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4年06月24日
總統視察外交部
  馬英九總統今(24)日前往外交部視察,除說明過去7年政府推動「活路外交」之理念與成果,並期盼該政策能永續發展,繼續為我外交開創新局,讓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永遠受人尊敬、讓人感動。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非常高興來到外交部,與各位一同回顧與前瞻七年來中華民國推動「活路外交」的政策。回想上次在這裡與大家談這個話題,是民國97年8月;我的心情與七年前完全不同,這一次我心裡充滿感慨、感激與感動。
  民國97年之前,兩岸關係長期對立緊張,在國際間互挖邦交國;當時的政府推動「烽火外交」與外媒所說的「支票簿外交」,使臺灣被視為「麻煩製造者」,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助力越來越少,不僅邦交國數減少、國際形象也日趨負面, 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都陷入「惡性循環」。「活路外交」(viable diplomacy)就是在這種環境中產生的新外交政策。
    「活路外交」就是以「務實、尊嚴、自主與靈活」為原則,以專業與正派的態度辦外交,並以「92共識」推動兩岸和解,爭取兩岸關係的改善與國際空間的擴大。我們以全新的思維,同時處理「兩岸」與「國際」這兩組關係,找出新的運作模式。這種新模式一方面對兩岸有利,另一方面也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形成良性循環。「活路外交」另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揚棄「烽火外交」或「支票簿外交」;我們採取的是「正派外交」,強調「目的正當、過程合法、執行有效」。七年來,在國際社會我們從過去所謂的「麻煩製造者」,成功轉變為世人稱道的「和平締造者」,讓中華民國成為國際社會的資產,而不是負債。七年來,「活路外交」締造了不少具體成果。
  前任政府執政八年期間,因為兩岸惡鬥,我國一共與9個邦交國斷交;如今,情況已經大幅改善。7年多來,我們與所有邦交國的關係都非常穩定,雖然有甘比亞片面宣布斷交的遺憾,但這是甘國總統個人的決定,不是「活路外交」造成的結果。我國與友邦的合作計畫,從97年的167件大幅增加至103年的480件,增加了兩倍;各國高層訪華團也絡繹不絕,我上任到現在已經接見的訪華團,美國是336團,日本是160團,歐洲也有155團。我上任到現在,一共出訪十次,走遍所有邦交國,有的還去了兩次,親眼見證了正派外交的成果:我國與邦交國的合作關係更為深遠廣闊,邦交國人民成為真正的受惠者,我國的援外工作,也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許多友邦也在「世界衛生大會」(WHA)、聯合國大會總辯論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國大會高階會議等國際場合為我們仗義執言,顯示邦誼穩固友好。
  從97年起,我國連續7年出席睽違38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這是我國自民國60年喪失聯合國代表權後,第一次以適當名稱(Chinese Taipei)、正式身分(Official observer)、官方代表(代表中華民國)、部長頭銜(Minister of Health)、平等待遇(所有會議皆可參加)、直接聯絡(不需經過第三方)等方式參加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會議,兼具實質與象徵意義。
  我民航局長在102年也以「國際民航組織」(ICAO)理事會主席「特邀貴賓」身分,出席睽違42年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辦)的ICAO大會。
  此外,我國也在99年成功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架構下的《政府採購協定》(GPA),為我國廠商開啟了全球政府採購的龐大商機。
  民國77年,全球給我國免簽、落地簽或簽證便利待遇的國家與地區都沒有超過54個。民國89年是54個,到了民國97年還是54個;我上任到現在,已經擴大到142個(下(7)月1日起是142個),增加了88個,占國人常去國家的98%以上。我國護照的好用,在全球名列前20幾名,國人在國際上走路有風。
  在我上任之前,我國政府在外交上有一些冒進的作法,對台美關係造成衝擊,因此恢復雙方的高層互信,就成為我們對美關係的首要任務。
  我們的原則很簡單:「誠信、低調、有原則、零意外」,經過7年多的密切溝通,當前臺美高層互信已達到30多年來最佳狀態。從民國100年以來,總統歐巴馬、國務卿柯琳頓(Hillary Clinton)女士、現任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曾先後針對兩國關係發表正面論述,稱我國是美國「重要的安全及經濟夥伴」(an important security and economic partner),而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最近更公開重申臺美間「全面、長久且互惠」的夥伴關係,這不只是論述,也是事實。
  而臺美關係的改善也跟兩岸關係發展密切相關。今年以來,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以及副助卿董雲裳都強調,臺美關係更趨密切,實在與兩岸關係的穩定進展息息相關。
  在這裡我也要再次說明,「活路外交」的成功與兩岸關係的改善是相輔相成的。我從上任以來,始終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對我們而言,「一中」當然是指「中華民國」,因此我們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或「臺灣獨立」。
  目前兩岸正處於隔海分治66年以來最為穩定與和平的狀態,實踐已經證明,這是一條非常正確而且應該持續下去的政策路線。
  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之下,7年來美方已對我出售超過180億美元軍備,這是以前的政府做不到的;我們在101年加入美國「免簽證計畫」(VWP),是這項計畫中唯一的非邦交國;102年,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恢復對話;我國表達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意願,國務卿凱瑞也表示歡迎。
  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及國會議員來訪絡繹不絕,這幾年包括環保署長麥卡馨(Gina McCarthy)、國務院經濟暨商務事務局助理國務卿芮福金(Charles Rivkin),以及包括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艾斯(Ed Royce)在內的參眾議員,也連續三年率團訪問我國。
  我們可以很確定地說,目前的臺美關係處於兩國斷交36年以來最好的階段。不久前,國務院董雲裳副助卿也這麼說。
  過去7年間,我們與日本關係,也全面改善。臺日雙方簽訂了25項協議,其包括《青年打工度假協議》、《臺日投資協議》、《臺日漁業協議》、海關、電子商務、專利及開放天空等。過去60年來,我們與日本簽了58項協議,其中就有43%是過去7年所簽署的,具體反映了這段時間臺日關係的緊密。
  98年我們新設了駐札幌辦事處;99年,臺北松山與東京羽田航線開航;100年3月,日本東北大地震,我與內人也親自上電視節目打電話,參與紅十字會的募款活動,最後我國捐款總計200億日幣,世界第一,並超過其他93國總和。那一年,來臺參加建國一百年國慶的國會議員達67人,是歷史新高,前首相麻生太郎,在餐會致詞時還特別感謝內人與我電話募款。《臺日投資協議》與《開放天空協議》,也都是在100年簽署。這些都是「臺日特別夥伴關係」的具體展現;現階段的臺日關係,確實是兩國斷交後43年來最佳時期。
  我在101年8月曾經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強調「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的理念,呼籲東海各方以和平的方式依照國際法來解決爭端。而這項主張也在我國與日本102年4月所簽署的「臺日漁業協議」當中具體落實,解決了40年的漁業糾紛,做到「主權沒退步,漁權大進步」。
  延續「東海和平倡議」的成功經驗,我在上個月26日,正式提出「南海和平倡議」,希望緩和目前南海的緊張情勢,和平解決南海爭議。美國國務院在這項倡議發表之後,也立即表示美國的讚賞。這個月12日,我也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在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發表關於「南海和平倡議」的專文。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成功扮演「和平締造者」及「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的建設性角色。 希望全體外交同仁,特別是駐外館處,加強向國際社會闡述「南海和平倡議」的理念,希望大家把這項工作列為優先推動的目標。
  歐洲地區共69個國家、地區及海外屬地給我國免簽證待遇,是七年來成長的主力。此外,過去7年,歐盟及歐洲議會發布及通過的友我聲明及決議案計25案。而我與英國於102年10月就「林克穎案」簽署的《臺英特別引渡備忘錄》,是我國與無邦交國簽署引渡文件的首例。過去7年來,我們也持續與東協國家洽簽雙邊協定,共新增17件,並召開雙邊部長級會議。
   102年,我國與紐西蘭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也與新加坡簽署《臺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這兩項協定非常重要,是我國推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進展,因為這兩個國家不僅是已開發國家、亞太國家,還是無邦交國家,都是突破過去困境的重要里程碑,以上歐、亞地區的新發展,在我國外交史上,也都是空前的。
  回顧過去7年,儘管面對許多困難與挑戰,我國「活路外交」的成果仍然十分豐碩,除以上所說的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成就難以一一詳述。這幾年來,很多民眾肯定政府爭取更多國家給我們免簽或落地簽待遇,讓國人出國旅行更加便利。也有許多外國友人讚揚我國政府提出和平倡議、積極參與人道援助的作為。聽到這些話,知道政府的作為讓民眾有感,獲得民眾肯定,也讓臺灣在國際社會得到更多尊重與尊嚴,我感到非常欣慰。
  再次走進外交部,看到大家為國家、為人民打拚出這麼多有感的外交成果,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激。我們一起奮鬥了7年,共同見證國家在國際場域的改變,也非常瞭解今天我到外交部來,就是要來向各位說聲「謝謝」,謝謝你們日夜不懈的堅持與努力。
  我也期許大家堅持既定政策,用心維護難得的成果,讓「活路外交」能夠永續發展,繼續為我們開創新局,讓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永遠受人尊敬,讓人感動。謝謝大家!
  包括行政院長毛治國、國安會秘書長高華柱、外交部長林永樂及總統府副秘書長蕭旭岑等均陪同出席是項行程。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