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4年05月13日
總統接見104年「遠朋複訓班」第10期學員暨眷屬
馬英九總統今(13)日下午接見104年「遠朋複訓班」第10期學員暨眷屬,歡迎來自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8個友邦高階軍警們遠道來臺,並說明我國改善兩岸關係及擴大國際參與之努力與成果。
總統致詞時表示,他從2008年就職至今,已先後7度率團前往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友邦訪問,對各國的秀麗風景及熱情民風皆留下深刻印象。
總統指出,我國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各友邦邦誼向來穩固,政府也積極透過各項合作計畫分享我國的成功經驗,協助友邦建設發展。對於各友邦大力支持與協助我國推動國際活動及參與國際組織,包括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再生能源組織」(IRENA),以及出席「國際民航組織」(ICAO)年會等,總統也表達誠摯感謝之意。
總統談及,4天前歐洲國家甫舉行二次大戰結束70周年紀念活動,在那個動盪的時代,拉丁美洲相對而言較為安定與和平,然而當時的中國正與日本艱苦作戰。8年抗戰期間,我國犧牲了321萬國軍、267位將領,平民傷亡人數更高達2千萬人以上,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遠的一場民族禦侮戰爭。尤其對日抗戰前4年我國在幾乎無外援的情況下獨立作戰,傷亡極為慘重,在牛津大學教授芮納‧米德(Rana Mitter)所著《被遺忘的盟友》一書中,描述二戰期間中國在毫無勝算之下,不投降、不妥協,堅持到底,牽制了80萬現代化的日軍,除使日軍無法投入太平洋戰場,更阻止其侵占澳洲、印度,不致到中東與德軍會師並將蘇聯邊緣化。
總統強調,我國對日8年苦戰,不僅成功保衛國家,更對太平洋戰爭做出重要貢獻,而政府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不是為了歌頌戰爭,而是為了歌頌和平」。
針對兩岸關係,總統告訴訪賓,他從2008年上任開始,即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目標在於促進兩岸的和平與繁榮。
總統進一步說明,兩岸迄今已簽署21項協議與2項共識,使雙方交流空前密切,陸客來臺累計已超過1,400萬人次,且去(2014)年來臺陸客相較他上任前成長13.6倍,陸生來臺人數也大幅增加,有助於彼此建立友誼,目前海峽兩岸可謂處於隔海分治66年來最穩定與和平的時期。兩岸關係改善後,我國的國際關係也朝正面發展,「兩者從惡性循環轉變為良性循環」。
總統指出,我國秉持「主權無法分割、資源可以共享」之理念,與日本簽署《臺日漁業協議》,解決了兩國長達40多年的漁權爭議。此外,我們也將《東海和平倡議》的理念擴及南海,解決與菲律賓的漁業糾紛,積極推動區域和平。
至於在「國際人道援助」方面,總統說,我國在去年捐助10萬套防疫裝備到西非「伊波拉」疫區,並捐款100萬美元投入國際共同抗疫基金;我國也在去年底捐贈350座組合屋到伊拉克北部地區,幫助當地難民過冬。此外,上(4)月尼泊爾發生強震,我國政府立即宣布捐贈30萬美元,並由民間團體組成多支救援隊,攜帶數千噸救援物資馳援,由於昨(12)日尼國又發生餘震,我國將持續關心後續情形,並提供必要協助,也期盼國際社會能瞭解中華民國是一個愛好和平並樂於助人的國家。
訪賓一行包括「遠朋複訓班第10期」學員及眷屬30餘人,由國防部長高廣圻、參謀總長嚴德發及國防大學校長鄭德美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高華柱及各友邦駐華大使、代表等人也在座。