業島」,皆是以當年負責接收工作的主力艦艇命名。其中,太平島是南沙群島最大的自然生成島嶼,也是唯一擁有淡水資源的島嶼,過去幾十年來,我政府在島上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通信系統、醫院、郵局、碼頭、跑道及農場等基礎設施,未來,中華民國將持續以和平為宗旨,積極推動太平島建設,讓太平島成為國際人道救援、環境保護及科學研究重鎮。
總統並鄭重聲明,太平島完全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關於島嶼的要件。任何國家企圖否定太平島作為島嶼(island)的事實,都無法減損太平島的島嶼地位,以及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享有的海洋權利,中華民國會在包括海洋法等國際法的基礎上,捍衛我們所應享有的一切權益。
談及中日兩民族的關係,總統表示,他向來認為對歷史應「就事論事」,對家屬應「將心比心」,基本態度則是「恩怨分明」。民國97年他上任不久,一方面參加許多抗日紀念活動,另一方面在臺南的烏山頭水庫設立「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希望能忠實記錄1930年代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的歷史。八田與一在1910年來到臺灣,他在嘉南平原規劃、興建了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兩項水利設施,使嘉南平原成為臺灣的榖倉。總統說,每當外界提到他與日本的關係,因為他多次紀念對日抗戰,並支持慰安婦,就說他是「反日派」;也有人因為他肯定八田與一對臺灣農民的貢獻,說他是「親日派」,「我都不是,我是『友日派』」。因為他認為,「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才是真正朋友的相處之道,而這樣的原則,也才能真正讓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
總統並以1952年《中日和約》開頭的一段話:「鑒於兩國由於其歷史文化關係及領土鄰近而產生之相互睦鄰願望;了解兩國之密切合作對於增進其共同福利及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均屬重要」,說明從他就任總統以來,我政府持續發揚《中日和約》的精神,將臺日關係認定為「特別夥伴關係」。兩國自1972年斷交迄今,雙方共簽署了58項協議;而在他任內簽署的就包含《臺日投資協議》及《臺日漁業協議》等多達25項協議,佔總數43%。
總統進一步指出,2013年日本宣布將釣魚臺「國有化」,引發中國大陸20個城市進行大規模反日示威,他在同年,即《中日和約》生效60週年的8月5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呼籲相關各方「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資源」;8個月後,臺日簽署漁業協議,讓我國漁民得以在臺灣面積兩倍大的區域捕魚,不受任何干擾,解決了雙方長達40年來的漁業爭議,並具體實踐「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分享」之理念。包括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與澳洲國防部長詹斯頓(David Johnson)均曾公開肯定此協議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良好範例。
總統也提到,民國100年(2011年)我國與日本完成《臺日航約》修約,雙方正式邁入「開放天空」(Open Sky)時代,往來航班與航點大幅成長。去年我國訪日人數約297萬人次,是日本外籍旅客最大來源國;日本訪臺人數約為163萬人次,是我國第二大境外旅客來源國;雙方合計達460萬人次,相較他上任前的250萬人次,成長近一倍。
總統強調,當前我國與日本雙邊關係正處於斷交四十多年來的最佳狀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今年擴大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七十週年。因為他深信,「侵略的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未來政府還是會秉持《中日和約》中合作與和平的精神,以及「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的態度,推動我國與日本關係發展,「面對歷史,迎向未來」。
包括總統府資政胡為真、行政院長毛治國、外交部長林永樂、國史館館長呂芳上及「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朱雲漢等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