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今(3)日前往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出席該院42週年院慶暨院士授證典禮,除肯定工研院長期以來對我國產業發展之貢獻外,並重申政府推動「創新強國」的政策理念。
總統在工研院長劉仲明及經濟部長鄧振中陪同下,參觀「開放式創新特展」,瞭解「手持式3D掃瞄器」及「身障行動補助機器人」等創新技術,並於稍後致詞時表示,今(104)年工研院共選出4位院士,第1位章青駒院士很遺憾於昨(2)日過世,享壽67歲,渠為早年半導體技術發展時期的第一批先鋒部隊,曾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華邦科技」總經理及「世界先進」公司董事長,對國內半導體產業技術的精進與應用發展貢獻良多,後人也將感念章院士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的奉獻;第2位是被半導體界稱為「蔣爸」的蔣尚義,渠曾擔任台積電執行副總暨共同營運長,帶領研發團隊開發各世代的先進製程。
總統提到,第3位獲頒證書的院士為「漢民微測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招允佳,渠除了讓我半導體設備不受美、日大廠的壟斷,同時成功確立了臺灣在全球電子束(E-beam)檢測設備的龍頭地位,目前我國在該產業市占率超過85%;第4位是臺灣紡織大廠「儒鴻企業」的董事長洪鎮海,渠帶領儒鴻以技術、品質、及設計力贏得Nike及Adidas等國際品牌大廠的青睞,重視研發和試驗的精神,是國內傳統產業升級的代表。至盼在獲授證院士們的啟發及表率下,未來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技術研發及創新的行列。
談及工研院對我國產業的貢獻,總統表示,工研院長期以來致力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累積的研發實力及創新成果享譽國內外,除了在去(103)年獲得第一屆「總統創新獎」團體獎,也獲得「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評選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更創下連續7年拿下18個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的紀錄,成就非凡,足以證明我國工業研發廣受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總統指出,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研院開發出「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係全球第一套針對亞洲脊損使用者體型設計的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透過動力輔助的方式,讓脊髓損傷患者能站立、坐下及行走,未來該院也將與日商「天目時科」及衛福部桃園醫院推動臨床合作計畫;此外,工研院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共同研發的「可高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技術,充放電效率高,重複充放電測試超過上萬次,是傳統鉛酸電池的20倍以上,可滿足再生能源儲能需求,也可取代汽車鉛酸電池,研究成果已登上英國期刊《Nature》,類此在新創產業方面的具體貢獻,令人印象深刻。
總統強調,我國科技發展總預算在民國96年時約新臺幣819億元,去年增加到938億元,7年來成長14.5%。立法院今年已通過的科技發展預算,更高達1,019億元,一年成長超過8%。而政府對工研院的「科技專案」補助,從民國97年以來,每年約新臺幣80億元,今年則已核定82.5億元,與去年81.4億元預算相較,增加1.4%,未來政府也將秉持「科學與技術並重」的原則,持續提供相關研發單位充足補助,以維持新創能量。
總統也提到,除增加科技發展預算,政府也大力推動產業創新政策,去年10月已核定《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盼能透過維新傳統產業、鞏固主力產業、育成新興產業這三大主軸,推動高質化產業發展;此外,政府在今年3月開始推動的《重新鏈結矽谷創新產業》計畫,目前已陸續成立「臺灣創新快製媒合中心」、「臺灣創新創業中心」及「臺灣矽谷科技基金」,透過與國際接軌的方式,協助臺灣年輕人利用國際資源創業。國發會在去年8月啟動的《創業拔萃方案》,至今年6月也已募集新臺幣136億元,凡此均顯國內產業的技術創新發展欣欣向榮、日益蓬勃。
總統表示,在工研院的各項獲獎技術中,有超過9成移轉予國內廠商發展新產品或成立新創公司,並提供超過1萬5千家公司相關技術服務,合作廠商中有73%為我國中小企業。自100年起,工研院積極培育科技性質的新創事業,近4年來,共促成33家新創公司成立,帶動我國新創事業的風潮,殊值肯定。
總統也提到,他曾在民國99年就職兩週年的記者會上,提出「六國論」,希望從「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及和平護國」方面,充實國家實力。近年來,政府新創政策的成績,以及工研院傲人的研發成果,即為「創新強國」的最好證明。至盼未來工研院也能秉持「埋頭苦幹、不提預算、成果亮眼、人人按讚」的精神,持續精進並提升臺灣產業的附加價值,引領我國新創事業再造高峰。
隨後,總統親自頒發院士證章及證書予院士當選人,並與與會貴賓共同進行「開放式創新 快速化連結」啟動儀式。
包括總統府資政劉兆玄、副秘書長熊光華、經濟部長鄧振中、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院長劉仲明及工研院院友會理事長許金榮等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